第二章国有疑难可问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许世友讲了真话:“现在部队干部每人每月吃到三十一斤粮,油水很少,本见不到。特别是团以下干部,年纪比较年轻,每天带部队训练,摸爬滚打,晚上还要搞夜间训练,体力普遍下降…这样发展下去,一旦打起仗来可不得”贺龙也不讲林彪刚讲过的“突出政治的话”他讲务实的真话:“军队是我们国家的命
子…过去我们靠军队打天下,今后还要靠它来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干部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可不能把他们的身体搞垮了!”他提出部队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许多建议和指示。
罗荣桓也不讲空头“政治”讲实际:“你们反映了一个重要情况,这可能是一个全军带普遍的问题,要很好解决…各级
委要把部队的生产和生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听完汇报,两位元帅当天下午就下到了连队。
六到上海,驻沪三军领导人来汇报情况。有了南京的先例,大家都讲真话,不讲空话。
上海警备区副政委方中锋汇报:“国家现在的困难严重,许多地方饿死人。我们的战士多数家在农村,亲友没饭吃,农村干部作风不好,强迫命令,捆人打人,有的战士对此讲几句‘怪话’,有些连队干部就认为是反对三面红旗,还据战士的思想情况,把兵分成三类,有的甚至被划为落后分子…”
“弹琴!”贺龙面容严厉,说话声音却缓慢沉重。除非是大会上讲话,他平时谈话很少高门大嗓:“说几句‘怪话’就能算落后分子?人家是讲实情嘛。现在才二月,南方五月小麦登场,北方要到七月小麦才登场,困难还在后面呢,后面怪话还会多…”罗荣桓断然
一句:——在战土中个许划类,个准把说怪话的战士说成是落后分子,不能随便戴帽子!”贺龙
着雪茄,频频点头:“帽子不能随便戴,大了不好,小了也不好,戴得不好就不舒服…
得太厉害,矛盾会
化,甚至铤而走险,不利于部队的稳定。”八
到杭州,十三
到福州,一路走一路下连队。十四
是除夕,除夕夜还在听汇报。这就是贺帅罗帅的工作作风。
那三年,天灾人祸,危机四伏“守四方”不好守。比如这东南沿海,台澎金马的国民军不断派飞机人侵大陆,派特务和小股武装登陆渗透袭扰。
福州军区的领导说:“台湾海峡形势紧张,海防任务繁重,我们到兵力不足…”贺龙也讲
泽东军事思想,但与林彪讲的不同:“要加强海防,首先你们大军区领导的
股要坐到人民武装方面来,不要只抓部队那几万条
,要用百分之六十的力量去抓民兵那几十万条
…不懂得这一条,也就没有真正懂得
主席思想。”罗荣桓一句话便说明了分量:“现在海防主要靠民兵防守,这是个战略问题,不是个战术问题。”当时中国的海军不足小拇指大,海防主要靠民兵,两位元帅一点没讲错。
年初二,贺龙与罗荣桓又出发了,下连队,一直下到与国民军炮战的前沿阵地…
这一趟,贺龙走了两个大军区、四个省军区和警备区。他的警卫参谋王金水说:“贺老总一路走,一路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别说一路风餐宿不休息,这一年也难得几天休息
主席叫他守四方,他就巡行四方不休息。”一九六二年中国不太平,经受三年的严重困难,全国元气大伤,所有的故人都看中了这一点,抓住机会行动起来。
东南告急:台湾国民军称“反攻大陆千载难逢的良机”开始武装窜犯,并有美国的第七舰队做撑
;西南告急:印度调兵遣将,侵入中国境内,喜马拉雅山上开始
血;东北告急:苏联也不肯坐失良机,几十万大兵
境,不断制造边境冲突;西北告急:在苏联的煽动和怂恿下,一场暴
正在悄悄酝酿,快要爆发…
严峻时刻,林彪又病此后几年,再没出席过一次军委常委会议。
贺龙的办公室,四壁挂军用地图,桌上、椅子上,有时甚至地上也摊
了军用地图。这里烟雾弥漫,雪茄烟一口接一口
出,似乎为了提醒自己四方狼烟滚滚,共和国正面临一场严峻考验。
军委常委会、战略小组会、军事部署会、军工生产会、军情汇报会…
会议一个接一个,命令也一道接一道发向四方,发向福州军区,发向西藏军区,发向新疆军区,发向沈军区,发向…
贺龙巡行四方,山川形势和每支部队都了然在,这是“运筹帷幄”的基础。他报告中央,中央发出《关于准备粉碎国民
军进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指示》,调军进入预定位置,发动起百万民兵严阵以待,从而使美国与台湾蒋介石之间以及国民
内部的矛盾扩大,在出兵问题上敌人纷争不已,美国不同意,国民
军单独搞大规模进犯便不可能,中等规模也困难,迫使蒋介石放弃了“反攻大陆”的军事冒险计划,取得不战而胜的成果。
贺龙马上把力由东投向西,指导新疆军区一战而平息北伊宁和塔城区的暴
。继而通过总参谋部指挥作战部队开始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东段驱逐、歼灭一个整旅;西段清除、
平八十六个印军侵略修筑的军事据点。印度在全国进行战争动员,却再一次被我边防部队打得溃散不成军。
当时讲话:打出了国威军威…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泽东朝贺龙投去一瞥,目光里
含赞赏。
这是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七。
“老总啊,发角白喽。”泽东又生出那种生死
怀。关于新疆的问题他已经谈完,会议也快结束。他怎么想起年龄不饶人来?他的声音有些悲凉:“罗帅没有来,年初就住了医院…”
泽东看着贺龙,想起罗荣桓,那原因在于贺龙“守四方’,东抗台澎金马,北拒苏联,西平爆
,南逐印度…荣桓同志果然识人,举荐有功。
两个多月后,罗荣桓与世长辞。泽东悲痛异常,三夜两天不能成寐,写成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逢。
长征不是难堪,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晏每闻欺人鸟,昆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也许罗荣桓不逝,贺龙在两年后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中命运会好些?
但是,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泽东却不曾想到他的一个决定在他的“龙”与“彪”之间增加了什么猜忌和不
。
“我向政治局建议,”泽东
了一口烟,缓缓道“林彪身体不好,无法主持军委
常工作,在林彪养病期间,由贺龙主持军委
常工作。”
泽东的建议,获得中央政治局的一致同意。
神秘的家湾,寂静的几个大院落;高高的灰
砖墙,经过改修装饰的新式平房,还有沟通各房间的封闭内廊…
林彪饭后一小时开始听“讲文件”秘书讲了贺龙写来的信,报告在全军推广郭兴福教学方法的情况,报告“大比武”报告北京军区“尖子”分队表演的情况。
“周总理、彭真、陈毅在贺龙、罗瑞卿、杨勇的陪同下,观看了步兵轻武器击、打坦克、汽车过钢轨桥、侦察兵搜索和攀登…”林彪面无表情,从沙发里站起身,开始缓缓踱步。地面铺
了地毯,不留一点儿空隙。前些时江青来取过“经”她和林彪有一样的
病:怕风怕光伯声;有点声音就心慌出汗,有点风就鼻孔发
。林彪介绍经验:地毯要铺
,不能留空隙,这样
声效果好。窗帘要垂地,门窗要严实,地毯沙发颜
都要暗一些,最好是绿
,光源要小,多要几个小光源也不能只搞一个大光源…
秘书觉到林彪不耐烦,但他不能不讲完。林彪的规矩“讲文件”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十分钟最好。凡涉及全
全军全国的大事,凡涉及动向、趋势、苗头或有可能引起重大后果的内容,一定要讲。
“大比武”几乎把这几条占全了,那正是一九六四年五月“郭兴福教学方法”和“大比武”正走向全国。
“总理说真有本事,功夫真过硬,又说练兵就是这样的练法…”
“不要再讲了!”林彪忽然挥手截住“今天是广州,明天是南京,后天是济南,反正是大比武,都是尖子就是了,讲再多,只是地名部队番号换一换,没有什么新东西。以后讲文件,不要老是重复大同小异的情况。”秘书点点头,合上了“文件本”
“有什么新情况”
“没有”
“以后要注意有什么新动向,讲那些新的值得注意的苗头。”林彪说着,缓步走入了小会客室。
董必武曾多次介绍,练字养身养还养心,林彪试后,颇有收益,颇为信服。小会客室已为他准备好练字的文房四宝。
书法是“国粹”林彪练书法,穿的衣服也是“国粹”他这天穿一件白市布褂子,典型的中式服装,不加衬,没有垫肩,要圆不要棱角,手工做的布纽儿从下颏开始,密密地扣紧一排,直系过下腹部,颇像武馆里的练功服。
叶群及时进来了,显得兴致。她本离开了军界。林彪候鸟一样南来北往地“追逐
天”相对讲,还是广州住的时间多,所以她在广州当了个局长。林彪任国防部长后,她又回到军界,当上林办的主任。
看着林彪练字,她指指点点,比比划划,挑得林彪写起兴义,忽然抬起头向秘书问:“不是有几个要题同的吗了首长今天神好,你们赶快报。”这是叶群安排好的一场“戏”秘书早有准备:“总政治部编纂的《
主席语录》要出版了,请首长题个词。”林彪任国防部长后,为了推行“个人崇拜”没完没了地想,脑子里迸出的许多“电石火花”其中就有了“走捷径”
“背警句”他不乏“创造”指示《解放军报》从一九六一年五月开始,在报头上刊登
主席语录。三年转眼即过,解放军总政治部将《解放军报》刊载过的语录汇总,编辑出版《
主席语录》。这本“红宝书”后来形成了风靡全国,影响全球的“大气候”
“他们让题什么?”林彪同。
“就题你讲过的话。读主席的书,听
主席的话,照
主席的指示办事,做
主席的好战士。”林彪把笔伸向砚台,嘴里念念有词:“有人就是不相信突出政治…彭德怀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