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有疑难可问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开猛些…”林彪小声命令“再开快些,再快…”陈良顺把油门加到最大,摩托车像烈马一样猛烈颠簸,于是,奇迹发生林彪的手渐渐地,渐渐地离开额头。他双目微闭,大衣领竖在颈腮两侧;随着摩托车的颠簸,衣领轻击他瘦削的脸颊。几十分钟后,他的脸颊有了点血,眼睛也敢睁开一条
,神思悠悠,大概意念中是疾驰在山野大川,身边踊跃奔腾着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狗皮帽子”唉,当年大军入关“四野”指战员多是戴着狗皮帽子…
“好”林彪长吁气,眼睛闪出亮。也许恢复元气又迸出了电石火花?他一边向上衣袋里伸手掏纸,一边说:“谢谢。”当年打天下,林彪气万里是只“彪”;如今“守四方”他成了足不出户的“病大虫”
复一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他不停地想,不停地念念有词,不停地写,写下的“电石火花”一度闪烁了整个中国。
就在这一年“四个第一”、“三八作风”、“突出政治”从他脑子里进出来“四好连队”、“五好战士”也在这次颠摩托车之后不足半月,在他主持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并且迅速在全军“明光闪烁”起来…
当时,一位高干子弟好事,编过一段顺口溜,笔者还记得两句:国防部长不出房,治国安邦守四方。
但也有歌德者,誉写“林彪运筹帷幄”贺龙决胜千里一九六一年二月四。
在广州越冬的林彪正在“老虎口”念念有词,没完没了地求索、等待“电石火花”的闪现时,贺龙也在北京东民巷八号匆匆收拾出门的行装。
“别忘了箱底的家伙。”贺龙无须件件动手,他一边整理衣领,扣好风衣扣,一边嘱咐
子薛明。他说的是手电筒和手
,这两样东西睡觉也要放枕头下。虽然和平时期,但身为元帅不敢改变生活习惯。战争年代他就离不开这两样东西。
他站到穿衣镜前,胡子、头发、衣袋…逐一检查,意地点点头。这位元帅讲究清洁和风度,比如看戏,他要先看“三白”一一袖口白、衣领白、鞋袜白;有了“三白”才继续看扮相和唱腔,否则看不完。
“出道”前,他喜穿蓝底云字花的衣服;北伐时,喜
一身戎装
抖抖;红军时期,自己的衣服自己设计,贴兜下还要设计出个斜
兜,揣点东西不显山不显水地无损体态;解放后更有条件讲究白天穿灰呢料衣服,夜里穿黑
礼服,庆典穿元帅礼服,钓鱼穿卡其布衣服戴巴拿马礼帽,郊游穿米
子配鹿皮夹克和网球鞋…
他本来生得威武,再加穿得神,人群里一站,仪表过人,被将帅们称为“国家的脸面”、“中国军人代表”难怪聂帅、罗帅、叶帅都喜
“步其后尘”作一样的打扮。
他给荣高棠打一个电话。主要力放到了军事上,体育也不能松。他是国家体委主任。当年南征北战也不丢体育,都知道“贺龙三件宝:球队、报社、文工团”打仗“横扫一大片”打球也“横扫”他说荣高棠是他在体委的第一员大将。
秘书报告,罗帅来电话。
“催阵”贺龙上前接电话,他是和罗荣桓约好了一起下部队“罗帅,是我。”
“龙头大哥,”罗帅私下里总是这样称呼贺龙“走得走不得?”
“走得。”
“我过你门口?”
“我现在就出去。”贺龙最后一件事是向孩子们告别。这位元帅人情味浓,见了孩子嘴巴和眼睛都笑成月牙形。他自己有四个孩子,又养了十几个烈士子弟和战友的子女,组成了有名的大家庭。
沿走廊出去,贺龙靠着一侧走,时不时还习惯地拿手敲两下墙。这个习惯几十年,至今改不在家也改不这习惯是过去经历了严酷斗争的证明,本是防夹壁墙,防有伏兵,久而久之就成了改不掉的习惯。
到了院门口,罗帅的车已到。贺龙让忠心耿耿的警卫参谋王金水上他的那辆专车,自己不坐自己车,钻进了罗帅的车,为的好聊天。
贺龙与罗荣桓是在红军大三主力会师后,才相见认识,抗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又不在一个战略区,只是中央开会时才见见面。一九五四年底,贺龙调北京,与罗荣桓同住东
民巷八号,接触才渐渐多起来。
奇怪的是,罗荣桓与林彪早在井冈山便识并长期共事,到解放战争更是与林彪配合,在东北打得石破天惊,消灭国民
百万
锐部队。然后挥师入关,直扫
海南岛。这样长时间的共同奋斗,两个人却始终保持同志关系,未能建起私人友情。罗荣桓与贺龙相识虽晚,接触虽短,却迅速建立起深厚的私人情谊,两个人“称兄道弟”比亲兄弟还亲;他们的夫人薛明和林月琴也是情如姐妹,常常形影不分;两家的工作人员也编在一个
支部,亲热如一家人。
罗荣桓是“内的圣人”办事从不徇私,
泽东赞赏他,高岗这样的野心
的人也叹服他。像他这样人圣贤之人择友当然是将人品放首位。因为朋友毕竟有异于同志,同志是政治上的志同道合,朋友还需讲
格、
情、
往以及品德。
罗荣桓说:“我在大学读书时,就知道贺龙的名字。”因为贺龙“出道”早,从事革命活动早,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是国民革命军中的一员名将、骁将。
罗荣桓还说:“贺龙格开朗,豁达豪放,为人坦
,你一眼就能看到他的心,有一股强烈
引人的魅力。”贺龙喜
并善于
游,坦坦
,有一种天真、纯洁、善良的气息扑面。他
友比罗荣桓广泛得多,但友情的深厚不同。比如与罗荣桓,友情就超出一般,是特殊的深厚。他说:“荣桓憨厚稳重又聪慧睿智,一身正气又周密细致,大有学者风度,跟他在一起愉快放心。”贺龙比罗荣桓大几岁,平
里聊天,贺龙少不了谈谈当年在“哥老会”的生活,什么“龙头大爷”
“风头大姐”的,毫无顾忌。罗荣桓听过了新鲜,就把贺龙叫成“龙头大哥”私下里再没第二种称呼。贺龙长期领兵打仗,养成雷厉风行,敢决敢断,敢于负责的作风;罗荣桓长期当政委,遇事冷静,深思虑,耐心细致,两个互为补充,如今在军委配合工作,大事上往往不谋而合、十分默契。
然而,罗荣桓向泽东鼎力举荐贺龙任国防部长,还不仅仅在于友情深,配合默契,更在于欣赏贺龙的品质和风格,赞同贺龙对军队建设的思考和做法…
第二天午饭后,车到浦口。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副政治委员肖望东和政治部主任鲍先志到车站接两位元帅。
那时没有南京长江大桥,专列要靠轮船渡过江,需一个多小时。正好汇报军情。
罗荣桓笑着指指许世友:“你上过少林寺,”又指指贺龙:“他上过武当山。”然后将大手在他们两人之间慢慢一划:“和尚对道士,出家人不能打诳语。”车厢里哄然爆出军人所特有的豪大笑。许世友在少林寺学艺八年,贺龙上武当山切磋武艺,至今传有他与武当门人比试武功的诸多故事。共产
争天下,广招人才,和尚为将,道士作帅…
可是,笑过之后大家都显出严肃。庐山会议结束不久,全国经过反“右倾”讲真话确实需要点勇气和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