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常德戰役1求收藏推薦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仗還能打嗎?顯然,如果知道華軍如此猛烈的火力肯定是打不起來的。但是,袁世凱不知道,曹錕、吳佩孚和王佔元也不知道。
他們當然聽說過華軍的火力強大,而且有一種小型的曲炮(迫擊炮),但是,他們同樣知道這種炮的
程只有不到2公里(80迫的情報還處於保密狀態),而國防軍所依賴的75mm山炮,事實上又比華軍多甚至多一倍,所以,國防軍為什麼不能打?至於輕機槍對士兵的殺傷力,國防軍的將士們自動就忽略了。
西元1913年4月22夜,桃源縣城。
縣衙外的一條大街,華軍第五師警衛營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如臨大敵。此時,縣衙內一片通火通明,華軍第五縱隊正在召開團以上敵情通告會的戰役研討會。
會議由華軍第五縱隊司令蔣朝陽主持,蔣朝陽左手邊,是第五縱隊副司令、華軍第五師師長周樹勳,右手邊是華軍第五縱隊參謀長羅成,第五師副師長吳雨、參謀長陳書同,獨立第14旅旅長劉玄德、副旅長張家康、參謀長國學謙,第五師1團團長許宏亮、2團團長姜聰、3團團長王燁、炮兵團團長易斌,獨立第14旅1團團長許多康、2團團長劉平、3團團長彭金明,以及第5師特戰大隊長白慶國、偵察營長陳斐、警衛營長範峻海、憲兵營長項宗明、工兵營長何凌雲、輜重營長王守仁等21人參加,師直屬參謀科、作戰科、通訊科、後勤科等主官列席會議,擔任服務人員。
師直營級幹部,在級別上屬於正團或副團,所以有資格參加會議。
參謀科和作戰科人員,早就在牆壁上掛好了戰區地圖,與常見地圖一樣,用約藍兩標識敵我,紅
箭頭代表華軍,藍
箭頭代表北洋國防軍。
會議開始,第五縱隊參謀長羅成拿起一竹
指點著巨大的掛圖開始介紹敵情:“常德城內,此前駐有國防軍第一軍第二師王佔元部騎兵團、炮兵團、警衛團、工兵營及輜重營等第二師直屬部隊約5000人;當我軍攻克懷化之後,王佔元師駐瀘溪、保靖、沅陵、慈利、桃園等地的三個團約6000人迅速回縮常德。與此同時,敵駐長沙吳佩孚部12600人以及曹錕第一軍直屬炮兵團、警衛團共5000人開始向常德匯聚,與此同時,以常德為中心分佈於各地的湖南地方警備部隊共約6個團18個營約12000人也收縮回常德。在我們前鋒部隊抵達常德之時,正是敵第一軍第一師輜重營進入常德之時。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國防軍為了抵抗我軍的進攻,佈置了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沿沅江北岸佈置,西起河洑山,東至五家咀、大關廟一線,其中,國防軍在沅江南岸也佈置有約8個營約4500人的兵力,這些敵人分佈在東起邱家崗、三甲崗、二牛崗、龍甲山、牛鈴坡、葛麻山、慄樹山,西至茅崗坡、福家山等地,這些敵人,要麼一連兩連聚在一起,要麼一營兩營駐守一村,他們依山傍水,再加上這道防線除沅江之外,其他地方堤垸眾多,水網密佈,與貴州之戰完全不同。
在河洑山陣地,經偵察,敵人駐軍為國防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2000人,敵桃園民團1200人,敵炮兵營600人,敵人防守河洑山的總兵力約4000人,重武器75mm山炮12門,以及2個機槍連54重機槍…”
“國防軍不是每個主力團只有一個重機槍連嗎?怎麼又鑽出來兩個連了?”第5師第2團團長姜聰突然問道。
“這個情況不清楚,估計是吳佩孚從其他團調來了一個機槍連,抑或從曹錕手上借了一個機槍連吧。”羅成解釋道。
“姜聰,別打岔。”周樹勳制止道。手下這些團長們,一個個真成了戰爭狂人,估計姜聰這樣問的意思,是想搶下攻打河洑山陣地的任務。
“敵河洑山陣地,沿山坡挖了三道戰壕;敵沅江北岸,主要依託天然河堤作為陣地,再退後一步則進入城區了。敵第二道防線則以城區為依託,在街口築有重機槍工事,由於我們到達的時間比較晚,敵主要炮兵陣地目前還未偵察清楚。經過此次參戰各部隊參謀人員的商討,我們認為,此戰的難點有:第一,河洑山陣地易守難攻,而且又偏居城外,與常德市區之敵成倚角之勢,可互相支援,假如敵山炮陣地佈置得好,可全面覆蓋沅江兩岸,對我攻擊行動將形成重大威脅。第二,河汊眾多,地形不,不利我快速突進;第三,如敵不支,其潛逃之路難以預測,並同樣因為治汊眾多而難以圍殲;第四,由於曹錕部的惡意宣傳,常德附近民眾對我軍持普遍敵視態度,不利我取得民眾支持。”羅成說完,扭頭向周樹勳示意,表示自己完了,剩下的就是你們的事了。…#…與此同時,國防軍也在常德市內召開戰前動員會。
與華軍體制不同的是,華軍從成立之初就想建立參謀制度,雖然因為人員的關係沒有設置參謀長,但各師至少設有參謀科、作戰科等技術部門。
但國防軍因為接受的是清廷北洋新軍的體制,目前,雖然也設有參謀長,但參謀長的作用和權限都遠遠不如華軍,所以,國防軍的會議主持或情況介紹的人員並不固定,要麼是最高主官,要麼是次級主官,參謀長介紹情況的比較少。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後世蔣中正的國民黨軍都沒多少改變。
國防軍雖然部隊人數比華軍多1萬人,但能參加戰前會議的軍官卻比華軍少得多了,除了曹錕這個大佬之外,有資格出席這個會議的人就是兩個師長吳佩孚和王佔元,然後是四個旅長,總數就7個人。而且,在軍、師長面前,國防軍旅長的身份就是“下官”除了好的建議可以提外“上官”的決定並不能否定,即作戰主官擁有絕對控制權。這是舊軍隊的通病,因為他們骨子裡就把軍隊當成了自己的私器,沒有軍隊等於什麼都沒有,所以又怎麼敢給副官或參謀長會權呢?
如果說華軍對國防軍的火炮陣地還有些不清楚的話,那麼,國防軍對華軍可能的進攻方向包括重火力配備則更是兩眼一抹黑。此時,他們只知道華軍有1師另1旅進入了湖南,估計兵力在3萬人左右,同時還知道華軍已經佔領桃源縣城,其部隊肯定也佈置在縣城沅江兩岸,距常德近郊只有5公里的距離。
曹錕在聽取了各部主官的發言後,很快便做出了佈置:“據剛才諸位分析,明
一早敵蔣朝陽就可能對常德發動進攻,其主攻方向應該在沅江‘幾’字灣的頂端,即直接對常德進行攻擊。因此,我命令:第一,一師、二師炮兵集中在‘幾’字灣的兩邊,準備炮轟敵進攻部隊,即便敵主攻方向不在‘幾’字灣頂部位,兩師炮團同樣可以對整個沅江北岸進行火力支援;第二,沅江北岸防守陣地,以湖南地方部隊和我一師、二師部隊編組搭配進行防守,其編組比例為1:1;第三,各師騎兵團、警衛團包括旅部警衛營,組成各師戰役預備力量,隨時準備馳援重點地區;第四,各團團長必須新下戰場一線,不得以督戰為名躲在後方;第五,南岸機動部隊在敵進攻開始後,擇機向敵後方騷擾,襲擊敵炮兵陣地和輜重給養,如遇敵對其直接進攻,則按最初部署,向兩廂撤退,以引敵追趕。只要我們堅持兩天,兩天之後,駐江西的第三師齊燮元部就可到達常德,而那時,即是我們反攻的時候!”應該說曹錕能在北洋混到如此地位,其作戰安排還是中規中矩,特別是對其“幾”字灣的安排,可謂是神來之筆,因為華軍如果從那兒進攻,距離常德最近,可以說過江就是城裡,如果華軍不從那兒進攻,那麼,就要繞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路,同樣要遭到國防軍的阻擊。
但是,曹錕畢竟是舊軍人,他不知道他的炮兵一動,就有可能落入華軍的眼裡,他同樣不知道他安排在沅江南岸的那8個營,已經快要成為華軍的槍下之鬼了。…#…華軍的討論就要熱烈得多,而且更富有成效。
華軍第五縱隊採取的對敵策略是:第一,對於河洑山敵軍,採取佯攻牽制的方案,因為華軍從南往北而攻,並不一定要經過河洑山陣地,而後世的軍是從北向南攻,河洑山就成了
軍的必爭之地。此佯攻部隊由獨立14旅副旅長張家康指揮,佯攻部隊由獨立第14旅直屬炮兵營及其第3團共計3000人擔任。
獨立旅的炮兵營編制為600人,擁有8門75mm山炮,24門80迫擊炮;獨立旅的團級編制屬於小型團,每團2400人,其重火力與陸軍師的主力團相比,除了沒配75mm山炮外,其他重火力只有主力團的60%,即80迫有54門(陸軍師為120門)。
ps:平凡子碼字過,每
兩更,每
6000字,
久見毅力…請朋友們給千殤加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