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雙股劍2求收藏推薦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只不過,他的這話是白喊了,此前,華軍士兵差不多就有三分之二是臥倒在地的,只有三分之一是半跪狀態,在屋內飛出黑乎乎的物件時,半跪著的人早就趴下了,而臥著的人順手就將準備好的手榴彈向著門口投了進去。

“轟,轟,轟,轟,轟…”連續爆炸的手榴彈,震得大地都在顫抖。

“再投!”楊學軍看了一眼自己這方的情況,似乎受損不大,飛快地叫了一聲,一顆手榴彈準確地飛進了敵人佔據的石屋!

“轟——”靜悄悄的戰場中,這枚手榴彈爆炸的聲音似乎特別響亮。

“啊…”石屋內傳來一陣慘叫聲。

“別打了,我們…投降…”終於,敵人堅持不住了。

船頭這場小小的戰鬥,耗時20分鐘,斃敵39名,傷敵21名,俘虜90名,無一漏網。華軍勝在夜戰、巧戰、突然襲擊和裝備良,而鄂軍即便是地方部隊也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從石室中扔出的手榴彈,意外地炸死了2名華軍士兵,此外還有1名華軍士兵被彈所殺。最終的結局是華軍以犧牲3人,重傷1人,輕傷6人的代價取得了勝利。…#…湘黔方向,埋伏在貴州朱家場的華軍第五縱隊主力,同樣在等待消息。這個方面的華軍,姑且將之稱為雙股劍的“南劍”華軍第五縱隊之所以只派出第5師以及獨立14旅,其原因在於獨立13旅顏楷部要警戒廣西方向以及劉顯世的原黔軍第一師,而獨立15旅邢斌部還需要坐陣昆明。

但是,就蔣朝陽的28000人的部隊,也夠佔據湖南、江西的曹錕好好地喝一壺了。曹錕的國防軍第一軍,其實也只有3個師,即便加上後來的擴編在內,總人數也只有45000人,顯然,這45000人不可能全部用來狙擊蔣朝陽的華軍第五縱隊,最多是出一半的人罷了。袁世凱看起來兵多,真正能用於野戰對敵的,遠遠不及陳華的部隊。

“南劍”雖然人數少1萬多,但並不表示“南劍”就比“北劍”差。要知道“南劍”可是打下了整個貴州的,其中最經典的是圍殲戴戡的黔軍第二師的“綦江戰役”以及第5師特戰大隊大隊長白慶國率領120名特戰大隊戰士追擊戴戡的追擊戰,大大地打出了華軍的威風。

蔣朝陽的佈置與包惠的第四縱隊差不多,也是以特戰大隊和師直偵察營開道,然後大部隊跟進。惟一的差別是“南劍”的第一個戰略目標地是常德,而不是近距離的懷化。

從湘西到貴州,歷來就是一條大路,雖然沿途並不好走,但比包惠他們“北劍”的路好走多了。湖北方面,從利川到萬州,雖然也是一條陸路通道,但由於有長江水道的原因,使得這條陸路的戰略地位相對而言還沒有湘西到貴州再到雲南的那條路重要。

在北洋國防軍的防守佈置上,湖北的兵力比湖南重得多,如果段祺瑞的第三軍及海軍從安徽趕了過來,包惠、龍鳴劍部將面臨至少7萬敵人的阻擊。也因為如此,湖北方向的進攻需要一定的突然和隱蔽,哪怕佔領船頭的消息能夠晚兩個小時,那也極有可能意味著宜昌的敵人也要晚兩個小時才能得到增援。

西元1913年4月16,晚10點10分,早就潛伏在湖南新晃鎮外的華軍第五縱隊前鋒指揮官、華軍第5師特戰大隊大隊長白慶國以及副指揮官第5師直屬偵察營營長陳斐接到縱隊指揮部電令後,立即就命令所屬迫擊炮17門60迫,對著新晃鎮的敵軍開炮!

新晃作為湘黔路上由黔入湘第一站,曹錕到達這兒後也曾作過佈置,佈置有1個連的國防軍以及1個營的湘軍守備部隊,總人數約600人。而華軍開炮之時,城牆上只有不到一個排的士兵在值班。

隨著60迫的轟擊,一個作戰小組3人拖著一個炸藥包,在至少100輕、重機槍的掩護下向城門匍匐而去,這個時代的城門,如果沒有直炮直接轟開的話,還是炸藥包最為管用。

幾十個敵人,被17門60迫擊炮轟炸,然後又被上百輕、重機槍掃是個什麼概念,如果硬要用兩個字來表示,那就是強/暴!三個字就是“被強/暴!”

“轟——”一聲巨大的爆炸聲,讓這個湘西小鎮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以後,這裡的土匪將完全絕跡,取而代之的,是湘黔之間的通樞紐和物資集散中心。

有敵人逃跑報信,好,去報信吧!就怕你不報信!

“南劍”不怕敵人來阻擊,就怕敵人聞風而逃。經過綦江戰役,白慶國這類的人已經完全變成了戰爭狂人!

守衛新晃的湘軍,先不說戰鬥力,就是戰鬥意志也趕不上鄂軍,當城門被炸藥包炸開之後,敵人要麼是望風而逃,要麼是望風而降,絕對沒有那種從某個工事裡甩兩顆手榴彈出來的情形。

“南劍”一路以大炮開道,克芷江、懷化、瀘溪、沅陵,4月22下午,兵鋒已經抵達常德城下。

從朱家場鎮到常德近郊,華軍第五縱隊前後用時6天,穿越距離達300公里,平均每天行軍50公里。在清末民初,這個速度絕對算得上“神速”二字。因為這是大部隊,包含著大量重型武器、輜重給養的數萬人行軍,不是三五十人的小分隊。

由於有袁世凱的命令,曹錕一直坐陣長沙。當懷化被華軍攻克之後,曹錕立即命令國防軍第一軍第一師從長沙出發馳援常德。從距離上看,懷化與常德之間的距離要稍遠一些,至少要遠差不多兩天的路程,也就是說,國防軍第一軍第一師增援常德從時間上來說,是比較合適的。而國防軍第一軍第二師,本就散佈在湘西大地上,防備著來自四川和貴州方向的進攻。

這裡有必要說一說袁世凱“國防軍”的編制情況,袁世凱的“國防軍”其實直接脫胎於此前的清軍新軍的編制。清廷新軍,每鎮兵員為12500—12600人,每鎮轄步兵兩協(每協4038人)、馬標(1117人)、炮標(1836人)、工兵營(667人)、輜重營(764人)軍樂隊(51人)。每協轄兩標,每標2005人。每標轄3營,每營659人。營分4隊、每隊三排、每排三棚、每棚14人。但實際編制中與此有出入,如河南編練新軍時為節省經費擅將棚目兵從14人減至12人。

袁世凱將新軍的“鎮”改編為“師”將“協”改為“旅”將“標”改為“團”之外,其他的變化很小。如果更要說有變化,那就是每個師新編了一個警衛團,每個旅新編一個警衛營,而每個團則新編了一個警衛連,此外就是在在每團裡面加了一個機槍連(27重機槍),步兵則由4個連改為3個連,而每個班的士兵則固定在12人。

也就是說,國防軍一個師,除直屬騎兵團、炮兵團、工兵營、輜重營外,另外的四個主力團是分成兩個旅的。在前世,這種由清軍“混成協”而下來的師下設旅的編制,深刻地影響了整個抗戰時期和最後的國g大決戰,連太祖的文章裡都以消滅敵人多少多少旅為統計數字。

國防軍這一改制,造成了一線士兵的減少,如果不考慮機槍連的因素,其戰鬥力實際上比清廷新軍還有所下降。

北洋國防軍大將曹錕帶領第一軍直屬部隊也隨第一師也向常德趕去。而第一師的師長,就是著名的直係軍閥吳佩孚。

歷史,有很多慣,並不是穿越者可以改變的。譬如歷史上的1914年4月,曹錕將率吳佩孚等部駐紮在湖南嶽陽,現在歷史雖然改變了,但曹錕和吳佩孚都來了湖南,只不過時間提前了罷了。

常德,開始引人注目,因為“常德戰役”這場華軍與國防軍的正面碰撞即將打響!

此役,國防軍的兵力為曹錕第一軍直屬部隊,一個警衛團(含1個重機槍營81仿馬克沁重機槍)計3000人,一個軍直屬炮兵團2005人(裝備75mm山炮48門),第一軍第一師吳佩孚部12600人,重火力為75mm山炮48門以及108仿馬克沁重機槍;第二師王佔元部,本與吳佩孚部一樣的編制,但在沿途損失了2000人,20左右的重機槍,因此其重火力只有48門75mm山炮,約88重機槍了。此外,還有湖南地方警備部隊約12000人,分屬於國防軍各旅、團指揮。

據以上數字統計,國防軍總兵力約為40000人,重火力為132門75mm山炮,仿馬克沁重機槍277

華夏民族獨立軍只有28000人左右,但重火力卻比袁世凱的“國防軍”強得太多,計有105mm榴彈炮12門,75mm山炮54門,80迫180門,60迫(士兵近戰支援火力,其作用相當於輕重機槍)145門,重機槍360,輕機槍2100以上。

兩相比較,國防軍只有75mm山炮比華軍多78門,人數比華軍多12000人左右。但其他任何方面,包括重炮、重機槍、士兵素質、訓練水平、作戰意志等,華軍都強得太多;而且,華軍還有國防軍並不具備的程約4公里的180門80迫,程約2公里的145門60迫,以及有效程在600米上下的輕機槍2100

ps:今天凌晨時,千殤看到本書竟然在歷史點擊榜上列第11位,高興了不到幾個小時,呵呵,又降下去了…朋友們,雄起啊!。看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