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恭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近來有喜歡我的朋友,看過文字後說,寫出人家想而不得的言辭,我很高興。然而卻想:人這麼說,不過是謙虛和鼓勵,總不能因為幾篇文字,阿刊佈就確有所能。所以高興之餘,就想朋友們善意多些,而溢美之詞就不敢也不能擔承了。這說來也不是自己機,而是教訓使然。

前時有位懶,稱俺文字更加努力或有魯迅之風,一時洋洋自得,被老婆發現,追問究竟,便坦誠其事。不料老婆角度不同,先淡問:懶,是誰?

懶,啊,這個,網易某知名人士(先抬高別人,再抬高自己)。

男還是女?

啊,這個也問(奇怪)?

是的,男還是女?

啊,女的——這,這麼可能,有女的這麼取名字的嘛(心內惶惶)?

男的?

男的,男的,肯定是男的了(額頭出汗)。

怎樣說?

阿刊佈如早生幾十年,再更加努力或會是魯訊(後悔)。

這便是原話?

是(聲音比原先小許多)。

哼!

哼(驚異且緊張)?

哼,就是說人家在諷刺你啦,魯迅?你這豬頭,看看你德行,也配叫魯迅,去——幹嘛(惶恐和疑惑)?

朵朵片子拿來。

喳(順從及安然)。

此後想來,這際遇著實不好消受。而且,這一時見的高手很多,以前守在一個狹小的地方,全然沒見,只有時間久長,才逐漸發覺。悚然之餘,總算自沒在那些高手面前揚揚自得。不然,再想趨前問安求學,怕是人家早已拒之門外。古人云自知者明,知人者智。阿刊佈無知人之智,但幾經曲直,略懂自知也。所以被人恭維,也決不是安然無虞地享受。

但恭維也確有好處,比如說人家漂亮,人家自己高興不說,多少也要“表揚”你幾句,以示同喜;或說人老太太長壽,即使第二天駕鶴西歸,人家也不會怪責你的話衝了壽,倘使這天給壓歲錢,一定是多給些。比如越王勾踐,連敵人的屎也能侍奉,結果夫差硬是就能相信,當然,結局不甚愉快。這是由活而死,還有由死而活的例子,如諸葛孔明,假惺惺去江東弔孝,明明人家是被他氣死,結果一上去就恭維人家英雄了得,所以滿腔仇恨瀰漫孝棚,眾人卻不得發作。

魯迅說過,別人生了兒子去道喜,說不得法,即使將來屬實,也必定會被打將出來。哪怕你是真知灼見老孔明,此時真理,大約是沒有市場。或者早上見一同事,極力誇獎一番,或臉紅潤氣質高雅,或衣著光鮮時尚新,甚或失實,但得一片至誠,人家總不會把早飯吐出來,相反還會一臉喜氣,遠甚什麼珍珠美容亮麗霜,一天心情舒暢。

大凡人,都是覺得好聽的話入耳,倘使喜歡怪話的,大家都當他有病,這都是上過書的,比如忠言逆耳的,死去的人海了去了。古時候有個“厲王弭謗”似也不喜聽壞話的,但下場卻不妙。漢朝有孝哀帝寵信一個叫董賢的,常與共寢,一次,董賢在孝哀帝處睡覺,孝哀帝起身,袖子卻被董賢壓住,孝哀帝不叫醒,遂斷袖而起,所謂斷袖之癖,乃由此發,即當今之“同志”也。諫官鄭崇數次上諫,忤怒孝哀帝,使司隸治罪,榜掠致死。清文字獄以後,每臨局勢肅殺,四處便懸掛莫談國事牌匾,但效果卻是不佳。最後呢,由嘉慶以後逐漸衰落。

依我說呢,自己明智一些的,好話自當去別人的好意,壞話也要審辨地去看,以如此思想來武裝自己,就不怕別人恭維和詆譭了,何樂而不為呢?

說起來,做人不妨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恭維的話也可以收,然後當作勵,放在一邊小心妥帖保管著,不驕傲自得。但對別人,如比自己強,恭維,不妨看作尊師敬長和謙虛好學,將你所由衷表達,想來也很可以收穫好,以利請教,因人都無義務和必要,要來當你老師。倘使比你弱,見得不錯的,也要恭維和勉勵,不說是提攜後進,總是希望自己喜歡的人多一些,大家共同進步,也不失為快事。

但恭維確實也得看人來,不能盲從,比如在報上見到一則軼事,說蔣介石兵敗臺灣以後,一孫子放學回家,頭上光亮如己,驚問其故。孫子對曰:全島學生皆剃光頭,言為“中正頭”蔣介石大怒,言“娘希匹”召來“教育部長”勒令改之。這本是教育部長的恭維,不想馬卻拍到馬蹄上。這就叫人小看了,或無甚意趣的罷。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