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青洪一家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越千玲邊笑邊把字條遞給我,上面就寫了七個字。

紅花綠葉白蓮藕。

“這人不是買菜就是買花的,怎麼會認識你啊?”越千玲一臉笑意的問。

我看到這七個字,眉頭微微一皺,收起臉上的笑容對面前的女接待認真的説。

“請他上來。”

“你認識這人…不對啊,你認識的我都認識,就給了這七個字,到底誰啊?”越千玲看女接待出去後很好奇的問。

“青幫的人。”我看着手裏的字條沉穩的回答。

“紅花綠葉白蓮藕,三教原來是一家,指的是洪門、清幫、白蓮教,申城是青幫的地盤。”

“幫會的人?幫會的人見你幹什麼啊?”越千玲大為不解的樣子。

“別忘了,從某種意義上説,我還是泰國洪門龍頭。”我一臉苦笑的對越千玲説。

“不過青幫的人見我倒是有些奇怪,雖然都説青洪一家,但兩之間來往甚少,也不知道這個人是敵是友。”

“能有什麼奇怪的,你們都是幫會里的人,青幫的人想見你怎麼了?”

“雖然清幫與洪門有相當之淵源,都提倡替天行道,但是由於洪門一直秉承反清復明,而清幫並未積極從事,所以洪門一度將其當作叛徒,嚴洪門會員轉投清幫,稱由清轉洪,披紅掛綵,由洪轉清,剝皮筋。”我若有所思對越千玲説。

“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兩幫之間來往甚少。”正説到這來,女接待帶着一箇中年人進來,看年紀四十多歲,虎背熊不苟言笑一身橫蠻之氣,因為不知道底細,我特意看了此人的面相。

中年人眉彎而濃秀,兄弟眾多皆主貴,名聲遠場拔萃超羣之人,雙目如電威烈眾人歸順,體豐隆,準頭圓潤,且略帶前凸,是典型的鹿鼻,主多情多義。

看着面相絕非是大大惡之輩,我心裏暗暗鬆了一口氣。

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見我,來者是客,中年人一進門我連忙起身了上去,不卑不亢的伸出手,論年紀他年長,我本想先開口卻發現還不知道對方叫什麼名字。

中年人兩手一拱,面從容鎮定禮數比我還周全。

“陳太爺,晚輩青幫法孫齊鴻濤登門拜山納貼。”我伸出的手懸在半空,遲疑了一下也學着齊鴻濤的樣子,把手拱起來,不過依舊一臉茫然的不知所措,一上來叫我陳太爺,他自稱法孫,論年紀他大了我一倍,這稱謂讓我有些無所適從。

“齊…齊…”我突然發現我都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他。

“陳太爺,叫我名字就行。”齊鴻濤或許是看出我的遲疑很大方豪的説。

“算了,既然到了我這兒,還是按照我的規矩來,你年長,我叫你齊哥好點,還有,你也別叫我太爺,我…我不太習慣。”我尷尬的笑着説。

“那不成,陳太爺是洪門持紅花,長幼有序輩分不能亂,既然青洪一家,我今天來拜山納貼規矩禮數不能少了。”齊鴻濤的手一直不肯放下。

我回頭看看越千玲,她把頭偏到一邊,估計現在她多半想笑。

“齊…鴻濤。”我咬了咬牙好半天才憋出這三個字,手指着沙發説。

“既然你都説青洪一家,就別拘禮,坐下説。”齊鴻濤這才放下手和我坐到沙發上,越千玲心領神會,讓女接待先離開,她為我們端上茶。

“聽聞陳太爺接管泰國洪門龍頭,本應該親自前去恭賀拜喜,可是陳太爺只舉行了接儀式併為下帖相邀,所以未能成行。”

“客氣,事出突然我也沒想到會接管,所以一切從簡。”我笑了笑心平氣和的説。

“事實上幫會的事都是刑堂大爺趙治在打理,我充其量也就掛了個名,所以你不用太認真。”

“申城青幫現在是我掌管,十幾年前犯事到泰國避難,趙治對我有救命之恩,結拜生死兄弟,因為有他在泰國照應,我才能重返申城東山再起,趙治對我有再造之恩,一直不知道陳太爺來了申城,前些天才得到趙治的知會,陳太爺是持紅花,趙治敬太爺為龍頭,我亦然,只要陳太爺在申城有什麼事只管開口吩咐,兵馬糧草一句話。”齊鴻濤態度誠懇的説完,兩手舉茶穩健的説。

“陳太爺,請茶。”趙治對齊鴻濤有救命之恩,聽齊鴻濤的口氣極其信服,不過兩人在幫會里是平輩,所以依舊是直呼趙治的名字,而對我頭一次見面,卻按照規矩稱太爺。

可見此人和他的面相一樣重情重義,又黑白分明事事依據而行,應該是老派守信之人,或許正因為他嚴謹的格才讓他擁有威烈拔萃的威望和掌控力。

對於這樣的人再和他客氣下去,在他眼裏反而是一種瞧不起,我暗暗深一口氣,終於知道怎麼面對齊鴻濤。

“我還在想剛到申城,怎麼會有青幫的人登門,原來是趙治通知的,出外靠朋友,我在申城人生地不,能到底你幫忙這路也寬多了。”

“陳太爺客氣,在泰國我一直有些生意往來,一直承蒙趙治和洪門兄弟關照,如今陳太爺猛龍過江,齊鴻濤定馬首是瞻。”我和齊鴻濤喝茶閒談,越是聊的多越是覺得這個人有意思,不知不覺讓我想起越雷霆,我看旁邊坐着的越千玲對他頗有好,想必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和越雷霆都有一種豪氣干雲的豪之氣,不過越雷霆不拘小節大大咧咧,而齊鴻濤謹慎寡言舉手投足倒是有幾分帥才之風。

一壺茶喝完,齊鴻濤起身依舊禮數週全,兩手一拱。

“陳太爺,今唐突登門拜山,是想先認清門路,等太爺閒暇我定設下酒宴接風,到時務必請太爺賞臉。”我知道現在推只會讓他認為我看不起他,點頭答應,齊鴻濤轉身的時候,無意間瞟見我放在桌上的那副絹布,僅看了一眼就抬頭對我説。

“陳太爺也喜歡古玩之類,那倒是巧了,改天我讓人給您送一個九龍公道杯來。”

“不用,不用,只是隨便看看而已,談不上什麼愛好,何況現在九龍公道杯到處都能買到,這點小事就不麻煩你了。”我搖頭禮貌的謝絕。

“那不一樣,九龍公道杯雖然到處都有賣,不過良莠不齊,而且大多是後世仿製,我剛好有真品。”齊鴻濤一本正經的説。

“真品?!”我愣了一下,很詫異的問。

“什麼時候的真品?”

“九龍公道杯是明太祖明人所制,當然是進貢太祖的真品。”

“…”我和越千玲對視一眼瞠目結舌的看着對面沉穩的齊鴻濤。

“你…你有明代進貢給朱元璋的九龍公道杯?”

“是的。”齊鴻濤寡言,回答也很簡短,不過一看他樣子就知道他不是會開玩笑的人。

這絹布上所繪的正是明代御用九龍公道杯,我一直想從圖上看出什麼線索,可一張沒有任何文字的絹布,不管我怎麼研究也沒有半點發現,事實上我有想過找九龍公道杯實物來看看,或許線索就在公道杯中。

不過正如同齊鴻濤所説的那樣,九龍公道杯因為手藝並沒失傳,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到處都能買到,但真正明代御用的九龍公道杯反而不知所終,幾百年前的瓷杯,有沒有傳至今都還是一個未知數,我甚至都有些想不明白朱元璋為什麼會把明十四陵的線索留在一個隨時會破碎的杯子上。

從已經被找到大爺海那座明十四陵看,朱元璋留下的線索都很巧妙和聰明,更重要的是,那些不易察覺的線索會永久的保存下去,並不擔心經過歷史的變遷而磨滅,這也是我們最後能找到明十四鈴的關鍵。

可如今卻把線索留在九龍公道杯上,如果不是因為一回來就遇到魏雍和秋諾,我們原計劃是去明孝陵看看,現在齊鴻濤居然告訴我他有九龍公道杯的真品。

“就不麻煩讓人送過來了,如果你方便,我想看看這公道杯。”

“小事一樁,我明天派人過來接陳太爺。”齊鴻濤也不推辭平靜的點點頭,忽然想起什麼很認真的説。

“雖然是真品,不過都是些尋常玩意,陳太爺本不需要親自走,要是喜歡,我多讓人送幾個過來。”聽到齊鴻濤説真品的九龍公道杯都是尋常玩意,我都還有些驚訝這人未必口氣也太大了點,可要知道九龍公道杯的真品價值連城,還沒回過神,又聽到齊鴻濤説多送幾個,頓時我目瞪口呆。

“你…你手裏有幾個九龍公道杯?”

“不是幾個,這個看陳太爺,要多少都成。”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