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十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楊砥,字大用,澤州人。洪武末,由進士授行人司右司副。上疏言:“揚雄為莽大夫,貽譏萬世。董仲舒《天人三策》及正誼明道之言,足以扶翼世教。今孔廟從祀有雄無仲舒,非是。”帝從之。歷官湖廣佈政司參議。建文中,言:“帝堯之德始於親九族。今宜惇睦諸藩,無自剪枝葉。”不報。父喪歸。

成祖即位,起鴻臚寺卿,乞終制。服闋,擢禮部侍郎,坐視河渠失職,降工部主事,改禮部。永樂十年遷北京行太僕寺卿。時吳橋至天津大水決堤傷稼。砥請開德州東南黃河故道及土河,以殺水勢。帝命工部侍郎藺芳經理之。定牧馬法,請令民五丁養種馬一匹,十馬立羣頭一人,五十馬立羣長一人,養馬家歲蠲租糧之半。而薊州以東至山海諸衞,土地寬廣,水草豐美,其屯軍人養種馬一匹,租亦免半。帝命軍租盡蠲之,餘悉從其議。於是馬大蕃息。

砥剛介有守,尤篤孝行。十六年,母喪哀毀,未至家,卒。

虞謙,字伯益,金壇人。洪武中,由國子生擢刑部郎中,出知杭州府。

建文中請限僧道田,人無過十畝,餘以均給貧民。從之。永樂初召為大理寺少卿。時有詔。建文中,上言改舊制者悉面陳。謙乃言前事請罪。帝見謙怖,笑曰:“此秀才闢老、佛耳。”釋弗問。而僧道限田制竟罷。都察院論誆騙罪,準洪武榜例梟首以徇。謙奏:“比奉詔準律斷罪,誆騙當杖,梟首非詔書意。”帝從之。天津衞倉災,焚糧數十萬石。御史言主者盜用多,縱火自蓋。逮幾八百人,應死者百。謙白其濫,得論減。

七年,帝北巡,皇太子奏謙為右副都御史。明年,偕給事中杜欽巡視淮、鳳抵陳州災傷,免田租,贖民所鬻子女。明年,謙請振,太子諭之曰:“軍民困極,而卿等從容請啓,彼汲黯何如人也。”尋命督兩浙、蘇、松諸府糧,輸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賂有司,率得近地,而貧民多遠運。謙建議分四等:丁多糧最少者運北京,次少者運徐州,丁糧等者運南京、淮安,丁少糧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賴之。又言:徐州、呂梁二洪,行舟多阻。請每洪增輓夫二百,月給廩;官牛一百,暇時聽民耕,大舟至,用以挽。人以為便。嘗督運木,役者大疫。謙令散處之,疫遂息。未幾,偕給事中許能巡撫浙江。

仁宗即位,召還,改大理寺卿。時呂升為少卿,仰瞻為丞,而謙又薦嚴本為寺正。帝方矜慎刑獄,謙等亦悉心奏當。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獄,謙等再四參復,必求其平。嘗語人曰:“彼無憾,斯我無憾矣。”嘗應詔上言七事,皆切中時務。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於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楊士奇奏事畢,不退。帝問:“何言,得非為虞謙乎?”士奇因具白其誣,且言謙歷事三朝,得大臣體。帝曰:“吾亦悔之。”遂命復職。宣宗立,謙言:“舊制,犯死罪者,罰役終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輕重分年限。”報可。宣德二年三月卒於官。謙美儀觀,風采凝重。工詩畫,自負才望。工部侍郎蘇瓚以鄙猥班謙上,恆怏怏,人以是隘其量雲。

呂升,山陰人。永樂初為溧陽教諭,歷官江西、福建按察僉事,所至有清慎聲。入為大理寺少卿。宣德八年致仕卒。

仰瞻,長洲人。永樂中由虎賁衞經歷遷大理寺丞。正統間,宦官王振用事,百官多奔走其門,惟瞻與大理卿薛瑄不往。會與瑄辨殺夫冤獄,益忤振,下獄,謫戍大同。景泰初,召為右寺丞,執法愈堅,在位者多不悦。移疾歸,加大理少卿。

嚴本,字志道,江陰人。少通羣籍,習法律,以傅霖《刑統賦》辭約義博,注者非一,乃著《輯義》四卷。永樂十一年以薦徵,試以疑律,敷析明暢。授刑部主事。侍郎張本掌部事,官吏少當意者,獨重本,疑獄輒俾訊之。奉命使徽州,時督辦後期,例罰工,本不忍迫民。或以為言,本曰:“吾辦矣。”蓋已寓書其子,鬻田為工作償也。

仁宗立,以刑部尚書金純及虞謙薦,改大理寺正。斷獄者多以“知情故縱”及“大不敬”論罪。本爭之曰:“律自叛逆數條外,無‘故縱’之文。即‘不敬’,情有重輕,豈可概入重比?”謙韙之,悉為駁正。良鄉民失馬,疑其鄰,告於丞,拷死。丞坐決罰不如法,當徒,而告者坐絞。本曰:“丞罪當。告者因疑而訴,律以誣告致死,是丞與告者各殺一人,可乎?”駁正之。莒縣屯卒奪民田,民訟於官,卒被笞。夜盜民驢,民搜得之。卒反以為誣,擒送千户,民被死。法司坐千户徒。本曰:“千户生,則死者冤矣。”遂正其故勘罪。蘇州衞卒十餘人夜劫客舟於河西務,一卒死。懼事覺,誣鄰舟解囚人為盜,其侶往救見殺。皆誣服。本疑之曰:“解人與囚同舟。為盜,囚必知之。”按驗,果得實,遂抵卒罪。

本立身方嚴,非禮弗履。其使徽也,知府饋酒餚亦不受。年七十八卒。

湯宗,字正傳,浙江平陽人。洪武末,由太學生擢河南按察僉事,改北平。建文時上變,言按察使陳瑛受燕邸金錢,有異謀。詔逮瑛,安置廣西,而遷宗山東按察使。坐事,左遷刑部郎中,出知蘇州府。蘇連歲水,民,逋租百餘萬石。宗諭富民出米代輸。富民知其愛民,不三月悉完納。

永樂元年,有言其坐視水患者,逮下獄,謫判祿州。以黃淮薦,召為大理寺丞。或言宗曾發潛邸事。帝曰:“帝王惟才是使,何論舊嫌。”時外國貢使病死,從人謂醫殺之。獄具,宗閲牘嘆曰:“醫與使者何仇,而故殺之乎?”卒辨出之。尋命振飢河南,還署户部事。解縉下獄,詞連宗,坐系十餘年。仁宗立,復官,再遷南京大理卿。宣宗初,清軍山東。會天久不雨,極陳民間飢困狀。帝為蠲租免役,罷不急之務。宣德二年卒。

贊曰:永、宣之際,嚴飭吏治,職事修舉。若鬱新之理賦,楊砥之馬政,劉季{虎}、虞謙之治獄,可謂能其官矣。李慶、師逵諸人,清介有執,皆列卿之良也。陳壽、馬京遭讒早廢,惜乎未竟其用。金忠奮身卒伍,進自藝術末,而有士君子之行。當其侃侃持論於文皇父子間,忠直不撓,卒以誠信悟主,豈不偉哉。

部分譯文鬱新,字敦本,臨淮人。洪武年間,以人才被徵,授予户部度支主事,後升為郎中。過了一年,升為本部右侍郎。皇上曾問他天下户口田賦的數據,以及地理險易情況,鬱新都應答無遺,皇上稱讚他的才華。不久他進升為尚書。當時親王每年的祿米是五萬石。鬱新建議減去五分之四,並規定了郡王以下宗室的祿米數額。又因邊務糧餉不繼,鬱新制定招商開中法,令商人輸運糧食到下,然後發給引(憑據),據憑據支給食鹽,邊防糧儲因此而充足。夏原吉任户部主事時,鬱新很敬重他,各部門的事務都委任給他處理。建文二年(1400),他稱病回家。

成祖即位後,召他掌管户部事務,以古樸為侍郎輔佐他。永樂元年,河南發生蝗災,有關官員不上報朝廷,鬱新彈劾處治了他們。當初,糧食由運河轉運到北京,鬱新説:“從淮河到黃河,多是淺灘跌坡,運船非常艱難。請另用可裝載三百石的淺船,從淮河、沙河運到陳州潁溪口跌坡下,再用可載二百石的淺船運到跌坡上,然後用大船運入黃河。到八柳樹等處後,令河南的車伕由陸路運入衞河,轉輸到北京。”皇上聽從了。他又説:“湖廣屯田所產的東西不一,請允許他們都可以輸運給國家。粟谷、糜黍、蕎郘兩石,准許當大米一石。稻穀、高粱二石五斗,禾參稗三石,各准許當大米一石。黃豆、小麥、芝麻與米相等。”這一條被定為法令。二年(1404),鬱新建議公、侯、伯、駙馬、儀賓這些俸祿達到二百石以上的人,請照文武官員之例,米和錢鈔兼給。三年,因士卒勞困,他建議將每年收成達不到原定產量的屯田的課税減去十分之四五,又建議改納米到北京贖罪為納米入南京倉。皇上都批准執行。這一年八月他在任上去世。皇上嘆道“:鬱新處理國家財賦十三年,計算出入,現在誰能替代他呢?”輟朝一,賜給葬祭,而召夏原吉回來處理户部事務。

鬱新長於綜理,細密而不繁。他所定下的制度,後人都無法更改。

金忠,鄞縣人。從小讀書,擅長《易》和占卜。哥哥戍守通州時死去,金忠補戍,因家貧不能出行,看相的袁珙資助了他。到通州後,金忠被編入卒伍。他在北平市中賣卜,多能説中,市民把他傳為神人。道衍和尚向成祖稱讚他。成祖將要起兵,託病召金忠來問卜。金忠佔得鑄印乘軒之卦,他説:“這卦貴不可言。”此後他出入燕王府中,常以所佔得的結果勸成祖舉大事。成祖對他深信不疑。燕兵起時,成祖自己任命官屬,授予金忠為王府紀善,守衞通州。南方部隊多次攻城,都沒能攻克。後來,成祖將他召到左右,有什麼疑問常問他,而金忠的法術也更加靈驗,並且還時常進獻計謀。成祖遂拜他為右長史,贊佐軍務,於是金忠成了謀臣了。

成祖稱帝后,論佐命之功,升金忠為工部右侍郎,輔佐世子守北京。不久將金忠召回,升為兵部尚書。皇上起兵時,次子高煦從戰有功,皇上答允立他為太子。至此淇國公丘福等人偏向高煦,勸皇上立他為太子。只有金忠認為不可,並在皇上面前歷數古代嫡庶相爭的事例。皇上無法決定,便秘密告知解縉、黃淮、尹昌隆。解縉等人都認為金忠的意見為是。於是立世子為皇太子,而金忠作為東宮輔導官,以兵部尚書兼任詹事府詹事。永樂六年(1408)命他兼輔導皇太孫。

皇上北征,留金忠和蹇義、黃淮、楊士奇輔佐太子監國。這時朱高煦奪嫡的計劃更急了,他散佈蜚語誣陷太子。十二年(1414)皇上北征回來,將東宮官屬全部逮入獄中。金忠因為是功勳舊臣,得以不問,皇上命他審察太子有過失的事,他説沒有。皇上火了,金忠免冠叩頭涕,願連坐為太子擔保。太子因此得以不被廢掉,而東宮臣僚黃淮、楊溥也因此獲得保全。

金忠從一名卒伍升到大位,很受親信和倚重,每次承蒙皇上顧問,總是知無不言,但他也很慎密,從不出去。他在同僚朋友之中從不持兩端,退下後常常謙讓他們。第二年四月他去世了。皇上給驛車載他歸葬,命有關官員建祠堂和墳墓,免除他家的賦税徭役。洪熙元年(1425),追贈他為榮祿大夫、少師,諡號忠襄。授予他的兒子金達為翰林檢討。

李慶,字德孚,順義人。洪武年間,他以國子監學生代理右僉都御史,後來被授予刑部員外郎,又升為紹興知府。永樂元年(1403),他被召為刑部侍郎。他個剛毅果斷,有才幹氣度,對下屬約束得很嚴。皇上認為他很有才,多次命他治理別的事,,使他不能時常到部中。但屬下官員與罪人通,私下饋贈之事,李慶總是知道,給他們治以重罪。五年,李慶改任左副都御史。他兩遭親喪,不待守孝期滿即被召回任職。當時勳貴武臣多令子弟和家人經商販鹽,成為百姓的禍害。李慶説:“按舊制,四品以上官員的家屬不能與百姓爭利。現在都督蔡福既已被罰,公侯如有違犯,也請求進行查問處治。”皇上命依制度嚴申令。忻成伯趙彝擅自殺死運夫,盜賣軍餉;都督譚青、朱崇貪婪放縱。李慶彈劾他們,他們都被給司法官員審問。過後,他又彈劾都督費王獻欺罔、梁銘貪婪殘暴、鎮守德州都督曹得貪財,結果他們都被譴責。中外官員都畏懼他的風采。十八年李慶進升工部尚書,不久兼領兵部事務。

仁宗即位後,李慶改任兵部尚書,加封為太子少保。弋謙,因提意見忤逆了皇上旨意,呂震等人紛紛詆譭他,只有李慶和夏原吉沒説什麼。皇上不久醒悟了,頒敕自責,並責備呂震等人。呂震因此很愧對這兩個人。山陵事多,去辦事的宦官有所要求,李慶堅決不給,人們多敬畏他,稱他為“生李”他奉命侍從皇太子拜謁孝陵時,途中嚴格約束將士,一路秋毫無所擾。太子想去打獵,李慶勸止了他。到太子回北京時,遂留李慶任南京兵部尚書。

宣德二年(1427),安遠侯柳升討伐黎利,命李慶參佐軍務,准許他將賢能的下屬選出隨從出征。部隊到鎮夷關時,柳升心中輕賊,不作防備。郎中史安、主事陳鏞報告李慶。當時李慶已病得很重,他勉強起來告訴柳升。柳升不聽,率軍直前,結果中埋伏而死。李慶遂病危,第二天也死了,全軍皆沒。

師逵,字九達,東阿人。少年失怙,侍奉母親非常孝順。他十三歲時,母親得病,想吃藤花菜。師逵到城南二十餘里的地方找到了它,回來時已是夜二鼓時分了。途中遇到老虎,師逵驚呼喊天,老虎舍他而去。母親的病不久好了。洪武年間,師逵以國子監生的身份隨御史出京按察事情,被御史彈劾,逮到皇上跟前。皇上見他相貌奇偉,釋放了他,貶到御史台去書寫案宗。後來,他被升為御史,又升為陝西按察使。當時陝西監獄關有上千人,師逵僅用十天就全部處理完畢,判罪都非常正確。母親去世時他掛官而去,在墓側結廬居住,三年不飲酒不吃

成祖即位後,把他召為兵部侍郎,後改到吏部。永樂四年(1406),修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出去採辦木材。師逵前往湖、湘,他以十萬之眾入山開闢道路,召來商賈,軍役得以貿易,使事情辦成了。但他過於嚴酷,百姓無法忍受,多追隨李法良作亂,左中允周幹彈劾他。當時仁宗監國,因師逵是皇上所特遣,便置之不問。八年,皇上北征,命師逵總督糧餉供給,師逵請計路程設置頓堡,步步轉輸。皇上同意了。

師逵在吏部輔佐蹇義二十年,人們都不敢謀私。仁宗繼位後,他與趙羽工、古樸都改到南京任職,而師逵升為户部尚書,兼掌吏部事務。宣德二年(1427)正月他在任上去世,終年六十二歲。

師逵很廉潔,不謀求生財,所得俸祿和賞賜都分給宗族。他有八個兒子,甚至都無法自給。成祖在北京時曾對左右的人説“:六部扈從的大臣中,不貪的唯有師逵一人而已。”古樸,字文質,陳州人。洪武年間以太學生身份清理郡縣田賦和圖籍,回來後隸屬於五軍都督府,管斷事理刑。他自陳家貧,願得俸祿奉養母親。皇上稱讚他,授予他工部主事。母親去世時,官家撥給船讓他歸葬。守孝期滿後,他改到兵部,累升為郎中。建文三年(1401)升為兵部侍郎。

成祖即位後,古樸改任吏部侍郎。永樂二年(1404),古樸上奏説:“先前詔令江西、湖廣和蘇州、松江等府輸糧到北京,現聽説這些地區都患水災,轉運艱難,而北京地區各郡幸好今年豐收。應發出錢鈔命有關官員增價收購糧食,減輕南方的轉運。”皇上聽從了。營建北京時,他受命到江西採辦木材,因體恤百姓受到褒獎。七年,皇上北巡,皇太子監國,將古樸召回,輔佐夏原吉處理户部事務。仁宗即位後,古樸改任南京通政使。第二年他就任户部尚書,出京督察畿內的田賦。師逵病後,皇上命古樸取代他。宣德三年(1428)二月,古樸在任上去世。

當初,户部主事劉良品行不檢,乞求宦官貴人,以便在考績時得上等。古樸不批。劉良便上奏誣陷古樸有罪,結果古樸被逮。成祖察出劉良的誣陷,古樸才得釋放。後來,吏部上奏給劉良誥命。仁宗説“:此人素來沒有品行,而且曾誣陷大臣,不能給他。”劉良後來果然因貪贓致敗。古樸在朝廷三十餘年,從郎官升到尚書,都確然有守,不請託索求,與右都御史向寶,都以清介著稱。

陳壽,隨縣人。洪武年間,他由國子監生被授予户部主事。永樂元年(1403),升為員外郎。後出任山東參政,所到之處他都以愛民為務。因夏原吉的推薦,他被召為工部左侍郎。皇太子在南京監國時,陳壽每天都陳述兵民困敝的情況,還找機會對太子説現在左右幹求恩澤的很多,恐怕有損殿下明德。太子深深採納了他的意見。太子曾目送他出宮,轉頭對侍臣説:“這是侍郎中第一人。”九年(1411)因漢王朱高煦的誣陷,陳壽被投進監獄,因為貧窮,早晚飲食都不能保證。官屬中有人送給他食物,他拒而不受,結果竟死於獄中。過了一年,啓殯時他容貌仍如生前一樣。仁宗即位後,贈給他工部尚書,諡號肅,授予他的兒子陳王常為中書舍人,他後來也做到工部侍郎。

楊砥,字大用,澤州人。洪武末年,由進士被授予行人司右司副。他上疏説“:揚雄做王莽的大夫,被萬世所譏。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和他的正誼明道之言,足以輔助世風教化。現在孔廟從祀的人中有揚雄而沒有董仲舒,這很不合適。”皇上聽從了。歷任湖廣佈政司參議。建文年間,他説:“帝堯之德始於親愛九族。現在應該敦睦各位藩王,不要自剪枝葉。”不見回報。因父親去世,他回家。

成祖即位後,他被起用為鴻臚寺卿,但他請求守孝期滿後再去。期滿後,他被升為禮部侍郎,因犯視察河渠失職罪,被降為工部主事,又改到禮部。永樂十年(1412),他升任北京行太僕寺卿。當時從吳橋到天津,大水決堤,莊稼被淹。楊砥請開德州東南的黃河故道和土河,以減輕水勢。皇上命工部侍郎藺芳總理此事。制定牧馬法,楊砥請令百姓五丁養種馬一匹,每十匹馬立羣頭一人,五十匹馬立羣長一人,養馬之家每年減免一半的税糧。而薊州以東到山海的各個衞,土地寬廣,水草豐美,這裏屯駐的軍人,每養種馬一匹,也可以免一半租税。皇上命將軍租全部免除,其餘的都照他的建議執行。從此馬匹大量繁衍。

楊砥剛直而有守,孝行尤篤。十六年(1418),母親去世,他極度悲痛,還沒回到家便死去了。

虞謙,字伯益,金壇人。洪武年間,由國子監生升為刑部郎中,出任杭州知府。

建文年間,虞謙請限制僧道佔田數量,規定每人不能超過十畝,多餘部分便平均分給貧民。皇上聽從了。永樂初年,他被召為大理寺少卿。當時有詔書説,建文年間曾上奏改革舊制的人,現在都要當面向皇上陳述清楚。虞謙於是陳述上述這件事,並請罪。皇上見虞謙害怕,便笑着説:“這不過是秀才批判道、佛而已。”將他放過不問,但僧道限田的規定還是被廢除了。都察院討論欺騙之罪,請准予照洪武年間公佈的條例梟首示眾。虞謙上奏説“:近來奉詔書要依律斷罪,欺騙之罪應判杖打放,梟首不是詔書之意。”皇上聽從了。天津衞倉庫失火,燒掉糧食數十萬石。御史説是主管的人盜用多了,所以燒倉以掩蓋罪跡。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應判死罪。虞謙説處罰得過濫,結果他們得以減罪。

七年(1409),皇上北巡,皇太子上奏虞謙為右副都御史。第二年他與給事中杜欽巡視淮安和鳳陽,到達陳州災區,免除該地田租,贖回百姓所賣的子女。第二年,虞謙請求賑災,太子對他説“:軍民極度困敝,而卿等還從容陳請,那汲黯算什麼人?”不久,命虞謙督管兩浙、蘇州、松江等府糧米,輸運到南、北兩京和徐州、淮安。富民賄賂有關官員,他們都得運到近地,而貧民多要輸運到遠地。虞謙建議分為四等:丁多糧最少的運到北京,次少的運到徐州,人丁和租糧相當的運到南京和淮安,丁少糧多的就存留本土。百姓賴此得到便利。他又説:“徐州、呂梁二洪,行船多被阻,請在每洪增加二百名輓夫,每月供給糧食;另撥給一百頭官牛,閒暇時聽任百姓使用耕作,大船來時,便用來挽船。”人民都覺得方便。他曾監督運木材,當時服役的人嚴重染上瘟疫,虞謙下令遣散處理,才控制住了瘟疫。不久,他偕同給事中許能巡撫浙江。

仁宗即位後將虞謙召回,改任大理寺卿。當時呂升任少卿,仰瞻任寺丞,而虞謙又推薦嚴本任寺正。皇上正慎重於用刑,虞謙等人也都悉心奏請,依罪定刑。凡是法司和各地上報的案件,虞謙等人都再四審查,力求其平正。他曾對人説:“他們無憾,我也就無憾了。”他曾響應詔令,上書議論七個事項,都切中時務。有人説他上奏言事不密,向外人示恩買好。皇上怒,把他降為少卿。有一天,楊士奇奏事完畢後,還不想退下。皇上問:“你還想説什麼?不是為了虞謙吧?”楊士奇便從頭到尾論説虞謙冤枉,並説虞謙歷事三朝,很得大臣之體。皇上説“:我也後悔那麼做。”於是命令他復職。宣宗即位後,虞謙説:“按照舊制,犯了死罪的人,要罰終身服役。現在犯人所犯罪行不等,應依罪行輕重劃分服役年限。”回報説可行。宣德二年(1427)三月,他在任上去世。

虞謙儀表俊美,風采凝重。工於詩畫,對自己的才華很自負。工部侍郎蘇瓚,為人鄙猥褻,卻位居虞謙之上,虞謙因此常怏怏不樂,人們因此覺得他氣量過於狹小。

湯宗,字正傳,浙江平陽人。洪武末年,由太學生升為河南按察僉事,後改到北京任按察僉事。建文時期,他上奏説有變故,他説按察使陳瑛接受燕王邸的金錢,有異謀。詔令逮捕陳瑛,發往廣西安置,而升湯宗為山東按察使。因犯有過失,他被降為刑部郎中,又出京任蘇州知府。蘇州連年水災,人民離,拖欠的租税達一百餘萬石。湯宗通告富民出米代為納。富民知道他愛民,不出三個月便納完畢。

永樂元年(1403),有人説他坐視水患不管,將他逮捕下獄,貶到祿州任通判。因黃淮的推薦,他被召為大理寺丞。有人説湯宗曾揭發成祖在潛邸時的事。皇上説“:帝王唯才是用,何必論舊嫌?”當時外國朝貢使者病死,使者的隨從人員説是醫生殺死了他。結案後,湯宗看過案情記錄嘆道:“醫生與使者有什麼仇,有什麼理由要殺他?”他於是為醫生辯白,使他被放了出來。不久他受命賑濟河南饑荒,回來後代理户部事務。解縉入獄時,牽連到湯宗,被判關了十幾年。仁宗即位後,湯宗得復官,再升為南京大理寺卿。宣宗初年,他到山東清理軍事,正值久不下雨,湯宗極力陳述民間饑饉困敝的情況。皇上為此免除山東的租税徭役,停罷不急的事項。宣德二年(1427)湯宗去世。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