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19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將它放在中世紀,人口密度低,生產力低的背景去看。而且,中世紀的大城市會對周圍地區形成一種輻,因此中世紀的戰爭才有“圍城”為主的現象,一旦關鍵的城市城堡被攻陷,就將輻
影響到周圍的小城鎮以及所有村莊。
即使不算上主城周圍輻影響到的小城鎮和村莊,光就布巴斯城內的數萬平民,也是絕對不可能帶走一起撤離的。一、中世紀的組織能力很有限,想要迅速地撤離一整個城市的人,以當時的人力物力和地方系統來說,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事實上,就算是放到科技發達經濟發達的今天,想要緊急組織一個人口數萬人以上的城鎮進行撤離,也是一件複雜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事,甚至往往還會因為恐慌造成意外傷亡】二、當時薔薇鐵騎是處於緊急撤離狀態,攜帶平民只有拖累整支軍隊的行進速度——請不要把平民的行進速度與行軍速度相提並論。如果薔薇鐵騎照顧平民的行軍速度,那麼只會平民與薔薇鐵騎一起覆滅。如果不照顧,那麼和讓他們直接去死也沒有區別。
在緊急情況下的戰略撤退,是很難兼顧平民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幾乎將整個西歐大陸拱手讓給了德國。看看當時的丘比爾怎麼說的“歐洲大片的土地和許多古老著名的國家,即使已經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納粹統治的種種罪惡機關的魔掌”。而我們最為悉的紅軍長征同樣只是帶走了軍隊,而不可能帶走
據地的百姓們。
其次是為什麼平民不拋棄財產逃跑……
讓我們看一段話“英格蘭在法蘭西的王國雖然崩潰得很快,但是仍造成了人道災難。一座又一座城鎮被攻陷,水般的難民被迫逃亡,婦女肩扛儘可能多的財富艱難跋涉到鄉村,用亞麻帶子把孩子綁在自己身上”。
這是《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中對1449年,英國丟掉了諾曼底後,英格蘭在法國的領地上人們面臨的情況的描述。固然,有一部分人能夠逃到更安全的其他城市去,但是更多的是無力逃到那麼遠,只能逃進鄉村的人,以及沒辦法逃,只能留在原地的人。拋棄財產逃難……這和直接讓平民去死沒有什麼區別,而如果帶著財產逃難他們又能逃到哪裡去?很難。而且,中世紀的普通人經濟抗風險能力很差,離開了居住地之後,就算一時躲避了敵人,等待他們的結局也常常是潦倒困苦至死。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就算是在現代這種國家綜合實力增強救濟能力增強的情況下,遇到地震還會有很多人不離開家園,那更何況是中世紀的人。而且,今天中東局部熱戰,敘利亞照樣有很多人頂著炮火居住在當地。
說很容易,現實很艱難。
除此之外,前文已經解釋過戰爭中的“劫掠平民”的問題。平民逃到小城鎮,逃到鄉村,對於以劫掠為目的的龐大軍隊而言,其實沒有差別。一旦作為戰局“棋子”的城市城堡被攻陷,那麼它周圍的小城鎮和鄉村一起倒黴。這也是為什麼薔薇鐵騎撤離布巴斯【前章筆誤打錯城市名字,已修】後,人們那麼絕望。
最後,是希恩將軍的結局問題,他為什麼要那麼“蠢”地留下來為了道德任由平民殺死自己。
關於為什麼要撤離布巴斯的原因,在文中已經有了詳細的解釋,這裡主要再說說希恩將軍這個人的結局。他不是因為良心的譴責而死的,不是因為道德而死的,他是為平息民憤而死的。
在局部上,對於布巴斯城的人們來說,薔薇鐵騎焚燒掉了糧倉,不僅是斷絕了神聖軍的補給,也是斷了他們的生路。他們的絕望和憤怒是強烈且正常的。在當時的情況下,布巴斯對下達命令的人的仇恨是無法化解的,希恩將軍留下來,是為了將仇恨轉移到自己身上,讓薔薇鐵騎順利撤退。
【另外一提,就我個人而言,我不認為布巴斯的平民們憤怒和絕望以及他們的舉動,就是該死的……他們不是不想保護自己,不是隻想寄希望於別人。他們是喪失了保衛自己的希望與能力。而作為戰爭中,被犧牲的無辜者,他們同樣是戰爭裡百萬哀魂之一。】而對於整個戰局,對於舉國而戰的羅格朗來說,布巴斯淪陷,東南沿海淪陷之後,民憤需要一個宣洩點。而正是這一點,註定了希恩將軍的結局。
當他對薩爾說出“國王沒有下達任何命令”的時候,他的結局就註定了。他為自己做出了抉擇。為了平息民憤,為了凝聚人心,為了保證羅格朗在戰爭前凝聚起來的民族意志不潰散,需要有一個人來揹負這個罵名。
一個足夠位高權重的人。
希恩將軍的身份,他是薔薇鐵騎的將軍,是東南防線的負責人。他的身份足夠高,只有他這個級別的死了,且受到“大快人心”的懲戒,人們的憤怒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被消除被壓下——人民需要信念。
他不得不死,且註定一身汙名地死。
他不是為了道德去赴死的,他是心甘情願地為了羅格朗,為了戰爭的勝利去死的——他知道自己的結局。
他是這場戰爭裡,一個悲劇的犧牲者。
戰爭不是兒戲,戰爭是這個世界上最殘忍的事情,沒有之一。
戰爭,永遠擁有著最冷酷的內核。在戰爭中,所有人都身不由己。國王、將軍、士兵、平民……所有人的命,所有的靈魂,都在戰爭這臺巨大機器裡被撕扯著,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