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PK潘長江潘鬧趙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節無事找來趙本山潘長江的小品和電視劇看,目的很簡單,原先沒看全他們的作品,補上,順便做個比較,看看他們的藝術是否有相通之處或差異所在。

先說潘長江作品,給我的印象就是鬧騰、咋呼。沒有多少美學意義。潘長江的作品無論小品和電視劇,鬧騰、咋呼的成分比較多,內涵不足。小品形式老化內容平淡,只是他表演有時候還是很到位,所以形成自己的鬧騰風格。但是,他的這種風格恐怕長遠不了,生命力不強。潘長江的電視劇承傳了小品風格,喜劇不喜劇,簡直就是鬧劇,《笑笑茶樓》、《別拿豆包不當乾糧》演的是什麼啊?簡直就是雜劇。潘長江那種小男人的風格演的荒唐,甚至不符合實際。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生活不可以照搬,當然也不能無限的誇張。潘長江在表演的時候,把生活中的小男人演成都那麼鬧騰,好像是沒正事的男人,缺乏藝術統一。潘長江的小人物形象是自己的,不是生活中的。

趙本山的小品土氣,倒是有鄉土氣息,有點生活和內涵。

趙本山的小品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細品趙本山的小品簡直無可挑剔。趙本山在小品中的動作、語言表達都很到位,內容豐富,情表述真實,作品緊跟時代,多有諷刺意味,針砭時弊,讓人細品有味道。但是,他的電視劇有好有壞,一個鄉土濃郁的氣息給他遮羞了一半。

趙本山的二人轉實在不敢恭維,他的二人轉有小品的成分,顯得雜亂,表演的也是很做作,蹩腳。

潘長江趙本山都是東北人,都表現黑土地文化,以東北人的生活為主要題材,應該說在挖掘黑土文化上都有成就,只是在表演的領域和範圍、形式上有很大的區別。

潘長江也不是一無是處,只是一個鬧騰、咋呼讓人看久了,聽常了有種噁心的覺。

趙本山在二人轉的復興和振興上功不可沒,只是一個藝術家的最高榮譽。只是他在自己的二人轉中表演的一般,不見長處。趙本山的小品無人企及,在於他對生活的把握很準確。趙本山的電視劇《劉老》、《鄉村愛情》當然十分優秀,填補了農村題材的空缺,而且內容新穎,內涵足。

趙本山的小品和電視劇很成功,他的二人轉事業成功在挖掘,不在他的表演上。二人轉不是他的長處。

潘長江的鬧騰早晚把自己折騰沒名為止。像他這種咋呼早晚被觀眾摒棄。當然,藝術是可以進步的,是可以提高的,也是可以完善的。期待他形成自己穩健的藝術風格。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