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成果奇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建興(秦帝武威年號)一十七年六月二十四,亦是吳子昂等人在安居天之地的半個月,駐守洛城的大秦軍與南衛軍隊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會戰。

雖然面對的是南衛兩員與自己齊名的將領,但吳天耀卻毫不膽怯,趁著黑夜襲擊了洛城南外駐紮的霍輕侯軍隊。

此次進攻,吳天耀確將‘奇’‘詭’兩字運用的出神入化,先是連續兩夜佯攻sāo擾莫不為大營以引南衛軍隊的注意力,然後卻在第三夜奇兵突出,親率三千鐵騎奔襲霍輕侯大營。

此舉看似冒險,實則卻是名智之舉。一則吳天耀遠兵來援,所須供給巨大,若打持久之戰,隔江運輸亦是難題。二則吳天耀所率軍隊中,有五萬是銳鐵騎,如打守城之戰,完全發揮不出這些騎兵原有的威力。

基於以上兩點,吳天耀採取了主動出擊之策,從而開始了三大名將戰洛城的彩好戲。

吳天耀之所以選霍輕侯開刀,主要是因為半月之前的躍馬平原之戰,南軍雖全殲大秦五萬鐵騎,但自身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吳天耀對於自己一手訓練的軍隊有著無比的信心,依他的判斷,南衛至少損折三萬人方能達到全殲五萬鐵騎的目的,而事實上據他派出的探子回報,霍輕侯損失的兵馬與他所料數目相差無多。

天公做美,正是月黑風高殺人夜,三千鐵騎在吳天耀的帶領下動若雷霆般殺進了霍輕侯前軍大營。

身為名將的霍輕侯並不是全無防備,他也曾料到秦軍為了緩解被動的局勢而採取夜襲的戰略,但他卻未想到吳天耀竟會如此大膽,以區區三千騎兵便來偷襲他擁有六萬兵馬的前軍大營。

吳天耀三千騎軍皆以厚布纏住馬蹄,兵士亦徒步牽馬而行,及至南軍兵營不足三里之時,方各自上馬,策騎向敵營猛衝而去。

暗夜偷襲,兵貴不在於多,主要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而造成敵軍的混亂,從而混水摸魚,以微小的代價換取對方慘重的傷亡。古往今來,因偷襲敵軍大營而勝戰者亦不在少數。

不過,吳天耀心中卻明白,以三千騎兵便想搗毀這足有六萬之眾的前軍大營是不現實的,因此他早已準備了後著。

三千鐵騎衝入南軍大營,立時如虎狼一般大肆展開殺戮。一方是主動偷襲,一方是毫無戒備;一方是披堅執銳的鐵騎,一方卻是從睡夢中驚醒尚來不及武裝的步兵;兩相比較,優劣立判。三千銳鐵騎橫衝直撞,冷冷的刀鋒映著熊熊火光,飛快的收割著一個又一個脆弱的生命,慘呼聲,怒喝聲,兵刃相擊聲亦開始迴盪於大營內外。

而就在南衛前軍大營陷入一片混亂之時,洛城南城門大開,四萬鐵騎傾巢出動,直向南衛大營撲去,寬闊的平原地勢使得騎兵將他們的機動能擴至最大,如果南衛軍隊不採取有利的防禦措施,這五萬鐵騎便會在兩刻鐘不到的時間內與偷襲的三千騎兵匯合,從而將霍輕侯的前軍大營夷為平地,而更嚴重的是,甚至會危脅霍輕侯所在中軍大營的安全。

然而霍輕侯不愧是名將,驚聞前軍被襲後並不慌亂,立刻下令左右兩軍出動,而目的卻並非增援被襲擊的大營,而是直接趕至前方排兵部陣,等待著擊大秦後續的部隊。霍輕侯的判斷亦十分準確,在他的周密佈置下,秦軍尚能無聲無息之中殺入前軍大營,想必數目並不會太多,如果是sāo擾也就罷了,但若是秦軍後續軍隊憑藉鐵騎的帶度優勢趕來匯合,那前軍大營可就危矣了。因此,他果斷地命令左右兩軍佈防,而非是增援前軍。

後續的五萬秦軍鐵騎對八萬佈防的南衛左右兩軍,雖然人數上佔有一定劣勢,但憑藉著強大的機動力與殺傷力,秦軍鐵騎竟然一舉佔了上風。但無論怎樣,這五萬鐵騎已被南衛軍隊牢牢拖住,無法與吳天耀三千騎兵匯合。

而在霍輕侯的指揮下,前軍亦開始從驚慌失措中鎮定下來,捨棄了最前方萬餘名兵士,重新調整軍隊,準備集中優勢兵力圍剿這三千騎兵。

而此時駐紮於西部的南衛莫不為軍隊聞聽南方戰之聲,亦開始整兵佈陣,連夜開始攻城,以迫使秦軍回兵自救。

面對此種情況,吳天耀當機立斷,趁南衛前軍陣腳未穩,尚未形成合圍之時,立刻指揮騎兵迅速撤退,從背後直入南衛左右兩軍之中,一是突圍,二是趁勢與五萬鐵騎前後夾擊,再多佔一些便宜。

在成功的與五萬鐵騎匯合之後,吳天耀毫不戀戰,率軍急退,利用騎兵速度的優勢將南衛大部分軍隊拋開,安全返回城內。

此次偷襲,吳天耀以不足千人的傷亡換取了南衛前軍近兩萬兵士的命,從而一雪半月前秦軍躍馬平原戰敗之恥,亦更加恐固了吳天耀四大名將之首的地位。

消息傳到大秦都城恆城,除了深知吳天耀為人的鳳常上將之外,餘下群莫不是憂喜參半,喜則秦軍大勝,一振大秦雄威,憂則吳天耀會藉此戰之勝趁機而反,擁兵自重!而秦帝武威則面含嫉恨之,完全沒有因為如此捷報而生喜悅之意,自他還是太子之時,他便知道吳天耀就如一顆眩目的星辰,奪去了包括他在內的所有人的光采,每一次的對外大捷,每一次的得勝班師,都越發的使對方的名聲更盛,從而使他這個皇帝顯得格外黯淡無光。他一忍再忍,終於忍無可忍,及至最後,他甚至寧可任用一個平庸的將領只須守住本國疆土,亦不願讓傑出的吳天耀統兵助他掃平天下,這是他一心想要罷黜甚至除去吳天耀的本原因。

眼下上將軍田光已在洛城逗留十餘天了,雖然一再的傳書回京力陳吳天耀毫無叛國之念,但他仍不放心,為此他拒絕了報殺子之仇的宮嚴回京統軍的請求,重新啟用了老將軍趙啟,想憑藉對方昔在軍中的威名與吳天耀分庭抗爭。而無論哪一種手段成功,吳天耀的下場卻只有一個,那就是‘死’!

“傳寡人旨意,從即起施行‘戰時徵兵制’,將護都軍隊擴充至二十萬,同時,調西部邊關守軍五萬人回師佈防!”武威此旨一下,群臣不由面面相覷,‘戰時徵兵制’實際上便是將大秦二十至三十歲之間的全部壯丁男子編入軍隊,是國家處於極度危難之中時所採取的一種臨時應急策略,自大秦立國之,這種制度只施行過一次,而今武威如此作為,分明是將吳天耀看作是****他皇權統治的最大威脅。

鳳常與幾位大臣相視一眼,各自搖頭不語,一旦兩方兵,姑不論孰勝孰負,損失的卻終是大秦的國力,如今外患未平,聖上卻採用近似於自殘臂膀的下下之策,實在是不明智至極。由此可見,此時此刻,聖上已然被嫉恨蒙弊了視聽。

與鳳常等人的反應不同,右相韋若玄依然手捋銀鬚,一付高深莫測的神情,而與他對面而列的九王武尚臉上卻是著一絲古怪的笑意,目光似是不經意地在武威身上掃過。

一直主張討逆的左相張仲叔,神情亦是相當複雜,興奮之中卻還夾帶著一絲擔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