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不一樣的歷史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隨即,在內務官員的幫助下,小皇帝拿起帝國印璽,在面前的文件上蓋上了帝國皇室的印章。隨即,帝國印璽被放入了一隻錦盒之中,由內務官員送到了首輔張居正的面前。

似乎心有他想一樣,略微遲疑了一下,張居正才接過了裝有帝國最高權力標誌的錦盒。

到此,帝國皇帝向內閣全面移權力的儀式正式完成。

,神宗皇帝頒佈詔書,移居西苑(現中南海)。

,張居正下達帝國內閣府第一千五百八十三號法令,也是帝國內閣府下達的最後一道法令:授命徐階改組帝國議政院,並且正式授予議政院立法權。

半年之內,帝國第一次議員選舉結束,一千三百二十一名當選議員入主帝國議政院。

到此,帝國政治改革完成了最為重要,也是最具有資本主義特點的改革。

實際上,由張居正推動的“議政改革”並不是帝國首創的,而是從遠在萬里之外的尼德蘭革命中取的經驗。

當時,尼德蘭革命剛剛爆發,並未取得決定的勝利。

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尼德蘭各省成立了聯合執政機構,並且在執政機構外設立立法機構,由各省推選立法委員。也就是說,初步完成了行政權與立法權的分割,並且使擁有立法權的議會具有約束與監督政府的實質權利。

尼德蘭資產階級的開創舉措給了張居正極大的幫助。

當時,帝國面臨的也是同樣的問題,如果不能限制內閣的權力,內閣就不是完整的,也不是真正的內閣,同時也無法打消皇室復辟的野心。

說白了,帝國需要一個不屬於皇室,由資產階級掌握,獨立於內閣運作的權力機構。

擴大議政院的職權範圍,並且授予其立法權是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選擇。

正是如此,張居正名垂千古,成為了帝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與改革家。

雖然,張居正並沒有建立真正意義上的“三權分離”體制,當時司法權仍然掌握在帝國內閣府的手裡,但是設立真正意義上的議院,並且賦予議院足夠的權力,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進步了。

另外,張居正還為帝國的發展找到了另外一條道路。

以往,帝國新興資產階級與守舊地主階級的矛盾都是通過內戰的方式爆發出來,結果必然產生嚴重的破壞,消耗帝國的實力。

張居正卻用和平的方式化解了帝國的內部矛盾。

也就是說,張居正首創了“漸進改革”的發展模式,從而避免了大規模內戰對帝國所產生的嚴重破壞。

這也是後來史學家最為推崇,也是張居正最受後人敬仰的地方。

只是,以當時的情況來看,無論是漸進式的改革,還是進的內戰,隨著帝國資本經濟的飛速發展,包括皇室在內的守舊勢力遲早都會退出歷史舞臺,將帝國的大權,將帝國的未來給新興資產階級。

如果說,在嚴嵩與海瑞執政期間,帝國更多的是在恢復第二次內戰造成的創傷,並且著重鞏固帝國在東方世界的地位,穩步拓展海外空間的話。張居正上臺之後,帝國來了早期資本主義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期。”從明歷二百一十年(公元1578年)到明歷二百五十年(公元1618年),大明帝國進入了四十年的高速發展時期。

在此期間,帝國國內工業以平均每年百分之八的速度增長。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湧入城市,成為自由工人,帝國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明歷二百零三年的時候,帝國人口中,農民仍然佔到了七成以上。到明歷二百四十一年的時候,農民只佔到了帝國總人口的四成。

當然,對失去土地的農民來說,他們並不一定獲得了幸福。

四十年間,帝國最為免費的就是“圈地運動。”隨著紡織業,特別是紡業的飛速發展,帝國工廠對羊,棉花等農作物的需求量急劇增加。除了通過海外掠奪獲得部分資源之外,絕大部分資源仍然需要從帝國內部獲取。為了生產更多的羊與棉花,大量開明地主收回了土地,並且通過巧取豪奪等各種方式圈佔小農的耕地。

到明歷二百五十年的時候,帝國的農場與牧場佔地面積從明歷二百零三年的一億二千萬畝擴大到了四億七千五百萬畝!

伴隨著“圈地運動”的還有“科技革命。”

“科技”是從歐洲引進的新詞彙,是科學與技術的合稱。

之前,帝國資本家重視的只是能夠提高生產效率的技術,而不是探索技術背後本源的科學。隨著東西方的擴大,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的傳入,越來越多的資本家意識到了技術本源的重要,並且加強了對科學研究的投入。

四十年間,隨著科技進步,帝國在最重要的紡織、冶煉、船舶等工業方面的生產效率提高了至少五到十倍。同時,廣泛推行的農場式經營模式,也使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了數倍,從而基本上滿足了帝國的糧食需求。

伴隨著技術進步,是資本家越來越開闊的眼界,以及越來越高的政治要求。

這其中,張居正推行的政治改革產生了非常大的誘導作用。

自從議政院改革後,就有人提出了設立單獨的司法機構,以此更加全面的約束內閣府,並且對議政院形成制約。

只是,當時張居正德高望重,且清廉自律,由他領導的內閣府的腐敗問題並不嚴重。

設立獨立司法機構的設想並沒有成為現實,只是越來越多的被資本家所議論,並且成為了資產階級最強大的訴求。

這些,都為帝國後來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系打下了思想與民意基礎。

只不過,對正在高速發展的大明帝國來說,在明歷二百五十年(公元1618年)之前,最大的威脅並不是來自國內,而是來自國外,來自已經平靜了近兩百年的北疆。

似乎老天爺要考驗大明帝國的生命力。

明歷二百五十年(公元1618年),一場幾乎摧毀了整個大明帝國的暴風雨到來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