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不一樣的歷史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同月,內閣府出《罷廢案》,反對世宗皇帝擅改帝國大宗。
五月初,由錦衣衛改編而來,受皇帝指揮的軍包圍了內閣府,以首輔楊廷和為首的五名內閣大臣(即內閣部長)請辭。同
,世宗皇帝獲准楊廷和等大臣的辭呈。到此“大禮儀”事件發展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六月,世宗皇帝宣佈解散內閣,任命前司禮大臣張璁重新組閣。
同月,楊廷和到達南京,聯合南方五大家族,共同商議對策。
月底,世宗皇帝正式任命張璁為內閣首輔,並且成立了新內閣。當時,新內閣的主要大臣皆是世宗皇帝的支持者。
七月初,楊廷和在江南五大家族的支持之下,在南京宣佈成立臨時內閣。
同,在楊廷和宣佈了“討伐令”之後,南京臨時內閣下達“封江令”斷絕了南方與北方的水陸
通,並且從廣東、福建、臺灣、雲南、四川調遣軍隊入京(南京),加強了兩江防備,準備北伐。
面對南方資產階級的威脅,以世宗皇帝為首的北方集團也積極備戰。
只是,當時雙方都沒有放棄和解的努力。畢竟,對剛剛經歷了“黃金三十年”發展的帝國來說,資本主義,以及工業化進程已經深入民心,甚至影響到了帝國每一個臣民。更何況,楊廷和為武宗皇帝時期的舊臣,深知戰爭帶來的危害。
同樣的,世宗皇帝剛即位,即便得到了張璁等舊臣的支持,基仍不牢固。
最重要的是,北方工業匱乏,戰爭資源貧瘠,若打起來,北方集團並無勝算。
楊廷和深知這一點,因此在下達了“封江令”之後,並沒急於北伐,而是希望通過封鎖迫使世宗皇帝讓步。
到明歷一百五十四年(公元1522年)正月的時,情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僅僅封鎖半年,帝國北方經濟就瀕臨崩潰。
當時,一石大米的價格從一兩白銀漲到了五兩,仍然是有價無市。布匹的價格更是上漲了十多倍,仍然是有求無供。最重要的是,維持北方軍隊的軍餉軍資也嚴重缺乏。若無法打通南北貿易,導致軍隊譁變,不等南方集團出手,世宗皇帝都將失去皇位。
見到封鎖起到了效果,楊廷和不但沒有放鬆警惕,反而加強了封鎖力度。
當時,北方所需要的很多重要物資,都是通過走私,或者第三方購買的方式從南方獲取的。不說別的,北方軍隊需要的火銃、火炮幾乎都是先由本與朝鮮從帝國南方大量購進,然後以高價販賣給北方政府。
可是,不管是第三方購進,還是走私,都不足以維持北方政權的穩定。
無奈之下,世宗皇帝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向南方政權妥協,要麼主動進攻,在戰爭資源耗盡之前,佔領南方的工業重鎮,獲取堡業資源。
三月,北方軍進攻揚州,第二次內戰正式爆發。
四月,由南方政府控制的帝國南洋艦隊北上,在劉公島擊敗由北方政府指揮的北洋艦隊,最終完成了封鎖威海港的任務,成功打開了進入渤海灣的大門,並且於三個月之後進軍秦皇島,完成了從側翼包抄北方集團的任務。
因為北方缺乏造船工業,也缺乏基礎堡業。
整個戰爭期間,南方集團的重點全放在海上,而北方集團的重點則放在陸地上。問題是,北方集團能夠跨過長江嗎?
揚州失守之後,新組建的東洋艦隊逆江而上,迅速封鎖了鎮江與蕪湖之間的江面。
從此開始,直到戰爭結束,北方軍團都未能渡過長江,也就沒有辦法威脅到江南地區的工業中心。
相反,在海軍的支持下,南方集團順利開闢了第二戰線,並且在明歷一百五十八年(公元1526年),派軍從威海出發,幾乎橫掃整個山東半島,嚴重動搖了北方集團的基礎。當時,山東是北方集團最重要的產糧地。
帝國第一支“海軍陸戰隊”在此時誕生。只不過,當時用的並不是這個稱呼。到明歷一百六十年(公元1528年),北方集團已經無力支撐龐大的戰爭消耗,內戰進入了停停打打的階段。
在此後的十年之中,南北雙方一共進行了五次三十八輪和談。
期間,大大小小的戰役,戰鬥打了上千次。雖然沒有爆發內戰初期那樣的大規模戰役,且戰雙方都有所顧忌,但是十年的和談給帝國帶來的仍然是難以癒合的創傷。
也正是在這時年中,一些思想先進的資本家意識到,相對集中的皇權所產生的危害。
在第一次內戰,也就是“憲政戰爭”之後,內閣府取代中央朝廷,可是皇權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內閣首輔是由皇帝任命的,如果皇帝願意,隨時可以解散內閣,由其親信重新組閣。
只是,憲宗、孝宗、武宗三位皇帝都勵圖治,且把重點放在了對外擴張上,需要資本家,商人的支持,對待內閣政府相對寬鬆。
問題是,誰能保證今後的所有皇帝都如同憲宗、孝宗與武宗?
不說今後,世宗皇帝就已經讓資本家到心寒了。
因此,削弱皇權,約束皇帝成為了當時所有有遠見的資本家的共識。或者說,必須要確立一套新的政治體制,在該體制中,皇權是次要的,甚至沒有任何影響力,同時政權必須掌握在資本家的手裡。
內閣是理想的選擇嗎?
當然不是,如果內閣掌握了所有大權,那麼內閣就將成為新的“皇帝。”畢竟,皇權對資本主義發展產生的影響並不是皇帝本人,而是高度集中的權力。
因此,新的政治體制中,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機構來限制皇帝與內閣的權力。
正是在此基礎上“議政”的設想出現了。
所謂“議政”就是所有資本家都有參政議政的權利,擁有發表政治觀點,並且建立政治基礎的權利。這個權利並不是平均分散在每一個資本家手裡的,而是由代表資本家的政客掌握。
另外,為了賦予“議政院”實質的權力,議政院必須具備監督內閣政府的能力。
隨著“參政議政”思想的擴散,也就出現了篇首的那一幕。
內戰結束前,控制著帝國工業命脈的五十多個大家族的代表共同簽署了《自由與民主宣言》。並且迫使世宗皇帝接受了由五十個資本家族,以及代表帝國各行各業的數百名代表組成的“議政院。”當時“議政院”並不是後來的“議院”因為議政院只有監督權,而沒有立法權。
直到數十年之後,隨著資本主義思想的普及與發展,議政院才演變成了後來的議院,並且掌握了立法權。
當然,以當時的情況來說,議政院的出現,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從此開始,資本家真正獲得了參政議政的實權。
明歷一百七十一年(公元1539年),出身南方資本家庭的嚴嵩改組內閣,共設十八個部門。此舉再度分散了內閣大臣的權力,並且細化了內閣部門的職責,實際上就削弱了皇帝對內閣的影響。
包重要的是,此舉對資本主義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時,在嚴嵩內閣的三十六名正副部長中,有二十一人來自南方資本家集團,僅僅只有十五人來自北方地主集團。
到明歷一百七十五年(公元1543年),內戰的創傷基本上癒合,帝國國力恢復到了戰前水平。
只是,在帝國滄桑劇變的二十年中,世界格局也發生了巨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