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洋遠征第十六章有勇有謀加更章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發現敵艦隊轉向近之後,白佑彬做出了一個最大膽,也是後來最受爭議的決定。

“果敢”號單獨戰一號目標艦,即“納爾遜”號戰列艦。

顯然,這是一個能夠讓任何一名帝國海軍將領到震驚的決定。

“果敢”號僅僅只是戰列巡洋艦,而且只有六門主炮。

“納爾遜”號不但是當時英國海軍最強大的戰列艦(很多人認為“納爾遜”級戰列艦還不如之前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還有九門十六英寸主炮。

即便在近的過程中“納爾遜”號只有前面的兩座炮塔的六門主炮能夠使用,可是其裝甲厚度,抗打擊能力都遠在“果敢”號之上。再說了,絕不會有任何人認為,戰列巡洋艦能夠在常規炮戰中擊敗戰列艦。

戰鬥中,白佑彬不會向參謀解釋他的決定。

後來,白佑彬也沒有向任何人解釋當初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決定。

按照當時的情況推斷,白佑彬有三個理由讓“果敢”號“獨當一面。”一是儘快幹掉二號目標艦,也就是“羅德尼”號,然後集中三艘主力艦圍殲一號目標艦。到時候,即便“果敢”號捱了炮彈“東海”號與“南海”號也能幹掉一號目標艦,從而獲得海戰的勝利。

從戰鬥的發展情況來看,這個因素對白佑彬的決策產生了最重要的影響。

二是“果敢”號的靈超過了戰列艦,在敵艦近的過程之中不一定會被敵艦打來的炮彈擊中。另外,據帝國海軍當時掌握的情報“納爾遜”級戰列焦用的是十六英寸輕彈,其重量甚至不比“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的十五英寸穿甲彈重多少,其威力很值得懷疑。更重要的是,輕彈因為質量小,在飛行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橫風地影響,其炮擊度並不是很高。

這一點,德國海軍已經“證實”了。

“羅德尼”號在追擊“沙恩霍斯特”號地時候。其炮擊準確率低得讓德國海軍都不敢相信。

當時地暴雨天氣肯定會對其炮擊度產生很大地影響。

另外。

“納爾遜”級戰列艦地搜索雷達安裝在後桅杆上。而不是前桅杆上(當時英國正在研製火控雷達。並且準備將火控雷達安裝在戰列艦地前桅杆上)。因此。在其近地時候。後桅杆上地雷達將受到前方艦橋地影響。難以照到“果敢”號。也就難以指揮主炮瞄準目標。從而大幅度降低主炮地準確

最後。就是一直沒有出現地“反擊”號戰列巡洋艦。

按照當時地情況。白佑彬肯定判斷出。

“反擊”號沒有與兩艘戰列艦同時補充燃料。雖然在與第6艦隊遭遇之後。英國遠征艦隊地指揮官有可能讓“反擊”號返航。避免全軍覆沒地結局。但是“反擊”號有更大地可能正在趕過來。也就是說。那艘擁有六門十五英寸主炮地戰列巡洋艦隨時有可能到達戰場。

在此情況下。只有“果敢”號能夠與之抗衡。

這也是陳錦寬將“果敢”號編入第62艦隊,並且擔任艦隊旗艦的主要原因。當時,海軍一直認為英國遠征艦隊會進入印度洋。而且主要任務是破壞帝國在北印度洋上的航線。在破作戰中,戰列巡洋艦比戰列艦更有價值。

當然,現在已經確定。英國遠征艦隊本沒就有去北印度洋的計劃。

只是,為了全殲英國遠征艦隊,避免留下後患,就必須幹掉“反擊”號。到時候,第62艦隊就能返回西太平洋戰區,參加即將與美國爆發地戰爭。而不必一直呆在南大西洋上,與英國艦隊周旋。

說白了,這也是白佑彬的一點點私心。

留在南大西洋上肯定沒有多少前途,要想在海軍中幹出一番事業來,就必須儘快回到太平洋戰場上去。

如此一來,必須儘快解決掉眼前的兩艘戰列艦。只是,戰局地發展多少都有點出乎白佑彬的預料。

隨著距離逐漸拉近,一號目標艦的反擊打得越來越準。

“果敢”號不是皮堅厚的戰列艦,本承受不住十六英寸穿甲彈的打擊。或者說。白佑彬不敢拿“果敢”號僅有一百四十毫米厚的水平裝甲去測試英國海軍十六英寸輕彈地穿甲威力。

結果。在“東海”號與“南海”號痛揍“羅德尼”號的時候“果敢”號卻在東躲西藏。規避“納爾遜”號打來的炮彈。雖然十分鐘下來,在肖定邦的指揮下“果敢”號踏著“凌波微步”痺篇了所有打來的炮彈,卻沒有能夠在反擊中讓“納爾遜”號嚐到苦頭,並且漸漸失去了炮戰的主動權。

可以說“果敢”號當時的境況非常危險。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