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不一樣的歷史十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華盛頓,初時節仍然分外的寒冷。

白宮西廳,隨著最後一名穿著大明帝國官員服飾的中年人到達,與會的八國代表全部到齊。

與另外七個國家代表不一樣的是,主持會議的美國總統明顯帶著一絲笑意。

這不是東道主那種禮節的微笑,而是得意的微笑。

相反,最後到達的帝國代表明顯臉陰沉。

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對大明帝國極為不利的會議。

另外,這次會議上將要簽署的國際協議也肯定對大明帝國極為不利。

此時此刻,正襟危坐的李鴻章並不明白,帝國首輔為什麼要答應西方列強的無理要求,為什麼要決定簽署這份明顯對帝國不利的協議。

可是,他只是首輔的代表,無權決定帝國的未來。

再說了,首輔乃何許人也,他能夠看穿首輔的長遠打算嗎?

正是在這個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李鴻章代表帝國在印有《門戶開放》的文件上籤了自己的名字,並且蓋上了帝國的印章。

隨著美國總統最後一個簽字,最後一個蓋上美國的印章,這份標誌著世界新秩序的國際協議正式生效!

實際上,對帝國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個解脫呢?

自從林則徐出任帝國第一百八十四任首輔之後,帝國開始轉型。除了收縮海外勢力,將更多的國力用於國內發展之外,帝國還逐步與歐洲國家,以及新興的美國簽署了友好和平條約。

此舉,為帝國贏得了極為難得的息機會。

當然,這並不能徹底解決帝國面臨的嚴峻考驗。

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難以控制的通貨膨脹,以及國內民眾低下的生活水平,都是擺在帝國政府,擺在帝國內閣首輔面前的大難題。

林則徐沒有迴避,也不能迴避這些問題。

到明歷四百九十四年(公元1862年),林則徐卸任的時候,帝國國內的情況已經有了極大的好轉。

十年之內(當時,帝國已經出臺法案,內閣首輔每界人期為五年,一般情況下,只能連任兩界),帝國國內失業率從百分之三十八降到了百分之七,工業產值從一百三十五億金元提高到了二百五十一億金元,人年均可支配收入從五十八金元提高到了九十七金元,國內物價水平基本保持平穩。

即便在林則徐卸任的時候,帝國的總體國力仍然處於極為低下的程度,可是相對而言,如果沒有這十年的穩定發展,沒有林則徐推行的一系列新政,帝國恐怕本熬不過這十年,早就分崩離析了。

與此同時,世界局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同樣處於戰爭“後遺症”期間的歐洲國家開始好轉。

只不過,當時最引人注目的還是美國。

明歷四百八十七年(公元1855年),美國向獨立不久的墨西哥宣戰。一年後,墨西哥戰敗投降,以戰爭賠款的方式,將現在的加利福尼亞州,新墨西哥周,亞利桑那州,以及得克薩斯州一部分割讓給美國。

面對美國的擴張,大明帝國不但沒有向墨西哥(當時,在墨西哥占主導地位的是帝國移民的後代)伸出援手,而是作壁上觀。

說白了,帝國也沒有能力支持墨西哥,更不希望與美國開戰。

也許,歐洲國家正夢想著帝國與美國開戰呢。

嚐到甜頭之後,美國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變本加厲的推行擴張政策,甚至一度提出,美洲為美國後院的概念。

只是,當時不管是大明帝國,還是歐洲列強,都無力與美國抗衡。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