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二陳徐衛盧傳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桓階字伯緒,長沙臨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孫堅舉階孝廉,除尚書郎。父喪還鄉里。會堅擊劉表戰死,階冒難詣表乞堅喪,表義而與之。後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表舉州以應紹。階說其太守張羨,曰:“夫舉事而不本於義,未有不敗者也。故齊桓率諸侯以尊周,晉文逐叔帶以納王。今袁氏反此,而劉牧應之,取禍之道也。明府必立功明義,全福遠禍,不宜與之同也。”羨曰:“然則何向而可?”階曰:“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而為之內應,不亦可乎!”羨曰:“善。”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太祖大悅。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而表急攻羨,羨病死。城陷,階遂自匿。久之,劉表闢為從事祭酒,
以
妹蔡氏。階自陳已結婚,拒而不受,因辭疾告退。
太祖定荊州,聞其為張羨謀也。異之,闢為丞相掾主簿,遷趙郡太守。魏國初建,為虎賁中郎將、恃中。時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階數陳文帝德優齒長,宜為儲副,公規密諫,前後懇至。又玠、徐奕以剛蹇少黨,而為西曹掾丁儀所不善,儀屢言其短,賴階左右以自全保。其將順匡救,多此類也。遷尚書,典選舉。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太祖
自南征,以問群下。群下皆謂:“王不亟行,今敗矣。”階獨曰:“大王以仁等為足以料事勢不也?”曰:“能。”
“大王恐二人遺力?”曰:“不。”
“然則何為自往?”曰:“吾恐虜眾多,而晃等勢不便耳。”階曰:“今仁等處重圍之中而守死無貳者,誠以大王遠為之勢也。夫居萬死之地,必有死爭之心。內懷死爭,外有強救,大王案六軍以示餘力,何憂於敗而自往?”大祖善其言,駐軍於摩陂。賊遂退。
文帝踐阼,遷尚書令,封高鄉亭侯,加侍中。階疾病,帝自臨省,謂曰:“吾方託六尺之孤,寄天下之命於卿。勉之!”徙封安樂鄉侯,邑六百戶,又賜階三子爵關內侯。
佑以嗣子不封,病卒,又追贈關內侯。後階疾篤,遣使者即拜太常,薨,帝為之涕,諡曰貞侯。子嘉嗣。以階弟纂為散騎侍郎,賜爵關內侯。嘉尚升遷亭公主,會嘉平中,以樂安太守與吳戰於東關,軍敗,沒。諡曰壯侯。子翊嗣。
陳群字長文,穎川許昌人也。祖父實,父紀,叔父湛,皆有盛名。群為兒時,實常奇異之,謂宗人父老曰:“此兒必興吾宗。”魯國孔融高才倔傲,年在紀、群之間,先與紀友,後與群,更為紀拜,由是顯名。劉備臨豫州,闢群為別駕。時陶謙病死,徐州
備,備
往。群說備曰:“袁術尚強,今東,必與之爭。呂布若襲將軍之後,將軍雖得徐州,事必無成。”備遂東,與袁術戰。布果襲下邳,遣兵助術,大破備軍,備恨不用群言。舉茂才,除柘令,不行,隨紀避難徐州。屬呂布破,太祖闢群為司空西曹掾屬。時有薦樂安王模、下邳周逵者,太祖闢之。群封還教,以為模、逵穢德,終必敗,太祖不聽。後模、逵皆坐
宄誅,太祖以謝群。群薦廣陵陳矯、丹陽戴乾,太祖皆用之。
後吳人叛,乾忠義死難,矯遂為名臣,世以群為知人。除蕭、贊、長平令,父卒去官。
後以司徒掾舉高第,為治書侍御史,轉參丞相軍事。魏國既建,遷為御史中丞。
時太祖議復刑。令曰:“安得通理君子達於古今者,使平斯事乎!昔陳鴻臚以為死刑有可加於仁恩者,正渭此也。御史中丞能申其父之論乎?”群對曰:“臣父紀以為漢除
刑而增加笞,本興仁惻而死者更眾,所謂名輕而實重者也。名輕則易犯,實重則傷民。
《書》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易》著劓、刖、滅趾之法,所以輔政助教,懲惡息殺也。且殺人償死,合於古制;至於傷人,或殘毀其體而裁剪髮,非其理也。
若用古刑,使者下蠶室,盜者刖其足,則永無
放穿窬之
矣。夫三幹之屬,雖未可悉復,若斯數者,時之所患,宜先施用。漢律所殺殊死之罪,仁所不及也,其餘逮死者,可以刑殺。如此,則所刑之與所生足以相貿矣。今以笞死之法易不殺之刑,是重人支體而輕人軀命也。
“時鐘繇與群議同,王朗及議者多以為未可行。大祖深善繇、群言,以軍事未罷,顧眾議,故且寢。
群轉為侍中,領丞相東西曹掾。在朝無適無莫,雅仗名義,不以非道假人。文帝在東宮,深敬器焉,待以友之禮,常嘆曰:“自吾有回,門人
以親。”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及踐阼,遷尚書僕
,加侍中,徙尚書令,進爵穎鄉侯。帝徵孫權,至廣陵,使群領中領軍。帝還,假節,都督水軍。
還許昌,以群為鎮軍大將軍,領中護軍,錄尚書事。帝寢疾,群與曹真、司馬宣王等並受遺詔輔政。明帝即使,進封穎陰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三百戶,與徵東大將軍曹休、中軍大將軍曹真、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並開府。頃之,為司空,故錄尚書事。
是時,帝初蒞政,群上疏,曰:“《詩》稱‘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又曰‘刑于寡,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道自近始,而化洽於天下。自喪亂以來,干戈未戢,百姓不識王教之中,懼其陵遲已甚。陛下當盛魏之隆,荷二祖之業,天下想望至治,唯有以崇德布化,惠恤黎庶,則兆民幸甚。夫臣下雷同,是非相蔽,國之大患也。若不和睦則有仇黨,有仇黨則譭譽無端,譭譽無端則真偽失實,不可不深防備,有以絕其源
。”太和中,曹真表
數道伐蜀,從斜谷入。群以為“太祖昔到陽平攻張魯,多收豆麥以益軍糧,魯未下而食猶乏。今既無所因,且斜谷阻險,難以進退,轉運必見鈔截,多留兵守要,則損戰士,不可不
慮也”帝從群議。真復表從於午道。群又陳其不便,並言軍事用度之計。詔以群議下真,真據之遂行。會霖雨積
,群又以為宜詔真還,帝從之。
后皇女淑薨,追封諡平原懿公主。群上疏曰:“長短有命,存亡有分。故聖人制禮,或抑或致,以求厥中。防墓有不修之儉,贏、博有不歸之魂。夫大人動合天地,垂之無窮,又大德不逾閒,動為師表故也。八歲下殤,禮所不備。況未期月,而以成人禮送之,加為制服,舉朝素衣,朝夕哭臨。自古已來,未有此比。而乃復自往視陵,親臨祖載。
願陛下抑割無益有損之事,但悉聽群臣送葬,乞車駕不行,此萬國之至望也。聞車駕幸摩陂,實到許昌,二宮上下,皆悉懼東,舉朝大小,莫不驚怪。或言
以避衰,或言
於便處移殿舍,或不知何故。臣以為吉凶有命,禍福由人,移徙求安,則亦無益。若必當移避,繕治金墉城西宮,及孟津別宮,皆可權時分止。可無舉宮暴
野次,廢損盛節蠶農之要。又賊地聞之,以為大衰。加所煩費,不可計量。且(由)吉士賢人,當盛衰,處安危。秉道信命,非徙其家以寧,鄉邑從其風化,無恐懼之心。況乃帝王萬國之主,靜則天下安,動則天下擾;行止動靜,豈可輕脫哉?
“帝不聽。
青龍中,營治宮室,百姓失農時。群上疏,曰:“禹承唐、虞之盛,猶卑富室而惡衣服,況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加邊境有事,將士勞苦,若有水旱之患,國家之深憂也。且吳、蜀未滅,社稷不安。宜及其未動,講武勸農,有以待之。今舍此急而先宮室,臣懼百姓遂困,將何以應敵?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太祖知其疲民也。今中國勞力,亦吳、蜀之所願。此安危之機也,惟陛下慮之。”帝答曰:“王者宮室,亦宜並立。滅賊之後,但當罷守耳,豈可復興役?是故君之職,蕭何之大略也。”群又曰:“昔漢祖唯與項羽爭天下,羽已滅,宮室燒焚,是以蕭何建武庫、太倉,皆是要急,然猶非其壯麗。今二虜未平,誠不宜與古同也。夫人之所
,莫不有辭,況乃天王,莫之敢違。前
壞武庫,謂不可不壞也。後
置之,謂不可不置也。若必作之,固非臣下辭言所屈。若少留神,卓然回意,亦非臣下之所及也。漢明帝
起德陽殿,鍾離意諫,即用其言,後乃復作之。殿成,謂群臣曰:‘鍾離尚書在,不得成此殿也。’夫王者豈憚一臣,蓋為百姓也。今臣曾不能少凝聖聽,不及意遠矣。”帝於是有所減省。
初,太祖時,劉廙坐弟與魏諷謀反。當誅。群言之太祖,太祖曰:“廙,名臣也,吾亦赦之。”乃復位。廙深德群,群曰:“夫議刑為國,非為私也;且自明主之意,吾何知焉?”其弘博不伐,皆此類也。青龍四年薨,諡曰靖侯。子泰嗣。帝追思群功德,分群戶邑,封一子列侯。泰字玄伯。青龍中,除散騎侍郎。正始中,徙遊擊將軍,為幷州刺史,加振威將軍,使持節,護匈奴中郎將,懷柔夷民,甚有威惠。京邑貴人多寄寶貨,因泰市奴婢,泰皆掛之於壁,不發其封,及徵為尚書,悉以還之。嘉平初,代郭淮為雍州刺史,加奮威將軍。蜀大將軍姜維率眾依麴山築二城,使牙門將句安、李歆等守之,聚羌、胡質任等寇
諸郡。徵西將軍郭淮與泰謀所以御之。泰曰:“麴城雖固,去蜀險遠,當須運糧。羌夷患維勞役,必未肯附。今圍而取之,可不血刃而拔其城。雖其有救,山道阻險,非行兵之地也。”淮從泰計,使泰率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等進兵圍之,斷其運道及城外
水。安等挑戰,不許,將士困窘,分糧聚雪以稽
月。維果來救,出自牛頭山,與泰相對。泰曰:“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今絕牛頭,維無反道,則我之擒也。”敕諸軍各堅壘勿與戰,遣使白淮。
自南渡白水,循水而東,使淮趣牛頭,截其還路,可並取維。不惟安等而已。淮善其策,進率諸軍軍洮水。維懼,遁走,安等孤縣,遂皆降。
淮薨,泰代為徵西將軍,假節都督雍、涼諸軍事。後年,雍州刺史王經白泰,雲姜維、夏侯霸三道向祁山、石營、金城,求進兵為翅。使涼州軍至枹罕,討蜀護軍向祁山。泰量賊勢終不能三道,且兵勢惡分,涼州未宜越境,報經:“審其定問,知所趣向,須東西勢合乃進。”時維等將數萬人至枹罕,趣狄道。泰救經進屯狄道,須軍到,乃規取之。泰進軍陳倉。會經所統諸軍於故關與賊戰不利,經輒渡洮。泰以經不堅據狄道。
必有他變,並遣五營在前,泰串諸軍繼之。經已與維戰,大敗,以萬餘人還保狄道城,餘皆奔散。維乘勝圍狄道,泰軍上邽,分兵守要,晨夜進前。鄧艾、胡奮、王秘亦到,即與艾,秘等分為三軍,進到隴西。艾等以為“王經卒破衄於西,賊眾大盛,乘勝之兵既不可當,而將軍以烏合之卒,繼敗軍之後,將士失氣,隴右傾蕩。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孫子》曰:“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寧。’蓋小有所失而大有所全故也。今隴右之害,過於腹蛇,狄道之地,非徒不守之謂。姜維之兵,是所闢之鋒。不如割險自保,觀釁待弊,然後進救,此計之得者也。”泰曰:“姜維提輕兵深入,正
與我爭鋒原野,求一戰之利。王經當高壁深壘,挫其銳氣。今乃與戰,使賊得計,走破王經,封之狄道。若維以戰克之威,進兵東向,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此我之所惡也。而維以乘勝之兵,挫峻城之下,銳氣之卒,屈力致命,攻守勢殊,客主不同。兵書雲:”修櫓,三月乃成,拒堙三月而後已‘。誠非輕軍遠人,繼之詭謀倉率所辦,縣軍遠僑,糧谷不繼,是我速進破賊之時也,所謂疾雷不及掩耳,自然之勢也。洮水帶其表,維等在其內,今乘高據勢。臨其項領,不戰必走。寇不可縱,圍不可久,君等何言如此?
“逐進軍度高城嶺,潛行,夜至狄道東南高山上,多舉烽火,鳴鼓角。狄道城中將士見救者至,皆憤踴。維始謂官救兵當須眾集乃發,而卒聞已至,謂有奇變宿謀,上下震懼。自軍之發隴西也。以山道深險,賊必設伏。泰詭從南道。維果三施伏,定軍潛行卒出其南,維乃緣山突至,泰與
戰,維退還。涼州軍從金城南至沃幹阪。泰與經共密期,當共向其還路,維等聞之,遂遁,城中將士得出。經嘆曰:”糧不至旬,向不應機,舉城屠裂,覆喪一州矣。
“泰勞將士,前後遣還,更差軍守,並冶城壘,還屯上邽。
初、泰聞經見圍,以州軍將士索皆一心,加得保城,非維所能卒傾。表上進軍晨夜速到還。眾議以“經奔北,城不足自固,維若斷涼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據關、隴之險,敢能沒經軍而屠隴右。宜須大兵四集,乃致攻討。”大將軍司馬文王曰:“昔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事大謀遠,非維所任也。且城非倉卒所拔,而糧少為急,徵西速救,得上策矣。”泰每以一方有事,輒以虛聲擾動天下。故希簡白上事,驛書不過六百里。
司馬文王語荀覬曰:“玄伯沉勇能斷,荷方伯之重,救將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簡上事,必能辦賊故也。都督大將,不當爾!”後徵泰為尚書右僕
,典選舉,加倍中光祿大夫。吳大將孫峻出淮、泗。以泰為鎮軍將軍,假節都督淮北諸軍事,詔徐州監軍己下受泰節度。
峻退,軍還,轉為左僕。諸葛涎作亂壽
,司馬文王率六軍軍丘頭,泰總署行臺。
司馬景王、文王皆與泰親友,及沛國武陔亦與泰善。文王問陔曰:“玄伯何如其父司空也?”陔曰:“通雅博暢,能以天下聲教為己任者,不如也。明(統)[練]簡至,立功立事,過之。”泰前後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戶,賜子弟一人亭侯,二人關內侯。景元元年薨,追贈司空,諡曰穆侯。子恂嗣。恂薨,無嗣。弟溫紹封。鹹熙中開建五等,以泰著勳前朝,改封溫為慎子。
陳矯字季弼,廣陵東陽人也。避亂江東及東城,辭孫策、袁術之命,還本郡。太守陳登請為功曹,使矯詣許。謂曰:“許下論議,待吾不足;足下相為觀察,還以見誨。”矯還曰:“聞遠近之論,頗謂明府驕而自矜。”登曰:“夫閨門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陳元方兄弟;淵清玉潔,有禮有法,吾敬華子魚;清修疾惡,有識有議,吾敬趙元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