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中興曙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擅長投機的南宋大將張俊利用金軍輕敵冒進的失誤,在明州城外伏下重兵,集中十倍的兵力將金軍先頭部隊近四千人幾乎全殲,取得了宋室南渡以後第一場較大規模戰鬥的勝利。

雖然宋軍由於戰鬥力的差距,傷亡比敵人還要稍多一些,但這次慘勝卻有著重大的意義,它改變了“自金兵入中原,將帥皆望風奔潰,未嘗有敢抗之者”的可恥局面,使得宋金軍事實力的天平由一邊倒開始緩緩恢復平衡。後來史書有云“中興戰功自明州一捷始”而其後戰績平平的張俊也因此鞏固了他南宋首席大將的地位,儘管更主要的原因是他這人很擅長逢上意明州戰敗起了兀朮的怒火,他很快便親率主力前來攻打明州,誰知一向善打小算盤的張俊早就見好就收,提前撤走了。怒火無處發洩的兀朮當即下令屠城,本來相當繁榮的港口城市明州幾乎被夷為平地,好在明州是南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知州劉洪道也提前知道了張俊的打算,所以將明州大部分百姓從海上轉移走,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兀朮雖然通過屠城發洩了一點心中的悶氣,但金軍所向披靡的氣勢卻漸漸消退了。明州之戰後,意識到金軍並非不可戰勝的各地宋軍和民間義軍開始不斷對金軍發起小規模的反擊,取得了一定的戰果。

但更令兀朮頭痛的是江南炎熱溼的氣候與水網密佈的地形,前者使得金軍中間疫病橫行,產生了遠比戰損更多的非正常減員;而後者則限制了金軍騎兵的作用,使其越來越舉步維艱。

事實上,兀朮並沒有意識到,他這次“搜山檢海”的軍事冒險雖然在戰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戰略上卻是完全失敗的。因為金軍不習水戰,本來就本沒可能抓住一心逃跑甚至不惜下海的趙構,而兀朮手中的兵力又不足以掃平江南,所以這次軍事冒險完全是多此一舉。

而在政治上,這次軍事行動就更是弊大於利。因為原本江南地區因為趙構老子徽宗趙佶當年搞花石綱的緣故,對趙宋皇室並不怎麼忠誠,趙構雖然建立起了小朝廷,但江南大部分地區都處於半獨立狀態,南宋朝廷實際控制的地盤小得可憐。

可是金軍在這次軍事行動中四處燒殺掠,令江南民眾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南宋內部的矛盾也因此迅速被民族矛盾所取代,一致對外成為江南軍民和那些有氣節的士大夫們的共識。事實上那些自發抵抗金軍的各地義軍,原本大多是各地的“盜匪”兀朮此舉等於是為南宋小朝廷接下來完全控制江南掃平了最大的障礙。

不過出現這種事與願違的結果也是在所難免,兀朮雖然是女真人中少有的政治家,但他畢竟出身於原本野蠻落後的民族,政治眼光不過是矮子裡面拔高個罷了,而大宋中興也由此來了一絲曙光由於遲遲抓不到趙構,而麾下的官兵因水土不服而引起的非戰鬥減員也益嚴重,兀朮不得不率軍北退,打算先撤回江北,將淮南一帶的統治穩固下來再說。

可這時當初望風而降的南宋地方官吏見到形勢轉變便紛紛反正,令金軍的形勢愈加惡劣,結果等兀朮率軍忍受著敵人不間斷的騷擾,艱難地趕到建康時,當初的十萬大軍已經只剩五萬多人(只算戰兵,但包含杜充等人的降軍在內,所以金軍的減員還是很嚴重的,不過也有很多金軍是掉隊了。)可以投入戰鬥了。

而就在兀朮四處徵船準備北渡時,蟄伏已久的韓世忠部再次出現在他的面前,這些昔的手下敗將如今卻依仗水軍的優勢將江面完全封鎖,令金軍無法渡江,看來一場惡戰是在所難免了韓世忠這次集結起來的總兵力不過八千多人,而兀朮手下就算剔除傷兵和偽軍,也有數萬之眾,再加上韓世忠又是他的手下敗將,所以兀朮一開始並沒有將其放在眼裡,命令全軍不作休息,強行渡江。

客觀來說,兀朮的這個命令也有一些道理,因為韓世忠部是隨對岸金軍而動,現在金軍立刻渡江,韓世忠水軍的大船因為靈活較差,一時還來不及投入戰場,金軍的兵力優勢必然更加明顯。

韓世忠也知道勝敗在此一舉,他親率銳“背嵬軍”截擊金軍的先鋒於大江之上,而韓夫人梁氏則在金山島上擂鼓助威,並同時以旗幟指揮江面上的宋軍船隊。見到主帥夫婦親力親為,宋軍士氣大振,無不以一當十,而金軍中的女真等族番兵不習水戰,大一來還沒開打就已經東倒西歪,那些偽軍兵丁又普遍士氣低落,如何是韓世忠麾下銳水兵的對手?

一天戰之下,金軍傷亡甚眾,最後不得不退回南岸。兀朮自覺沒有勝算,派人向韓世忠表示願意讓出部分(史書上說是全部,但以金人要錢不要命的格,絕無可能,尤其當時北岸還在金軍手中,估計最多也就留下不易運輸的糧草輜重以及被擄的青壯和女子。)所掠財物以借道北歸,被韓世忠嚴辭拒絕;接著兀朮又表示願意獻上自己的寶馬,再次遭到拒絕。

兀朮進退無路,只得放出海東青(一種通人的珍稀獵鷹,以女真人最擅長馴養。)向左監軍完顏撻懶求援。撻懶現在自顧不暇,只是派遣部將太一孛堇南下,控制住長江北岸的部分渡口,以便兀朮渡江。

然而,在江面被宋軍封鎖的情況下,兀朮縱有北岸金軍的接應,也不可能有北渡的機會。但援軍的到來還是起了兀朮的鬥志,他盡遣主力出戰,並要太一孛堇從江北發起協同攻擊,以牽制韓世忠的兵力。然而,兀朮的兵力優勢在韓世忠的戰船優勢面前,卻顯得毫無意義。

韓世忠命令工匠製作了許多用鐵鏈聯結的大鐵鉤,並挑選健壯的水兵練習使用,用以對付金軍的小戰船。在次的大戰中,韓世忠充分發揮了海船速度上的優勢,兵分兩路對金軍形成了夾擊之勢。南宋戰船往來如飛,居高臨下用大鉤鉤住敵船一舷,使勁—拽,敵船便隨之傾覆,兀朮看到自己的兵士任人宰割,心裡簡直要滴出血來。

後來金軍又嘗試在其他地點渡江,卻一次次被韓世忠挫敗,就這樣,兩軍在黃天蕩一帶對峙了足有四十多天,金軍陷入了進退兩難之中,而韓世忠則自認為必勝無疑,信心滿滿地向南宋行朝提前發出了捷報本來在金軍面前不堪一擊的韓世忠部,為何沒過幾個月便能將金軍打得落花水呢?金軍不習水戰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畢竟與岳飛、張俊等只擅陸戰(岳飛後來破楊麼用的是經濟封鎖加分化瓦解之計,只靠水戰的話是贏不了的。)的將領不同,韓世忠雖然也是北方人,當年卻曾隨軍下江南討伐過方臘叛軍,再加上長期駐守沿江地區,對水戰要比其他將領悉得多,再加上宋軍在戰船方面具有絕對優勢,這無疑佔了很大的便宜。

金軍師老兵疲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當初他們剛南下時一心想著江南的財女子,戰意極為高昂,自然銳不可當;而現在他們已經搶夠了,大家都急著回老家好好享受,自然不願意早早死去,戰意便大打折扣。而因為水土不服,金軍之中疫病橫行,也嚴重影響了金軍的戰鬥力,此消彼長之下,宋軍前後表現判若雲泥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最重要的一點,金軍此前從未敗過,宋軍與之戰時心裡不免犯怵,自然很難打贏。但明州之戰戳破了“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各路宋軍自然信心大增,因為張俊所部只是兵力多些,戰鬥力在南宋諸軍之中並不出眾,連他都能打敗金軍,那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