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166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只能這樣。
於是何可綱死去了,祖大壽活下來,為了同一個目標。
事實上,祖大壽回到錦州後,啥都沒幹,就說自己跑回來了,繼續一心一意地鎮守錦州,堅決打擊皇太極。
但剛涮完人家,就不認賬,實在太過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的時候,還是按約定放了幾炮,就當是給皇太極同志留個紀念,說聲拜拜。
至於送信解釋情況,說自己暫時無法下手,倒也並非客氣,實在是沒辦法,因為他的許多部下和親屬,還在皇太極那邊,自己跑了,還不客氣客氣,就扯淡了。所以這幾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我雖然騙了你,但你也消消氣,別把事情做絕,將來沒準還能合作。
當然,關於這件事,也有爭議說祖大壽同志不是詐降,是真降,只不過回錦州後人手不足沒法下手,所以才沒幹。
這種說法是不太靠譜的,因為很快,他就接受了錦州防務,鎮守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沒幹。
袁崇煥終究沒有看錯人。
但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壽忽悠,也不是皇太極被忽悠,而是崇禎。
錦州守將,巡撫丘禾嘉是一個極其謹慎的人,雖然祖大壽沒說實話,但他已多方查證,確認了祖大壽的投降,並且寫成了報告,上報崇禎。
奇怪的是,報告送上去了,崇禎也看了,卻沒有任何反應,壓就沒理這事,依然委任祖大壽鎮守錦州。
在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睜隻眼閉隻眼算了吧。
最倒黴的反倒是孫承宗。他開始砌牆的時候,很多人就不服氣,現在牆沒砌好,就給人拆了,還收拾了施工隊,於是又是一片口水鋪天蓋地而來,孫承宗比較識趣,一個月後就辭職走人了。
[1656]歷經三朝風雲,關寧防線的構架者,袁崇煥、祖大壽的提拔者,忠誠的愛國者,力挽狂瀾的偉大戰略家孫承宗,結束了。
但這並不是他的終點,七年之後,他將在另一個舞臺上,演出他人生最輝煌的一刻,以最壯烈的方式。
意外的意外大淩河失陷了,皇太極走了,孫承宗也走了,這就是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的結果。
但還有一個結果,是很多人並不知道,也沒有料到的。
而這個結果的出現,和袁崇煥同志有莫大的關係。
袁崇煥殺掉文龍後,皮島的局勢很穩定,過了一年,就開始鬧事。
鬧事的本原因,還是
文龍,因為這位兄弟太有才能,以致於他在島上的時候,大肆招兵,不但招漢人,還招滿人。
畢竟不管漢人滿人,都認錢,而且滿人作戰勇猛,更好用,加上文龍會忽悠,越招越多,許多關外的人還專程坐船來參軍,到最後竟然有上千人。
但文龍死後,繼任的人能力差點,沒法控制局面,就兵變了,先是士兵互砍,然後是將領互砍,最後總兵黃龍專程帶兵上島,才算把事鎮住。
但這件事一鬧,許多人都不想在島上呆了。其中有兩個人,這兩個人是孔有德和耿仲明。
但到底去哪裡,還是個問題,這二位仁兄都是山東人,原先還是礦工,出來闖關東,現在闖不下去,一合計,還是回老家。
當然,回去挖礦是不能的,既然是兵油子,還是當兵合算,找來找去,聽說登萊巡撫孫元化那裡缺人,就去了。
孫元化,明代偉大的科學家,徐光啟的學友,特長是炸藥學、彈道學,簡而言之,是搞大炮的。
據說這人不但通物理、化學,還懂葡萄牙語,當年還上過葡萄牙火炮培訓班,屬於放炮專家。
當時他正跟葡萄牙人搞科學試驗(造大炮),手下缺人,孔有德帶人跑過來,十分之高興,當即就把人給收編了。
其實孫先生雖說致力於科學研究,也曾打過仗,之前還曾當過寧遠副使,給袁崇煥答打過工,也見過世面。
可惜,知識分子就是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