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117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直到後來明治維新,天皇覺手下這一大幫子阿貓阿狗實在有損形象,便下令百姓申報姓名,當然了,具體姓什麼叫什麼,都是自己說了算。

這下就熱鬧了。

在取名字(包括姓氏)的問題上,本人充分發揚了能湊合就湊合的神,不查字典,也不等不靠,就地取材,比如你家住山上,就姓山上,你家住山下,就姓山下,家附近有口井,就叫井上,有畝田,就叫田中。

==============================================================《明朝那些事兒》當時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兒6[1166]而這九位仁兄自然不同,人家名字是有來歷的,事實上,他們都是本國內所謂的“名將”其中,第一軍軍長小西行長是豐臣秀吉的親信,在九人之中,此人有一定文化,軍事素養也較高。

而且他十分特別,雖說是個鬼子,卻很有新意識,既不信佛教,也不信神道教(本本土宗教),卻是個基督徒。每星期做禮拜,人家念阿彌陀佛,他說上帝保佑。

第二軍軍長加藤清正,和第五軍軍長福島正則,是鐵桿兄弟,他們就是之前提到的“賤嶽七本槍”成員,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一。

這兩個人在本國內被譽為蓋世名將,在戰國時期立下了顯赫戰功,以勇猛善戰著稱,而且這兩個人都是豐臣秀吉的養子,對其十分忠心,但文化程度偏低,基本屬於半文盲狀態。

第三軍軍長黑田長政,在本被稱為“兵法大家”據說通兵法。他的父親叫黑田官兵衛,是豐臣秀吉的兩大軍師之一,號稱本智謀第一。

第六軍軍長小早川隆景,和第七軍軍長利輝元,是親戚關係,具體說來,小早川隆景是利輝元的叔叔,為了混家產,改了名字當了人家的養子,這也可以理解,那年頭在本,名字不值錢,一年改個十次八次的人也有。

這位小早川隆景,在本也是個大名人,被稱為“中國第一智將”(中國是本地名),據說智商極高,和豐臣秀吉有一拼。

最後一個拉出來評論的,是第四軍軍長島津義弘。

之所以最後提到這個人,是因為他是個十分特殊的人物,特殊在哪裡,很快你就會知道。

其餘的幾位就不提了,因為他們也就這一次面,之後毫無出場機會,基本屬於廢物類型。雖然他們在本國內也被吹得神乎其神,但事實證明,廢物就算吹一千遍,也還是廢物。

而我提到的這幾位,更是傳奇級的人物,被吹得神乎其神,幾乎個個都是智勇雙全,成為了本引以為豪的驕傲,是本戰國時期的形象代言人,至於戰場上的實際效果嘛…

但必須承認,這幾位本國內的戰爭英到了朝鮮,確實表現出了英的素質。

五月二十二軍先鋒第一軍小西行長髮起進攻,僅用兩個小時即攻破釜山,一路勢如破竹,擊破各路朝鮮軍隊,僅半月之後就打到了漢城,第二軍加藤清正,第三軍黑田長政隨即跟進,一路打到了平壤,把朝鮮國王趕到了鴨綠江邊。

之所以寫得如此簡略,不是我偷懶,真的是沒辦法,翻閱中韓三國史料,這段時間可以用三個字來概括——一邊倒。

明朝那些事兒6[1167]總而言之,是朝鮮軍不斷地跑,本軍不斷地追,甚至軍不追,朝鮮軍也跑了,漢城不守,平壤也不守,仗打成這個樣子,要樹立正面形象,那是相當的難。

但後來的事實充分說明,不是軍太堅強,只是朝軍太軟弱,建國二百多年,土匪都沒怎麼打過,除了自己折騰自己,搞點政治鬥爭,閒來無事啃啃人參,估計也就差不離了。

軍將領們的威名也就此樹立起來,在無數本史料,如《本外史》,軍參謀本部所編的《本戰史》等一系列記載中,本將領們有如天神下凡,似乎談笑風生之間,就運籌帷幄,破敵千里。

特別是第二軍的軍長加藤清正,此人極其殘忍,戰場對壘不知所謂,未見有何高明,卻十分喜愛殺害平民,屠城放火。史料上說他是威名遠播,戰績豐厚,還取了個外號“虎加藤”如此之神,可謂無恥。

當然,本人一條路走到黑的格,這種無恥神絕不會丟,那兩位在南京大屠殺裡,拿著武士刀,比賽殺害手無寸鐵平民的小軍官,被本國內稱為“百人斬”的英雄,武士道神的典範,還曾回到本(戰後又被拉回中國斃了),給小學生宣講“光輝事蹟”受到熱烈歡,而無數新的無恥之輩就是這樣煉成的。

所謂建威朝鮮,不過是欺負弱小,所謂戰功顯赫,不過是屠殺百姓。隱藏在這一切背後的,只有四個字——欺軟怕硬。

於是四個月後,當那個強敵出現之時,一切的光環都將卸去,一切的偽裝都將暴,所謂的本名將們,將瞭解到自己的真實水平,以及強大的真正意義。

此時,被追到鴨綠江邊的朝鮮國王李昖卻沒有這個心思,他只知道,再被人追著打,就只能跳江了,於是他連夜派出使者,嚮明朝提出了一個要求——渡江內附。

所謂渡江內附,說穿了就是避難,不過李昖同志的這次避難還是比較特殊的,因為但凡避難,總有個期限,過段時間該回還得回,可這位兄弟似乎壓就沒這個打算,面對前來拜見的明朝使者,他十分動,用一句十分真誠的話,表達了他的心聲:“與其死於賊手,毋寧死於父母之國!”這覺悟,還真不是一般的高。

總之一句話:過去,就不回來了。

明朝那些事兒6[1168]當然,李昖絕不是缺心眼的人,好好的國王不做,要去當難民,實在是因為沒辦法了。兩個月時間,全國八道就丟了七道,追著股後面跑,再跑就只能跳江了,不找明朝大哥,還能咋辦?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但事實證明,李昖過於悲觀了,此時朝鮮雖然支離破碎,卻並沒有亡。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