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114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萬曆看來,張居正是一個類似父親的人。

明朝那些事兒5[1138]而那位在一旁煽風點火,引導萬曆的李貴妃(現在是太后了),對張居正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動機。

李太后是一個不尋常的女人,她籍貫山西,出身低微,家裡原來雖做過小生意,也無非是混碗飯吃。幸好長得漂亮,被皇帝選中,還生了個兒子,估計她從小經常逛集貿市場,討價還價,社會經驗豐富,所以在宮中很會來事,人緣也好,這才開始發達起來。但後來的事情發展證明,她的本始終未曾變過——生意人。

從看到張居正的第一眼起,李太后就意識到,這是一個極有利用價值的人,不但能謀善斷,而且政務能力極強,加上他的丈夫隆慶皇帝為人老實、膽小怕事不說,還是個老病號,哪天腳一蹬就嚥了氣,那都是說不準的事情。

雖說李太后明強幹,也有一定的政治野心,但她很清楚,中國很廣闊,事情很複雜,像收稅、打仗、城管、救災之類的事,自己是搞不定的,只能依靠大臣去辦。換句話說,她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從這一點看,她比後來的那位慈大媽(慈禧)不知要強多少倍。

關於後宮參政問題的調研這是個十分有趣的問題,縱觀整個明代,什麼事情都有,太監專權,大臣獨裁,可偏偏老婆(後宮)參政的問題並不多見,什麼女主當國,垂簾聽政,壓就沒有市場,看上去很讓人費解,但只要略為分析,就會發現,其實原因十分簡單。

先介紹一下相關知識,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女參政折騰事的並不少見,但折騰出好結果的卻並不多見,像慈禧這類的二桿子更是數不勝數,講到這裡,也請諸位女同胞暫不要動手,容俺說完。

在從政方面之所以比男困難,說到底是個生理結構問題,政治問題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問題,需要極大的理,但女豐富,很多事情上往往會跟著覺走,比如慈禧大媽,開始知道光緒改革,還比較支持,但一聽說改革要革自己,就把人給廢了,這還在其次,關鍵在於她明明知道大清國快完蛋了,不改革不行,只為了吐口惡氣,把維新派的那一套也給廢了,實在太不理智。

衝動是魔鬼,這話一點不錯。

明朝那些事兒5[1139]當年秦孝公的兒子恨透了商鞅,等老爹一死就找來幾匹馬把他給分了(五馬分屍,學名車裂),但分屍歸分屍,商鞅的那一套他還是照著用,一點不耽誤,相比而言,慈大媽的檔次實在差得太遠。

到後來,慈大媽因為洋人不准她廢掉光緒,且一直指手劃腳,一怒之下,就去利用義和團,把那一幫大師兄、二師兄都請到京城,估計是戲看多了,什麼刀槍不入的鬼話都相信,還公然向全世界列強宣戰(早幹嘛去了),也不派兵出國,唯一的軍事行動就是攻打各國使館,就那麼高几層樓,對方撐死也就上百人,清兵圍,義和團圍,十天半個月打不進去,等到人家一派兵又慌了,趕緊撤除包圍,還往使館裡送西瓜,被人趕到西邊,一路上吃盡了苦受盡了累,回來卻又十分大度,表示願意以舉國之力,結列強之歡心。

說起這位慈大媽,真是一聲嘆息,不知從何講起,國家被她搞得一團漿糊,亂象叢生,歸結底,還是因為慈大媽情太豐富,不按常理出牌,雖說工於心計,也只能玩玩權謀,整死幾個親王,過過舒坦子,讓她治國安邦,那是沒有指望的。

當然了,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偉大的武則天女士,那就真是身不能至,心嚮往之,一步一個腳印,從宮女到皇后,再到皇帝,但凡敢擋路的,全部幹掉,連兒子也不例外,看似和慈禧沒什麼區別,但她在歷史上的名聲比慈禧實在好得太多。

因為當慈禧看戲的時候,武則天在看公文,慈禧在吃幾百道菜的時候,武則天連晚飯都顧不上,自執政以來,她始終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鬆懈,她很清楚,作為一個政治家,除了得到,還必須付出。

所以慈禧只是個陰謀家,而武則天是政治家,陰謀家只能整人,政治家除了整人外,還要整國家。

而李太后就不同了,她既不是陰謀家,更不是政治家,從某種意義上說,她是個維持家庭的家庭主婦。

歷朝歷代,之所以老婆干政頻繁出現,說到底還是因為皇帝權力大,用歷史術語講,這叫後權源自皇權,一旦皇帝死了,兒子又小,老婆想不掌權都不行。可在明代,皇帝本人就沒什麼權,隆慶皇帝幹了五六年,有一多半時間在捱罵,想買點珠寶首飾,戶部還不給錢,過得非常之窩囊,面對這種局面,想把子過下去,也就只能依靠張居正了。

明朝那些事兒5[1140]而且張居正這個人除了工作出外,長得也帥,當然這個帥的定義和今天不同,在明代,有一把大鬍子是帥哥的第一特徵(絡腮鬍子不算,在當時那是土匪特徵),最符合標準的,是關公的那一種,隨風飄揚,不但美觀,沾點墨水就能寫字,也很實用。張居正五官端正不說,還有一把這樣的鬍子,既有能力又有相貌,李太后要不喜歡他,那就真沒天理了。

所以雖然這對母子的閱歷和動機不同,但有一點他們是一致的,那就是張先生是一個很重要的人,必須依靠他——至少目前是這樣。

對這對孤兒寡母的心思,張居正十分明白,對李太后,他禮敬有加,給足面子,畢竟這人也算自己的上級,但對萬曆,態度就完全不同了,張先生似乎完全不把皇帝當幹部,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想怎麼訓就怎麼訓,比爹還爹。

最駭人聽聞的一件事情,是在萬曆讀書的時候發生的,那時萬曆正在讀論語,張居正站在一邊聽,讀到其中一句“如也”的時候,小朋友一時大意,認了個白字,把讀成了“背”音。

這實在不是個大事,可萬曆剛剛讀完,就聽得身旁一聲大吼:“這字應該讀!”如果你今天在學校裡讀錯字,被人這麼吼一句,也會不高興,估計個把格型的還會回一句:老子就愛讀背,你怎麼著?

但當時的萬曆,至高無上的皇帝大人卻沒有回嘴,不但沒有回嘴,還嚇得發抖,趕緊修正,相信這句話他一輩子再也不會讀錯了。

在封建社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張居正的行為都是大逆不道,拉出去剮一千遍都不過分,連孩子他親爹都沒這麼訓過,張先生竟敢如此放肆,真是欺負朱重八不在了。

但張居正之所以有如此舉動,絕不是為了耍威風,只是因為在他的內心深處,隱藏著一個夢想。

三十年前,當他剛剛進入朝廷時,坐在皇位上的是嘉靖,這位極難伺候的仁兄讓張先生吃盡了苦頭,前後躲閃,左右逢,歷經千辛萬苦才把他熬死。

接班的隆慶卻是個完全相反的人,什麼事情都沒主意,也不管,大事小事都得自己幹。

雖說這樣也不錯,但張居正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是要死的,攤上這麼個皇帝,出了事誰來給他擦股?

所以他希望培養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他希望經他之手,成就一位千古明君。

萬曆,你就是我的目標,我將用畢生之心血去培養你,我已不再年輕,也終將死去,但我堅信,你的名字將和漢武帝、唐太宗並列,千古傳誦,青史芳。

如此,則九泉之下,亦當含笑。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