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褒禪山記王安石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然後詳記遊後的經過。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點明瞭與人同遊,這才有入以後諸人的不同反應。寫經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難”、見“奇”的遞進式因果關係,為後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

隨著入之深而“其見愈奇”下文本應敘寫乘興而入,尋幽訪勝,領略“奇”景。不料,卻中途退了出來。遊至此結束。

作者又補敘了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寫出後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因為當時“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卻“與之俱出”

“不得極夫遊之樂”由此而“悔”並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三段於是餘有嘆焉①。【對於這種情況,我有慨了。】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③。【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的時候,往往有心得,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無處不在。】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④。【地方平坦並且路程近,到達的人就多;地勢險峻並且路程遠,到達的人就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⑤,而人之所罕至焉⑥,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但世上的奇妙雄偉、珍貴奇特、不同尋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險阻僻遠的地方,因而人們很少到達那裡。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志矣,不隨以止也⑦,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也不隨從別人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達。】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⑧,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⑨,亦不能至也。【有了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隨從別人而鬆懈,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亂的地方,沒有外力來輔助他,也不能到達。】然力足以至焉⑩,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⑾;【但是力量足夠到達那裡,(結果卻沒有到達,)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⑿【盡了自己的努力卻不能到達的人,就可以沒有悔恨了。難道誰還會譏笑他嗎?】此餘之所得⒀也!【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心得。】【文言現象】①於是:對於這種情況。焉:句末語氣詞。②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可不譯。得:心得,收穫。動詞作名詞③以:因為。求思:探求、思索。而:連詞,表遞進,而且。無不在:無所不在,沒有不探索、思考的。④夫:表議論的發語詞。夷:平坦。以:連詞,表並列,而且,並且。則:表假設的連詞,那麼。⑤而:可是。觀:景象,景觀。險遠,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⑥而:因而。焉:兼詞,相當於“於此”⑦隨:跟隨(別人)“隨”字後面省略“之”以:連詞,表結果,以致,以至於。⑧怠:懈怠。⑨至於:這裡是抵達、到達的意思,不同於現代漢語用在下文開頭,表示提出另一話題。幽暗昏惑:幽深昏暗,叫人亂的地方,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昏惑:亂。以:連詞,表目的。相(xiàng):幫助,輔助。⑩以:相當於“而”連詞,連接狀語與中心詞。焉:兼詞,相當於“於此”這一句在“焉”後面省略了“而不至”⑾於人:在別人(看來)。為:是。⑿其:加強反問語氣的副詞,難道。孰:誰。⒀得:心得,收穫。

【內容分析】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遊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三段),寫遊華山的心得。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

以“於是餘有嘆焉”一句承上啟下。

“嘆”字承上文的“悔”字,領起全段,自然地轉入議論。

作者先借託古人,說古人遊覽觀賞“往往有得”是因為他們“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說的觀察所得,不是隨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神為依據和標準,經過深思而悟出來的。

以下以遊為喻,以“有志”為中心,進行逐層論述,闡明宏偉的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

“力”

“物”之間的內在聯繫。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照應“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照應“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不能窮也”兩相對比之後,緊接著指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照應“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裡以景喻物,用“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比喻某種最高成就的境界。但這種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

怎樣才能達到呢?作者提出了三個“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這三個“不能至”表達了三層意思,提出了達到目的的三個必要條件:“志”

“物”

“力”在提出“志”這個條件時,用兩個否定詞構成雙重否定,強調“有志”;在提出“力”和“物”這兩個條件時,又分別把“有志”作為基本前提,也強調了“有志”這就揭示了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堅定的志向、不斷的艱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才能完成一種理想追求的道理,說得相當清楚、完備而透徹。三個“不能至”的三層意思,是按照三個條件的重要依次排列的,邏輯十分嚴密。

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必要條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本的。所以作者又對“志”的重要,作進一步的強調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是說有“力”而無“志”因此未達到目的,這會被人譏笑,自己也會悔恨;“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指出只要“盡吾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悔。通過對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盡吾志也而未能至”兩種情況,得出“可譏”

“有悔”和“無悔”

“無譏”兩種結果。這一正一反的兩層意思,照應“既其出,或咎其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突出了“有志”的決定作用,並且提出“盡吾志”即全力以赴、堅持不懈的高標準要求,從事物的規律歸結到人的主觀能動,把所議論的道理推進一層。

最後,以“此餘之所得也”收束這一段議論,歸結到作者思想上的收穫,回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段議論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終,前後呼應。

第四段餘於①僕碑,又以②悲夫古書之不存③,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④,何可勝道也哉⑤!【我對於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嘆惜那古代書籍的失傳,後代人錯了它傳的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白的事情,哪能說得完呢!】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⑥。【這就是今天治學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謹慎地選取的緣故了。】【文言現象】①於:對於。②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③悲:嘆。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其獨立,以充當句子的某個成分。④後世:後代的人,之;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其獨立,以充當句子的某個成分。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錯,錯。其:指“古書”傳:動詞活用作名詞,傳的文字。而:因而。莫:否定無定代詞,沒有誰,沒有哪一個,沒有任何人。名:動詞,說出,說明,指識其本名。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詞活用作動詞。⑤何可勝道:那能說得完。勝:盡。⑥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因果關係的判斷句。

“此”是主語;“所以”由結構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的固定格式,在這裡表示原因。此所以:這(就是)…的原因。學者:做學問的人。現在說“學者”是指學有專長的人,古今不同。慎取:謹慎地採取。

【內容分析】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寫遊山的心得。這是文章的議論部分,可以分為兩層。

第二層(第四段),借僕碑抒發慨,提出治學必須採取“深思而慎取”的態度。

這一段與第一段記僕碑文字和訂正讀音相照應。先由所見的僕碑引出慨,指出由於“古書之不存”致使後人以訛傳訛。

“何可勝道也哉”這是從個別到一般,由“華山”的“音謬”概括出社會上輾轉訛誤,相沿失實的普遍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是從具體到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的道理。這段議論一正一反:從反面加以否定,批評“謬其傳而莫能名”;從正面加以肯定,強調“深思而慎取”第五段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①,長樂王回深父②,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③。【同遊的四個人: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至和元年七月某,臨川王某記④。【至和元年七月某,臨川人王某記。】【文言現象】①廬陵:現在江西吉安。蕭君圭,字君玉。②長樂:現在福建長樂。王回,字深父。同。③王安國,字平父。王安上,字純父。④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至和:宋仁宗的年號。臨川:現在江西臨川。王某: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寫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後在謄寫時才把姓名寫出。據書稿編的文集,也常常保留“某”的字樣。

【內容分析】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記遊的結尾,補敘同遊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以及作者籍貫、署名。這是寫遊記常用的格式。

寫作特點1.因事說理,敘議結合本文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遊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遊的內容為喻,生髮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上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

文章前面記遊山,後面談道理,記敘和議論結合得緊密而自然,並且前後呼應,結構嚴謹,行文縝密。文中的記遊內容是議論的基礎,是議論的事實依據;議論是記遊內容在思想認識上的理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記遊處處從後面的議論落筆,為議論作鋪墊;後面的議論又處處緊扣前面的記遊,賦予記遊內容以特定的思想意義。記敘和議論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2.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本文的主旨在於闡述要“有志”

“盡吾志”的觀點,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觀點,因此,文章的選材、詳略無一不經過心裁定,緊扣這兩個觀點。記遊部分就寫景來看似乎平淡無奇,實際上是深思慮、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從略;第二段記遊華山經過從詳。前者又詳記僕碑文字,其餘從略;後者又記前和後概況從略,記遊後經過頗詳。記前和後概況,又前略,後詳;記遊後,又寫經過略,補敘經過、寫心情之“悔”詳。議論部分對應記敘部分,也有側重。議遊華山的心得甚詳,借僕碑抒發慨從略。議遊華山的心得,又議“志”較詳,議“力”

“物”從略。

3.文筆簡潔,語言凝練本文的記遊部分,除為說理之外,沒有多餘的文字;議論部分,說理充分而有節制,沒有無用的筆墨。全篇行文嚴謹,用墨極為簡省,語言要得當,以致文字難以增刪改換。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都是平實而深刻、言簡而意豐的警句。

優點不是純客觀描繪山水,在刻畫奇景同時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寄託於遊山探奇的受中使自然之景與人生之理巧妙地熔於一爐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