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傳序歐陽修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本來行文到第二部分,論點已得到證明,似乎可以結束了,可是作者又進一步議論。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評論莊宗的盛衰,以“莫能與之爭”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引出“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的教訓,得出具有更普遍意義的結論,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於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於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裡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十分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實的針對
,更具有普遍
。
於選材的匠心。文章並沒有寫莊宗如何“逸豫”但通過“晉王三矢”這一典型的、生動的事例,充分地體現了莊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評論莊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對於莊宗的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不言而明,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鑑今、舉一反三的作用。
2。對比論證法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盛衰之理,由於人事。這一論點本身就是一個既正反對立又合而為一的命題。全文以“盛衰”二字貫穿始終,從“盛”
“衰”兩個方面,圍繞著“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述。本文的對比論證在總體上著眼於“盛”
“衰”與“憂勞”
“逸豫”的因果關係,從中心論點到論據,從論證過程到結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的慨和議論,都是對比
的。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後呼應,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1。語言委婉,氣勢充沛本文作為一篇總結歷史教訓,為在世及後世君主提供借鑑的史論,毫無生硬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婉轉動人。即使是在慨嘆莊宗敗亡時,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無責難之詞,可謂意正言婉。全文從“嗚呼”起筆,到“豈獨伶人也哉”收尾,一嘆再嘆,以嘆始終,於反覆嘆詠之中顯現委婉的韻致。在議論的文字中,多用反問句、疑問句,使說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對稱語句,特別是在關鍵的地方,採用語言凝練、對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駢句,造成鮮明的對比
和節奏
;適當運用長句,調節語勢,有張有弛。疑問句、
嘆句與陳述句,駢句與散句,長句與短句,錯綜有致,讀起來抑揚頓挫,一唱三嘆,
情飽滿,氣勢充沛。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伶官傳序》:“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後來做史論的人往往學這種抑揚頓挫的筆法。
2。文筆酣暢,波瀾起伏文章開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論點,馬上落到立論據上,再落入“晉王三矢”的敘事,又語勢猛然一升,發出對莊宗之“盛”讚歎,而後語勢陡然一降,發出對莊宗之“衰”的悲嘆,繼而步步緊
,設疑問、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後再次評論莊宗盛衰,語勢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發人深省的教訓,戛然而止,將全文的語勢穩穩地落在結尾上。篇幅雖短小,卻寫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氣呵成,淋漓酣暢。
3。平易自然,簡約凝練文中沒有佶屈聱牙的措辭,也不堆砌詞藻,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語言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枝不蔓,議論簡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語句,如“滿招損,謙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人深省。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是轉折關係的反問句,強調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僅在於天命,更在於人事。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盛衰之理,由於人事。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句話,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圍繞它進行論證:(1)緊接著這句話點出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說明提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認識的歷史據。
(2)第二段敘述莊宗和執行其父遺命的事例,第三段從莊宗極盛和極衰兩種情形的對比中,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結論。這就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進行了有力的論證,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3)第四段承上文進一步議論,引出“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歷史教訓,強調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絕不僅僅限於伶人。深化了人們對“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理解。
2。因為本文是為《伶官傳》所寫的序,這樣強調既可以扣住題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廣之,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更具有普遍
。
二與1。給。
2。讀yú,通“歟”3。為,給,替。
4。和。
5。親附,親近。
歸1。歸附,歸依。
2。返回。
3。歸還。
4。歸聚,匯聚。
易1。容易。
2。輕易。
3。替代。
告1。祭告,禱告。
2。告訴,告知。
3。上報,報告。
4。祭告,禱告。
1、盛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興盛)請其矢,盛以錦囊(裝)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旺盛)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強盛)2、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圍困)智勇多困於所溺(困擾)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困厄)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難)3、告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告訴)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祭告)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稟告)4、微禍患常積於忽微(微小的事)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悄悄地)從數騎出,微行入古寺(為隱藏身份而改裝)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5、其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副詞,應當,一定)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語氣詞)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代詞,他)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大概,表揣測語氣)悍,意旨鮮明,闡述的道理比較簡單,佈局謀篇也不復雜,可以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和教師的簡要提示讀懂課文。
這篇課文與《六國論》都是史論,都是借古諷今之作,又是同時代的作品,可以進行比較閱讀。
教師要提示學生注意課文的語言特,在朗讀中體會課文充沛的語勢和酣暢的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