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第一章瞭解老年人及老年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一章瞭解老年人及老年心理學衰老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心理活動的衰退是個積累的過程。完全不服老,不承認老是生物規律之一,這是不對的。人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學點老年心理學,可以及時瞭解老年心理的知識和特點,一旦心理活動出現衰退、偏差、障礙,可及時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糾正,指導自己過好晚年生活,並增強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於正確處理家庭生活,有利於增進生活趣情,有利於防止心身疾病,有利於延年益壽,防止和延緩衰老的到來。
第一節老年人的定義從人生髮展的階段來說,"老年期"一般是指一個人從"壯年期"(或稱成年期,大約在25到40歲)經過"中年期"(大約在41到64歲之間)而步入老年(65歲以上)的人生階段。但是對"老年人的定義"並沒有固定的說法,因為到底什麼是年老沒有明確的劃分界線,比如,就退休年齡而言,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規定,有的是女45歲,男
50歲;有的是女
50歲,男
55歲,有的女
是65歲,男
是70歲,互相之間相差很大。還有一些職業(比如高級科研工作者或是大學教授)
本就沒有退休年限。因此不能用生物年齡、職業或是其社會功能來硬
地給其劃分界線。
而且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科技醫藥衛生事業益發展,人類平均壽命也在逐漸增加,由過去的50多歲增長到現在的70或是75歲,有些社會已達到80歲,而年過百歲的人也並不少見,因此所謂"人過七十古來稀"的說法在今天已經不適用了。不過在醫學、社會學、公共衛生領域,為了統計與討論的方便,一般把60歲作為老年期的開始,也就是說年過60歲的人一般可以認為是老人了。
進入老年期的人,大多屬於離退休老人,由於角的轉變或是生活環境的改變,使其在軀體和心理上都面對不同的新情況,容易出現心理的困惑,難以做好及時有效的心理調整,因此老年人如何做好心理衛生與心理保健顯得至關重要。
第二節老年心理學及其研究內容老年心理學是研究老年期個體的心理特徵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又稱為老人心理學和衰老心理學,它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又是老年學、心理學和老年社會學的一門叉學科。內容涉及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心理變化和心理疾病以及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其研究的主要意義是:適應人口老齡化的總趨勢;發揮老年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積極作用;讓老年人幸福地安度晚年。
由於人的心理活動以神經系統和其他器官功能為基礎,並受社會的制約,所以老年心理學涉及生物的和社會的兩方面的內容。研究範圍包括人的知覺、學習、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以及智力、
格、社會適應等心理特點因年老而引起的變化。
在西方,霍爾是最早系統地闡述老年的心理問題的心理學家,在《衰老》一書中,他以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思想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他強調在老年人中老化過程的顯著的個別差異,反對把老化僅僅看作是人退回早期階段的一種退化。
二戰後,隨著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對心理活動老年化的實驗研究及其他研究急劇增多。據報道,在1951~1980年的30年間發表的7篇有關老年心理研究的綜述,共引用了247種雜誌,1571篇論文。而1983年發表的一篇綜述中,於1975~1981年僅六年間就查閱到4057篇有關成年發展和老年心理的文獻。
在中國,有關老年心理學和養生學的思想歷史悠久。早在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在調適情志以益壽延年方面就有不少論述。如孔子強調"仁者壽"、"智者壽"的思想,提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
不腧矩"的見解。在《道德經》和《莊子》中,明確提出了無
、無知、無為的"返樸歸真"思想,對中國曆代養生學有重要影響。
又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翼方》中載:"論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衰,損與
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
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
變異,食飲無妙,寢處不安…,"生動地論述了人在年老過程中的記憶、視覺、聽覺、味覺以及
格、情緒狀態等的一系列變化。
50年代以來,有關老年智力問題的研究最多,其次是老年記憶和學習問題。總的說來,老年心理學集中注意於認知過程老年化的研究,然後是個、社會適應和態度的研究。此外,有人強調心理生物學的研究,或強調社會心理過程的研究,也有人把
覺和知覺與健康和生存的年齡變化聯繫起來研究。近年來還出現了一些對老年認知的訓練研究。
在中國心理學界也有隻重視兒童發展而忽視成年與老年心理的傾向。只是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畢生發展心理學觀點逐步被人們所接受以後,老年心理學才成為發展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部分。
第三節學習老年心理學的意義衰老是人生的必經之路,是生命的規律之一。心理活動的衰退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不服老,不承認老,這是不對的。人是不可能"長生不老"的,世界上也沒有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學點老年心理學,可以使老年人及時瞭解老年心理的知識和特點,一旦心理活動出現衰退、偏差、異常、障礙,可及時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糾正,指導自己過好晚年生活,並增強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於正確處理家庭生活,有利於增進生活趣情,有利於防止心身疾病,有利於延年益壽,防止和延緩衰老過程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