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那個年代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烏雲看書,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60年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無論於中國於世界,都是一個有著不可磨滅印記的年代。今天,6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已經邁入了不惑,正所謂人到中年。關於這個年代,似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太多的慨,太多太多的無奈…記憶裡也許還殘留著那些隱約的影子。
“破四舊”、“文化大革命”、“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
…
這一連串的記憶碎片把我們帶回久遠的純真年代。
60年代,其實只是歷史長河裡短短的十年,然而這十年留下了太多的驚心動魄,在那個紅年代,人們懷著單純甚至是天真的理想,有著盲目崇拜英雄的情結,有著勇於獻身的
神,有著近乎瘋狂的火熱
情。即使作為70年代的人,在我兒時的很多記憶裡也殘留著60年代賦予的印記。
輕輕地擦拭著那些記憶上的灰塵,一個可圈可點、可歌可泣的年代躍然於眼前。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烙印,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標籤,重新翻揀著那段歷史,發黃的老照片、悉而陌生的詞彙、絲絲縷縷的殘存碎片…
在我幾歲的懵懂記憶裡,有些來源於60年代的特有的詞語永遠不能忘記。雖然我帶紅領巾的時候已經改叫“參加少年先鋒隊”了,但是我知道身邊的哥哥姐姐們曾經都是“紅小兵”、“紅衛兵”尤其是後來在很多電影裡看到那些狂熱的學生們放棄了學習的機會,卻捲入了政治生活,那一幕幕令人扼腕嘆息的情景,也許今生都無法忘記。
“幹校”這個詞,對我也不陌生。因為媽媽曾經拋下幼小的我,去接受什麼“再教育”
“上山下鄉”從某種程度上看,也許是個壯舉,成千上萬的城鎮青年深入到農村鍛鍊自己,但是無數60年代人的青就此荒廢了,很多人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還有很多名詞常常聽大人們提起,如“出身”、“走資派”、“大字報”都與“文化大革命”有關。但是在60年代,有一個最閃亮的名字卻延續至今,影響著幾代人。
“雷鋒”這個永不磨滅的名字,代表著一種無私奉獻神。
“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歌曲至今難以忘懷。提到歌曲,自然聯想了到許多曾經動過60年代的,膾炙人口的一首首歌曲。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大海航行靠舵手”、“打靶歸來”
…
唱著這些老歌,之所以還讓我們動容,因為它們歌唱了閃光的心靈和美好的青
,在歌聲中沉醉,彷彿遊走於60年代的天空下。
這時,耳畔彷彿迴響起“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給警察叔叔手裡邊…”這在當時是剛呀呀學語的孩童也會唱的一支童謠。此刻這首歌真的把我帶回了那個純真的非物質年代。一分錢,現在很多地方都拒收,可在那個年代,一分錢代表著一塊“水果糖”三分錢是一
“紅果冰
”五分錢甚至代表一本“小人書”很多時候,看著手裡的錢幣的變遷和人們價值觀的轉變,我不知道這“一分錢”褪去光澤後,甚至也許有一天會消失在我們的視線裡,這究竟是一種經濟發展的進步還是倒退?自己的孩子只有在學習錢幣知識的時候才知道還有“一分錢”這麼一個小小的錢幣單位。很多次給他講我小時候“幾分錢的快樂”
“一塊錢的富有”的時候,也許他本無法理解,就像父母在我的小時侯給我講他們經歷的那些貧苦歲月一樣。但是我們還要懷舊,懷念那一分錢的幸福和“叮噹”做響的聲音,我們還要傳承,因為那是久遠而美好的記憶!
作為一個女,回憶那個年代,必然想到了那個年代的著裝。在那個理
大於
彩的年代,在那個拘謹而壓抑的年代,多少女
青
而
拔的身影就隱沒在那一件件灰
、藍
的統一服裝裡。翻看那個時代女
的老照片,唯一讓我羨慕的就是那兩條長長的黑黑的大辮子,也許這是那個年代女
的一個亮點,就如那辮梢的蝴蝶結,隱約而不張揚地顯
著女
的柔美。21世紀的今天,無論你穿什麼都不會讓人奇怪,而現在的人回頭看那個年代,整齊而標準的服飾是多麼的迂腐而可笑。
既然談到了女美,自然聯想到了幾部拍攝於60年代的老電影,似乎永遠地定格在記憶的光影裡,揮之不去。也許不是因為電影的故事情節多麼動人,之所以銘記,應該是因為我喜歡的幾個60年代的女演員。張瑞芳的《李雙雙》、謝芳的《早
二月》、王丹鳳的《野火
風斗古城市》…在這幾部老片子裡,這幾位美麗的女
塑造了不同年代、不同身份、不同
格的女
形象,然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她們是那樣的美麗,是美的代表,是那個時代多少人的偶像。即使在今天,一頭華髮也掩飾不了她們曾經的芳華!而相對於現在鋪天蓋地的“美女”最後有幾人能一如她們那樣讓人們崇拜幾十年,風采依然?
作為60年代、70年代的人,對於80、90年代,他們的言語與行為有時候我們也許有點解讀不了。我們從那個曾經的年代走來,必定帶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和既定的思維方式,“代溝”不可避免。雖然有著不同的觀念,我們也不必惶恐,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生存之道,每個時代都是歷史長河裡的一個里程,很多時候一代人付出了代價後,都會對過往有反思。我們不妨求同存異,歷史就由後人評說吧。
有人說,“60年代,沒有50年代情澎湃的理想,沒有70年代的敢作敢為”也許是因為這一代人身上銘刻著無法抹去的時代印記,正因如此,他們有堅強的承受力,有自覺的使命意識和責任
。今天,出生於60年代的人,很多已經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雖然我不是出生於60年代,但是70年代和60年代或多或少地有一些相似的特徵,透過歲月也可以隱約看到自己成長的影子,並能產生一些共鳴。對於同樣
逝的青
歲月,我們一樣
慨。
對於曾經的歲月,我們也許有憾,也許有淚,也許不能無怨無悔。但是走過了,就是歷史了,珍惜歲月賦予的一切,珍惜彼此相知的時光,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