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春秋國祭成大典玉橋一座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勝利總是讓人醉的,可當這隻千里赴緣地軍隊進入敦煌城的時候,聽見的卻是滿城的嚎啕大哭。

爭地之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鮮血染紅了敦煌的每一寸城牆,屍體滿了城下的壕溝。敦煌城內一片悲泣中雪白的旗幡鋪滿了全城。家家戴孝,戶戶縞素。

到了下午,敦煌城外黑煙蔽,濃濃的烤香味讓人聞之慾嘔——那是人的香味。

敦煌的百姓恨不得將敵人挫骨揚灰,一團團烈火熊熊,彷彿敦煌城高漲的怒火,另一邊卻是全城百姓一夜之間捐出來兩千多付棺木。很多都是敦煌百姓從自己家拿出來的,數目不夠,甚至拆下自己的門板,來作為棺木的材料。

第二天,敦煌的城外軍陣森嚴,無聲地看著土丘上那一副副凝聚了滿城謝意和的棺木。全軍縞素,滿城百姓自發地披麻戴孝,為這兩千多位戰死的英雄送行。

鳴沙山的兩位仙長帶著弟子和避居道觀的人群也來了。一身青衣道袍地站在了戰死者面前給予了最高的禮節,道士們收集了所有戰士的竹牌,一番祝禱之後,會送往京城,享受國祭。

來援的軍隊加上全城的百姓不下十萬,黑壓壓的一大片。敦煌知府作為敦煌地位最高的文官,親手寫就了祭文。槍炮齊鳴中,場中哭聲一片。當了塵捧起那副鮮血染透的盔甲出現時,更是無數人跪落塵埃。

盔甲上一個個箭是一枚枚武勳,一道道刀痕槍傷是是一個武將最高的榮譽。

這副盔甲會連同戰死者的銘牌一起送往碧血千秋忠烈祠供奉,秋大祭,天子率領百官祭拜,世世代代享受百姓香火。護佑大明江山,永佑華夏子民。

一個武夫能有如此死後哀榮,雖死何憾?

了塵沒注意的是,臺上那群援軍將領中,有幾雙目光正望著他,雙目晶亮,動得全身微微顫抖。

他們來自陝西,甚至有幾個還在當年的西安見過了塵的。

“國師果然在敦煌啊!鳴沙山是真的有神仙啊!”

盛大的葬禮,死後的倍極哀榮。後的忠烈祠供奉,天子主持的秋大祭。以及肯定少不了的朝廷封賞,封廕子。讓在場的所有將士,震動萬分之餘,也把“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想法拋到了九霄雲外。

功名但在馬上取,含笑沙場是男兒!

大明的天,要變一變了!

八百里加急,隨著一騎飛奔的塵煙。西北大捷的消息剎那間傳遍了西北,並隨著信使,向著京師飛去。

陝甘的老百姓心安了,若是敦煌陷落,敵軍直面嘉峪關,後烽火不息,老百姓才是最遭殃的。若是一時不慎,讓那群蠻子破關而入,最先倒黴的就是他們啊!

陝甘的官員們歡欣鼓舞,大捷的前提是他們派出了援兵,雖然兵不血刃,但也至少沒功勞也有苦勞啊!

可隨著捷報而來的,便是敦煌發來的詳細戰況,陝甘官場上頓時一片寂靜。

文官們心情複雜,武將們引以為傲。

甘肅巡撫衙門後院內,甘肅巡撫手拿著素老將軍臨死前寫給他的信,蔚然長嘆。

滿篇滿紙,沒有一個字為了自己。下筆千言,全是對自己老友兼上官的嚶嚶囑託,囑託他代為照顧戰士們的家人,爭取厚賞,莫負軍心。

房間外明月依舊,巡撫大人端起了一杯水酒,撒在了地上,喃喃道:“老將軍為大明而死,救下數萬黎民,死的其所。趙謀愧對你啊!”一杯,兩杯,三杯水酒撒完。趙鑑對著天上的明月發誓道:“老將軍放心,趙某一定會妥為照顧你手下將士的孤兒寡母,不會讓壯士們死後難安,不會讓你們一腔忠臣熱血,付諸水。老將軍一路走好!”夜風吹來,夜下的老樹一陣嗚咽,好似無言的回答。

素老將軍是趙鑑親手所點,那三千大軍是他親自送行。猶記得老將軍那臨行前的豪邁大笑,那一頭銀髮仿若猶在眼前飛舞。

捷報飛來歡聲起,馬蹄聲聲動長安…

城內剛剛陪著太后歡度了元宵佳節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正準備搬回豹房內,就看見谷大用,還有劉瑾滿身喜氣地跟賽跑似的,狂奔到了朱厚照跟前,幾乎同時拜倒。

朱厚照暗讚了一聲:“平局!”之後,兩人有同時大聲報喜道:“恭喜陛下,賀喜陛下,西北大捷啊!”朱厚照一愣。自己的二十萬大軍都還沒出發吧!哪來的大捷啊?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