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處置降將有法度完畢諸事返州府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鄒將軍,願降與否?”劉曄此話一出,頓時再讓場中眾人驚訝對望,不知他又是如何心意。
原本看到趙雲、田楷兩個都算得嘗正果,後面跟著的於後來隨鄒丹投降的大批將校,早就認為劉曄肯定是要一視同仁,厚待他等,便是得到示意後上前的鄒丹本人,亦是作此思想。
其實現今劉曄兵力之強更盛於公孫瓚先前幾分,鄒丹等人面對現實也開動起了心思,甚至在後面這短短時間內,鄒丹都在心裡想好了應當怎樣回答應對,既不失了面子,也留著餘地可讓劉曄下臺“不卑不亢”的投降。卻不想撥了半天的算盤,到最後卻等來劉曄如此不鹹不淡的問話。
這簡單卻含義深刻的語句頓時讓鄒丹方寸大亂,將先前“故示傲骨”打算拋飛,愕然當場。半晌後,鄒丹見劉曄表情依舊平淡如水,同先前那個喜出望外,誠懇態度招攬趙雲的幾疑是否同為一人。
面對現實,鄒丹終於放棄心中那不切實際“裝腔作勢”的打算,小心翼翼地問道:“明公是何意思,莫非吾等不降亦可?”鄒丹從來不是一個願意將自己生命獻於忠誠之人,兩次被大敗,又摸不清現時劉曄如此強勢想法,有此表現並不奇怪。同時他這句簡單的問句,也讓身後隨他一起抵抗,最終無糧乏食,只得投降正等待劉曄處置的眾人耳朵齊齊豎起,心也提到嗓子眼,紛紛祈求神靈、祖先庇佑,千萬不要聽到什麼“不需降卒,盡數斬之”話語。
也許上天真的聽到他們的祈望,在一干人擔心急切的心理下,終於聽到了劉曄接下來同樣平淡道出話語——“原降者,吾自歡;不降者,我亦放其歸去。”雖是同樣的淡然語調,卻使他等心下皆是長舒一口氣,先放下了劉曄是要“立時翻臉,清算舊帳”的危險想法,轉瞬間又各自心裡升起一片疑雲:“劉曄有這麼好說話麼?難道還有大批釋放俘虜這等好事?”
“明公此話當真?”鄒丹眼珠亂轉片刻,許是想到什麼,便直問出口。在他看來,劉曄實在難以揣測心意,他這等靠這個吃飯之人只怕真個歸降了,也沒有“用武之地”如果有其它退路,自然可以另做打算…
“哼!鄒將軍可以去打聽打聽,我劉曄何曾口出妄語?又何時說出承諾卻又反悔之事!將軍若是還未考慮清楚,便回去想清楚了再說也成,只是希望趕在我改變這個決定以前——承諾也是有時間限制的!”劉曄冷哼一聲,極為不悅地說道,立於堂中兩側的心腹將校也是齊齊怒目相向,瞪視鄒丹,若是劉曄一聲令下,只怕立時便要搶來給他一番顏好生嚐嚐,場中氣氛頓時有些緊張起來。
“鄒丹不知緣由,是為過錯,這便嚮明公賠個不是。然不需多作考慮,公孫將軍待吾不薄,今其正逢危難,正應同力擔當,實難以於明公左右效勞,報歉…”鄒丹慣於察言觀,只從劉曄以及他屬下將校表情反應,便可料個大概,頓時心中有了決斷,先施一禮給劉曄賠禮,隨後便語氣慷慨
昂,又飽含著深深的無奈,將一位不逢其時的忠臣形象表現出來…
“汝雖屬小人,卻亦是個人才,我劉曄一言九鼎,自會放你歸去。來人,送鄒大人回房,好生照看!”劉曄卻是冷笑一聲,直接將想法說出,讓鄒丹臉上青紅一片,偏生不敢反駁,只得在堂中眾人那似笑非笑的目光注視下灰溜溜的老實跟著兩名軍士向牢房行去。
“田海?願降與否?”
“將軍高義,末將敬仰已久,願效犬馬!”
“嗯,來人,為田將軍鬆綁,送其到營帳內休息。”
“得令!”
…
“方信?可願歸降?”
“忠臣不事二主!”
“好!來人,送他到鄒丹將軍處。”
“是!”
…
這番計較下來,誰都看明白了:劉曄正是招降納叛,不願者卻也不強求,依著他的堂正名聲,確實沒聽說過曾出爾反爾;而他令行止,嚴於治軍這也是早有傳聞的。
於是接下來就極為簡單了,這些降將中本就是公孫瓚心腹,能得其利者自然心中打著小算盤,不願歸降;而有真才能,卻又不被公孫瓚重視的,就紛紛投誠。
而後來劉曄也只需依著名冊上一個個點名,然後聽其表態,自有人按照前面處置之法照辦。不過兩刻後,原本有一百餘人的降將便全數全清,有七十人願降,剩下的四十人則不願。
那麼劉曄這麼做自然有他的打算,這個打算又是什麼呢?
…
將校這裡處置已定,劉曄便著趙雲、周方、典韋帶隊,各領親信前去降兵營中擇出十三到三十五歲的壯兵員,直接打散歸入各部。近三萬的降卒共有一萬五千人合格,其餘的一萬三千人在第二
清晨集合後——“鄒將軍,吾已送汝十
口糧,足夠到達易京,汝等立即出發,這便去投公孫瓚罷!三刻過後,若汝等還在右北平境內…嗯,那時便休怪吾不講情面!”劉曄看著下方已全數松梆,身上只著厚布衣,而無片甲在身、武器執手的一萬三千人,抬眼見到鄒丹被帶到後,便淡然說道。
“將軍!你是否太…呃,將軍仁義,吾等銘記於心,拜謝!”鄒丹見到此種情形,如何能不知劉曄打算?瞬間明白劉曄如此好說話原因,氣得口中罵,直被寒風一吹,凍個
靈,這才反應過來,趕忙借勢壓下怒氣,臉上現出一片
動之
,一禮拜過後大聲續道,其實他心裡卻是大罵不已:“好你個劉曄,盡挑
壯,然後羸兵歸我!最可惡的是我還要
恩戴德地謝謝你!還有天理嗎?”
“鄒將軍客氣,請早些上路吧,莫要誤了時辰!”劉曄面上表情平靜,語氣依舊淡然,可見到鄒丹如此表現,心時實際上自然大有幾分笑意,看著鄒丹頭也不敢回,草草施過一禮便帶領著人馬出西門而去,他面上出淡淡笑容,自顧左右道:“糧食本就是繳獲的,這些老兵雖然還有幾分用處,但相對而言卻是負擔過於實用,送給公孫瓚讓他壯壯膽也不錯,卻不知當他收到這份禮物時會不會
謝我呢?最可笑這些傢伙不敢翻臉,還得老實道謝,哈哈!”
…
公元192年,大漢初平三年1月21,劉曄為表用人不疑之意,著田楷任右北平太守,領原屬兵馬三千,再傳令教閻方,和已接到消息回到薊縣的劉和前來,委劉和任遼西郡太守,閻方為都尉付兵一萬把守長城沿線。
然後,劉曄便帶著三萬二千人馬開始回師薊縣。從劉曄心中發誓掃平公孫瓚到現在,僅僅過去了三月有餘,強大而又目中無人的公孫瓚被擊敗,現在的他可以說已經提早退出了諸侯爭霸的大舞臺,只是苟延殘罷了,也用不著非要急著趕盡殺絕。
軍事勝利,威望大增的劉曄於26下午回到薊縣後,等待他的便是逃避不掉,一個現在必須正視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