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三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三百一十三章看著朝鮮情報員送來的有關聯合艦隊的情報,彭全打開了那臺只有他才有權使用那臺筆記本電腦,在經過人家早就整理好的資料中彭全調出了屬於他們那個時空的聯合艦隊資料,就見上面這樣寫到:自本世紀三十年代初葉起,已經躋身於世界海軍強國之列的本開始在太平洋地區向美、英挑戰。一九三四年一月,
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一九三六年六月再一次修改國防方針時,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略。
本海軍的判斷是:美國海軍依然堅持大艦巨炮主義,要奪取對美作戰的勝利,仍須靠戰列艦。為確保在太平洋地區對美作戰的勝算,開戰初期即須消滅美遠東海上主力,摧毀或者奪取美海軍賴以活動的基地,進而殲滅由美本土前來增援的艦隊。為此,
海軍選擇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戰場,並組建以巨型戰列艦為核心的海上打擊力量,在海上截擊美國艦艇編隊,確保小笠原群島一線成為不可逾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戰指導思想下,
海軍趁一九三六年開始的無軍備限制的時期,投入海軍軍備競賽。
海軍認為,在戰鬥艦艇的數量方面,找不到同美海軍抗衡的手段,因而決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戰列艦,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美海軍在數量上的優越地位。於是在一九三七年制定第三次造艦補充計劃時,確定首先建造兩艘“大和”型戰列艦,這就是“大和”號和“武藏”號。
“大和”號確是名符其實的世界最大、最強的戰艦。其標準排水量六萬四千噸,滿載排水量七萬三千噸,大口徑主、副炮二十餘門,航速二十七節,裝甲厚、防護能力強,同時命中兩條魚雷或數枚重磅航彈也不致影響戰鬥,故號稱世界第一戰列艦。
艦首與前甲板“大和”號艦首的最大特點是呈球形。這種球狀艦首處於水線下約三米的地方。對於這樣的艦首,當時既無現成的理論可以遵循,也還沒有充分的論證,是由海軍技術研究所通過試驗水池的船模試驗數據決定下來的。建成後,經過試航也證明這種艦首具有明顯的優越
。球狀艦首內裝有水下聽音器,與今天的艦首聲納頗有些相似之處。
“大和”號因採用了這種新穎的艦首,水線處約減少三米的長度,排水量節省三十噸左右。那時,除海軍的“翔鶴”型航母、“阿賀野”型輕巡洋艦採用了些種艦首外,德國海軍的“俾斯麥”號、美國海軍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也採用了這樣的艦首。
“大和”號艦首在水線處深進,且垂直,上部明顯前傾,左右則象牽牛花狀張開。艦首前端近似半圓形。這是海軍戰列艦從未有過的形態。
“大和”號的前甲板也與眾不同,其內側的細部呈曲線狀。其形態與美海軍的依阿華級艦相似。然而高速的美艦(三十三節)顯得細長,而巨型的“大和”號卻肥碩多了。從艦首前部到旗杆處,有左右錨鏈筒,內側有一對小系纜樁,需回收錨鏈時,錨鏈通過導板到達後面的錨鏈輪,並由帶兩條螺旋鏈掣的鏈來固定。艦首部的兩舷,從前到後依次可以看到錨觀察臺,防雷具用導索器、鋁球投臺(測水深)、導索器、繫纜樁等。鋼質的錨甲板後是木質甲板,一直延伸到後主炮旁。在前甲板上,只在木質甲板前端設有一個通風孔和一個升降口,而在後主炮前邊的擋風板之後集中設置升降、通風口。這樣既可使後主炮前的甲板顯得光淨簡潔,又可利用通風筒來減少主炮衝擊波的影響。
前桅樓、後艦橋及煙囪“大和”號有兩個艦橋,在煙囪之前(以下稱艦橋),是全艦的戰鬥指揮中樞。
“大和”號一改大型戰鬥艦艇艦橋過大的情況,完全從海戰實際出發,顯得十分簡潔。艦橋正面的面積一百五十九平方米,側面積三百一十平方米;採取二重筒狀結構,內筒中裝有各種線路和管道,內外簡之間的夾層裡設有各種專用小室,外筒周圍則設有與指揮、探測有關的裝置。為減少衝擊波的影響,艦橋外面開口少,封閉而整潔。最上面是旋迴的主炮指揮所,內有九八式方位盤,上裝潛望鏡式望遠鏡,下有十五米測距儀。主炮擊指揮所下是防空指揮所,在頂部
天甲板上的防護轉板四周裝有多部高
雙筒望遠鏡。防空指揮所下是晝間戰鬥艦橋,也稱第一艦橋。其前面與側面有調風板和防護裝置。通常,艦隊司令長官及其司令部、艦長等指揮參謀人員在此指揮戰鬥。下一層是作戰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觀察所、羅經室(即夜戰指揮所)、下部觀察所和司令塔(實際是個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號煙囪之後是後艦橋,是預備戰鬥指揮所。火炮實施前後分火擊時,它也起後指揮所的作用。
“大和”號採用單煙囪,其特點是,各鍋爐的煙道均曲折向後,與煙囪的某一部分相接。煙囪也儘量向後傾斜,以避免排煙影響艦橋工作。為保證煙囪開口部的安全,在開口部裝設一種蜂窩狀板,厚三百八十毫米,上面有直徑一百八十毫米的許多小孔。有孔面積是無孔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五,另外在煙囪前面的傾斜部及側面裝有五十毫米厚的防護甲板。這樣,煙囪的安全大大提高了。
主、副炮與高炮“大和”號以其巨型主炮聞名於世。三聯裝主炮三座,前部兩座,後部一座。當時
海軍對主炮口徑保密,稱為九四式身長四十五倍口徑的四百毫米炮,實際是四百五十七毫米。主炮炮塔的旋迴部的重量約兩千七百噸,相當於
海軍“秋月”型驅逐艦的排水量。炮塔防護盾的裝甲很厚:前面六百五十毫米,側面二百五十毫米,後面一百九十毫米,頂部二百七十毫米,底座兩側五百六十毫米。炮塔後部裝有長十五米的測距儀,炮塔兩側前面及頂部前面均裝有潛望鏡式瞄準鏡。上述望遠鏡及瞄準具採用潛望鏡式的,是為了儘可能減少火炮衝擊波的影響。炮塔的俯仰角是正四十五度,負五度,裝填炮彈時,固定在正三度上,俯仰速度每秒八度,炮塔旋迴一週三分鐘。發
速度,每分一點八發;最大
程四萬兩千米,需飛行九十秒。炮彈基數每門炮一百發,每發炮彈裝藥量三百三十公斤。揚彈速度每發六秒,裝彈機械化。三座主炮樣式相同,都是由吳市海軍工廠的艦炮部負責研製的。九門主炮若指向一舷
擊,其後座力達八千噸。發
時衝擊波也很強,為此
艦船設計部門煞費苦心。
副炮有三聯裝一百五十五毫米炮四座,分別設在上層結構的前面及艦的兩舷。這些副炮本是巡洋艦的主炮,能比二百毫米炮還好。此外,還裝有一百二十七毫米高炮二十四門,二十五毫米機關炮一百一十三門。整個軍艦像個奮起自衛的刺蝟,全身豎起了各種武器。
艦尾與後甲板“大和”號的艦尾也有其特點。該艦採用半平衡舵,前後配置,距離十五米,裝在中心線上(以往,戰列艦是平衡舵,兩舵並列裝在一起,易同時受損傷)。後舵大,是主舵;前舵小,是副舵。因艦的慣大,僅用副舵難以
舵,副舵對主舵起輔助作用。有厚甲板防護的舵機室內有蓄電池、柴油機、油壓泵等設施,即使在動力電源切斷的情況下,主舵仍能工作。
艦尾的形狀近似巡洋艦之尾,只是在艦尾後端面有個平坦的地方,這裡原計劃安裝水上飛機回收裝置,後因故未裝。
“大和”號後甲板也較獨特。在後主炮後,有機庫、艇庫、艦載機回收及發裝置等。為避免火炮衝擊波的影響,機庫、艇庫等設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後主炮之後的甲板是鐵質甲板。後主炮兩舷側的外伸部有隧道狀的艇庫。艇庫後兩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設有軌道,是移動的小艇吊車在此起放小艇。
後部上甲板在艦尾處明顯低陷,造成一個近似長方形的槽,這裡是艦載機吊放暫存處,槽前面有開口,通往機庫。
艦內機庫在後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個梯形的區域,在此區域兩側可放置零式戰鬥機、水上觀察機各三架。槽兩側設有與上甲板同高的舷臺,舷臺上有艦載機的發裝置。此外,艦尾還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裝置等。
從一九一三年到一九四二年的二十九年裡,本海軍共建成戰列艦十二艘。其中“大和”號(還有同型的“武藏”號)艦齡最短(一九四一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強,裝甲最厚,被譽為無堅不摧、固若金湯的海洋鋼鐵城堡。因此,
信大艦巨炮製勝論的
本海軍對它的期望值很大,認為憑藉象“大和”號這樣的單艦威力就可馳騁太平洋,與美艦隊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艦隊的打擊下“大和”號幾乎無所作為。它作為聯合艦隊旗艦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出師受挫,繼而投入馬里亞納海戰、萊特灣海戰,均未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最後於一九四五年四月七
,作為第二艦隊旗艦(司令長官伊藤整一海軍中將)“大和”號率輕巡洋艦“矢矧”號及八艘驅逐艦駛向沖繩海區,企圖對登陸盟軍進行特攻。但在航渡途中,遭到美航母群的突擊,中千磅航彈七枚,小型航彈數十枚,隨即沉入九州坊之岬附近的大海。
“大和”號葬身海底,標誌著帝國海軍從明治建軍起的70餘年歷史宣告結束,本軍國主義的末
也臨近了。
[武藏號戰列艦]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四,一支
本艦隊出現在菲律賓呂宋島南面的錫布延海上,其中的兩艘巨型戰艦格外引人注目。這是超級戰列艦“武藏號”及其姐妹艦“大和號”“武藏”號標準排水員六萬四千噸,滿載排水量七萬兩千八百零九噸,艦身長二百六十三米,寬三十八點九米,艦上有三座三聯裝四百六十毫米口徑主炮,該炮最大
程四十公里,彈重一千四百六十公斤;還有四座三聯裝一百五十五毫米火炮,六座雙聯裝一百二十七毫米高炮。當時世界上還沒有在噸位和艦炮火力上能和“武藏”號及其姐妹艦“大和”號相提並論的戰艦。當初
本人是在絕密的情況下建造這兩艘海上“巨無霸”的。它們的裝甲防護極好,並有分層疊裝的船身,被認為是永遠不沉的超級戰艦。
一九四四年十月,美軍大舉反攻菲律賓。不甘心失敗的軍動用海空軍主力,分兵多路,對美軍實施反擊。十月十八
“武藏”號戰列艦奉命在慄田艦隊的編成內去參加菲律賓海戰。十月二十三
,慄田艦隊遭到美國潛艇的突襲和大批美機的猛烈轟炸,損失慘重,被迫撤出戰鬥。由於航空母艦被美機炸沉,
本艦隊失去了空中掩護。
十月二十四八時,
本艦隊被美國偵察機發現。美國第三艦隊司令哈爾西海軍上將抓住
本艦隊缺乏空中掩護的致命弱點,決定發揮航空母艦與艦載機的強大優勢,起飛大批艦載機空襲
本艦隊。八時三十七分哈爾西通過超高頻無線電對講機下達命令:“開始攻擊!再說一遍,開始攻擊!預祝你們成功。
十時三十分,從美國“卡伯特”號和“無畏”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二十四架復仇者式飛機突破防空火網,用兩顆炸彈、一枚魚雷擊中了“武藏”號的前艙。這第一次襲擊只使它抖動了三下,並沒有喪失航行能力。此時,本人仍認為它是不可摧毀的。
中午,美機的第二次攻擊開始了。二十四架魚雷機猛衝過來。
“武藏”號又中了三枚魚雷。這一次襲擊彷彿是“幾隻黃蜂叮了大象幾口”
“武藏”號仍舊繼續前進。但本艦隊司令慄田健男海軍中將現在越來越不安了:沒有空中掩護,他的艦隊還能頂住多長時間的連續轟炸?他急忙向
本海軍航空兵發出請求空中支援的電報。此時是十三時十五分。
十三時三十分,美機的第三次攻擊以雷霆萬鈞之勢襲來了。二十九架從“列剋星敦”號和“埃克斯”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轟炸機將攻擊的目標全都集中在“武藏”號上。
“武藏”號連中四顆炸彈、一枚魚雷。受了重傷,艦身傾斜,航行速度開始減慢。慄田再次發出求救電報:“請陸基航空部隊和艦隊火速進攻美航空母艦。”這時,從“企猛炸“武藏”號。一連三枚魚雷擊中左舷,炸彈在司令塔內爆炸,艦橋上的軍官全被炸死。
第五批八十架美國飛機趕到,又有七枚魚雷擊中“武藏”號,造成電力中斷,艦體傾斜十五度。第六批一百架美國飛機來襲,又是幾聲爆炸。
“武藏”號只能以六海里的時速航行了。十五時二十分,第七批一百二十架美國飛機又衝殺過來。
“武藏”號被一千公斤重的穿甲炸彈和兩千磅mk十三魚雷擊中,艦首沒入水中,艦體急劇傾斜。十九時三十五分,還沒來得及對美國水面艦隊發一發炮彈的“武藏”號沉沒了。一千零二十三名官兵被捲入錫布延海底。
[長門號戰列艦]艦史:長門級戰列艦,是本海軍按照“八·八艦隊”計劃正式建造的第一級戰列艦。有兩艘:長門(nagato)和陸奧(mutsu)。長門號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八
在海軍吳工廠開工,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九
下水,一九二零年十一月二十五
竣工。陸奧號一九一八年六月一
在海軍橫須賀工廠開工,一九二零年五月三十一
下水,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
竣工。
據一戰海戰的教訓,低速、高火力、重裝甲的舊式戰列艦和高速輕裝甲的戰列巡洋艦都不適應新的海戰條件。
本海軍決定建造高速重防禦的新型戰列艦。該級艦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當時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四百一十毫米主炮。並且為了四百一十毫米主炮遠距離炮戰中測試彈著點、以及觀通和指揮的需要,採用了高大的塔式艦橋。之後
本海軍的主力艦紛紛按照這個樣式進行改造或新建。在建造該級艦的同時,
本海軍還開工建造了加賀級戰列艦和天城級戰列巡洋艦。加賀級和天城級都是在長門級的基礎上,在煙囪後方,後主桅之前佈置一座雙聯四百一十毫米主炮。區別在於速度和裝甲各有側重。天城級的假想對手是美國海軍的六艘列克星頓級戰列巡洋艦。
一九二零年華盛頓裁軍會議召開,對美、英、、法、意五個主要海軍國家的戰艦噸位、火力和總噸位進行了限制。以英美海軍的五十二萬五千噸為標準,五國按照十比十比六比三點五比三點五的比例建造主力艦和巡洋艦。戰列艦噸位不得超過三萬五千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十四英寸(三百五十六毫米)。按照這個標準,長門級戰列艦屬於被條約
止的艦型。列強要求
本終止該級戰列艦的建造,並銷燬已下水但未完工的陸奧號戰列艦。
本藉口國內的小學生已為建造該艦捐款並且該艦已經建成,如果廢棄將引起國民的不滿,在
本的強硬態度下,美英最終同意
本將陸奧號建成,天城級已接近完工的頭兩艘(天城、赤城)可以改裝為航母,但是加賀級戰列艦必須銷燬。作為補償,
本同意美英也建造十六英寸口徑主炮的戰列艦(科羅拉多級和納爾遜級)。一九二三年九月,由於
本發生關東大地震,在橫須賀工廠的天城號龍骨被震壞,
本將加賀號改造為航母。土佐號於一九二五年二月在
本四國島西南部的宿
灣沉海銷燬。
三十年代中期長門級兩艦進行了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包括拆除一個煙囪和改裝大艦橋。從一九二零年開始,到一九四零年大和號服役期間,整整二十年期間,長門級戰列艦是本海軍最強大的戰艦,被看作
本海軍的象徵和最
銳的戰艦。長門號作為
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旗艦,尤被看作非到最後關頭不得動用的最後王牌。
據這一思想,二戰期間,長門號和大和級都沒怎麼參加作戰行動。
一九四二年六月,長門和陸奧參加了中途島海戰,未能發一發炮彈,海戰以
軍的慘敗而告終。
一九四四年萊特灣海戰中,長門號參戰,編入粟田健男的第一進擊艦隊,未取得大的戰果,反而被美軍重創而在大戰剩餘時間失去行動力,停留在橫須賀修理廠直到戰爭結束。
長門號在戰爭後期多次遭到美軍飛機空襲。在本投降時,它是唯一一艘處於可
作狀態的戰列艦。被美軍繳獲之後,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
從
本海軍序列中除名,於一九四六年七月在比基尼環礁成為“十字路口”原子彈試驗的靶艦。在a試驗(空中爆炸)中倖存,在b試驗(水面爆炸試驗)中受損嚴重,在水面漂浮五天後沉沒。陸奧號則在一九四三年六月八
在吳港外海的柱島泊地因三號炮塔彈藥庫爆炸而沉沒。一九四三年九月一
除名。戰後七十年代
本建造的第一艘原子能動力船隻,就命名為陸奧號。
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九,長門號在比基尼島海域美國原子彈爆炸效果測試中被擊沉。
值得一提的是,開戰初期為本海軍南征北戰打天下的航空母艦加賀號也是使用長門級的艦體,因華盛頓條約的限制而改為航空母艦,這樣雖然使它在開戰初期曇花一現,最終還是免不了進海底的份。
能諸元:排水量38,625噸(標準)43,580噸(最大)動力91,000馬力載機3架浮筒式水上飛機航速25節主炮四座雙聯裝16。1英寸(409mm)副炮5英寸(127mm)8座高炮3英寸(76mm)4座,25mm98座(改裝後)魚雷8座610mm發
筒,4座在水上,4座在水下艦員標準1350人(戰時1480人)扶桑級戰列艦扶桑級戰列艦,是
本建造的第一級“超弩級”戰艦,即無畏艦。該級共有兩艘,扶桑號(fuso),建於吳縣海軍造船廠,一九一二年三月十一
開工,一九一四年三月二十八
下水,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八
竣工。山城號(yamashiro),建於橫須賀海軍造船廠,一九一三年十一月二十
開工,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三
下水,一九一七年三月三十一
竣工。
在一九一零年的本造艦計劃中,扶桑級戰艦原本要建造八艘,由於預算被刪減,只完成了扶桑號及山城號。
山城號是本自行設計的第二艘戰艦,雖然改良了扶桑號的缺點,但是整體而言仍舊不理想,是故完成後原本還有兩艘同級的姊妹艦被重新設計為伊勢級戰艦。
本海軍造艦史上有許多因設計不良而
費資源與付出人命的例子,山城號只是其中一例而已(龍驤號航母可說是另一例)。
扶桑級的主炮採用與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相同的三百六十毫米主炮,但由四座雙聯裝增加為六座雙聯裝,火力增加百分之五十,防護也比金剛級增強了不少。作為代價,航速降低到22節。同舊式戰列艦區別,其炮塔採用中央軸線佈置。一號二號炮塔在艦橋前方;三號炮塔在一號煙囪前;四號炮塔在一號和二號煙囪之間;五號六號炮塔在後主桅後方。這樣佈置的缺點是沒有改造的餘地。後來在三號炮塔上佈置水上飛機彈器時發現可利用的空間十分狹窄。山城號的彈
器佈置在四號炮塔上。一九三五年大改造之後,取消了一號煙囪。在一戰之後,
本海軍總結英德
德蘭海戰的教訓,發現在遠距離艦隊炮戰中,甲板的裝甲防護十分重要。但是扶桑級的甲板比較薄,這是一個致命弱點。一九三五年倫敦海軍裁軍會議失敗,以及一九三六年華盛頓條約期滿作廢之後,
本海軍開始對舊戰列艦進行改造。
兩艘戰列艦服役之後,均加入本海軍戰列艦第一戰隊。一九二七年,山城號進行了第一次的現代化改裝工程,完工之後,曾支援了多次的中國侵略作戰:如澎湖、秦皇島、舟山群島、青島、旅順、大連及高雄港均曾出現她的蹤跡。一九二七年第二次改造工程完工,山城號與扶桑號開始有明顯的差異(如第三號主炮山城朝後,扶桑則相反)。一九三八年一度被編入後備艦隊,負責官兵訓練方面的任務。
二戰初期,由於本海軍燃油儲備緊張,均在柱島泊地“待機”後曾經作為艦載機空襲的練習靶艦使用。中途島之役時,山城號曾參與北上支援阿留申群島的攻擊任務,之後到一九四四年九月以前,她成了
本海軍各兵科學校的教育訓練艦,期間曾入塢加強防空火力,防空機槍多得驚人。戰爭中期,由於
本海軍航母損失慘重,曾經計劃將這兩艘戰列艦同伊勢級一樣改裝成“航空戰艦”但最後未果。一九四四年萊特灣大海戰時,扶桑號和山城號均加入西村艦隊,預備於十月二十五
通過蘇里高海峽,對美軍在萊特灣的登陸艦隊實施炮火打擊。於二十五
凌晨在蘇里高海峽口遭到奧登多夫指揮的美國海軍賓夕法尼亞、馬里蘭、加利福尼亞、田納西、西弗吉尼亞和密西西比共六艘戰列艦的伏擊,以及驅逐艦、魚雷艇的魚雷攻擊,分別於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五
地點三十時和四點十九時沉沒。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山城號多半擔任支援作戰的任務,很少投入第一線作戰。最主要的理由是扶桑級戰艦在二次大戰爆發後,已屬於老舊的艦艇,航速太慢,加上新一代的弩級戰艦…大和級戰艦大和號已服役(武藏號正在興建、信濃號將準備開工,最後一艘正在籌備中),扶桑級戰艦早已從弩級戰艦的地位中除名。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一,這兩艘戰艦從
本海軍序列中除名。
看完這些資料後,彭全就在心裡思考著,這到底是那個混蛋搞的資料,為什麼除開戰列艦的資料外,其他的艦艇資料怎麼就沒有呢?這讓彭全顯得有些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