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百七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王宣,晉江人。弘治中舉於鄉,一赴會試不第,以親老須養,不再赴。嘗曰:“學者混朱、陸為一,便非真知。”為人廓落豪邁,俯視一世。
易時中,字嘉會,亦晉江人。舉於鄉,授東教諭,遷夏津知縣,有惠政。稍遷順天府推官。以治胡守中獄失要人意,將中以他事,遂以終養歸。道出夏津,老稚爭獻果脯。將別,有哭失聲者。母年九十一而終,時中七十矣,毀不勝喪而卒。
趙逮,字子重,東平人。弘治中舉鄉試,受《易》於清。蔡氏《易》止行於閩南,及是北行齊、魯矣。居母喪毀瘠,後會試不第,遂抗志不出。生平好濂、洛諸子之學,於明獨好薛氏《讀書錄》。
蔡烈,字文繼,龍溪人。父昊,瓊州知府。烈弱冠為諸生,受知於清及莆田陳茂烈。隱居鶴鳴山之白雲,不復應試。嘉靖十二年詔舉遣佚,知府陸金以烈應,以母老辭。巡按李元陽檄郡邑建書院,亦固辭。忽山鳴三
,烈遂卒。主簿詹道嘗請論心,烈曰:“宜論事。孔門求仁,未嘗出事外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學士豐熙戍鎮海,見烈,嘆曰:“先生不言躬行,熙已心醉矣。”羅欽順,字允升,泰和人。弘治六年進士及第,授編修。遷南京國子監司業,與祭酒章懋以實行教士。未幾,奉親歸,因乞終養。劉瑾怒,奪職為民。瑾誅,復官,遷南京太常少卿,再遷南京吏部右侍郎,入為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命攝尚書事。上疏言久任、超遷,法當疏通,不報。大禮議起,欽順請慎大禮以全聖孝,不報。遷南京吏部尚書,省親乞歸。改禮部尚書,會居憂未及拜。再起禮部尚書,辭。又改吏部尚書,下詔敦促,再辭。許致仕,有司給祿米。時張〈王總〉、桂萼以議禮驟貴,秉政樹黨,屏逐正人。欽順恥與同列,故屢詔不起。里居二十餘年,足不入城市,潛心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以心學立教,才知之士翕然師之。欽順致書守仁,略曰:“聖門設教,文行兼資,博學於文,厥有明訓。如謂學不資於外求,但當反觀內省,則‘正心誠意’四字亦何所不盡,必於入門之際,加以格物工夫哉?”守仁得書,亦以書報,大略謂:“理無內外,
無內外,故學無內外。講習討論,未嘗非內也。反觀內省,未嘗遺外也。”反覆二千餘言。欽順再以書辨曰:“執事雲:‘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也。’自有《大學》以來,未有此論。夫謂格其心之物,格其意之物,格其知之物,凡為物也三。謂正其物之心,誠其物之意,致其物之知,其為物也,一而已矣。就三而論,以程子格物之訓推之,猶可通也。以執事格物之訓推之,不可通也。就一物而論,則所謂物,果何物耶?如必以為意之用,雖極安排之巧,終無可通之
也。又執事論學書有云:‘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各得其理者,格物也。”審如所言,則《大學》當雲‘格物在致知’,不當雲‘致知在格物’,與‘物格而後知至’矣。”書未及達,守仁已歿。
欽順為學,專力於窮理、存心、知。初由釋氏入,既悟其非,乃力排之,謂:“釋氏之明心見
,與吾儒之盡心知
,相似而實不同。釋氏之學,大抵有見於心,無見於
。今人明心之說,混於禪學,而不知有千里毫釐之謬。道之不明,將由於此,欽順有憂焉。”為著《因知記》,自號整庵。年八十三卒,贈太子太保,諡文莊。
曹端,字正夫,澠池人。永樂六年舉人。五歲見《河圖》、《洛書》,即畫地以質之父。及長,專心理。其學務躬行實踐,而以靜存為要。讀宋儒《太極圖》、《通書》、《西銘》,嘆曰:“道在是矣。”篤志研究,坐下著足處,兩磚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釋氏,端為《夜行燭》一書進之,謂:“佛氏以空為
,非天命之
。老氏以虛為道,非率
之道。”父欣然從之。繼遭二親喪,五味不入口。既葬,廬墓六年。
端初讀謝應芳《辨惑編》,篤好之,一切浮屠、巫覡、風水、時之說屏不用。上書邑宰,毀
祠百餘,為設里社、裡谷壇,使民祈報。年荒勸振,存活甚眾。為霍州學正,修明聖學。諸生服從其教,郡人皆化之,恥爭訟。知府郭晟問為政,端曰:“其公廉乎。公則民不敢謾,廉則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艱歸,澠池、霍諸生多就墓次受學。服闋,改蒲州學正。霍、蒲兩邑各上章爭之,霍奏先得請。先後在霍十六載,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諸生服心喪三年,霍人罷市巷哭,童子皆
涕。貧不能歸葬,遂留葬霍。二子瑜、琛,亦戶端墓,相繼死,葬暮側,後改葬澠池。
端嘗言:“學至乎聖人之道,須從太極上立
腳。”又曰:“為人須從志士勇士不忘上參取。”又曰:“孔、顏之樂仁也,孔子安仁而樂在其中,顏淵不違仁而不改其樂,程子令人自得之。”又曰:“天下無
外之物,而
無不在焉。
即理也,理之別名曰太極,曰至誠,曰至善,曰大德,曰大中,名不同而道則一。”初,伊、洛諸儒,自明道、伊川后,劉絢、李〈籥頁〉輩身及二程之門,至河南許衡、洛陽姚樞講道蘇門,北方之學者翕然宗之。洎明興三十餘載,而端起崤、澠間,倡明絕學,論者推為明初理學之冠。所著有《孝經述解》、《四書詳說》、《周易乾坤二卦解義》、《太極圖說通書》《西銘》釋文、《
理文集》、《儒學宗統譜》、《存疑錄》諸書。
霍州李德與端同時,亦講學於其鄉。及見端,退語諸生曰:“學不厭,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達事變,末學鮮或及之。古云‘得經師易,得人師難’,諸生得人師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誼,命諸生延致之,講明正學。初,端作《川月映圖》擬太極,學者稱月川先生。及歿,私諡靜修。正德中,尚書彭澤、河南巡撫李楨請從祀孔子廟庭,不果。
吳與弼,字子傳,崇仁人。父溥,建文時為國子司業,永樂中為翰林修撰。與弼年十九,見《伊洛淵源圖》,慨然響慕,遂罷舉子業,盡讀《四子》、《五經》、洛閩諸錄,不下樓者數年。中歲家益貧,躬親耕稼,非其義,一介不取。四方來學者,約己分少,飲食、教誨不倦。正統十一年,山西僉事何自學薦於朝,請授以文學高職。後御史塗謙、撫州知府王宇復薦之,俱不出。嘗嘆曰:“宦官、釋氏不除,而天下治平,難矣。”景泰七年,御史陳述又請禮聘與弼,俾侍經筵,或用之成均,教育胄子。詔江西巡撫韓雍備禮敦遣,竟不至。天順元年,石亨
引賢者為己重,謀於大學士李賢,屬草疏薦之。帝乃命賢草敕加束
,遣行人曹隆,賜璽書,齎禮幣,徵與弼赴闕。比至,帝問賢曰:“與弼宜何官?”對曰:“宜以宮僚,侍太子講學。”遂授左
坊左諭德,與弼疏辭。賢請賜召問,且與館次供具。於是召見文華殿,顧語曰:“聞處士義高,特行徵聘,奚辭職為?”對曰:“臣草茅賤士,本無高行,陛下垂聽虛聲,又不幸有狗馬疾。束
造門,臣慚被異數,匍匐京師,今年且六十八矣,實不能官也。”帝曰:“宮僚優閒,不必辭。”賜文綺酒牢,遣中使送館次。顧謂賢曰:“此老非迂闊者,務令就職。”時帝眷遇良厚,而與弼辭益力。又疏稱:“學術荒陋,苟冒昧徇祿,必且曠官。”詔不許。乃請以白衣就邸舍,假讀秘閣書。帝曰:“
觀秘書,勉受職耳。”命賢為諭意。與弼留京師二月,以疾篤請。賢請曲從放還,始終恩禮,以光曠舉。帝然之,賜敕
勞,齎銀幣,復遣行人送還,命有司月給米二石。與弼歸,上表謝,陳崇聖志、廣聖學等十事。成化五年卒,年七十九。
與弼始至京,賢推之上座,以賓師禮事之。編修尹直至,令坐於側。直大慍,出即謗與弼。及與弼歸,知府張璝謁見不得,大恚。募人代其弟投牒訟與弼,立遣吏攝之,大加侮慢,始遣還。與弼諒非弟意,友愛如初。編修張元楨不知其始末,遣書誚讓,有“上告素王,正名討罪,豈容先生久竊虛名”語。直後筆其事於《瑣綴錄》。又言與弼跋亨族譜,自稱門下士,士大夫用此訾與弼。後顧允成論之曰:“此好事者為之也。”與弼門人後皆從祀,而與弼竟不果。所著《錄》,悉自言生平所得。
其門人最著者曰胡居仁、陳獻章、婁諒,次曰胡九韶、謝復、鄭伉。胡九韶,字鳳儀,少從與弼學。諸生來學者,與弼令先見九韶。及與弼歿,門人多轉師之。家貧,課子力耕,僅給衣食。成化中卒。謝復,字一陽,祁門人。聞與弼倡道,棄科舉業從之遊。身體力行,務求自得。居家孝友,喪祭冠婚,悉遵古禮。或問學,曰:“知行並進,否則落記誦詁訓矣。”晚卜室西山之麓,學者稱西山先生。弘治末年卒,年六十五。鄭伉,字孔明,常山人。為諸生,試有司,不偶,即棄去,師與弼。辭歸,究諸儒論議,一切折衷於朱子。事親孝。設義學,立社倉,以惠族黨。所著《易義發明》、《讀史管見》、《觀物餘論》、《蛙鳴集》,多燼於火。
陳真晟,字晦德,漳州鎮海衛人。初治舉赴鄉試,聞有司防察過嚴,無待士禮,恥之棄去,由是篤志聖賢之學。讀《大學或問》,見朱子重言主敬,知“敬”為《大學》始基。又得程子主一之說,專心克治,嘆曰:“《大學》,誠意為鐵門關,主一二字,乃其玉鑰匙也。”天順二年詣闕上《程朱正學纂要》。其書首取程氏學制,次採朱子論說,次作二圖,一著聖人心與天地同運,一著學者之心法天之運,終言立明師、輔皇儲、隆教本數事,以畢圖說之意。書奏,下禮部議,侍郎鄒幹寢其事。真晟歸,聞臨川吳與弼方講學,就問之。過南昌,張元禎止之宿,與語,大推服曰:“斯道自程、朱以來,惟先生得其真。如康齋者,不可見,亦不必見也。”遂歸閩,潛思靜坐,自號漳南布衣。卒於成化十年,年六十四。真晟學無師承,獨得於遺經之中。自以僻處海濱,出而訪求當世學者,雖未與與弼相證,要其學頗似近之。
呂柟,字仲木,高陵人,別號涇野,學者稱涇野先生。正德三年登進士第一,授修撰。劉瑾以柟同鄉致之,謝不往。又因西夏事,疏請帝入宮親政事,潛消禍本。瑾惡其直,
殺之,引疾去。瑾誅,以薦復官。乾清宮災,應詔陳六事,其言除義子,遣番僧,取回鎮守太監,尤人所不敢言。是年秋,以父病歸。都御史盛應期,御史朱節、熊相、曹珪累疏薦。適世宗嗣位,首召柟。上疏勸勤學以為新政之助,略曰:“克己慎獨,上對天心;親賢遠讒,下通民志,庶太平之業可致。”大禮議興,與張、桂忤。以十三事自陳,中以大禮未定,諂言
進,引為己罪。上怒,下詔獄,謫解州判官,攝行州事。恤煢獨,減丁役,勸農桑,興水利,築堤護鹽池,行《呂氏鄉約》及《文公家禮》,求子夏後,建司馬溫公祠。四方學者
至,御史為闢解梁書院以居之。三年,御史盧煥等累薦,升南京宗人府經歷,歷官尚寶司卿。吳、楚、閩、越士從者百餘人。晉南京太僕寺少卿。太廟災,乞罷黜,不允。選國子監祭酒,晉南京禮部右侍郎,署吏部事。帝將躬祀顯陵,累疏勸止,不報。值天變,遂乞致仕歸。年六十四卒,高陵人為罷市者三
。解梁及四方學者聞之,皆設位,持心喪。訃聞,上輟朝一
,賜祭葬。
柟受業渭南薛敬之,接河東薛瑄之傳,學以窮理實踐為主。官南都,與湛若水、鄒守益共主講席。仕三十餘年,家無長物,終身未嘗有惰容。時天下言學者,不歸王守仁,則歸湛若水,獨守程、朱不變者,惟柟與羅欽順雲。所著有《四書因問》、《易說翼》、《書說要》、《詩說序》、《秋說志》、《禮問內外篇》、《史約》、《小學釋》、《寒暑經圖解》、《史館獻納》、《宋四子抄釋》、《南省奏藁》、《涇野詩文集》。萬曆、崇禎間,李禎、趙錦、周子義、王士
、蔣德璟先後請從祀孔廟,下部議,未及行。柟弟子涇陽呂潛,字時見,舉於鄉。官工部司務。張節,字介夫。咸寧李
,字正五。皆有學行。
潛里人郭郛,字維藩,由舉人官馬湖知府。藍田王之士,字立。由舉人以趙用賢薦,授國子博士。兩人不及柟門,亦秦士之篤學者也。
邵寶,字國賢,無錫人。年十九,學於江浦莊昶。成化二十年舉進士,授許州知州。月朔,會諸生於學宮,講明義利公私之辨。正潁考叔祠墓。改魏文帝廟以祠漢愍帝,不稱獻而稱愍,從昭烈所諡也。巫言龍骨出地中為禍福,寶取骨,毀於庭,杖巫而遣之。躬課農桑,仿朱子社倉,立積散法,行計口澆田法,以備凶荒。
弘治七年入為戶部員外郎,歷郎中,遷江西提學副使。釋菜周元公祠。修白鹿書院學舍,處學者。其教,以致知力行為本。江西俗好陰陽家言,有數十年不葬父母者。寶下令,士不葬親者不得與試,於是相率舉葬,以千計。寧王宸濠索詩文,峻卻之。後宸濠敗,有司校勘,獨無寶跡。遷浙江按察使,再遷右布政使。與鎮守太監勘處州銀礦,寶曰:“費多獲少,勞民傷財,慮生他變。”卒奏寢其事。進湖廣佈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劉瑾擅政,寶至京,絕不與通。瑾怒漕帥平江伯陳熊,使寶劾之,遣校尉數輩要寶左順門,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張彩、曹元自內出,語寶曰:“郡第劾平江,無後患矣。”寶曰:“平江功臣後,督漕未久,無大過,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
,給事中劾熊並及寶,勒致仕去。瑾誅,起巡撫貴州,尋遷戶部右侍郎,進左侍郎。命兼左僉都御史,處置糧運。及會勘通州城濠歸,奏稱旨。尋疏請終養歸,御史唐鳳儀、葉忠請用之留都便養,乃拜南京禮部尚書,再疏辭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復以母老懇辭。許之,命有司以禮存問。久之卒,贈太子太保,諡文莊。
寶三歲而孤,事母過氏至孝。甫十歲,母疾,為文告天,願減己算延母年。及終養歸,得疾,左手不仁,猶朝夕侍親側不懈。學以洛、閩為的,嘗曰:“吾願為真士大夫,不願為假道學。”舉南畿,受知於李東陽。為詩文,典重和雅,以東陽為宗。至於原本經術,粹然一出於正,則其所自得也。博綜群籍,有得則書之簡,取程子“今格一物,明
格一物”之義,名之曰
格子。所著《學史》、簡端二錄,巡撫吳廷舉上於朝,外《定
書說》、《漕政舉要》諸集若干卷。學者稱二泉先生。
其門人,同邑王問,字子裕,以學行稱。嘉靖十七年成進士。授戶部主事,監徐州倉,減羨耗十二三。以父老,乞便養,改南京職方,遷車駕郎中、廣東僉事。行未半道,乞養歸。父卒,遂不復仕。築室湖上,讀書三十年,不履城市,數被薦不起。工詩文書畫,清修雅尚,士大夫皆慕之。卒年八十,門人私諡曰文靜先生。
子鑑,字汝明。嘉靖末年進士。累官吏部稽勳郎中。念父老,謝病歸,奉養不離側。父歿久之,進尚寶卿,改南京鴻臚卿,引年乞休。進太僕卿,致仕。鑑亦善畫,有言勝其父者,遂終身不復作。
楊廉,字方震,豐城人。父崇,永州知府,受業吳與弼門人胡九韶。廉承家學,早以文行稱。舉成化末年進士,改庶吉士。弘治三年,授南京戶科給事中。明年,京師地震,劾用事大臣。五年以災異上六事。一,經筵停罷時,宜令講官更直待問。二,召用言事遷謫官,不當限臺諫及登極以後。三,治兩浙、三吳水患,停額外織造。四,召林下恬退諸臣。五,刪法司條例。六,災異策免大臣。末言,遇大政,宜召大臣面議,給事、御史隨入駁正。帝頗納之。吏部尚書王恕被讒,廉請斥讒
,無為所惑。母喪,服闋,起任刑科。請祀薛瑄,取《讀書錄》貯國學。明年三月有詔以下旬御經筵。廉言:“故事,經筵一月三舉,苟以月終起以月初罷,則進講有幾?且經筵啟而後
講繼之,今遲一
之經筵,即輟一旬之
講也。”報聞。以父老
便養,復改南京兵科。中貴李廣死,得廷臣通賄籍。言官劾賄者,帝
究而中止。廉率同官力爭,竟不納。已,請申明祀典,謂宋儒周、程、張、朱從祀之位,宜居漢、唐諸儒上。闕里廟,當更立木主。大成本樂名,不合諡法。皆不果行。遷南京光祿少卿。正德初,就改太僕,歷順天府尹。時京軍數出,車費動數千金,廉請大興遞運所餘銀供之。奏免夏稅萬五千石,慮州縣巧取民財,置歲辦簿,吏無能為
。乾清宮災,極陳時政缺失,疏留中。明年擢南京禮部右侍郎。上疏諫南巡,不報。帝駐南京,命百官戎服朝見。廉不可,乞用常儀,更請謁見太廟,俱報許。世宗即位,就遷尚書。
廉與羅欽順善,為居敬窮理之學,文必《六經》,自禮樂、錢穀至星曆、算數,具識其本末。學者稱月湖先生。嘗以帝王之道莫切於《大學》,自為給事即上言,進講宜先《大學衍義》,至是首進《大學衍義節略》。帝優詔答之。疏論大禮,引程頤、朱熹言為證,且言:“今異議者率祖歐陽修。然修於考之一字,雖
加之於濮王,未忍絕之於仁宗。今乃
絕之於孝廟,此又修所不忍言者。”報聞。八疏乞休,至嘉靖二年,賜敕、馳驛,給夫廩如制。家居二年卒,年七十四。贈太子少保,諡文恪。
劉觀,字崇觀,吉水人。正統四年成進士。方年少,忽引疾告歸。尋丁內艱,服除,終不出。杜門讀書,求聖賢之學。四方來問道者,坐席嘗不給。縣令劉成為築書院於虎丘山,名曰“養中”平居,飯脫粟,服浣衣,翛然自得。每端坐一室,無懈容。或勸之仕,不應。又作《勤》、《儉》、《恭》、《恕》四《箴》,以教其家,取《呂氏鄉約》表著之,以教其鄉。冠婚喪祭,悉如《朱子家禮》。族有孤嫠不能自存者周之。或請著述,曰:“朱子及吳文正之言,尊信之足矣。復何言。”吳與弼,其鄰郡人也,極推重之。
觀前有孫鼎,廬陵人。永樂中為松江府教授,以孝弟立教。後督學南畿,人稱為貞孝先生。又有李中,吉水人,官副都御史,號谷平先生,在觀後。是為吉水三先生。
馬理,字伯循,三原人。同裡尚書王恕家居,講學著書。理從之遊,得其指授。楊一清督學政,見理與呂柟、康海文,大奇之,曰:“康生之文章,馬生、呂生之經學,皆天下士也。”登鄉薦,入國學,與柟及林慮馬鄉,榆次寇天敘,安陽崔銑、張士隆,同縣秦偉,切劘於學,名震都下。高麗使者慕之,錄其文以去。連遭艱,不預試。安南使者至,問主事黃清曰:“關中馬理先生安在,何不仕也?”其為外裔所重如此。
正德九年舉進士。一清為吏部尚書,即擢理稽勳主事。調文選,請告歸。起考功主事,偕郎中張衍瑞等諫南巡。詔跪闕門,予杖奪俸。未幾,復告歸。教授生徒,從遊者眾。嘉靖初,起稽勳員外郎,與郎中餘寬等伏闕爭大禮。下詔獄,再予杖奪俸。屢遷考功郎中。故戶部郎中莊繹者,正德時首導劉瑾核天下庫藏。瑾敗,落職。至是奏辨求復,當路者屬理,理力持不可,寢其事。五年大計外吏,大學士賈詠、吏部尚書廖幻以私憾去廣東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蕭鳴鳳、陝西副使唐龍。理力爭曰:“三人督學政,名著天下,必
去三人,請先去理。”乃止。明年大計京官,黜張〈王總〉、桂萼黨吏部郎中彭澤,〈王總〉、萼竟取旨留之。理擢南京通政參議,請急去。居三年,起光祿卿,未幾告歸。閱十年,復起南京光祿卿,尋引年致仕。三十四年,陝西地震,理與
皆死。
理學行純篤,居喪取古禮及司馬光《書儀》、朱熹《家禮》折衷用之,與呂柟併為關中學者所宗。穆宗立,贈右副都御史。天啟初,追諡忠憲。
魏校,字子才,崑山人。其先本李姓,居蘇州葑門之莊渠,因自號“莊渠”弘治十八年成進士。歷南京刑部郎中。守備太監劉瑯藉劉瑾勢張甚,或自判狀送法司,莫敢抗者。校直行己意,無所徇。改兵部郎中,移疾歸。嘉靖初,起為廣東提學副使。丁憂,服闋,補江西兵備副使。累遷國子祭酒,太常卿,尋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