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百六十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朱大典(王道焜等)張國維張肯堂(李向中吳鍾巒朱永佑等)曾櫻朱繼祚(湯芬等)餘煌(陳函輝)王瑞栴路振飛何楷(林蘭友)熊汝霖錢肅樂(劉中藻鄭遵謙)沈宸荃(邑子履祥)朱大典,字延之,金華人。家世貧賤。大典始讀書,為人豪邁。登萬曆四十四年進士,除章丘知縣。天啟二年擢兵科給事中。中官王體乾、魏忠賢等十二人及嫗客氏,假保護功,蔭錦衣世襲,大典抗疏力諫。五年出為福建副使,進右參政,以憂歸。
崇禎三年,起故官,蒞山東,尋調天津。五年四月,李九成、孔有德圍萊州。山東巡撫徐從治中炮死,擢大典右僉都御史代之,詔駐青州,調度兵食。七月,登萊巡撫謝璉復陷於賊,總督劉宇烈被逮。乃罷總督及登萊巡撫不設,專任大典,督主、客兵數萬及關外勁旅四千八百餘人合剿之。以總兵金國奇將,率副將靳國臣、劉邦域,參將祖大弼、祖寬、張韜,遊擊柏永福及故總兵吳襄、襄子三桂等,以中官高起潛監護軍餉,抵德州。賊復犯平度,副將牟文綬、何維忠等救之,殺賊魁陳有時,維忠亦被殺。八月,巡按監軍御史謝三賓至昌邑,請斬王洪、劉國柱,詔逮治之。兵部尚書熊明遇亦坐主撫誤國,罷去。三賓復抗疏請絕口勿言撫事。
國奇等至昌邑,分三路。國奇等關外兵為前鋒,鄧玘步兵繼之,從中路灰埠進。昌平總兵陳洪範,副將劉澤清、方登化,從南路平度進。參將王之富、王文緯等從北路海廟進。檄遊擊徐元亨等率萊陽師來會,以牟文綬守新河。諸軍皆攜三糧,盡抵新河東岸,亂
以濟。祖寬至沙河,有德
戰。寬先進,國臣繼之,賊大敗,諸軍乘勝追至城下。賊夜半東遁,圍始解。守者疑賊誘,炮拒之。起潛遣中使入諭,闔城相慶。明
,南路兵始至。國奇等遂擊賊黃縣,斬首萬三千,俘八百,逃散及墜海死者數萬。
賊竄歸登州,國臣等築長圍守之。城三面距山,一面距海,牆三十里而遙,東西俱抵海。分番戍,賊不能出,發大炮,官軍多死傷。李九成出戰相當。十一月,九成搏戰,降者洩其謀。官軍合擊之,馘於陣,賊乃曉夜哭。賊渠魁五,九成、有德、有時、耿仲明、承祿也,及是殺其二。帝嘉解圍功,進大典右副都御史,將吏升賞有差。是月,國奇卒,以襄代。攻圍既久,賊糧絕,恃水城可走,不降。及王之富、祖寬奪其水門外護牆,賊大懼。
六年二月中旬,有德先遁,載子女財出海。仲明以水城委副將王秉忠,已亦以單舸遁,官軍遂入大城。攻水城,未下。遊擊劉良佐獻轟城策,匿人永福寺中,
城置火藥,發之,城崩,官軍入。賊退保蓬萊閣,大典招降,始釋甲,俘千餘人,獲秉忠及偽將七十五人,自縊及投海死者不可勝計,賊盡平。有德等走旅順,島帥黃龍邀擊,生擒其黨
承祿、陳光福、蘇有功,斬李應元。惟有德、仲明逸去。乃獻承祿等於朝。磔之先一
,有功脫械走。帝震怒,斬監守官,刑部郎多獲罪。未幾被執,伏誅。敘功,進大典兵部右侍郎,世蔭錦衣百戶,巡撫如故。
八年二月,賊陷鳳陽,毀皇陵,總督楊一鵬被逮。詔大典總督漕運兼巡撫廬、鳳、淮、揚四郡,移鎮鳳陽。時江北州縣多陷。明年正月,賊圍滁州,連營百餘里,總兵祖寬大破之。大典會總理盧象升追襲,復破之。急還兵遏賊眾於鳳陽,賊始退。十一年,賊復入江北,謀竄茶山。大典與安慶巡撫史可法提兵遏之,賊乃西遁。大典先坐失州縣,貶秩視事。是年四月以平賊逾期,再貶三秩。尋敘援剿及轉漕功,盡復其秩。
十三年,河南賊大入湖廣。大典遣將救援,屢有功,進左侍郎。明年六月命大典總督江北及河南、湖廣軍務,仍鎮鳳陽,專辦賊,而以可法代督漕運。賊帥袁時中眾數萬,橫潁、亳間。大典率總兵劉良佐等擊破之,敘賚有差。大典有保障功,然不能持廉,屢為給事中方士亮、御史鄭昆貞等所劾,詔削籍侯勘。事未竟,而東陽許都事發。
許都者,諸生,負氣,憤縣令苛斂,作亂,圍金華。大典子萬化募健兒御之,賊平而所募者不散。大典聞,急馳歸。知縣徐調元閱都兵籍有萬化名,遂言大典縱子賊。巡按御史左光先聞於朝,得旨逮治,籍其家充餉,且令督賦給事中韓如愈趣之。
已而京師陷,福王立。有白其誣者,而大典亦自結於馬士英、阮大鋮,乃召為兵部左侍郎。逾月,進尚書,總督上江軍務。左良玉興兵,命監黃得功軍御之。福王奔太平,大典與大鋮入見舟中,誓力戰。得功死,王被擒,兩人遂走杭州。會潞王亦降,大典乃還鄉郡,據城固守。唐王聞,就加東閣大學士,督師浙東。逾年,城破,闔門死之。
其時浙東西郡縣前後失守死事者,抗州則有同知王道焜、錢塘知縣顧鹹建、臨安知縣唐自彩,紹興則有兵部主事高岱、葉汝厓,衢州則有巡按王景亮、知府伍經正、推官鄧巖忠、江山知縣方召。若夫諸生及布衣殉義者,會稽潘集、周卜年,山陰朱瑋,諸暨傅炯,鄞縣趙景麟,浦江張君正,瑞安鄒欽堯,永嘉鄒之琦,其尤著雲。
王道焜,字昭平,錢塘人。以天啟元年舉於鄉。崇禎時,為南平知縣,遷南雄同知。會光澤寇發,其父老言非道焜不能平。撫按為請,詔改邵武同知,知光澤縣事。撫剿兼施,境內底定。莊烈帝破格求賢,盡徵天下賢能吏,撫按以道焜名聞。方待命而都城陷,微服南還。及杭州失守,遂投繯死。
顧鹹建,字漢石,崑山人,大學士鼎臣曾孫也。崇禎十六年進士。授錢塘知縣。甫之官,聞京師陷,人情恟恟。鹹建戢宄,嚴警備。巡按御史彭遇颽以貪殘
變,賴鹹建調護,事寧而民免株連。及南都失守,鎮江守將鄭彩等率眾還閩,緣道劫掠。鹹建出私財
犒,乃斂威去。亡何,馬士英擁兵至。頃之,大將方國安兵亦至。鹹建謀於上官,先期遣使行賂,兵乃不入城。四鄉多被
掠,城中得無擾。時監司及郡縣長吏悉逋竄,鹹建散遣
子,獨守官不去。潞王既降,鹹建不至。尋被執,死之。
唐自彩,達州人。為臨安知縣。杭州失守,自彩與從子階豫逃山中。有言其受魯王敕,陰部署為變,遂被捕獲。自彩麾階豫走,不從,竟同死。
高岱,字魯瞻,會稽人。崇禎中,以武學生舉順天鄉試,魯王授為職方主事。及紹興失守,即絕粒祈死。子朗知父意不可回,先躍入海中死。岱聞之曰:“兒果能先我乎!”自是不復言,數亦卒。
葉汝厓,字衡生,岱同邑人,由舉人為兵部主事。聞變,與王氏出居桐塢墓所,並赴水死。
王景亮,字武侯,吳江人。崇禎末登進士。仕福王為中書舍人。唐王立,擢御史,巡撫金、衢二府,兼視學政。伍經正,安福人。由貢生為西安知縣,唐王超擢知府事。鄧巖忠,江陵人。由鄉舉為推官。衢州破,經正赴井死,景亮、巖忠皆自縊死。魯王所遣鎮將張鵬翼亦死之。
方召,宣城人。署江山縣事。金華被屠,集父老告之曰:“兵且至,吾義不當去。然不可以一人故,致闔城被殃。”遂封其印,冠帶向北拜,赴井死。士民為收葬,立祠祀焉。
張國維,安玉笥,東陽人。天啟二年進士。授番禺知縣。崇禎元年,擢刑科給事中,劾罷副都御史楊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賢黨也。已,陳時政五事,言:“陛下求治太銳,綜核太嚴。拙者跼艴以避咎,巧者委蛇以取容,誰能展布四體,為國家營職業者。故治象明,而腹心手足之誼實薄,此英察宜斂也。祖宗朝,閣臣有封還詔旨者,有疏揭屢上而爭一事者。今一奉詰責,則俯首不遑;一承改擬,則順旨恐後。倘處置失宜,亦必不敢執奏,此將順宜戒也。召對本以通下情,未有因而獲罪者。今則惟傳天語,莫睹拜揚。臣同官熊奮渭還朝十
,旁措一詞,遂蒙譴謫。不可稍加薄罰,示優容之度乎?此上下宜洽也。”其二條,請平刑罰,溥膏澤。帝不能盡用。進禮科都給事中。京師地震,規弊政甚切,遷太常少卿。
七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安慶等十府。其冬,賊犯桐城,官軍覆沒。國維方壯年,一夕鬚髮頓白。明年正月率副將許自強赴援,遊擊潘可大、知縣陳爾銘等守桐不下。賊乃攻潛山,知縣趙士彥重傷卒。攻太湖、知縣金應元、訓導扈永寧被殺。國維至,解桐圍,遣守備朱士胤趨潛山,把總張其威趨太湖。士胤戰死,自強遇賊宿松,殺傷相當。安慶山民桀石以投賊,賊多死,乃越英山、霍山而遁。九月,賊復由宿松入潛山、太湖,他賊掃地王亦陷宿松等三縣。國維乃募土著二千人戍之,而以兵事屬監軍史可法。明年正月,賊圍江浦,遣守備蔣若來、陳於王戰卻之。十二月,賊分兵犯懷寧,可法及左良玉、馬爌遏之。復犯江浦,副將程龍及若來、於王等拒守。諸城並全。又圍望江,遣兵援之,亦解去。
十年三月,國維率龍等赴安慶,御賊酆家店,龍軍數千悉沒。賊東陷和州、含山、定遠,攻陷六合,知縣鄭同元潰走,賊遂攻天長。國維見賊勢熾,請於朝,割安慶、池州、太平,別設巡撫,以可法任之。安慶不隸江南巡撫,自此始也。議者
並割江浦、六合,俾國維專護江南,不許。
國維為人寬厚,得士大夫心。屬郡災傷,輒為請命。築太湖、繁昌二城,建蘇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內外塘、長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鎮江及江陰漕渠,並有成績。遷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歲大旱,漕涸,國維浚諸水以通漕。山東飢,振活窮民無算。
十四年夏,山東盜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臨、通四鎮兵,護漕運。大盜李青山眾數萬,據梁山濼,遣其黨分據韓莊等八閘,運道為梗。周延儒赴召北上,青山謁之,言率眾護漕,非亂也。延儒許言於朝,授以職。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臨清。國維合所部兵擊降之,獻俘於朝,磔諸市。兵部尚書陳新甲下獄,帝召國維代之。乃定戰守賞罰格,列上嚴世職、酌推升、慎諮題等七事,帝皆報可。會開封陷,河北震動,條防河數策,帝亦納之。
十六年四月,我大清兵入畿輔,國維檄趙光抃拒螺山,八總兵之師皆潰。言者詆國維,乃解職,尋下獄。帝念其治河功,得釋。召對中左門,復故官,兼右僉都御史,馳赴江南、浙江督練兵輸餉諸務。出都十而都城陷。
福王召令協理戎政。尋敘山東討賊功,加太子太保,蔭錦衣僉事。吏部尚書徐石麒去位,眾議歸國維。馬士英不用,用張捷。國維乃乞省親歸。
南都覆,逾月,潞王監國於杭州,不數出降。閏六月,國維朝魯王於台州,請王監國。即
移駐紹興,進國維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督師江上。總兵官方國安亦自金華至。馬士英素善國安,匿其軍中,請入朝。國維劾其十大罪,乃不敢入。連復富陽、於潛,樹木城緣江要害,聯合國安及王之仁、鄭遵謙、熊汝霖、孫嘉績、錢肅樂諸營,為持久計。順治三年五月,國安等諸軍乏餉潰,王走台州航海,國維亦還守東陽。六月知勢不可支,作絕命詞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張肯堂,字載寧,松江華亭人。天啟五年進士。授浚縣知縣。崇禎七年,擢御史。明年,賊陷鳳陽,條上滅賊五事。俄以皇陵震驚,疏責輔臣不宜作秦、越之視,帝不問。出按福建,數以平寇功受賚。還朝,言:“監司營競紛紜,意所
就,則保留久任;意所
避,則易地借才。今歲燕、秦,明歲閩、粵,道路往返,動經數千,程限稽遲,多逾數月。加一番更移,輒加一番擾害。”帝是其言。十二年十月,楊嗣昌出督師。肯堂奏言:“從古戡亂之法,初起則解散,勢成則剪除,未有專任撫者。今輔臣膺新命而出,賊必仍用故技,佯搖尾乞憐。而失事諸臣,冀掩從前敗局,必多方熒惑,仍進撫議。請特申一令,專務剿除。有進招撫說者,立置重典。”帝以偏執臆見責之。
十四年四月言:“寇隳城破邑,往來縱橫,如入無人之境,此督師嗣昌受事前所未有。目前大計,在先釋嗣昌之權。”疏入而嗣昌已死。十二月復言:“今討賊不可謂無人,巡撫之外更有撫治,總督之上又有督師。位號雖殊,事權無別。今楚自報捷,豫自報敗,甚至南陽失守,禍中親藩,督師職掌安在。試問今為督師者,將居中而運,以發蹤指示為功乎,抑分賊而辦,以焦頭爛額為事乎?今為秦、保二督者,將兼顧提封,相為掎角之勢乎,抑遇賊追剿,專提出境之師乎?今為撫者,將一稟督師之令,進退惟其指揮乎,抑兼視賊勢之急,戰守可以擇利乎?凡此肯綮,一切置不問,中樞冥冥而決,諸臣瞶瞶而任。至失地喪師,中樞糾督撫以自解,督撫又互相委以謝愆,而疆事不可問矣。”帝納其言,下所司詳議。十五年請召還建言譴謫諸臣,乃復給事中陰潤、李清、劉昌,御史週一敬官。肯堂遷大理丞,旋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
總兵鄭鴻逵擁唐王聿鍵入閩,與其兄南安伯芝龍及肯堂勸進,遂加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曾櫻至,言官請令櫻掌吏部,乃令肯堂掌都察院。肯堂請出募舟師,由海道抵江南,倡義旅,而王由仙霞趨浙東,與相聲援。乃加少保,給敕印,便宜從事。芝龍懷異心,陰沮之,不成行。
順治三年,王敗死,肯堂飄泊海外。六年至舟山,魯王用為東閣大學士。八年,大清兵乘天霧集螺頭門。定西侯張名振奉王航海去,屬肯堂城守。城中兵六千,居民萬餘,堅守十餘。城破,肯堂衣蟒玉南向坐,令四妾、一子婦、一女孫先死,乃從容賦詩自經。
時同死者,兵部尚書李向中、禮部尚書吳鍾巒、吏部侍郎朱永佑、安洋將軍劉世勳、左都督張名揚。又有通政使會稽鄭遵儉,兵科給事中鄞縣董志寧,兵部郎中江陰朱養時,戶部主事福建林瑛、蘇州江用楫,禮部主事會稽董元,兵部主事福建朱萬年、長洲顧珍、臨山衛李開國,工部主事長洲顧中堯,中書舍人蘇州蘇兆人,工部所正鄞縣戴仲明,定西侯參謀順天顧明楫,諸生福建林世英,錦衣指揮王朝相,內官監太監劉朝。凡二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