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董倫(王景)儀智(子銘)鄒濟(徐善述王汝玉梁潛)周述(弟孟簡)陳濟(陳繼楊翥俞山俞綱潘辰)王英錢習禮周敘(劉儼)柯潛(羅璟)孔公恂(司馬恂)董倫,字安常,恩人。洪武十五年以張以寧薦,授贊善大夫,侍懿文太子,陳說剴切。太祖嘉之,進左坊大學士。太子薨,出為河南左參議。肇州吏目蘭溪諸葛伯衡廉,倫薦之。帝遽擢為陝西參議。又言儒學訓導宜與冠帶,別於士子。劉導始注選。三十年坐事謫雲南教官。雲南初設學校,倫以身教,人皆向學。

建文初,召拜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與方孝孺同侍經筵。御書“怡老堂”額寵之,又賜髹幾、玉鳩杖。解縉謫河州,以倫言得召還。倫質直敦厚,嘗勸帝睦親藩,不聽。成祖即位,倫年已八十,命致仕,尋卒。

其與倫同時為禮部侍郎者,有王景,字景彰,松陽人。洪武初,為懷遠教諭。以博學應詔。命作朝享樂章,定藩王朝覲儀。累官山西參政,與倫先後謫雲南。建文初,召入翰林,修《太祖實錄》。用張紞薦,除禮部侍郎兼翰林侍講。成祖即位,擢學士。帝問葬建文帝禮,景頓首言:“宜用天子禮。”從之。永樂六年卒於官。

儀智,字居真,高密人。洪武末,舉耆儒,授高密訓導,遷莘縣教諭。擢知高郵州,課農興學,吏民愛之。

永樂元年遷寶慶知府。土人健悍,獨畏智,相戒不敢犯。召為右通政兼右中允。未幾,遷湖廣右布政使。坐事謫役通州。六年冬,湖廣都指揮使龔忠入見。帝問湖湘間老儒,忠以智對。即召之。既至,拜禮部左侍郎。十一年元旦,當食,尚書呂震請朝賀如常,智持不可。會左諭德楊士奇亦以為言,乃免賀如智議。

十四年詔吏部、翰林院擇耆儒侍太孫。士奇及蹇義首薦智。太子曰:“吾嘗舉李繼鼎,大誤,悔無及。智誠端士,然老矣。”士奇頓首言:“智起家學官,明理守正。雖耄,神未衰。廷臣中老成正大,無逾智者。”是午朝,帝顧太子曰:“侍太孫講讀得人未?”太子對曰:“舉禮部侍郎儀智,議未決。”帝喜曰:“智雖老,能直言,可用也。”遂命輔導皇太孫。每進講書史,必反覆啟迪,以正心術為本。十九年,年八十,致仕,卒於家。洪熙元年贈太子少保,諡文簡。

季子銘,字子新。宣宗即位,以侍郎戴綸薦,授行在禮科給事中。九年秩滿,帝念智舊勞,改銘修撰。正統三年預修宣廟《實錄》成,遷侍講,後改郕府長史。

郕王監國,視朝午門。廷臣劾王振,叫號莫辨人聲。銘獨造膝前,免冠敷奏。下令旨族振,眾譁始息。景帝即位,力贊征伐諸大事。尋以潛邸恩,授禮部右侍郎。明年兼經筵官。帝每臨講幄,輒命中官擲金錢於地,任講官遍拾之,號“恩典”文臣與者,內閣高谷等外,惟銘與俞山、俞綱、蕭鎡、趙琬數人而已。尋進南京禮部尚書。懷獻太子立,加太子太保,召為兵部尚書兼詹事。

蘇州、淮安諸郡積雪,民凍餓死相枕。沙灣築河,役山東、河南九萬人,責民間鐵器數萬具。銘請於帝,多所寬恤。因災異,言消弭在敬天法祖,省刑薄斂,節用愛人。錄《皇明祖訓錄》以進,深見獎納。卒,諡忠襄。

銘少學於吳訥。天孝友,易直有父風。長子海,錦衣衛百戶。季子泰,舉於鄉,為禮科給事中。並以父恩授雲。

鄒濟,字汝舟,餘杭人。事母以孝聞。博學強記,尤長《秋》。為餘杭訓導,師法嚴。累遷國子學錄、助教,以薦知平度州。永樂初,預修《太祖實錄》成,除禮部郎中。徵安南,從幕府司奏記。還為廣東右參政,再遷左坊左庶子,授皇孫經。

濟為人和易坦夷,無貴賤皆樂親之。秩滿,進少詹事。當是時,宮僚多得罪,徐善述、王汝玉、馬京、梁潛輩被讒,相繼下獄死。濟積憂得疾。皇太子以書曰:“卿善自攝。即有不諱,當提攜卿息,不使墜蓬蒿也。”卒,年六十八。洪熙元年贈太子少保,諡文。命有司立祠墓側,秋祀之。

子幹,字宗盛,濟卒時尚幼。仁宗監國,命為應天府學生,月賜鈔米。舉正統四年進士。景帝初,由兵部郎中超擢本部右侍郎,以才為于謙所倚。也先入寇,九門皆閉。百姓避兵者,號城下求入,幹開門納之。尋改禮部,兼庶子,考察山西官吏,黜布政使侯復以下五十餘人。巡視河南、鳳陽水災,與王竑請振。又請令諸生輸粟入監讀書。納粟入監自此始。成化二年振畿內飢,再遷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被劾乞休,卒,諡康靖。

徐善述,字好古,天台人。洪武中,行歲貢法,善述首貢入太學。授桂陽州學正。永樂初,以國子博士擢坊司直郎。見重於皇太子,每稱為“先生”嘗致書賜酒及詩。遷左贊善,坐累死。與鄒濟同贈太子少師,諡文肅。立祠,秋祀亦如濟。

王汝玉,名璲,以字行,長洲人。穎強記。少從楊維楨學。年十七,舉於鄉。永樂初,由應天府學訓導擢翰林五經博士,歷遷右坊右贊善,預修《永樂大典》。仁宗在東宮,特被寵遇。群臣應制撰《神龜賦》,汝玉第一,解縉次之。七年坐修《禮書》紊制度,當戍邊。皇太子監國,宥之,以為翰林典籍。尋進左贊善,坐解縉累,瘐死。洪熙初,贈太子賓客,諡文靖,遣官祭其家。

梁潛,字用之,泰和人。洪武末,舉鄉試。授四川蒼溪訓導。以薦除知四會縣,改陽江、陽,皆以廉平稱。永樂元年召修《太祖實錄》。書成,擢修撰。尋兼右坊右贊善,代鄭賜總裁《永樂大典》。帝幸北京,屢驛召赴行在。十五年復幸北京,太子監國。帝親擇侍從臣,翰林獨楊士奇,以潛副之。有陳千戶者,擅取民財,令旨謫阯。數後念其有軍功,貸還。或讒於帝曰:“上所謫罪人,皇太子曲宥之矣。”帝怒,誅陳千戶,事連潛及司諫周冕,逮至行在,親詰之。潛等具以實對。帝謂楊榮、呂震曰:“事豈得由潛!”然卒無人為白者,俱繫獄。或毀冕放恣,遂並潛誅。潛楊氏痛潛非命,不食死。

子楘,由進士為刑部主事,善辨冤獄。用薦擢廣西副使,進布政使。將士多殺良民報功,楘諭其帥,生致難民一人,準功一級,全活無算。田州土官岑鑑兄弟相仇,楘為解之,卻其厚饋。撫服梗化女土官,民夷服其信義。終浙江布政使。

周述,字崇述,吉水人。永樂二年與從弟孟簡併進士及第。帝手題二人策,獎賞之,並授翰林編修。尋詔解縉選曾棨等二十八人讀書文淵閣,述、孟簡皆與焉。司禮監給紙筆,光祿給朝暮饌,禮部月給膏燭鈔人三錠,工部擇近宅居之,一時以為榮。

述嘗扈北巡,累進左坊諭德。仁宗即位,命從皇太子謁陵南京。召至榻前,問所以匡弼儲君者,對稱旨。宣宗時,進左庶子。正統初,卒官。

孟簡在翰林二十年,始遷詹事府丞,出為襄王府長史。有言宜留備顧問者,帝曰:“輔朕弟,尤勝於輔朕也。”述溫厚簡靜,未嘗有疾言遽,文章雅贍。孟簡謙退不伐,生平無睚眥於人。併為世所重雲。

陳濟,字伯載,武進人。讀書過目成誦。嘗以父命如錢塘,家人齎貨以從。比還,以其貲之半市書,口誦手鈔。十餘年,盡通經史百家之言。成祖詔修《永樂大典》,用大臣薦,以布衣召為都總裁,修撰曾棨等為之副。詞臣纂修者,及太學儒生數千人,繙秘庫書數百萬卷,浩無端倪。濟與少師姚廣孝等數人,發凡起例,區分鉤考,秩然有法。執筆者有所疑,輒就濟質問,應口辨析無滯。書成,授右贊善。謹慎無過,皇太子甚禮重之。凡稽古纂集之事,悉以屬濟。隨事敷奏,多所裨益。五皇孫皆從受經。居職十五年而卒。年六十二。

濟少有酒過,母戒之,終其身未嘗至醉。弟洽為兵部尚書,事濟如父。濟深懼盛滿,彌自謙抑。所居蓬戶葦壁,裁蔽風雨,終危坐,手不釋卷。為文據經史,不事葩藻。嘗雲:“文貴如布菽粟,有益於世爾。”其後有陳繼、楊翥者,亦以布衣通經。用楊士奇薦,繼由博士入翰林。而翥竟用景帝潛邸恩,與俞山、俞綱等皆至大官。自天順後,始漸拘資格。編修馬升、檢討傅宗不由科目,李賢皆出之為參議。布衣無得預館閣者,而弘治間潘辰獨以才望得之,一時詫異數焉。

陳繼,字嗣初,吳人。幼孤,母吳氏,躬織以資誦讀。比長,貫穿經學,人呼為“陳五經”奉母至孝,府縣薦,以母老不就。母卒,哀毀過人。永樂中,復舉孝行,旌其母曰“貞節”仁宗即位,開弘文閣。帝臨幸,問:“今山林亦有名士乎?”楊士奇初不識繼。夏原吉治水蘇、松,得其文,歸以示士奇,士奇心識之。及帝問,遂以繼對。召為國子博士,尋改翰林《五經》博士,直弘文閣。宣宗初,遷檢討。引疾歸,卒。

楊翥,字仲舉,亦吳人。少孤貧,隨兄戍武昌,授徒自給。楊士奇微時,寄窘乏,翥輒解館舍讓之,而己教授他所。士奇心賢之。及貴,薦翥經明行修。宣宗詔試吏部,稱旨,授翰林院檢討,歷修撰。正統中,詔簡郕王府僚。諸翰林皆不行,乃出侍講儀銘及翥為左右長史。久之,引年歸。王即大位,入朝,拜禮部右侍郎。景泰三年進尚書,給祿致仕。明年卒,年八十五。翥篤行絕俗,一時縉紳厚德者,翥為最。既沒,景帝念之,召其子珒入覲,授本邑主簿。

俞山,字積之,秀水人。由鄉舉為郕府伴讀。景帝時,拜吏部右侍郎。而嘉興俞綱由諸生繕寫《實錄》,試中書舍人,授郕府審理。景帝時,以兵部右侍郎入閣預機務。居三,固辭,守本官。景帝將易東宮,山密疏諫。不聽。懷獻太子立,加太子少傅,山意不自安,致仕去。綱加太子少保。英宗復辟,山以致仕得免。而綱當景泰時,能周旋二帝間,故得調南京禮部。成化初致仕,卒。

潘辰,字時用,景寧人。少孤,隨從父家京師,以文學名。弘治六年詔天下舉才德之士隱於山林者。府尹唐恂舉辰,吏部以辰生長京師,寢之。恂復奏,給事中王綸、夏昂亦章薦,乃授翰林待詔。久之,掌典籍事。預修《會典》成,進五經博士。正德中,劉瑾摘《會典》小疵,復降為典籍,俄還故官。南京缺祭酒,吏部推石珤及辰。帝以命珤,而擢辰編修。居九年,超擢太常少卿,致仕歸,卒。特賜祭葬。辰居官勤慎,晨入夜歸。典制誥時,有以幣酬者,堅卻之。士大夫重其學行,稱為“南屏先生”王英,字時彥,金溪人。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讀書文淵閣。帝察其慎密,令與王直書機密文字。與修《太祖實錄》,授翰林院修撰,進侍讀。

二十年,扈從北征。師旋,過李陵城。帝聞城中有石碑,召英往視。既至,不識碑所。而城北門有石出土尺餘。發之,乃元時李陵臺驛令謝某德政碑也,碑陰刻達魯花赤等名氏。具以奏。帝曰:“碑有蒙古名,異且以為己地,啟爭端。”命再往擊碎之。沉諸河,還奏。帝喜其詳審,曰:“爾是二十八人中讀書者,朕且用爾。”因問以北伐事。英曰:“天威親征,彼必遠遁,願勿窮追。”帝笑曰:“秀才謂朕黷武?”因曰:“軍中動靜,有聞即入奏。”且諭中官勿阻。立功官軍有過,命勿與糧,相聚泣。以英奏,復給予。仁宗即位,累進右坊大學士,乞省親歸。

宣宗立,還朝。是時海內宴安,天子雅意文章,每與諸學士談論文藝,賞花賦詩,禮接優渥。嘗謂英曰:“洪武中,學士有宋濂、吳沉、朱善、劉三吾。永樂初,則解縉、胡廣。汝勉之,毋俾前人獨專其美。”修太宗、仁宗《實錄》成,遷少詹事,賜麒麟帶。母喪,特與葬祭,遣中官護歸。尋起復。正統元年命侍經筵,總裁《宣宗實錄》,進禮部侍郎。八年命理部事。浙江民疫,遣祭南鎮。時久旱,英至,大雨,民呼“侍郎雨”年七十,再乞休。不許。十二年,英子按察副使裕坐事下獄。英上疏待罪。宥不問。明年進南京禮部尚書,俾就閒逸。居二年卒,年七十五。賜祭葬,諡文安。

英端凝持重,歷仕四朝。在翰林四十餘年,屢為會試考官,朝廷製作多出其手,四方求銘志碑記者不絕。直諒,好規人過,三楊皆不喜,故不得柄用。裕後累官四川按察使。

錢習禮,名幹,以字行,吉水人。永樂九年進士。選庶吉士,尋授檢討。習禮與練子寧姻戚。既仕,鄉人以黨持之,恆惴惴。楊榮乘間言於帝,帝笑曰:“使子寧在,朕猶當用之,況習禮乎。”仁宗即位,遷侍讀,知制誥,以省親歸。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