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樣回答嗎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你這樣回答嗎?
──比裔美籍司禮義神父談“醜陋的中國人”張香華耶穌說了這話,旁邊站著一個差役,用手掌打他說:“你這樣回答大祭司麼?”耶穌說:“我若說得不是,你可以指證那不是;我若說得是,你為什麼打我呢?”──《約翰福音》十八章二十二節和司神父相處,常給你驚奇的經驗。
在館子裡,面無表情的女侍把菜單扔到我們面前,司神父悄悄問我:“你知道她為什麼這種態度?”我還沒找出適當的答案,他卻幽默地說:“她不喜歡我。”街上,幾個年輕女孩走近,司神父望著t恤上印著外文的一位叫我看,我說我不懂法文。司神父為我翻譯,那幾個字的意思是:“來亂搞我!”他搖頭嘆氣:“她一定不知道這個意思。”司神父住在臺北市萬大路附近,那一帶拜拜風氣很盛,大街小巷處處是廟宇,和私人開設的神壇。司神父告訴我:“昨晚這裡上演酬神戲,你知道他們演什麼?”我答:“布袋戲。”心想這回一定答對了。誰知司神父的答案是:“他們表演脫衣舞。”──今年七十餘歲的司神父,是比利時裔的美國人,前後十餘年在中國內地以及臺灣的生活體驗,使他對中國十分悉,加上他是中央研究院研究殷墟文字的學者,他對中國語言、文字、民俗的研究,已有五十年之久。從一九三o年起,司神父開始習中文,曾經是趙元任、陳世驤兩位語言學家的學生;一九五五年得柏克萊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學博士,他
通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希臘文、拉丁文,
諳中文、西藏文、蒙古文、梵文、
文。一九三七年,他到中國內地北方,一面傳教,一面做中國民俗研究、歌謠收集工作,並用英、法、德文等多種語言,發表過學術論著三十餘種。
我告訴神父,我很吃驚,因為他老是提醒我這個中國人,身邊許多習而不察,或察而不覺的現象。我心想,為什麼不請他就“醜陋的中國人”這個主題,說說他的看法。以他對中國人的瞭解之深,對中國人的情之濃,加上他來自西方文明世界的
神,他豐富的學識和修養,一定會給我們帶來跨國
和跨民族
的啟示。
司神父說:“你不在乎我的話令你驚奇?”我說:“我正在期待你給我最大的驚奇。”司神父本名paull-m。serruys,司禮義,是他的中國名字,從這個名字,看出他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可是,司神父答覆我的禮義之問,卻說:“禮,是很好的東西,是人類行為的規範。但,中國人只講禮,不講理。於是禮的好處就變了質。因為禮應該接受理──正確的原因(therightreason)的指導。”
“義難道不是正確的原因?”我說:“我們中國人一向有‘禮義之邦’之稱。”
“禮義之邦?”司神父沉一會“我沒聽說過。‘義’字的英譯,應該是right或者還有一個意義相近的字justice。可是我認為中國人最缺乏的,就是社會是非觀念(socialjustice)。中國人講的義,是用來要求別人而設的,人人都覺得自己是例外,可以不必遵守。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義’是雙重標準。”我問:“從什麼事情,使你對中國人產生這樣的印象?”
“通現象就是一張中國社會的圖畫,”司神父說“中國人對作為一個國民,應該盡什麼義務,完全沒有觀念。
通規則在中國,只是訂來要求別人遵守的,自己不但不遵守,一旦受到指責,立刻覺得沒面子。又譬如說,我今天這樣批評中國人,大多數中國人的反應,恐怕是生我的氣。平時,常常有人說我太驕傲,或者來勸我,不能用西方文明世界的標準談論中國人。其實,我很不願意傷中國人的
情。”
“不見得人人都會生你的氣,我就不會,”我說“我也不怕情受傷,我就是盼望聽聽你傷中國人的心,傷得有沒有道理。”司神父舉一個例子:有一次,在一項學術會議討論過程中,司神父提出與某位中國學者不同的意見,對方從頭到尾都不理不睬。甚至從一開始,這位學者聽到司神父有不同的意見,就非常不高興,立刻面
慍
,拒絕和他討論。第二天,司神父親自到這位學者的辦公室,準備再試試和他溝通。誰知道學者明明在辦公室,卻教秘書小姐說:“不在。”司神父只好知難而退。
“所以,”司神父說“我覺得和中國人講理,比登天都難。有時候,你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他用逃避問題的態度來對待你,使你無計可施。其實,本的原因是,他不想講理,因為講理會使他失去面子。你想,連學術界都只講面子,不講理,造成權威和壟斷,又如何能要求一般的人民講理?”司神父接著說:“當然,有時候,我和中國學者在一起討論問題,我提出不同的意見,也有學者會說:‘我不同意你,不過,我現在說不出道理,等我回去想想,再來和你討論。’然而,能用這種態度來討論問題的,實在沒有幾個。”我問:“你是不是認為中國人講禮,妨礙了講理?”
“其實,講禮和講理,是可以同時進行的,”司神父強調“但必須經過學習,同時要有起碼的彼此尊重,能力也要相稱,才能夠講理。至於‘禮義之邦’大概是中國人後來附會的說法,應該稱‘禮樂之邦’才對,因為中國歷史上說周公制禮作樂。”司神父對中國古籍瞭解之深,令我驚訝。
“紀元前五世紀蘇格拉底時代,希臘人自稱是‘理樂之邦’,”司神父用筆寫出中文“理”字,表明不同於“禮”字“他們非常重視音樂,認為音樂是理的完美表現,理如果脫離音樂,就像人生失去了美。希臘人的人生哲學,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kaloskagathos,前面一個字kalos,是‘美’,後面一個字agathos,是‘善’,中間一個k是kai的簡寫,是‘和’的意思。希臘人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達到kaloskagathos,美與善合一。善,存在於理中,美,表現在音樂裡,所以,希臘人自稱‘理樂之邦’,和中國人自稱‘禮義之邦’,是很有趣的東西文化對照。”我靜靜地聽著。
“不過,”司神父說“中國人講‘禮’,卻只是虛禮———面子,‘理’則受到壓抑,不能伸張。且音樂的藝術功能,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中,一直受不到重視,連帶和文學結合的戲曲,也發展得很遲。直到十三世紀元朝,蒙古的統治者,還不懂向中國民間藝術伸出政治高壓的巨掌,中國戲曲才開始得到萌芽。”中國人的禮,就是面子,司神父的話像一記雷。
“另外和音樂相關的詩歌,中國也和希臘詩歌,大不相同,”司神父說“中國人沒有史詩(epic),沒有像荷馬那樣壯闊的史詩。中國人的詩,常常只寫一己、一時、一地的受。詩意(image)雖美,但只注重個人,不著重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描寫。即使寫,也只是用來烘托個人的
受,更不要說對整個民族觀照的史詩。還有一點奇怪的是,蒙古人和漢人不同,蒙古人有史詩。”
“這個原因是什麼?”我問。
“我還不是很清楚地知道,只是發現這個現象。也許你可以告訴我,中國人為什麼輕視這些?”聽到司神父的問題,然而,我的思維卻仍環繞在他前面講的“中國人的禮,就是面子”那句話上久久不去。我回想起,不久前和司神父一起用餐的一幕: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有一家裝潢十分高雅考究,取個洋名叫royal,中譯作“老爺”的餐廳,三樓的明宮廳供應中國菜。我們去的那天,生意非常好,等了一會兒,終於等到一張剛空出來的桌子。司神父和我坐定後,女侍把前面客人吃剩的菜餚撤去,就在染了一攤醬油汙漬的白桌布上,加鋪一小塊橘紅方巾,立刻擺上我們的碗筷。她的動作,嫻而自然。司神父等女侍走開後,指著
出醬油汙漬的白桌布,說:“你看,這就是面子!加上一塊小紅巾,就有了‘面子’,下面是什麼,骯不骯髒,就不需要計較了。”平時,常聽到有人說:“這是太不給面子了…”
“不給面子,就是存心跟我過不去嘛!”
“賞臉的話,請…”
“這樣做,真是夠有面子…”這類話,在我們常生活中,豈不比比皆是!在這一張張“面子”之下,我們中國人是不是忽略了“裡子”?我們的生活中,類似“老爺餐廳”高貴的金碧輝煌之下,掩蓋著多少醬油汙漬,又有多少人注意到?
神遊到這裡,才想起我無法回答司神父的問話,於是我問:“你是語言學家,從語言上,中國人的思考方式和西方人有什麼不同?”
“中國人的語言,和其他國家的語言,並沒有不同,”司神父簡潔地說“中國人常常喜歡自負地說,中國語言是獨一無二的,這個態度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的態度一樣,其實,這是膚淺、幼稚的說法。”
“中國語言動詞沒有時態變化,”我說“名詞沒有單數、多數之分,不是和西方語言不同嗎?”
“那只是表達方式不同,並不是語言系統、思考邏輯上的不同。例如:中國人用‘過’、‘了’表示時態,用‘兩個’、‘三個’表示數量,並不是說中國人沒有時態或數量觀念。中國人可以用語言,把思想表達得非常確。問題關鍵在,中國人想不想表達得清楚?如果他不想表達清楚,他就可以表達得很模糊。”
“請進一步說明,好嗎?”我請求。
“中國語言在文法上,可以省略主詞,英文卻絕對不能。因此,你如果存心想講不清楚,也可以用語言使別人誤會,”司神父說“中國人在語言上,並不特殊,我認為真正特殊的是中國的文學,那裡面有中國人特有的神。可是,現在研究自己文學的中國人,偏偏拿中國的文學來和西方文學並論,用西方人研究文學的方法來做‘比較文學’,用這個方法研究中國文學,是行不通的。”
“你的意思是說,語言只是傳達觀念的工具,觀念差異,言語就有差異,是嗎?”我問。
司神父同意地點點頭。
“你認為是什麼樣的觀念,影響中國人生活形態最大?”我接著問。
司神父直截了當針對我所盼望聽到的主題,說:“我認為造成中國社會落後,有一個原因來自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大。孟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這句話支配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行為,使中國人的知識無法實驗,知識和技術無法運用在常生活上。而西方的學者往往是手拿釘錘、斧頭的人。在西風東漸之前,中國學者,是不拿工具,不在實驗室中做工的。西方的知識、技術,卻在實踐的過程中,獲得不斷的修正和突破。而中國人縱有聰明的思考力,
於算術,很早能發明火藥、羅盤、弓箭,卻沒有辦法推動科技,發展機械文明。因為,在儒家思想影響之下,高級知識分子的領導階層,輕視用手做工。機器的發明與運用,只限於末
的平民階段,大大地阻礙了知識的發展。”我承認這是中國士大夫階層的特徵。
“身居領導地位的知識分子,高高在上,和大眾生活脫節,知識的斷層,使中國人思考與行為分家,嚴重地妨礙中國社會的進步。”司神父提起一位已故的中國考古學家李濟先生,他說:“其實,以上這個見解,是李先生說的,我只是同意他的意見而已。”李濟先生當年在河南安陽,親自參與挖掘古物出土,結果被人誤當做幹活的人的經驗,使他說了上面一段話。而司神父在山西大同一帶,做民俗、歌謠、語言的研究工作時,由一位乞丐帶著他深入民間,到處尋訪。他曾經用一個制錢換一句俚言的方法,向圍繞在他四周的中國孩子,
換俚語。而當地的人,對他這種行徑,視作怪誕,甚至把他當做一個瘋子。所以,司神父覺得中國人的學問,完全被儒家士大夫的傳統觀念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