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一點用都沒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王狗兒在平素對他恭恭敬敬的一幫人眼裡,真正沒有什麼好印象,在常人眼裡簡直就是個妖怪。

這傢伙年齡大概也就是四十多,但頭髮已經花白。風霜的頭髮下面,臉上的皮膚相當好,沒有多少皺紋,除了沒有鬍鬚,細膩的皮膚也與通常的中年男子大相徑庭。

明亮的小眼睛和單眼皮,臉很蒼白,有股子很強的陰氣。身還瘦,一點氣勢都沒有,長袍繫上帶就像婦人一般飄的身材。

最叫人無語的還是他說話時翹起小指的娘氣動作,好像捏著嗓子一般的聲音…王狗兒罵了一通,又陰陽怪氣地教訓錢剛:“你要抓什麼憑據?事兒有你這麼幹的麼?”錢剛終於稍稍頂嘴道:“咱們東廠錦衣衛辦事,多半還是要憑據的,並不能像那幫背地裡壞咱們的文人一般胡亂抓人。”王狗兒用手指戳了他一下:“可查的是楊士奇!你也不想想,皇爺如果不想動楊士奇,你這麼大張旗鼓滿城搜捕算什麼,讓皇爺怎麼在大臣面前說話?

若皇爺要動楊士奇,還要你去抓什麼憑據,皇爺一句話,要天下雨它就不敢晴著。”錢剛完全沒搞明白,但是東廠提督不發話,他總知道自己不該幹什麼,只好打消了大肆搜捕的想法。

王狗兒不想沾手的就是有關建文那邊的細之事,要是幹得過分了,怕人記著。不幹的話,自己的立場就說不清楚。所以錢剛在這事上想鬧大,他是真生氣。***但這事還是沒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不知是東廠番子洩的消息,還是官場上好事者瞎猜的,背地裡隱約有人議論那晚上東廠搜查是懷疑大臣楊士奇勾結細。

楊士奇身為內閣首輔,下面的門生好友是不少的,他再次耳聞了這些捕風捉影的事。不過東廠出動百十號人規模的事他是知道的,確有此事。士奇從永樂大帝時期走過來,仕途坎坷,有過風光的時候皇帝凡事都要問他,認為士奇的話不僅考慮周全沉穩,而且常常對事情有獨到的察力。

只要楊士奇不贊成的事,皇帝多半都要三思而後行,往往就最後聽從他的諫言放棄了。但他也有倒黴的時候,就像現在完全是處於一種朝不保夕般的境況,很多人都等待著他有一天倒臺。

在大明朝,初期就因為李善長案死了上萬人,政治失敗後的人可沒有退到田園獨善其身的路可走,斬盡殺絕是一種風氣,你這麼幹、有一天我得勢了當然也要這樣幹。

所以楊士奇一旦倒臺,不是丟官丟名利那麼簡單,恐怕只有死路一條。最多事後再為他恢復名譽平反,但活路是沒有的。此時楊士奇承受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看起來還很穩得住的樣子,平素的神態表情一副坦蕩蕩的君子淡泊。

他自忖為官幾十年,至少做人還是很到位的。也許有一些心狹小之輩只想著看他人好戲,但真正恨他不惜落井下石的人估計沒多少。

在官場上,難免有同僚競爭對手,而且會產生一些矛盾,但楊士奇以待人寬厚的態度化解了這一切。記得宣德皇帝剛剛登基那會兒,一眾前朝大臣急於爭新格局內的地位。

有一次楊士奇在皇帝面前推薦楊榮,皇帝以開玩笑的口氣說:楊榮說過你好幾次壞話,要不是我寬容你,你早就離開內閣,你為什麼還推薦他?

楊士奇急忙說:人都有優點缺點,容易犯錯。既然皇上當初能寬容我,也請您也像寬容我一樣寬容楊榮(讒言說別人的壞話)。

後來楊榮聽到了這件事,大為嘆。所以諸如楊榮、楊溥、夏原吉這些高位的大臣,是不太可能落井下石的,他們也應該有一定的大臣氣度。

而那些小人則高度不夠,在場面上本動不了楊士奇。既然沒有大臣在這件事中推波助瀾,真正能決定楊士奇命運的只有皇帝朱瞻基的考慮。

一天,楊士奇在門人和親近的家臣面前就說:“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如果皇上容不下老臣,天下便無老臣的容身之所,只能接受宿命。既然人已遇到無能為力之事,憂懼又有什麼必要呢?”隨口之間便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那就是認為自己的結局掌握在皇帝手裡。他的言談之間已經隱約表現出悲觀的情緒,但仍舊是很鎮定的。畢竟他是執掌過朝廷官僚中樞的大臣,出什麼事定會帶來一陣格局動盪,於是出事前必定有一番準備和鋪墊。

這些準備和鋪墊就會出種種跡象,所以他就算要面臨滅亡,也會事先知道有個心理準備的。

而現在這種跡象顯然還不明顯,這也是楊士奇還穩得住的原因。作為一個大臣,承受起了這次極大威脅壓力的考驗。不過楊士奇想起一句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幹大事目光卻不能只看大的東西,察細微同樣重要。

沒幾天他隱約覺察這件事事出有因,終於找到來了羅麼娘說話。經過一番好言的道理,楊士奇終於問出了自己的想問的話:“麼娘,你是否與張平安的人有過接觸?”羅麼娘一下子就被問住了,她曾想過主動向楊士奇承認,但肯定是沒有那般勇氣的。現在楊士奇反過來問起,她覺得應該說實話了…其實剛才楊士奇說那番不相干道理的時候,她就猜測可能是為了這事兒,果不出其然。她的腦子裡一片空白,心裡又急,幾乎是一瞬間她明白必須馬上回答。

心裡一個聲音說:告訴家父吧…要怎麼懲罰,或是以後不信任我了,都是應該的,承受結果至少良心就安了。

“沒有,天子腳下,女兒怎麼能和那些人有什麼關係?”羅麼娘道,說出口時連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回事,腦子裡照樣一團亂麻。楊士奇聽罷點點頭:“我本來就不該問你的,不過既然問出來了,你說沒有,那便定然是沒有的事。”楊士奇這麼說,羅麼娘此刻心裡真是難受極了。好幾次都想幹脆跪地認錯,可是她還是那麼站著。***而此時桃花仙子等人嗅到了危險,已經離開揚州城。在城廂和鄉下兜了幾圈,確定沒有人跟蹤而來才覺得度過了一場驚險。

鄉下有些地方人煙較少,若有尾巴不發現也難。她決定暫時找個地方安生避一下風頭,但這邊已無接應的人,行路沒有問題,一旦停留就很招眼。

這時辛未說道:“我一直沒說,老家就在揚州府這邊,要不一同回鄉在我家住幾?”桃花仙子提醒道:“此事有風險,你也不怕連累他們?”辛未搖搖頭:“父母已過世了,無兄弟姐妹,不過宗族裡的親戚認識我,而且地方較偏僻,咱們找個理由在親戚家落腳,反倒合情合理。”***武昌城兵器局。張寧親眼看到官吏和工匠們改裝出來的燧發槍試驗,未裝彈、只裝了擊發藥和發藥,試了十次只有兩次打響。製造少量幾枝做試驗沒花多少時間,槍管是現成的,只是重新打造了擊發機關。

但這個結果讓大夥兒十分沮喪,這種東西顯然不能批量製造投入戰場的,否則能不能發全靠運氣一點穩定都沒有。

當場就有人乾脆提出了質疑:“用火鐮火石點火,也得先用火絨、再用觸燈。咱們光靠鋼片撞火石就要擊發彈藥,恐怕真是不太容易啊。”這人口無遮攔,兵器局裡的所謂官吏確實也稱不上官場的人,大多出身不好又沒功名,經歷見識也不多。不然心思更多的官兒肯定不會質疑這個方案,因為它是湘王親自提出來的。

好在張寧也並不計較這種事。張寧回頭看了剛才說話的人一眼,用十分肯定的口氣說道:“不用明火、只靠燧石的燧發槍必定是可以造出來的,這次效果不好應該是設計機關的問題,再多嘗試幾次定然可以造出來。”他能這麼肯定,自然是因為歷史上出現過這種東西,那是後世人們的經驗而不是假設。而且他清楚地記得:工業革命發生在一八六零年、十九世紀中葉,這基本是常識。

而燧發槍的問世大約在十六世紀末到十七世紀初這段時間,距離工業革命至少兩百多年,那個時候也就大約是明朝萬曆年間,世界上東西方都沒有所謂工業可言,更無機一類的東西,全靠手工製造。

既然歷史上出現過這玩意,那一定是可以憑藉這個時代的技術製造的。而且現在是宣德年間,要發明這種東西只能靠自己,沒有任何可以引進技術的法子。

因為現在的中國是全球經濟、科技技術最發達的地區。等東方在純粹技術上落後時,大約要推後到萬曆年間了。不過眼前的這幫監工和工匠都一籌莫展的樣子,讓張寧心情也很不好,覺有才能的人確實非常稀缺。

他拿著試驗品搗鼓琢磨了一陣“興許是擊發力度不夠,摩擦撞擊不出可靠的火花,所以才不容易引燃火藥。”從火繩機關到燧發機關的槍械結構已經有點複雜了,張寧也搞不出來,只好紙上談兵希望能對工匠們的技巧思路有所幫助“要增大機關力度,有些原理可以利用。比如齒輪和槓桿…”他說著發現兵器局提舉馬大鵬已經叫人拿來紙墨記錄內容了,希望馬大鵬不是做做樣子拍馬,最好是真正在用心思。

如今想來,世俗那套馬工夫和人情世故真是糟粕,真要幹事業的時候,一點用都沒有,反而增加運作成本、降低了辦事效率。難怪“韋小寶”選武將的時候,看誰不拍馬就選誰。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