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農業研究院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鍾師傅,你説經過這個什麼研究院研究之後,能提升如此之高的甘薯畝產?”崇禎皇帝帶着一絲不相信,問鍾進衞。一畝十二石,這在古代還真是不能想象。
“是的,陛下。”鍾進衞肯定地點點頭。
然後他自然地就想起了袁隆平的雜水稻,心裏一動,就又開始誘惑崇禎皇帝:“陛下,臣家鄉的研究院,還研究出了雜
水稻,和這個甘薯一樣有很多優點,耐活,畝產也大。這幾樣東西研究出來之後,您知道我家鄉養活了多少人麼?”
“多少人?”崇禎皇帝很關心這個話題,見鍾進衞的神態,好像能養活不少人,他心裏暗暗地估計了下,如果不是連年低温乾旱,大明的糧食產量養活現在的人口綽綽有餘,江浙一帶甚至都改稻為桑,種經濟作物,也沒見有多少饑荒。這麼算起來,後世有兩倍大明人口就差不多了吧。畢竟人口可以翻倍容易,耕地和產量要翻倍是很難的。
“大明現在有多少人口?”鍾進衞沒有直接揭開謎底,而是關心起現在的人口數目來了。
“大約為一億五千萬人左右。”崇禎皇帝帶着點自豪回答鍾進衞。歷朝歷代,當以大明人數為最。
“那臣現在可以告訴陛下,臣家鄉,有十三億人還多,從沒出現過饑荒。甚至有地方的田地都已荒蕪不種,也無事。”鍾進衞説出這話,心裏帶着點惡趣味,想看看有沒有人被嚇傻。
“鍾師傅,當,當真?”崇禎皇帝盯着鍾進衞的眼睛,有點不可思議。
徐光啓更是想不通了,下巴掉到了地上。他是大明瞭解海外最多的人,但據他所知,好像海外的國家都很小,有的甚至沒有大明一個行省大,哪怕最大的國家,人口也不如大明。中興伯的家鄉到底在哪裏,有十三億人之多,那是多大的國家,徐光啓不能想象。
“陛下,臣怎麼可能欺君。不知道陛下是否記得,臣住的那房屋有多高,一個房子可以住多少人應該可以猜得到吧。”鍾進衞提醒崇禎皇帝。
崇禎皇帝想起在鍾進衞手機上看到的那一座座高樓大廈,想想那麼多人住在一起,那該是多大的一個城市啊。想着想着不神往起來。
徐光啓聽鍾進衞和崇禎皇帝的對話,很是摸不着頭腦。據他所知,皇上應該沒有出過京師,他怎麼可能知道中興伯海外的房屋高度。如果要是從畫中所知,那徐光啓是不會信的。要是中興伯把房屋愛畫多高就畫多高,本沒有實際參考價值。
沒想,他看到崇禎皇帝回過神來後,點點頭,肯定了中興伯的説法。徐光啓不由大奇,難道是真的?
崇禎皇帝現在壓就忘了徐光啓還站在一側,他兩眼放光地對鍾進衞説道:“朕記得,還真是有那麼多人。鍾師傅,你快跟朕説説,這研究院有什麼法力,竟然能變出養活如此多人的東西。”鍾進衞就是要勾引崇禎皇帝問出這個問題來,現在果然如願,就回答道:“陛下,這個研究院,其實沒什麼法力,一點也不稀奇。就是集合一些有經驗的人,研究作物的習xing,專門搞各種實驗,培養出高產,耐活作物。”
“好,朕馬上下旨給兩京十三省,讓各地把經驗豐富的老農挑選一些送到京師來搞研究。”崇禎皇帝一聽,馬上就準備行動了,原來解決饑荒是如此簡單,虧了朕以前殫jing竭慮了這麼久時間。
“陛下,等等。”鍾進衞連忙打斷崇禎皇帝的意yín,真要這麼簡單的,估計大明自己早已搞出來了,而不需要自己來提點。
崇禎皇帝疑惑地看向鍾進衞,咋,還有什麼事?
“陛下,這研究院,説簡單,就那麼簡單,但説難,也是很難的,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來的。”鍾進衞苦笑着向崇禎皇帝解釋。
崇禎皇帝心裏聽得“咯噔”一下,看來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他正相面對鍾進衞,請教道:“朕覺得也不會那麼容易,剛才是朕動了。鍾師傅,如何搞這個研究院,還請詳細説説。”
“陛下,這個研究院,不是隨便找幾個老農就可以的。如果陛下只是想在現在的基礎上,提高一點點產量,那隻需讓有經驗的老農去各地互相傳授經驗,説不定就可以,而無需這個所謂的研究院。但如果陛下想讓糧食作物的產量有大幅度的提高,那就必須要研究院,花大jing力去投入才行。”鍾進衞注意到崇禎皇帝和徐光啓都在認真聽,就接着講道:“首先,研究院的人必須會寫字,能記錄各種遇到的問題;其次,他們必須對各類農作物都很
悉,比如,對於農作物的成長過程,氣候影響,病蟲害影響都有了解,對農作物為什麼長得好,為什麼長不好的原因都知道;第三,研究院的人還必須會進行數據分析,統計。總之,涉及到很多學科和基礎設施。”鍾進衞一口氣把自己理解的內容都説了出來,後世的研究院差不多就是這樣的吧,鍾進衞不負責任的想到。
崇禎皇帝聽着有點糊,就直接對鍾進衞説道:“鍾師傅,朕聽得不是很明白。但總體
覺這個研究院的人需要懂很多東西,是不是?”鍾進衞點點頭:“是的,陛下。我家鄉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都是相當於進士出身,或者就是所在行業的頂尖者才可以。”崇禎皇帝記得,鍾進衞曾經説過,他差不多是舉人出身。這麼一衡量,對建立研究院的信心一下遭到了打擊。
他沉了片刻,基於對鍾進衞的信任,請教道:“鍾師傅,朕想搞這個研究院,該怎麼一步一步的做,哪怕朕搞不出來,朕的兒子就接着搞,也一定要搞出來,讓大明子民不再有捱餓的事發生。”鍾進衞用力點點頭,對崇禎皇帝道:“陛下不用氣餒,臣家鄉的研究院是經過那麼多年發展,屬於頂級的了。現在大明當然不能和臣家鄉去比,但只要一步一步的做,臣相信會很快有一些收穫的。”
“好,鍾師傅,你説。”
“陛下,現在應急的做法是召集全國經驗豐富的老農,在大明兩京十三省分別成立研究小組,進行農作物經驗的互相,並推薦各自地區好的農作物進行試種。如果成功,則推廣全省。而後兩京十三省的老農代表帶着各自省份的優勢作物,匯合到京師進行全國範圍
,試種,推廣。臣以為,這麼做,在幾年內必有所獲。”這種應急的做法花不了朝廷多少jing力和經費,做起來簡單,應該沒有問題。崇禎皇帝點點頭,表示認可。然後他關心地問道:“有應急,那麼長遠的做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