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輿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堯帝時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着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時的百姓樸實講仁義,都能互相謙讓耕地。
費長房通曉收縮土地,化遠為近的方法;秦始皇時有揮鞭驅趕石頭造橋的奇術。
堯帝時洪水為患九年,商湯時有七年的大旱天災。
商鞅沒有仁德,廢除自古以來的井田制度,開阡陌獎軍功。夏桀暴無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時枯竭,以示懲戒。
路上不撿拾他人的失物,是因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緣故。海里揚不起大波來,由此可知中國境內有了聖明的人。
註釋黃帝畫野:傳説中的黃帝時代,由於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難以管理,黃帝就畫野分州,有百里之國萬餘。都邑:古代行政區劃的名稱,各代劃分標準不同,後以都邑指代城市。夏禹治水:相傳在堯時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擾,堯命鯀治水,九年無功。後來舜代天子之責,將鯀放到羽山,並起用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禹不顧勞累,身先士卒,傳説他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他採用疏導的策略,鑿山導河,開挖溝梁,引導洪水
向大海,解決了水患。
金台:又稱燕台、黃金台。相傳戰國時期,燕昭王為了招賢納士,築建土台,上置黃金千兩,禮聘天下名士。
武林:杭州西邊有武林山(靈隱山),因此古代又稱武林。豫章:古代郡名,漢初設置,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一帶,後用豫章指代江西。唐王在《滕王閣序》中曾寫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吳皋:這裏指吳國的邊界。皋,岸,水邊的高地。江西在
秋戰國時曾是吳越兩國的
界地區,所以用吳皋來指代江西。
閩中:古代的郡名,轄區相當於今福建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湖廣:元朝時曾置湖廣行省,轄區相當於今湖北省和湖南省。三楚:湖南、湖北舊屬楚地,楚地分為東楚、西楚、南楚,合稱“三楚”西蜀:四川曾有古蜀國,三國時劉備建立蜀漢,因此簡稱蜀,因在中原以西,所以稱西蜀。滇:雲南曾有古滇國,所以簡稱滇。
蠻:中國古代對南方各少數民族的泛稱。黔地:秦時曾在貴州一帶置黔中郡,因此貴州又稱黔地。
金城湯池:城牆像是用金屬築就的,護城河裏的水像是開水。比喻堅固無比、防守嚴密的城市或工事。礪山帶河:泰山小得像塊磨刀石,黃河細得像條衣帶。比喻時間久遠,任何動盪也決不變心。漢高祖分封功臣時曾盟誓説:“黃河如帶,泰山如礪,國以永寧,爰及苗裔。”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梓里:古人常在房前屋後種植桑樹或梓樹,後來就用桑梓或梓里代表故鄉。
蓬萊、方壺、員嶠:傳説中海上的仙山,凡人可望而不可即。弱水:古時許多淺而湍急的河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渡過,古人認為是由於水羸弱而不能載舟,因此把這樣的河
稱之為弱水。
馮夷:傳説為軒轅之子,生前為水官,死後為水神。陽侯:殷紂王末年,周武王會諸侯八百渡陵陽(今河南孟津)伐紂,陵陽國的陽侯率軍戰,兵敗後溺水身亡,後人為懷念陽侯,奉其為“水神”祝融:神話傳説中的古帝,以火施化,號赤帝,後人尊為火神。回祿:傳説中的火神,後用做火災的代稱。海若:傳説中海神的名字。海眼:《十洲記》記載,海中叫尾閭的地方,有一塊石頭方圓四萬裏,海水全部從下面
走。
海涵:像海水容納江河那樣無所不包。河潤:像河水滋潤土地那樣幫助別人。
江湖散人:唐代文學家陸龜蒙舉進士不中,居松江甫裏,經營茶園,常泛舟於太湖,自稱江湖散人,曾作詩《江湖散人歌》。湖海之士:漢末人陳登,字符龍,狂傲有豪氣。一次,友人許汜去看望他,他並不以客禮相待,自己上大牀躺下,而讓許汜睡下牀。後來許汜跟劉備談起這件事時,説陳登“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劉備則批評許汜無大志,只問些求田問舍之類的小事,難怪被陳登冷落,並説:“要是我,就要高卧百尺高樓之上,讓你睡到地下,豈止是上下牀之分呢!”見《三國志-魏志-陳登傳》。
問舍求田:即求田問舍,原為劉備責備許汜之語。許汜為國士,處紛亂之世,而無效主之志,只知道買田置屋,為個人利益打算,沒有遠大志向。後以求田問舍形容專營私利而無大志之士。辛棄疾《水龍
-登建康賞心亭》:“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掀天揭地:把天掀起,把地揭開,形容力量或聲勢非常浩大。
中砥柱:用以形容人獨立不移,像砥柱在
中屹立一樣。比喻堅強獨立的人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作用。砥柱,一座石島,在今河南省三門峽的黃河中。
黑子:指黑痣。彈丸:彈弓所用的泥丸。
函關:即函谷關,位於今河南省靈寶市北十五公里處,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這裏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克”之稱。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東漢劉秀即位後,派馮異率軍攻打赤眉軍,開始階段,因鄧禹、鄧弘不接受馮異的意見,連吃敗仗,後來馮異改變策略,終於在崤底大破赤眉軍。事後,光武帝劉秀寫信勞馮異,中有“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話。見《後漢書-馮異傳》。東隅:太陽昇起的地方。桑榆:桑樹和榆樹,太陽落山後餘光照在樹上,因此用桑榆表示
落的地方。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後一點沒能完成。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九仞是個虛數,言其高。簣,盛土的筐。
以蠡測海:用貝殼做的瓢來量海水。比喻見識淺薄,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片面。蠡,用貝殼做的瓢。《漢書-東方朔傳》:“語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間聲哉!”衞銜石:相傳遠古時候,炎帝的女兒在東海遊玩時淹死在海里,她的靈魂化作一隻
衞鳥,到西山去銜木石,決心填平東海。見《山海經-北山經》。後以“
衞填海”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磽地:貧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磽,堅硬的石頭。膏腴:膏是油脂,腴是肥,膏腴形容土地非常肥沃。
石田:佈滿石頭的田地,借指沒什麼用處的東西。道岸:指學問、真理的彼岸。
淄澠:指淄水和澠水,都經山東。傳説
秋時齊桓公的寵臣易牙,長於調味,能夠分辨出淄水和澠水的不同味道。涇渭:指涇河和渭河,都
經陝西。傳説古時涇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濁,兩河在
匯處有一條明顯的分界線。
泌水:湧出的泉水。《詩經-陳鳳-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後以衡門泌水指隱居之地。東山高卧:東晉謝安,字安石,少時隱逸東山,朝廷屢加徵召,他都不肯出仕,人稱其高卧東山。謝安雖放情丘壑,然每遊賞,必挾以從。簡文帝知道這事後,説道:“安石既與人同樂,必不得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後來他果然東山再起,引領其弟、兄子大破前秦苻堅的百萬大軍。
黃河清:傳説黃河五百年變清一次,也有説一千年才會變清一次。《左傳-襄公八年》:“《周詩》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越石見:傳説福州城東有越王石,平常隱沒在雲霧裏,只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五代宋時晉安太守虞願公正廉明,他去看越王石,清澈無隱蔽。
仁裏:有淳厚風俗的鄉里。《論語-里仁》:“里仁為美。”互鄉:相為惡之鄉。
里名勝母:《淮南子》及《鹽鐵論》並雲:“里名勝母,曾子不入,蓋以名不順故也。”勝母,古地名。曾子:曾參,古代孝子,孔子的學生。墨翟回車:墨翟,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對鋪張費,主張節約,他的門徒穿短衣草鞋,參加勞動,視吃苦為高尚品行。墨翟帶着學生到各國遊説,經過衞國時,聽説前方來到朝歌,他大驚失
説這是殷紂王的舊都,是產生“新聲靡樂”、“鄭衞之聲”的地方,是不祥之地,於是掉轉車頭而去。
擊壤而歌:相傳堯帝時,有一位老人在田中擊壤唱道:“出而作,
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見《樂府詩集》卷八十三《擊壤歌》。據宋王應麟《因學紀聞-雜識下》記載,擊壤是古代的一種遊戲。壤用木塊製成,用手中的壤去擊打三四十步以外的側立在地上的壤,中者為勝。擊壤而歌反映了堯帝時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勞動、生活,説明堯帝無為而治,天下有道。讓畔而耕:傳説文王治理的地區,風俗仁義,耕田的人互相推讓田界。畔,指田界。見《史記-周本紀》。
縮地:東漢方士費長房向壺公學習道術,壺公問他想學什麼,他説,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壺公就給他一縮地鞭,他想到哪裏,就可用縮地鞭縮到眼前。見晉代葛洪《神仙傳-壺公》。鞭石:傳説秦始皇想登山祭海,見山距陸地太遠,想在東海上造一座石橋,當時有仙人幫助驅石下海;石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
打,石皆
血,至今還留有赤石。見《太平寰宇記-登州文登縣》引《三齊略記》。
湯:即成湯、商湯,商朝的開國君主。夏桀無道,湯興兵伐之,遂有天下。
阡陌開: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秦國因此強大起來。阡陌,田地之間的道路和地界。伊洛:指伊水和洛水。傳説夏桀昏庸無道,倒行逆施,上天使伊洛二水乾枯以警告他。
道不拾遺:在路上見到別人遺失的東西,也不會把它拾走。常用來形容社會風氣良好。《韓非子-外儲説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戰國策-秦策一》:“道不拾遺,民不妄取。”海不揚波:海上不起驚濤駭,比喻天下太平。相傳周成王時,周公代為攝政,所有地區都爭相朝貢。越裳國來獻野雞,進獻的使臣對周公説:“我受命傳達越裳國黃髮老人的話:‘上天不刮暴風,不下暴雨,大海平靜不起波濤,這樣的情況已經有三年了。看來中原肯定有聖人治理,為什麼不去朝見周公呢?’今貢獻白雉於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誠。”周公非常高興,於是作歌三句,名字叫《越裳
》。見《尚書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