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週清晨6點整,鍾興邦準時起牀下樓。多年養成的習慣,早起後的他,要利用早餐前的這一段時間,散散步,思考思考問題。
院子裏很靜。七月的北方,已是萬木葱綠的季節。沿着蜿蜒伸展的林間小路,鍾興邦在前面行走着,秘書王辰淼和警衞鄭保持着一定距離,跟在他的後面。
來北方省上任已經半年時間了,鍾興邦對全省情況已經大致有所瞭解。他認為,這半年來,全省大局已經穩定,下一步要實實在在地抓幾件能夠開創新局面的大事,把北方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推向一個新階段。作為主政一方的領導者,核心的工作是“出主意,用幹部”這是開國領袖的經驗總結。這位世紀偉人的另一個英明論斷是“政策和路線確定以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鍾興邦對此受深刻,認為主政一方的領導人物,必須把“出主意和用幹部”這兩件大事抓好。
“一引其綱,萬目皆張”正是位居高處執政者的領導藝術。對於全省經濟發展的戰略思想,他已瞭然於,線條逐漸明晰,準備在8月中旬召開的省委全會上提出,經全會討論通過後實施。市級領導班子的優化調整,他也心中有了一個大致的方案,並且,重要崗位、主要幹部的調整方案已
漸成
。他決心已定,準備向中組部提出,郭醒世任省委專職副書記,不再兼任臨海市委書記。還有幾位屬於中央管理的幹部也需要調整,鍾興邦準備把一攬子方案報給中組部。他認為,把郭醒世從臨海市調出來,既是對臨海市的事業負責,也是對郭醒世本人負責。郭醒世在臨海市經營的時間太久了,臨海市存在的許多深層次問題都與他有關,他與臨海市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對他進一步開展工作弊多利少。鍾興邦的意見,是由馬懷遠兼任市委書記,請中組部選派一位得力幹部到臨海市擔任市長。考慮到曹仲伯省長
節後即將到達中央規定的省級領導幹部任職年齡界限,建議由余德任省委副書記、副省長,以便接任省長職務。
鍾興邦從昨天上午與郭醒世烈
鋒中
覺出,政治嗅覺靈
的郭醒世,一定是認識到一場重大幹部人事調整已在醖釀之中。因此,他才迫不及待地展開新一輪攻勢。鍾興邦相信,除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造勢活動,郭醒世一定會調動所能調動的方方面面有生力量,甚至孤注一擲,拼死一搏,要競爭省長的位置。省長人選的決定權在中央,並且法律程序上,要由省人代會選舉產生。但是,作為省委書記,鍾興邦認為自己有着不可推卸的政治責任。協助中央把好這一關,以對歷史和全省人民負責。他的這些想法,已經跟曹仲伯、顧國卿徵求過意見,並和已不在領導崗位的幾位老書記、老省長溝通過,並取得了共識。老領導雖然不在工作崗位,但對北方省的未來十分關心,他們認為,協助中央和省委選拔一位稱職的省長,是自己的一種政治責任。借一次到北京開會的機會,鍾興邦還特意前去拜訪過老省委第一書記王遼東。讓鍾興邦
到意外的是,王遼東竟然嚴肅地告誡鍾興邦,在郭醒世的使用上,省委一定要慎之又慎。他認為,郭醒世不宜承擔重任,説他這位姑爺政治
懷有問題,省委一定要警惕。見王遼東態度如此鮮明,鍾興邦便把自己對郭醒世的看法,以及下一步準備建議中央調整他職務的想法,向王遼東和盤托出。王遼東表示非常贊成鍾興邦的意見,説這才是對黨的事業高度負責。還説,我早就認為,郭醒世這小子,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權越大禍害老百姓越多,你這個省委書記可要把握住他!
當然,北方省新一輪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調整,鍾興邦的設想僅屬於建議層次。按照《黨政幹部任用條例》的規定,中央還要嚴格履行各項程序。
鍾興邦還在小樹林中散步,胡茜趕來了。王辰淼和鄭會心地笑了笑,熱情地和她打着招呼。胡茜是省委辦公廳綜合一處處長,是專門為省委書記做文字綜合服務工作的。這一崗位,歷來有“大秘書”之稱,屬於近臣。胡茜又是省委常委、副省長鬍清泉的女兒,極富個
的女官員,因此,王辰淼和鄭
常常願意和她鬥鬥嘴,開開小玩笑,半年下來,三個光
相處得很融洽,鐵哥們一般。
明眸皓齒、天生麗質的胡茜雖然是處長,卻是副廳級職務。正是因為崗位特殊,王辰淼稱她為“一姐”鄭認為她是“絕對免檢”她擁有隨時隨地面見鍾興邦的權利,並且可以直言不諱地和省委書記
探討問題。
“胡姐,早上好!”王辰淼見到胡茜,誇張地深深躹躬,問好。
“胡姐,早晨好!”鄭緊跟着一個敬禮。
胡茜故作嚴肅狀,説:“免禮。”王辰淼一本正經地説:“胡姐駕到,我們可以隱退了。”鄭滿臉嚴肅,説:“是啊,我們可以別尋他處放鬆放鬆了。”
“怎麼,你們想不司其職?”胡茜反問。
“胡姐出馬,一個頂倆。”王辰淼貧嘴。
“是啊,清晨樹林裏,由你陪着書記誰不放心?我們在這裏顯得有些多餘…”鄭幫腔。
鍾興邦單身一人,胡茜待嫁閨中。王辰淼和鄭偶爾開開胡茜的玩笑。
“去去去,你們兩個小孩子懂什麼?胡姐我有公務,要向書記請示工作。”胡茜面
不悦之
,心裏卻甜甜的。
“胡姐請便,我們不打擾…”王辰淼和鄭齊聲説道。
胡茜也不去理會他們二位,徑直朝鐘興邦走去。
“胡茜,早啊!”鍾興邦見胡茜來了,心裏很高興。
“書記早!”胡茜打過招呼後,陪着鍾興邦繼續散步。
“胡茜,最近讀過什麼書?”
“我讀了一本名字叫《學治臆説》的書。”
“噢,我讀過這本書,是清朝名幕汪輝祖寫的書。這本書彙集了作者數十年官場經驗,算得上是中國官場經典教科書。”鍾興邦經常和胡茜讀書心得。二人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是正宗的校友。也許正是有了這一層學兄學妹的關係,二人心裏都不設防,討論問題完全平等,十分坦誠。有一次談到讀書的益處,鍾興邦説,宋代學者尤袤曾評價讀書為:“飢,讀之以當
;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讀之以當朋友,幽憂讀之以當金石琴瑟。”古人渴求所謂的“五福”即,有工夫讀書、有力量濟人、有學問著述、有多聞直諒之友、無是非入耳。正如古人所説:“養心莫若寡慾,至樂無如讀書。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閒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衝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胡茜也很
慨,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一生酷愛讀書,自少至老,好學不衰。他在四十一歲時作的《秋夜讀書每以二鼓盡為節》中
道:“腐儒碌碌嘆無奇,獨喜遺編不我欺。白髮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六十三歲時作《冬夜讀書》
道:“退食淡無味,一窗寬有餘。重尋總角夢,卻對短鵥書。”七十三歲又作《讀書》詩
道:“兩眼
讀天下書,力雖不逮志有餘。千載
追聖人徒,慷慨自信寧免愚。”七十五歲時作《冬夜讀書示子聿》:“聖師雖遠有遺經,萬世猶存舊典型。白首自憐心未死,夜窗風雪一燈青。”八十四歲作《讀書至夜分
嘆有賦》
道:“老人世間百念哀,惟好古書心未遺。斷碑殘刻亦有櫝,時時取玩忘朝飢。”八十五歲時作《讀書》
道:“少從師以講唐虞,白首襟懷不少舒。舊謂皆當付之酒,今知莫若信吾書。”詩人一生勤讀不倦,讀書讀得有滋有味,興致盎然。
也許究竟是女人,胡茜內心世界也脆弱。也許是初夏的清晨濃霧過於茫,也許是靜寂的樹林環境太過温馨,胡茜對省委書記學兄説,有一天讀台灣散文名家林清玄的《温一壺月光下酒》,一向自以為冷血的她,不知不覺中,被那一壺月光打動了,竟然淚
滿面。頃刻間覺得,其實,自己是很嚮往那“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
人境界。光陰如詩。隨着時光的
失,許多美好的和不那麼美好的往事,都被歲月的塵埃輕輕掩埋。因為人生的選擇,生活的環境便無法不特殊。豆蔻年華悄悄離去,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孤獨之中,書便成為不離不棄的伴侶。有陶醉,也有蒼涼。或許,人是註定越來越寂寞,所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才被芸芸眾生捧為至寶,聊以自
。
“可是,在我品咂這句名言的時候,我還是覺到了人生的悽風苦雨和徒喚奈何。一個本意顯示豐滿和餘裕的‘足’字,實在很有些畫餅充飢、望梅止渴的味道,這唯一的‘知己’,也是那樣地撲朔
離,似乎稍不留神也會隨風飄逝。仔細想想,我可以引以為知己的,大概只有書了。”鍾興邦似乎被胡茜温情的一面所打動,坦誠地説,也是書讓我們終於明白,這個世上沒有任何一樣東西能夠滿足追求的全部。所以殘缺——比如斷臂的維納斯女神,便被我們所景仰。因為,它構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他説,至今為止,對我影響最大的,主要有三本書。即,理查德?尼克松的《領袖們》、馬基雅維裏的《君主論》、孔夫子的《論語》。曾經身為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的尼克松,掩飾不住對同屬傑出領袖人物的溢美,落筆便寫道:“他們影響了世界的進程——叱吒風雲的領袖人物。在偉大領袖人物的腳步聲中,我們聽到歷史隆隆的驚雷。”幾個世紀以來——從古希臘人,經過莎士比亞,直到今天——難得有幾個能像偉大領袖人物的
格那樣持續不斷地、強烈地
引着劇作家和歷史學家。怎樣區別他們呢?怎樣解釋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存在的那種特有的、難以確切表達的相互關係呢?
胡茜對學兄的觀點表示認同。她説“並不只是這些領袖們的戲劇事件,而是他們的重要
——他們的影響才引起人們對這些領袖們的作用有那麼大的興趣。當戲劇的最後一幕結束時,觀眾從劇院魚貫而出,回到家中又開始他們的正常生活。然而,當一位領袖人物的政治生涯的帷幕下落時,觀眾的這種正常生活就發生了變化,歷史的進程也許就有了深刻的變更…”鍾興邦受到胡茜情緒的
染,深情地回憶道:“我是在北京大學的未名湖畔,讀到這本書的。讀完書中最後一頁文字的時候,已是半夜時分。回到寢室,躺在被窩的我,關閉了手電,在黑暗中
動了許久。生活的清貧,學業的繁重,一切一切煩惱都不存在了。佔據心中的,只有昂揚的情緒。耳邊鳴響的,也只有那隆隆的腳步聲。我不知道自己至今執著的選擇,是不是因為那個寂靜的深夜。”鍾興邦意猶未盡,説“我在讀碩士研究生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同宿舍同學那裏接觸到了《君主論》。《君主論》是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馬基雅維裏的代表作,一直被奉為歐洲歷代君主的案頭之書,政治家的最高指南,統治階級鞏固其統治的治國原則,人類有史以來對###技巧最獨到
闢的解剖。”
“從西方到東方,這本書在政界、宗教界、學術界等領域引起巨大的反響,被西方評論界列為和《聖經》、《資本論》等相提並論的影響人類歷史的十部著作之一…”胡茜説。
“後來,身在仕途的我終於有了閲讀《論語》的心緒。其時,閲歷已有了些許,心地也不那麼清純,但還是認認真真地咀嚼着。體味是別樣的。因為心中曾經熾熱的嚮往已歸於冷淡,燃燒的衝動已經遠去。只有冷靜的思考。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説,自己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由此可見,《論語》在我國古代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和古人對其的推崇。而今的我,繼續在細細品味,默默地在這本書中得以思考。《論語》是代表中華傳統文化的扛鼎之作,其實是孔子弟子‘聽課筆記’的彙編。它所記述的內容比較廣泛,舉凡讀書學習、立身處世、修道養、出處行止、事上御下、奉天使民,應有盡有。但其核心內容,則是關於古代知識分子內在修養和外在事功的討論。孔子本人是先秦時期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以他為核心,大部分追隨者都是希望通過從政入仕來謀求個人發展,實現‘美政’理想的。所以,《論語》一書比較完整地反映了這一時期儒家知識分子的道德主張、生活智慧、政治觀點和治國理想。《論語》中確實藴涵了許多治國安邦的道理,但如果沒有全面正確掌握國情民意,沒有
悉治國安邦的規則策略,莫説‘半部《論語》’,即便是通讀全部儒家經典,仍然會有可能‘喪邦’誤國。所以,我漸漸地
覺到,不能教條地理解‘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
“學兄,真乃英雄所見略同!”到鍾興邦書記身邊工作後,胡茜發現他的牀頭總是放着一本《人物誌》。這是三國時魏國人劉邵的作品。胡茜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如此評價《人物誌》:反躬自省者讀之,可以知運命;心樂天下者讀之,可以成大局;淡然自處者讀之,可以明清濁;遊戲人間者讀之,可以正進退。
鍾興邦書記讀得很仔細,在一些重要的句子下面,他都畫上了線。有些章節的頁面空白處,還密密麻麻寫滿了眉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