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怒毆御史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三百一十七章怒毆御史建文二年六月。

在一個平靜無波的早朝上,兵部給事中周戍站出了朝班,向金殿之上的朱允炆呈上了奏本。

“…漢唐之盛,都臨邊陲,雄踞汜水以御狄戎,坐擁嵩嶽以安天下,君王戒驕奢而吐天地,臣工尚賢能而忠信社稷,國盛兵強,君聖臣賢,遂制**,威服八荒,河西拱手而取,狄蠻爭而請降,此漢唐盛世之始也,何以故?蓋都城臨邊域,君臣憂海內而振長策,故生囊括四海之意,併宇內之心,盛德惠民,兵服蠻夷,天下息矣…”周戍這篇名為《請遷國都疏》的奏本當廷宣念,平靜的朝堂引發了一場大地震,振聾發聵之語,令滿朝文武震驚。

給事中只是一個小小的言官,明朝自洪武帝后,言官的言論漸漸寬鬆,朱允炆崇尚以仁治國,從不因言加罪,是故建文朝的言官們也活躍起來,捕風捉影,風聞奏事,什麼話都敢説,什麼人都敢罵,風頭之盛,鬼驚神懼。

可週戍的這篇請遷國都的奏本卻大不尋常,因為他提出的話題太過駭人,遷移國都?這王八蛋吃錯yào了?好好的幹嘛要遷都,應天哪裏不好了?非要遷到北平那個曾經是造反逆王的老巢去?

一篇洋洋灑灑的奏章唸完,周戍面無表情的退回了朝班,金殿上所有大臣都睜大了眼睛,久久不發一語,他們實在太震驚了,腦子裏還在消化這個驚人的提議,是以周戍退回朝班半天,金殿內仍舊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這篇奏章另外一個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周戍是兵部給事中,眾所周知,兵部堂官茹瑺是jiān黨一派,是英國公蕭凡的忠實走狗,今周戍提出遷都之議,是否出自茹瑺的授意?或者更明確的説,是否出自蕭凡的授意?

如此一推理,所有人都在思量,目光不由自主的望向朝班中一言不發的蕭凡,憤怒嘲諷皆有,一道道含義不同的目光如刀鋒般鋭利,全部集中在蕭凡身上。

遷都?

真是可笑!

蕭凡這畜生到底想幹嘛?

着眾臣憤怒甚至是仇恨的目光,蕭凡闔目立於朝班中,面無表情的捧着象牙芴板,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如同廟裏供奉的關二爺,一臉雲淡風輕,虛無縹緲…

朱允炆心裏當然早有數,見所有人都不説話,他咂摸咂摸嘴,若有所思道:“周愛卿的提議,朕覺得嘛…這個,似乎頗有道理,諸位愛卿以為如何?”撲通!

右都御史景清率先跪了下來,憤然道:“此議動搖國本,殊為荒謬,大明若遷國都,社稷危矣!周戍誤國誤君,居心叵測,此議斷不可行!”這一道抗辯如同吹響了滿朝文武反對的衝鋒號,金殿上大部分大臣都跪了下來,炸了營似的紛紛表示反對,巨大的聲幾乎掀翻了殿頂,其中對周戍的咒罵參劾聲更是掩蓋不住,整個金殿比應天西市更鼎沸,亂成了一鍋粥。

跪下來的大臣自然是堅決反對遷都的,那些沒跪下來,仍舊站着不動的,便是茹瑺,鬱新,解縉,齊泰等等這些jiān黨派系,他們老神在在站在人羣中,那麼的鶴立ji羣,超世外。

眾人一見這情景,頓時愈發瞭然。

果然是蕭凡那幫jiān黨玩的名堂!

王八蛋!你想害死大家嗎?

作為即得利益者,朝堂眾臣很清楚遷都意味着什麼,多年京師經營的格局將一朝盡毀,官員與京師商户,和各地方官府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將不復存在,更重要的是,遷都之後意味着朝堂權力職司的重新洗牌,今高高在上的地位,也許他便一落千丈,風光不復,朝堂是整個天下的權力中樞,今能站在這金殿之上,都是搶破頭皮,甚至是從無數驚心動魄的鬥爭中得來的高位,戀棧之心人皆有之,穩定平衡的格局怎甘被一句遷都而全部打破?

殿內一片烈反對聲,大臣們憤怒了,遷都之議很明顯觸動了所有人的利益底線,為了維護利益,他們不惜以死相抗,人人慷慨陳詞,將遷都説成貽誤君主,禍害江山的弊政,所有人的話鋒矛頭全部指向提出這個建議的當事人周戍,金殿之上一片痛罵,周戍則面無表情站在朝班中不發一語,只是面孔不易察覺的ch搐幾下。

被罵的是周戍,大家的辭鋒也非常含蓄的指向了jiān黨,指向了蕭凡,很顯然,蕭凡這回捅翻了馬蜂窩,遷都之議難以善了。

刑部尚書楊靖出班跪在金殿正中,淚滿面,以頭觸地,朝着金殿的白台階狠狠叩首,乞求天子千萬不要違觸祖制,輕言遷都,很快楊靖光潔的額頭磕出一片觸目驚心的血跡,鮮血浸染了白台階的同時,楊靖也昏了過去。

朱允炆嚇壞了,他沒想到大臣們的反應竟然如此烈,見楊靖昏了過去,朱允炆急忙宣太醫診治,金殿之上愈發喧鬧,吏部值官幾次高宣禮儀,要求肅靜,仍舊彈壓不住羣情憤的大臣。

於是早朝便以楊尚書的血諫而終止。

遷都之議暫且擱置。

第一次的發動,以失敗告終。

早朝散去,蕭凡面無表情的轉過身,緩緩往殿外走去。

結果早已料到,所以他並不覺得失望,這只是一次試探,也是用這樣一種方式跟大臣們打個招呼,平定朱棣叛亂之後,蕭凡很少在朝堂上發出聲音,很多人都在猜測這位年輕的國公爺到底在想什麼,今蕭凡便以這種方式告訴所有人,我現在想的,便是遷都!你們贊成或反對都無所謂,反正我就是這麼想的,而且正打算付諸於行動,想與本國公別別苗頭的,儘管放馬過來!

坦然着眾臣憤恨仇恨的目光,蕭凡一臉平靜的走出了奉天殿。

人羣中一道盯着蕭凡的目光顯得格外怨毒。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