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虛情假意姑慈媳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韓氏這樣的續絃惡婆婆再是難對付,藏了百般心思要作怪,也架不住潘金蓮篤定孫紹祖不會上鈎,既然兩夫在此事上同心,還怕什麼牛鬼蛇神?濃情過後,潘金蓮拋開煩惱,自顧自睡得香甜。次等她醒來,已是天亮,潘金蓮神奕奕地起身,卻被孫紹祖給攔住:“起這麼早做什麼?”一邊説着一邊還不老實地有所動作。

潘金蓮拿開他作亂的手,説道:“按照規矩,媳婦要給婆婆晨昏定省的。韓氏從前不來,自然講不着這些,如今她來了,就是做個樣子,也要去給她請安才好,我可不要落得個不好的聲名。”孫紹祖不樂意她去:“當初老太太在的時候,韓氏也沒有去給老太太晨昏定省。你裝什麼賢惠孝順啊?”

“那是老太太發了話,韓氏才不去。昨天韓氏剛到,我今不去,倒像是我不懂事。等過幾天,再鬆懈也不遲。”孫紹祖只得鬆了手,悶悶地道:“隨你。”語畢徑自往牀上一躺,繼續睡,將自己裹成了一隻大號的粽子。

潘金蓮見他如此,心中好笑,俯身下去親了親他的角,笑道:“乖寶寶,好好睡。”孫紹祖可沒有這麼好打發,捉住她又親了一通,直將她親得微微嬌,方才放了她。

潘金蓮看看時辰,不敢再鬧,忙叫了丫鬟服侍自己梳妝,對鏡照了照,見還得體,便帶了人去給韓氏請安。

韓氏聽説潘金蓮來給自己請安,心中暗喜。雖然她當兒媳婦的時候,不願意給孫老太太請安,但等她當了婆婆,頓時覺得這種享受兒媳婦服侍的覺可真好。還故意説潘金蓮:“你這孩子就是孝順,到底是公侯之家出身的,就是明白事理。我不是都説了,家裏沒有這樣的規矩,你不必起得這樣早。年輕的孩子,就該多睡一會兒才有神。”潘金蓮可不會愚蠢到以為這是韓氏的心裏話,忙説道:“給太太請安是媳婦的本分,太太慈愛,免了媳婦的晨昏定省,媳婦可不能拿着太太的慈愛當懶怠的藉口。”韓氏便又誇了潘金蓮幾句:“真是個實誠的好孩子,大爺能娶你這麼個媳婦,真是他的福氣。”潘金蓮又謙虛了幾句,便圓滿結束了這場貌似婆婆慈愛媳婦賢孝的戲碼。

人都説一個好漢三個幫,這話不假,可秦檜也還有三個給他幫忙的呢。韓氏雖然是續絃,但她嫁到孫家多年,倒是也有幾個常與孫家來往的人家的後宅婦人與她關係還不錯的,其中一個就是張大太太。

你道韓氏為何與張大太太格外親厚,有道是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這兩人也是一類人,都是續絃。

早先那張大老爺與原配發倒是門當户對,可惜這前頭的太太不會生養,沒能給張大老爺添個一兒半女的,為此沒少受婆婆的氣,鬱結於心,拖了幾年便撒手人寰了。

張大老爺便續絃娶了如今的這位大太太,這位太太可不是個好相與的角,竟將張大老爺拿捏得服服帖帖。雖然她過門後只生下了一個女兒,肚皮就再也沒能鼓起來,可張大老爺怕她,不敢吱聲,張老太太也不是她的對手,後宅便成了她的天下,連張大老爺的幾個小妾都被她給發賣了。

韓氏到了京城,盤算着給孫紹康尋個好人家的女兒,可是她多年不在京城,對京城人家的女兒的情況並不知曉,自然是要尋個合適的人打探打探,便想起了張大太太,再者説,她記得張家的女兒年歲和孫紹康差不多大小,那張大老爺曾任南韶道,家資富饒,又只有這麼一個女兒,若是能夠將張大姑娘説給孫紹康,豈不是能夠將張家的家產都到手裏。這麼好的一門親事,若是被別人搶去了,那可真是要哭死了。

想到這裏,韓氏哪裏坐得住,次便叫了潘金蓮與韓玉恆兩個陪着自己去張家拜訪。

張大太太因着悍妒的名聲,京城的官太太大多不與她來往,正閒居無聊,聽説韓氏帶着兒媳和侄女兒來了,忙了出來。

潘金蓮對這位張大太太也是十分好奇的,一見面,但見這位張大太太雖然已是人到中年,卻是姿猶存,形容端麗,看起來倒是和氣。如今她上了年紀,還如此出眾,可想而知,年輕的時候是如何了,怪不得張大老爺被她拿捏得服服帖帖的,不敢生起別的心思。心中這樣想着,人已是蹲身下去給張大太太行禮。

張大太太早就看見潘金蓮了,心中暗暗稱讚她的美貌,又見她舉動嫺雅,一絲一毫的規矩都不錯的,不免想着,到底是大家子出身,雖然是庶出的女兒,也是如此出,只怕一般人家的嫡出女兒還沒有她這般的氣派。只看她這通身的氣派,若是不説,誰會認為她是庶出的。忙伸手去扶她,誇了幾句,又給了見面禮,潘金蓮只略微推辭了一下,便謝了她,叫丫鬟將東西收了起來。舉動端莊自然,一派大家風範。看着張大太太暗暗點頭。

那韓玉恆便也上前來給張大太太見禮,張大太太見她舉動輕浮,眼神虛飄,偷眼打量張家的擺設,一臉掩飾不住的豔羨和控制不住的貪慾,心中便有幾分不喜。又見她穿着打扮十分華麗豪奢,倒是比潘金蓮還要華麗,分明不是她韓家供應的起的,再聯想一下韓氏對孫紹祖的一貫不喜,依着她對韓氏的瞭解,便知道只怕韓氏這是想要將自己的侄女兒給孫紹祖當二房呢。心中好笑,不動聲地將潘金蓮與韓玉恆對比了一下,兩人本不是同一個路子的人,韓氏這回只怕是要失敗了。心中這樣想着,臉上依舊是一臉和煦,叫了丫鬟扶了韓玉恆,誇了她幾句,又給了見面禮。

張大太太見了韓氏,自然不免説些別後思念之情。因韓氏問:“怎麼不見張姑娘,我還是當年在京城的時候見過她,如今可也該長成大姑娘了。”張大太太忙吩咐丫鬟:“去叫姑娘來見客。”不多時,就見張大姑娘來了,生得嬌俏美貌,風婀娜,只是看着有幾分病弱的樣子。嬌滴滴地給韓氏等人行了禮,韓氏見了,忙誇道:“好個齊整模樣,真真是愛煞人。”説着,便從手腕上取下一個手鐲來,戴到張大姑娘細細的手腕上。

張大姑娘推辭着不肯接受,到底抵不過韓氏的力氣,又有張大太太在旁説:“是你孫家伯母的一片心意,你就收着吧。”便謝了韓氏。又和潘金蓮、韓玉恆説了幾句話,就説身子不,走了。

張大太太忙叫人送了她回房,扭頭對韓氏嘆道:“也不怕你笑話,我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偏她又三災八難的,身子骨又不好,見不得大陣仗,時常在屋子裏靜養着。”韓氏忙説:“小孩子家身子骨弱也是常有的事,等姑娘再大兩歲就好了。我倒是羨慕你,姑娘聽話貼心,你也省心,我那個兒子,不知道讓我費了多少心。”張大太太笑道:“如今你也好了,大爺娶了這麼一個體面的媳婦,對你有是孝順有加,你還愁什麼呢?”韓氏看了潘金蓮一眼,見潘金蓮正端着得體適宜的微笑,便對她笑了一下,回過頭來對張大太太説:“我這兒媳確實是好,又懂事又知禮,對我也是極好的。我看她就像自己的親生女兒一般,只是可惜許給我家老大,倒是好比一朵鮮花到了牛糞上,真是糟蹋了。”張大太太抿着嘴笑道:“看你説的,倒是把媳婦看得比兒子還重了。”韓氏心想,孫紹祖本來就不是我生得,我看重他有什麼用啊,嘴裏卻是説:“我家老大子急,幸虧得了這麼一個好媳婦幫襯着。唉,我如今是不擔心老大了,只是憂心老二,到如今還是沒能找到一個好姑娘匹配,愁得我夜裏都睡不安穩。”張大太太附和着:“誰説不是呢,咱們做母親的,當真是為了孩子碎了心。十月懷胎,受了多少苦處才生了孩子,她小的時候,怕她凍着、餓着,怕她長不大,等她長大了,又憂心尋不到一個好人家,真真是上輩子欠了她們的,今生才給她們當父母。”韓氏聽了,撫掌大笑:“你説的極是,誰不是這麼着呢?依我看,你是不用發愁的,你姑娘生得好,年歲也還小,哪裏用得着擔憂尋不到好人家,只怕來求親的人太多了,將你家的門檻都給踏破了,到時候你要挑花了眼,不知道哪一個好了呢。”張大太太也笑了,説:“承你吉言,到時候我少不得擺上一桌好席面,請你呢。”韓氏笑着説:“你請我,我必定要來的。”張大太太便説:“不瞞你説,我和老爺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心裏是實在捨不得她離了我們,哪裏願意她嫁出門子。更何況,我們將她捧在手心裏養到這樣大,那真是看得比我們的眼珠子還重要。若是她嫁出去,公婆夫婿便是再好,規矩在那裏擺着,也難免要受公婆夫婿的管。她又是個受不得委屈的子,老爺早和我説了,要給她尋個好孩子,也不管他貧富,只要生得好、子好,就讓他入贅到我家來,將來所生的子女也要隨我家老爺的姓。你手上若是有合適的人家,不妨替你侄女兒説説。”潘金蓮聽了,便知道張大太太這是怕韓氏打上她女兒的主意,提前説明白,也生得韓氏尋了媒人上門來説親,自己拒絕了,兩家臉上都不好看,心中好笑,便只是低頭不語。

韓氏聽張家要找上門女婿,一時瞠目結舌,心想,自己只有孫紹康一個兒子,養活了他十幾年,還指望他將來供養自己終老呢,可不能叫他給人當上門女婿,便只得死了與張家結親的心,笑着説:“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難為你們為姑娘如此打算。你放心,憑着咱們的情,我一定將這件事放到心上,仔細給侄女兒物好人選。若是有合適的人家,便替你們問問。”張大太太笑道:“那我可就多謝你了。”又問孫紹康的親事,“這孩子也該相看人家了,你可有什麼打算沒有?”韓氏笑道:“我這次來京城,就是為了他的親事。你久居京城,知京城的人家,還要請你替他多多留心。”張大太太説:“這是哪裏的話,他是我的侄兒,我自然該心的。”張大太太與韓氏説了許久,潘金蓮聽得昏昏睡,忽聽張大太太對她説:“侄兒媳婦,只怕你還不知道,我和你也是親戚呢。”潘金蓮那瞌睡蟲立即不翼而飛,忙問:“侄兒媳婦年輕不知事,倒是真不知道老親,還請伯母賜教。”張大太太笑道:“你孃家太太邢夫人原和張家有老親,當年來往的何等密切,只是老輩人漸漸都沒了,邢家又只有你太太一個人在京城,兩家走動的也少了,這幾年來幾乎是音信不通了。怪不得你不知道,你到底年輕,哪裏知道這等陳年舊事呢,若是仔細論起來,你還得稱呼我一聲舅母呢。”潘金蓮一聽,頓時十分歡喜,張大太太肯説此事,可見對自己是有好的,認下這門親戚,想讓張大太太幫自己對付韓氏那是不大可能的,可讓張大太太袖手旁觀卻是的可能卻很大,可不是一個現成的拆散張大太太與韓氏往的機會?忙起身,走到張大太太跟前,又對她行了一禮,口中説:“還請舅母受外甥女兒一拜。”喜得張大太太眉開眼笑,連聲説:“好,好,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一邊又叫丫鬟重新準備了一份更為厚重的見面禮給潘金蓮,一邊叫人到外院去和張大老爺説此事。

那張大老爺因潘金蓮已經出嫁,也不好見她,只是叫人傳話,説親戚相認是件好事,叫張大太太好好招呼潘金蓮,又命人送了一份見面禮。

張大太太喜得推潘金蓮道:“你舅舅時常嫌家中人口少,沒個親戚可以走動,如今可不是好了。你以後要常來才是。”潘金蓮忙應道:“舅母説的是,以後一定常來給舅母和舅舅請安。”張大太太便吩咐丫鬟:“叫人準備一桌上好的席面。”韓氏和韓玉恆早聽得呆住了,韓氏是萬萬沒有想到,張家居然和邢家有親,見張大太太與潘金蓮的情狀,如今儼然已是一對親熱的舅母與外甥女兒了。不由得心中暗暗後悔,早知如此,就不帶潘金蓮來了,忙活了半天,人家張家沒看上孫紹康,反倒是和潘金蓮扯上了關係,自己多年相的朋友反倒成了潘金蓮的舅母了。

任憑韓氏如何後悔,見張大太太一臉喜悦,想到還要依靠張大太太給孫紹康説上一門好親事,也只好做出十分高興的樣子來。

等到席間,張大太太對韓氏説:“幸虧你帶了外甥女兒來,否則我們孃兒兩個如何能夠相認呢?還是要多謝你。”説着,便給韓氏敬酒,韓氏心中發苦,見張大太太殷勤,也不好拂了她的子,只得飲了。

張大太太與潘金蓮説的投機,待得飯畢,又説了半晌的話,將幾人送到二門外,反覆叮囑潘金蓮一定常來,聽得潘金蓮應了下來,才依依不捨地看着幾人離去。

潘金蓮見張大太太為人利,倒不是韓氏姑侄這樣的人,對她也很有好,又存心要給韓氏添堵,倒是時常和張大太太來往,看得韓氏十分難受,卻也不得不忍了下來。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