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親兄熱弟同榜進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賈寶玉和王熙鳳兩人已經大好,賈母心裏的一塊大石頭便安然落地,頓時也有閒心繼續享受老封君的生活了,愜意地半躺在榻上,身旁琥珀拿捏着力道給她捶腿。

琥珀服侍她多年,對她的喜好摸得也是一清二楚,不輕不重的力道恰到好處。賈母心情舒暢,微微眯縫着眼聽底下邢夫人和王夫人等人奉承她。

好聽話統共也就那麼多,王夫人不免詞窮,幸而還有潘金蓮等人陪襯。王夫人説了半晌,忽而想起一樁事情,忙説道:“聽老爺説,今科可是出了一樁兄弟同榜的奇事呢。”賈母忙問:“如今科舉雖説進士名額多了,可能考中進士仍是不容易。這是誰家的孩子,竟然兄弟兩個一起高中了?”王夫人答:“聽説是姓楊的一對兄弟。哥哥也不過是二十出頭,那弟弟今年才剛二十歲呢。”賈母嘆道:“誰家父母生了這兩個孩子,才真是難得呢。不知都是第幾名?”王夫人道:“奇就奇在這裏了,那哥哥是二甲頭名,弟弟是二甲四十六名。”賈母笑道:“那這哥哥可不是傳臚了?真是難得,這樣年輕,就都是進士老爺了。還不知道他們父母何等高興呢。”王夫人道:“老太太説的是。聽老爺説,自從朝廷以科舉選士以來,雖然也出過兄弟同榜的事情,可那都是前朝的事了,本朝還是頭一次出現呢。”潘金蓮等人對此毫不知情,不免嘆二人好運。

林黛玉聽了,心中卻是一動。她姑媽林溪可不是就嫁到楊家去了,姑媽的四個兒子裏頭,當時聽説長子楊守正已經中舉,次子楊守禮也是秀才。年齡上倒也對得上,難道真是楊家的兩位表兄?她心中這樣想着,但卻不能説出來,只盼着真是楊家表兄才好,自己也能多個依靠。

誠如林黛玉所想,這同榜的新科進士楊氏兄弟還真就是她的兩位表兄。

楊桂凡家當年不過是個地主,雖然手裏田地不少,收入也還不錯,也當得起鄉紳這樣的稱呼,但地主就是地主,終歸不是有功名在身的特權階層,社會地位也不高,所需繳納的税賦是一個子兒也少不得,婚配對象也不過是縣裏的幾家田地畝數相當的地主家庭的子女,和官員是絲毫也不搭界。

幸而他哥哥楊桂平是個天分高的人,一路從秀才考到進士,楊桂凡自己也爭氣,才得以與林家聯姻,不但家中的田地無需再繳納税,社會地位也是明顯提高。

楊桂凡自己就是科舉‮試考‬的受益人,當然也希望兒子們也能通過科舉‮試考‬,不説更上一層樓,至少也不要讓家族蒙羞,自然對幾個兒子的課業也十分重視。楊家的四個兒子大小就開始教授功課,等到正式啓蒙,管教就更加嚴格。楊桂凡不管公務有多繁忙,每晚間都要檢查兒子的功課。若是完成的好倒也罷了,若是沒有完成,肯定少不得一頓訓斥,甚至是一頓竹筍炒。不過楊桂凡自己就是個能臣,也不願將兒子教成只會讀書、不通庶務的書呆子,因此,除了課業,楊家的兒子們還要學習如何接人待物、處理庶務。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楊守正自然也是將生活重心放到了科舉‮試考‬上頭,他少小讀書,基礎不錯,從童生到秀才再到舉人,也是一帆風順。滿心以為下場就能博個進士來,誰料天不遂人願,考前得了風寒,整個人頭重腳輕,落得個名落孫山,心裏不免沮喪。好在楊守正並不是那等經受不得挫折的温室花朵,很快就從落榜的陰影中走了出來,每與二弟楊守禮一起讀書。

那年母親接到舅舅林如海的來信,他也隨着去了揚州,林如海還教了他不少可靠經驗。

如今再度參加‮試考‬,楊守正底氣更足,自然是榜上有名,而且還是二甲頭名。他兄弟楊守禮也中了二甲四十六名。

雖説比不得一甲的那三個人,但兄弟同榜本來就是一件佳話,況且二人都年少,誰知道將來前程如何,因此,一時楊氏兄弟二人也是出了名了。

楊桂凡聽到消息,自然是喜不勝喜,唯恐二人年少沉不住氣,特特來信教導二人。

楊桂凡還真是多慮了,楊守正本身就是個沉穩的子,又經受了一次失敗,更是懂得不可莽撞。有他做榜樣,楊守禮自然也是十分穩重。

雖然明知母親牽掛京中表妹林黛玉,應當來榮國府拜會一番,也好給表妹撐,但既然中榜,二人少不得拜會考官,又和同年來往聯絡情。如此一來,便拖了一段時方才有功夫到榮國府來。

賈政正和門客清談,就聽大管家賴大來報:“老爺,門外來了今科進士楊氏兄弟,説是來拜訪老爺和大老爺。”賈政心中不由得十分奇怪,暗暗想着自己雖然是工部員外郎,但和楊家兄弟並無來往,且以自己的資歷楊氏兄弟也沒有必要來投靠自己,但也不敢怠慢,忙命賴大:“使人去請大老爺來。”説畢,整整衣衫,就往榮喜堂正廳而去,不多時賈赦也到了。

楊氏兄弟生得是丰神俊朗、長身玉立,見了賈赦、賈政二人,便低頭行禮,口稱世翁。

賈赦與賈政心中納罕,忙回禮不迭,請了兩人入內坐下。

賈赦就是個生喜愛吃喝玩樂的主兒,對上進什麼的是一竅不通,也沒打算在科舉上頭耗費時間,因此,見了二人,並無什麼異樣。

賈政見二人形貌出眾,又是這樣年輕有才,一時也不知道心中到底是何滋味。

他年輕的時候千辛萬苦的考了數次,可惜都是名落孫山,只得安自己説不是自己文才不行,而是天下士子太多,自己本已出身富貴,若是再輕易中舉,豈不是令貧寒學子無晉身之道?然而面前的楊氏兄弟二人,生得如此排場,言談舉止又合乎規矩,偏又同時中舉,尤其是那個楊守禮,今歲不過才將將二十歲罷了,聽聞是每考必中的,如今又是二甲出身。當真是讓人嫉妒地不行。一時又想着不知二人是否婚配,若是沒有,倒是上好的聯姻人選,仔細一想,家中卻並無適齡女孩相配,白白錯過兩個上好的女婿人選,不免心中失落。

賈赦與賈政便誇讚二人如此年輕就中了進士,一時又問:“恕我放肆了,只是不知二位與家下有和親戚?”楊守正笑道:“小侄是令親巡鹽御史林公的外甥。進京趕考之時,家母就命小侄二人來府上拜訪世翁,只是身無功名,不好來見。”賈政一聽二人是林如海的外甥,猛然間想起當時賈與林如海議親的時候,似乎是聽説林如海有個庶出的妹妹的。想來這二人就是林如海那庶出妹妹的兒子了,一時心中不免慨萬千。忙説道:“前幾只聽説出了兄弟同榜進士,再也想不到竟是我們的親戚。世人都説外甥隨舅,果不其然,當年你們舅舅是一甲探花,如今你們兄弟也是不遑多讓,同榜中了進士,你們舅舅還不知道多麼高興呢。”賈赦也連聲附和,極口稱讚楊氏兄弟二人。

楊守正、楊守禮説話得體,賈政又素來喜愛和讀書人打道,如今聽聞二人是自己的晚輩,又見二人對自己畢恭畢敬,心中得意,看二人愈發順眼,先前的那幾分嫉妒之心不覺也煙消雲散了,不免高談闊論起來。

幸而楊氏兄弟被楊桂凡教導的好,雖然心裏不大瞧得上賈赦與賈政兩人只會空發議論,但言談之家卻是絲毫也不,倒是讓賈赦與賈政頗為歡喜,幾乎要將二人引以為忘年知己了。

楊氏兄弟前來,可不是為了見見賈赦、賈政,聽二人説些沒營養的廢話,而是為了看林黛玉,在容忍了許久之後,終於趁着賈政停頓的時間,尋得一個機會,一臉真摯地開口:“小侄是晚輩,還未見過府上老太君,正該向老太君請安才是。”賈政説:“難為你們有心了。”説着就叫人往賈母那裏傳話,稍等片刻便親自帶着二人往內院去了。

賈母和王夫人等正説得熱鬧,就聽人來報信:“今科同榜進士楊大爺和楊二爺來給老太太和兩位太太請安。”賈母忙問道:“他們是外姓男子,即便是來家拜訪,也只該和老爺、大老爺説,怎麼要來見我們?”

“聽説,楊家的二位爺是咱們林姑老爺的外甥。”賈母喜道:“怪道這二人如此出,原來是林家的外甥。我正愁着黛玉也沒個別的親戚,這可好了。”林黛玉聽了,自然是高興的很,暗暗想着,父親若是知道楊家表兄科考得意,只怕也是歡喜的緊。

王熙鳳、潘金蓮等人不便見外姓男子,便起身往屏風後面去了。

楊氏兄弟進來便給賈母和邢夫人、王夫人行禮請安,一絲規矩都不錯的。

二人生得又好,又會説話,賈母見了,心中愈發歡喜,拉着兄弟二人的手説了好一會兒話。

邢夫人和王夫人自然也少不得誇讚兄弟二人年少成才。

林黛玉見到兩位表兄,自然也是歡喜不已。

等到上頭選派了官職,卻是楊守正入了翰林院充任庶吉士,楊守禮被派往山東某縣去當知縣去了。

楊守正打發人回陝西報信,楊桂凡與林溪得知楊守禮入了翰林院皆是十分歡喜。

翰林院雖説清苦,沒什麼油水可撈,但本朝凡是入閣的大學士幾乎都是翰林院出身。楊守正本身沉穩,書讀得通透,又通庶務,若是機緣好,將來前程大有可為。

林溪是個明白人,且楊桂凡雖然家族不顯,本人確實通達,能夠做到布政使一職,在為楊守正選的時候,自然要充分考慮到楊守正是嫡長子,將來要承繼家業,必定要為他選個合適的女子為。林溪往常與任上官眷來往的時候,就留心過此事,看中了時任咸陽知府的長女鄭氏。楊家誠心求娶,鄭知府也覺得楊家家風甚好,楊守正前程可期,將女兒許給他必然不會辱沒了女兒,心下也很願意,兩家便定了婚事。

楊守正立身正,鄭氏有是個聰明人,過得也是和和美美,成親不過二年,鄭氏便給楊守正生了個女兒。鄭氏先前還擔心婆婆和丈夫不喜女兒,心中不安。誰知林溪因為自己沒有女兒,對小姑娘十分稀罕,對孫女兒疼得活像眼珠子一般,便是楊守正對女兒也是十分疼愛,楊桂凡親自為孫女兒取名楊樂安,家裏人稱之為安姐兒。

楊守禮説的親事卻是楊桂凡的同年大理寺吳鶴鳴的女兒吳氏,還未成親。林溪便一邊打發人將楊守正的子鄭氏送來京城,一邊給楊守禮辦婚事,成親後送楊守禮赴任山東。

鄭氏和婆婆丈夫處的好,有意好上加好,她是個聰明人,知道婆婆心疼孃家侄女兒,且她在京城也是舉目無親,便時常帶着女兒安姐兒來榮國府探望林黛玉。此舉當然也贏得了林溪和楊守正的歡喜。

安姐兒這個年紀的小姑娘正是活潑可愛招人疼的時候,偏她又生得粉雕玉琢,可愛非常,小嘴兒又甜,不提林黛玉是她的表姑姑,就是潘金蓮等人也十分喜愛她。

有了安姐兒這個小幫手,鄭氏家教好,為人也十分來得,幾人和鄭氏相談甚歡,自此便和楊家常來常往。

作者有話要説: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