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百八十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方伎左氏載醫和、緩、梓慎、裨灶、史蘇之屬,甚詳且核。下逮巫祝,亦往往張其事以神之。論者謂之浮誇,似矣。而《史記》傳扁鵲、倉公,者,龜策,至黃石、赤松、倉海君之
,近於神仙荒忽,亦備錄不遺。範蔚宗乃以方術名傳。夫藝人術士,匪能登乎道德之途。然前民利用,亦先聖之緒餘,其
者至通神明,參造化,詎曰小道可觀已乎!
明初,周顛、張三丰之屬,蹤跡秘幻,莫可測識,而震動天子,要非妄誕取寵者所可幾。張中、袁珙,占驗奇中。夫事有非常理所能拘者,淺見鮮聞不足道也。醫與天文皆世業專官,亦本《周官》遺意。攻其術者,要必博極於古人之書,而會通其理,沈思獨詣,參以考驗,不為私智自用,乃足以名當世而為後學宗。今錄其最異者,作《方伎傳》。真人張氏,道家者,而世蒙恩澤,其事蹟關當代典故,撮其大略附於篇。
滑壽葛乾孫呂復倪維德周漢卿王履周顛張中張三丰袁珙(子忠徹)戴思恭盛寅皇甫仲和仝寅吳傑(許紳王綸)凌雲(李玉)李時珍(繆希雍)周述學張正常劉淵然等滑壽,字伯仁,先世襄城人,徙儀真,後又徙餘姚。幼警好學,能詩。京口王居中,名醫也。壽從之學,授《素問》、《難經》。既卒業,請於師曰:“《素問》詳矣,多錯簡。愚將分藏象、經度等為十類,類抄而讀之。《難經》又本《素問》、《靈樞》,其間榮衞藏府與夫經絡腧
,辨之博矣,而缺誤亦多。愚將本其義旨,注而讀之可乎?”居中躍然稱善。自是壽學
進。壽又參會張仲景、劉守真、李明之三家而會通之,所治疾無不中。既學針法於東平高
陽,嘗言:“人身六脈雖皆有系屬,惟督任二經,則苞乎腹背,有專
。諸經滿而溢者,此則受之,宜與十二經並論。”乃取《內經骨空》諸論及《靈樞篇》所述經脈,著《十四經發揮》三卷,通考隧
六百四十有七。他如《讀傷寒論抄》、《診家樞要》、《痔瘻篇》又採諸書《本草》為《醫韻》,皆有功於世。晚自號攖寧生。江、浙間無不知攖寧生者。年七十餘,容
如童孺,行步蹻捷,飲酒無算。天台朱右摭其治疾神效者數十事,為作傳,故其著述益有稱於世。
葛乾孫,字可久,長洲人。父應雷,以醫名。時北方劉守真、張潔古之學未行於南。有李姓者,中州名醫,官吳下,與應雷談論,大駭嘆,因授以張、劉書。自是江南有二家學。乾孫體貌魁碩,好擊刺戰陣法。後折節讀書,兼通陰陽、律歷、星命之術。屢試不偶,乃傳父業。然不肯為人治疾,或施之,輒著奇效,名與金華朱丹溪埒。富家女病四支痿痹,目瞪不能食,眾醫治罔效。乾孫命悉去房中香奩、蘇之屬,掘地坎,置女其中。久之,女手足動,能出聲。投藥一丸,明
女自坎中出矣。蓋此女嗜香,脾為香氣所蝕,故得是症。其療病奇中如此。
呂復,字元膺,鄞人。少孤貧,從師受經。後以母病求醫,遇名醫衢人鄭禮之,遂謹事之,因得其古先方及
脈藥論諸書,試輒有驗。乃盡購古今醫書,曉夜研究,自是出而行世,取效若神。其於《內經》、《素問》、《靈樞》、《本草》、《難經》、《傷寒論》、《脈經》、《脈訣》、《病原論》、《太始天元玉冊公誥》、《六微旨》、《五常政》、《玄珠密語》、《中藏經》、《聖濟經》等書,皆有辨論。前代名醫如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至張子和、李東垣諸家,皆有評騭。所著有《內經或問》、《靈樞經脈箋》、《五
診奇眩》、《切脈樞要》、《運氣圖説》、《養生雜言》諸書甚眾。浦江戴良採其治效最著者數十事,為醫案。歷舉仙居、臨海教諭,台州教授,皆不就。
倪維德,字仲賢,吳縣人。祖、父皆以醫顯。維德幼嗜學,已乃業醫,以《內經》為宗。病大觀以來,醫者率用裴宗元、陳師文《和劑局方》,故方新病多不合。乃求金人劉完素、張從正、李杲三家書讀之,出而治疾,無不立效。周萬户子,八歲昏眊,不識飢飽寒暑,以土炭自其口。診之曰:“此慢脾風也。脾藏智,脾慢則智短。”以疏風助脾劑投之,即愈。顧顯卿右耳下生癭,大與首同,痛不可忍。診之曰:“此手足少陽經受
也。”飲之藥,逾月愈。劉子正
病氣厥,或哭或笑,人以為崇。診之曰:“兩手脈俱沉,胃脘必有所積,積則痛。”問之果然,以生
水導之,吐痰涎數升愈。盛架閣
左右肩臂奇癢,延及頭面,不可
,灼之以艾,則暫止。診之曰:“左脈沉,右脈浮且盛,此滋味過盛所致也。”投以劑,旋愈。林仲實以勞得熱疾,熱隨
出入為進退,暄盛則增劇,夜涼及雨則否,如是者二年。診之曰:“此七情內傷,陽氣不升,陰火漸熾。故温則進,涼則退。”投以東垣內傷之劑,亦立愈。他所療治,多類此。常言:“劉、張二氏多主攻,李氏惟調護中氣主補,蓋隨時推移,不得不然。”故其主方不執一説。常患眼科雜出方論,無全書,著《元機啓微》,又校訂《東垣試效方》,並刊行於世。洪武十年卒,年七十五。
周漢卿,松陽人。醫兼內外科,針尤神。鄉人蔣仲良,左目為馬所踶,睛突出如桃。他醫謂系絡已損不可治。漢卿封以神膏,越三復故。華州陳明遠瞽十年。漢卿視之,曰:“可針也。”為翻睛刮翳,欻然辨五
。武城人病胃痛,奮擲乞死。漢卿納藥於鼻,俄噴赤蟲寸許,口眼悉具,痛旋止。馬氏婦有娠,十四月不產,尫且黑。漢卿曰:“此中蠱,非娠也。”下之,有物如金魚,病良已。永康人腹疾,佝僂行。漢卿解衣視之,氣衝起腹間者二,其大如臂。刺其一,砉然鳴,又刺其一亦如之,加以按摩,疾遂愈。長山徐嫗癇疾,手足顫掉,
而走,或歌或笑。漢卿刺其十指端,出血而痊。錢塘王氏女生瘰癧,環頭及腑,凡十九竅。竅破白沈出,將死矣。漢卿為剔竅母深二寸,其餘烙以火,數
結痂愈。山陰楊翁項有疣如瓜大,醉僕階下,潰血不能止。疣潰者必死。漢卿以藥糝其
,血即止。義烏陳氏子腹有塊,捫之如罌。漢卿曰:“此腸癰也。”用大針灼而刺之,入三寸許,膿隨針迸出有聲,愈。諸暨黃生背曲,須杖行。他醫皆以風治之,漢卿曰:“血澀也。”刺兩足崑崙
,頃之投杖去。其捷效如此。
王履,字安道,崑山人。學醫於金華朱彥修,盡得其術。嘗謂張仲景《傷寒論》為諸家祖,後人不能出其範圍。且《素問》雲“傷寒為病熱”言常不言變,至仲景始分寒熱,然義猶未盡。乃備常與變,作《傷寒立法考》。又謂《陽明篇》無目痛,《少陰篇》言背滿不言痛,《太陰篇》無嗌乾,《厥陰篇》無囊縮,必有
簡。乃取三百九十七法,去其重者二百三十八條,復增益之,仍為三百九十七法。極論內外傷經旨異同,並《中風》、《中暑辨》,名曰《溯洄集》,凡二十一篇。又著《百病鈎玄》二十卷,《醫韻統》一百卷,醫家宗之。履工詩文,兼善繪事。嘗遊華山絕頂,作圖四十幅,記四篇,詩一百五十首,為時所稱。
自滑壽以下五人,皆生於元,至明初始卒。
周顛,建昌人,無名字。年十四,得狂疾,走南昌市中乞食,語言無恆,皆呼之曰顛。及長,有異狀,數謁長官,曰“告太平”時天下寧謐,人莫測也。後南昌為陳友諒所據,顛避去。太祖克南昌,顛謁道左。洎還金陵,顛亦隨至。一,駕出,顛來謁。問“何為”曰“告太平”自是屢以告。太祖厭之,命覆以巨缸,積薪煅之。薪盡啓視,則無恙,頂上出微汗而已。太祖異之,命寄食蔣山僧寺。已而僧來訴,顛與沙彌爭飯,怒而不食且半月。太祖往視顛,顛無飢
。乃賜盛饌,食已閉空室中,絕其粒一月,比往視,如故。諸將士爭進酒饌,茹而吐之,太祖與共食則不吐。太祖將徵友諒,問曰:“此行可乎?”對曰:“可。”曰:“彼已稱帝,克之不亦難乎?”顛仰首視天,正容曰:“天上無他座。”太祖攜之行,舟次安慶,無風,遣使問之,曰:“行則有風。”遂命牽舟進,須臾風大作,直抵小孤。太祖慮其妄言惑軍心,使人守之。至馬當,見江豚戲水,嘆曰:“水怪見,損人多。”守者以告。太祖惡之,投諸江。師次湖口,顛覆來,且乞食。太祖與之食,食已,即整衣作遠行狀,遂辭去。友諒既平,太祖遣使往廬山求之,不得,疑其仙去。洪武中,帝親撰《周顛仙傳》,紀其事。
張中,字景華,臨川人。少應進士舉不第,遂放情山水。遇異人,授數學,談禍福,多奇中。太祖下南昌,以鄧愈薦召至,賜坐。問曰:“予下豫章,兵不血刃,此邦之人其少息乎?”對曰:“未也。旦夕此地當血,廬舍毀且盡,鐵柱觀亦僅存一殿耳。”未幾,指揮康泰反,如其言。尋又言國中大臣有變,宜豫防。至秋,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伏甲北門為亂,事覺伏誅。陳友諒圍南昌三月,太祖伐之,召問之。曰:“五十
當大勝,亥子之
獲其渠帥。”帝命從行,舟次孤山,無風不能進。乃以
玄法祭之,風大作,遂達鄱陽。大戰湖中,常遇
孤舟深入,敵舟圍之數重,眾憂之。曰:“無憂,亥時當自出。”已而果然。連戰大勝,友諒中
矢死,降其眾五萬。自啓行至受降,適五十
。始南昌被圍,帝問“何
當解”曰“七月丙戌”報至,乃乙酉,蓋術官算曆,是月差一
,實在丙戍也。其占驗奇中,多若此。為人狷介寡合。與之言,稍涉倫理,輒亂以他語,類佯狂玩世者。嘗好戴鐵冠,人稱為鐵冠子云。
張三丰,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飾邊幅,又號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一食,或數月不食。盡經目不忘,遊處無恆,或雲能一
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遊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
必大興。”時五龍、南巖、紫霄俱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闢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後居寶雞之金台觀。一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有聲,啓視則復活。乃遊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跡益奇幻。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濙偕內侍朱祥齎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餘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嶽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袁珙,字廷玉,鄞人。高祖鏞,宋季舉進士。元兵至,不屈,舉家十七人皆死。父士元,翰林檢閲官。珙生有異稟,好學能詩。嘗遊海外洛伽山,遇異僧別古崖,授以相人術。先仰視皎,目盡眩,布赤黑豆暗室中,辨之,又懸五
縷窗外,映月別其
,皆無訛,然後相人。其法以夜中燃兩炬視人形狀氣
,而參以所生年月,百無一謬。
珙在元時已有名,所相士大夫數十百,其於死生禍福,遲速大小,並刻時,無不奇中。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兒,由閩海道見珙。珙曰:“公神氣嚴肅,舉動風生,大貴驗也。但印堂司空有赤氣,到官一百十四
當奪印。然守正秉忠,名垂後世,願自勉。”普署台事于越,果為張士誠
取印綬,抗節死。見江西憲副程徐曰:“君帝座上黃紫再見,千
內有二美除。但冷笑無情,非忠節相也。”徐於一年後拜兵部侍郎,擢尚書。又二年降於明,為吏部侍郎。嘗相陶凱曰:“君五嶽朝揖而氣
未開,五星分明而光澤未見,宜藏器待時。不十年以文進,為異代臣,官二品,其在荊、揚間乎!”凱後為禮部尚書、湖廣行省參政。其
類如此。洪武中,遇姚廣孝於嵩山寺,謂之曰:“公,劉秉忠之儔也,幸自愛。”後廣孝薦於燕王,召至北平。王雜衞士類己者九人,
弓矢,飲肆中。珙一見即前跪曰:“殿下何輕身至此。”九人者笑其謬,珙言益切。王乃起去,召珙宮中,諦視曰:“龍行虎步,
角
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須過臍,即登大寶矣。”已見藩邸諸校卒,皆許以公侯將帥。王慮語
,遣之還。及即位,召拜太常寺丞,賜冠服、鞍馬、文綺、寶鈔及居第。帝將建東宮,而意有所屬,故久不決。珙相仁宗曰:“天子也。”相宣宗曰:“萬歲天子。”儲位乃定。
珙相人即知其心術善惡。人不畏義,而畏禍患,往往因其不善導之於善,從而改行者甚多。為人孝友端厚,待族黨有恩。所居鄞城西,繞舍種柳,自號柳莊居士,有《柳莊集》。永樂八年卒,年七十有六。賜祭葬,贈太常少卿。
子忠徹,字靜思。幼傳父術。從父謁燕王,王宴北平諸文武,使忠徹相之。謂都督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氣浮,布政使張昺面方五小,行步如蛇,都指揮謝貴擁腫蚤肥而氣短,都督耿瓛顴骨鬢,
如飛火,僉都御史景清身短聲雄,於法皆當刑死。王大喜,起兵意益決。及為帝,即召授鴻臚寺序班,賜齎甚厚。遷尚寶寺丞,已,改中書舍人,扈駕北巡。駕旋,仁宗監國,為讒言所中,帝怒,榜午門,凡東宮所處分事,悉不行。太子憂懼成疾,帝命蹇義、金忠偕忠徹視之。還奏,東宮面
青藍,驚憂象也,收午門榜可愈。帝從之,太子疾果已。帝嘗屏左右,密問武臣朱福、朱能、張輔、李遠、柳升、陳懋、薛祿,文臣姚廣孝、夏原吉、蹇義及金忠、呂震、方賓、吳中、李慶等禍福,後皆驗。九載秩滿,復為尚寶司丞,進少卿。
禮部郎周訥自福建還,言閩人祀南唐徐知諤、知誨,其神最靈。帝命往其像及廟祝以來,遂建靈濟宮于都城,祀之。帝每遘疾,輒遣使問神。廟祝詭為仙方以進,藥
多熱,服之輒痰壅氣逆,多暴怒,至失音,中外不敢諫。忠徹一
入侍,進諫曰:“此痰火虛逆之症,實靈濟宮符藥所致。”帝怒曰:“仙藥不服,服凡藥耶?”忠徹叩首哭,內侍二人亦哭。帝益怒,命曳二內侍杖之,且曰:“忠徹哭我,我遂死耶?”忠徹惶懼,趨伏階下,良久始解。帝識忠徹於藩邸,故待之異於外臣。忠徹亦以帝遇己厚,敢進讜言,嘗諫外國取寶之非,武臣宜許行服,衍聖公誥宜改賜玉軸,聞之韙之。
宣德初,睹帝容曰:“七
內,宗室當有謀叛者。”漢王果反。嘗坐事下吏罰贖。正統中,復坐事下吏休致。二十餘年卒,年八十有三。
忠徹相術不殊其父,世所傳軼事甚多,不具載。其相王文,謂“面無人,法曰瀝血頭”相於謙,謂“目常上視,法曰望刀眼”後果如其言。然
陰險,不如其父,與羣臣有隙,即緣相法於上前齮齕之。頗好讀書,所著有《人相大成》及《鳳池
稿》、《符台外集》,載元順帝為瀛國公子云。
戴思恭,字原禮,浦江人,以字行。受學於義烏朱震亨。震亨師金華許謙,得朱子之傳,又學醫於宋內侍錢塘羅知悌。知悌得之荊山浮屠,浮屠則河間劉守真門人也。震亨醫學大行,時稱為丹溪先生。愛思恭才,盡以醫術授之。洪武中,徵為御醫,所療治立效,太祖愛重之。燕王患瘕,太祖遣思恭往治,見他醫所用藥良是,念何以不效,乃問王何嗜。曰:“嗜生芹。”思恭曰:“得之矣。”投一劑,夜暴下,皆細蝗也。晉王疾,思恭療之愈。已,復發,即卒。太祖怒,逮治王府諸醫。思恭從容進曰:“臣前奉命視王疾,啓王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復作不可療也。’今果然矣。”諸醫由是免死。思恭時已老,風雨輒免朝。太祖不豫,少間,出御右順門,治諸醫侍疾無狀者,獨
思恭曰:“汝仁義人也,毋恐。”已而太祖崩,太孫嗣位,罪諸醫,獨擢思恭太醫院使。永樂初,以年老乞歸。三年夏,復徵入,免其拜,特召乃進見。其年冬,復乞骸骨,遣官護送,齎金幣,逾月而卒,年八十有二,遣行人致祭。所著有《證治要訣》、《證治類元》、《類證用藥》諸書,皆{隱木}括丹谿之旨。又訂正丹谿《金匱鈎玄》三卷,附以己意。人謂無愧其師雲。
盛寅,字啓東,吳江人。受業於郡人王賓。初,賓與金華戴原禮遊,冀得其醫術。原禮笑曰:“吾固無所吝,君獨不能少屈乎?”賓謝曰:“吾老矣,不能復居弟子列。”他伺原禮出,竊發其書以去,遂得其傳。將死,無子,以授寅。寅既得原禮之學,復討究《內經》以下諸方書,醫大有名。永樂初,為醫學正科。坐累,輸作天壽山。列侯監工者,見而奇之,令主書算。先是有中使督花鳥於江南,主寅舍,病脹,寅愈之。適遇諸途,驚曰:“盛先生固無恙耶!予所事太監,正苦脹,盍與我視之。”既視,投以藥立愈。會成祖較
西苑,太監往侍。成祖遙望見,愕然曰:“謂汝死矣,安得生?”太監具以告,因盛稱寅,即召入便殿,令診脈。寅奏,上脈有風濕病,帝大然之,進藥果效,遂授御醫。一
,雪霽,召見。帝語白溝河戰勝狀,氣以甚厲。寅曰:“是殆有天命耳。”帝不懌,起而視雪。寅復
唐人詩“長安有貧者,宜瑞不宜多”句,聞者咋舌。他
,與同官對弈御藥房。帝猝至,兩人斂枰伏地,謝死罪。帝命終之,且坐以觀,寅三勝。帝喜,命賦詩,立就。帝益喜,賜象牙棋枰並詞一闋。帝晚年猶
出
,寅以帝
秋高,勸毋行。不納,果有榆木川之變。
仁宗在東宮時,妃張氏經期不至者十月,眾醫以妊身賀。寅獨謂不然,出言病狀。妃遙聞之曰:“醫言甚當,有此人何不令早視我。”及疏方,乃破血劑。東宮怒,不用。數病益甚,命寅再視,疏方如前。妃令進藥,而東宮慮墮胎,械寅以待。已而血大下,病旋愈。當寅之被系也,闔門惶怖曰:“是殆磔死。”既三
,紅仗前導還邸舍,賞賜甚厚。
寅與袁忠徹素為東宮所惡,既愈妃疾,而怒猶未解,懼甚。忠徹曉相術,知仁宗壽不永,密告寅,寅猶畏禍。及仁宗嗣位,求出為南京太醫院。宣宗立,召還。正統六年卒。兩京太醫院皆祀寅。寅弟宏亦藥論,子孫傳其業。
初,寅晨直御醫房,忽昏眩死,募人療寅,莫能應。一草澤醫人應之,一服而愈。帝問狀,其人曰:“寅空心入藥房,猝中藥毒。能和解諸藥者,甘草也。”帝問寅,果空腹入,乃厚賜草澤醫人。
皇甫仲和,睢州人。天文推步學。永樂中,成祖北征,仲和與袁忠徹扈從。師至漠北,不見寇,將引還,命仲和佔之,言:“今
未申間,寇當從東南來。王師始卻,終必勝。”忠徹對如之。比
中不至,復問,二人對如初。帝命械二人,不驗,將誅死。頃之,中官奔告曰:“寇大至矣。”時初得安南神炮,寇一騎直前,即以炮擊之,一騎復前,再擊之,寇不動。帝登高望之曰:“東南不少卻乎?”亟麾大將譚廣等進擊,諸將奮斫馬足,寇少退。俄疾風揚沙,兩軍不相見,寇始引去。帝
即夜班師,二人曰:“明
寇必降,請待之。”至期果降,帝始神其術,授仲和欽天監正。
英宗將北征,仲和時已老,學士曹鼐問曰:“駕可止乎?胡、王兩尚書已率百官諫矣。”曰:“不能也,紫微垣諸星已動矣。”曰:“然則奈何?”曰:“盍先治內。”曰:“命親王監國矣。”曰:“不如立儲君。”曰:“皇子幼,未易立也。”曰:“恐終不免立。”及車駕北狩,景帝遂即位。寇之薄都城也,城中人皆哭。仲和曰:“勿憂,雲向南,大將氣至,寇退矣。”明,楊洪等入援,寇果退。一
出朝,有衞士請佔。仲和辭,衞士怒。仲和笑曰:“汝室中
妾正相鬥,可速返。”返則方鬥不解。或問:“何由知?”曰:“彼問時,適見兩鵲鬥屋上,是以知之。”其佔事率類此。
仝寅,字景明,安邑人。年十二歲而瞽,乃從師學京房術,佔禍福多奇中。父清遊大同,攜之行上。石亨為參將,頗信之,每事諮焉。英宗北狩,遣使問還期。筮得《乾》之初,曰:“大吉。四為初之應,初潛四躍,明年歲在午,其幹庚。午,躍候也。庚良,更新也。龍歲一躍,秋潛秋躍,明年仲秋駕必復。但繇勿用,應在淵,還而復,必失位。然象龍也,數九也。四近五,躍近飛。龍在醜,醜曰赤奮若,覆在午。午
赤,午奮於醜,若,順也,天順之也。其於丁,象大明也。位於南方,火也。寅其生,午其王,壬其合也。至歲丁丑,月寅,
午,合於壬,帝其復辟乎?”已而悉驗。
石亨入督京營,挾自隨。及也先都城,城中人恟懼,或請筮之,寅曰:“彼驕我盛,戰必勝。”寇果敗去。明年,也先請遣使
上皇,廷臣疑其詐。寅言於亨曰:“彼順天仗義,我中國反失奉
禮,寧不貽笑外蕃。”亨乃與于謙決計,上皇果還。景泰三年,指揮盧忠告變,事連南宮。帝殺中官阮
,猶窮治不已,外議洶洶。忠一
屏人請筮,寅叱之曰:“是兆大凶,死不足贖。”忠懼而徉狂,事得不竟。已而忠果伏誅。英宗復辟,將官寅,寅固辭。命賜金錢金卮諸物。其父官指揮僉事,將赴徐州。英宗慮寅偕行,乃授錦衣百户,留京師。寅見石亨勢盛,每因筮戒之,亨不能用,卒及於禍。寅以筮遊公卿貴人間,莫不信重之,然無一語及私。年幾九十乃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