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十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家富,曾孫曄為建寧指揮,以貲敗。詳《宦官傳》。
曄從弟旦,字晉叔,弘治中進士。歷官太常卿。以忤劉瑾,左遷知温州府,治最,稍遷浙江提學副使。瑾誅,累擢至户部侍郎,督京、通倉,出理餉甘肅。還,進右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討平番禺、清遠、河源諸瑤。嘉靖初,遷至南京吏部尚書。張璁、桂萼驟進,旦率九卿極言不可。會吏部尚書喬宇罷,召旦代之,未至,為給事中陳洸所劾,勒致仕。年七十餘卒。
楊溥,字弘濟,石首人。與楊榮同舉進士。授編修。永樂初,侍皇太子為洗馬。太子嘗讀《漢書》,稱張釋之賢。溥曰:“釋之誠賢,非文帝寬仁,未得行其志也。”採文帝事編類以獻。太子大悦。久之,以喪歸。時太子監國,命起視事。十二年,東宮遣使帝遲,帝怒。黃淮逮至北京繫獄。及金問至,帝益怒曰:“問何人,得侍太子!”下法司鞫,連溥,逮繫錦衣衞獄。家人供食數絕。而帝意不可測,旦夕且死。溥益奮,讀書不輟。系十年,讀經史諸子數週。
仁宗即位,釋出獄,擢翰林學士。嘗密疏言事。帝褒答之,賜鈔幣。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憐之。明年建弘文閣于思善門左,選諸臣有學行者侍值。士奇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詔官繼博士,敬編修,澄給事中,值閣中。命溥掌閣事,親授閣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學問。
廣知民事,為治道輔。有所建白,封識以進。”尋進太常卿,兼職如故。
宣宗即位,弘文閣罷,召溥入內閣,與楊士奇等共典機務。居四年,以母喪去,起復。九年遷禮部尚書,學士值內閣如故。
英宗初立,與士奇、榮請開經筵。豫擇講官,必得學識平正、言行端謹、老成達大體者數人供職。且請慎選宮中朝夕侍從內臣。太后大喜。一,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國公張輔及士奇、榮、溥、尚書胡濙入。諭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屢加嘆息,不意今尚見卿。”溥
泣,太后亦泣,左右皆悲愴。始仁宗為太子,被讒,宮僚多死詔獄,溥及黃淮一系十年,瀕死者數矣。仁宗時時於宮中念諸臣,太后亦久憐之,故為溥言之如此。太后復顧帝曰:“此五臣,三朝簡任,俾輔後人。皇帝萬幾,宜與五臣共計。”正統三年,《宣宗實錄》成,進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溥後士奇、榮二十餘年入閣,至是乃與士奇、榮並。六年歸省墓,尋還。
是時,王振尚未橫,天下清平,朝無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稱“三楊”以居第目士奇曰“西楊”榮曰“東楊”而溥嘗自署郡望曰南郡,因號為“南楊”溥質直廉靜,無城府。恭謹,每入朝,循牆而走。諸大臣論事爭可否,或至違言。溥平心處之,諸大臣皆歎服。時謂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
,皆人所不及雲。比榮、士奇相繼卒,在閣者馬愉、高谷、曹鼐皆後進望輕。溥孤立,王振益用事。十一年七月,溥卒,年七十五。贈太師,諡文定。官其孫壽尚寶司丞。後三年,振遂導英宗北征,陷土木,幾至大亂。時人追思此三人者在,當不至此。而後起者爭暴其短,以為依違中旨,釀成賊奄之禍,亦過刻之端也。
馬愉,字和,臨朐人。宣德二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九年秋,特簡史官及庶吉士三十七人進學文淵閣,以愉為首。正統元年充經筵講官,再遷至侍讀學士。時王振用事,一
,語楊士奇、榮曰:“朝廷事久勞公等,公等皆高年,倦矣。”士奇曰:“老臣盡瘁報國,死而後已。”榮曰:“吾輩衰殘,無以效力,當擇後生可任者,報聖恩耳。”振喜而退。士奇咎榮失言。榮曰:“彼厭吾輩矣,一旦內中出片紙令某人入閣,且奈何?及此時進一二賢者,同心協力,尚可為也。”士奇以為然。翼
,遂列侍讀學士苗衷、侍講曹鼐及愉名以進。由是愉被擢用。五年詔以本官入內閣,參預機務,尋進禮部右侍郎。十二年卒。贈尚書兼學士。贈官兼職,自愉始。
愉端重簡默,門無私謁。論事務寬厚。嘗奏天下獄久者多瘐死,宜簡使者分道決遣。帝納焉。邊警,方命將,而別部使至,眾議執之。愉言:“賞善罰惡,為治之本。波及於善,非法。乘人之來執之,不武。”帝然之,厚遣其使。
贊曰:成祖時,士奇、榮與解縉等同直內閣,溥亦同為仁宗宮僚,而三人逮事四朝,為時耆碩。溥入閣雖後,德望相亞,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持眾美效之君,輔贊彌縫而藏諸用。又稱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楊其庶幾乎。
部分譯文楊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年喪父,隨母改嫁羅氏,不久覆宗。家境非常貧寒。他致力於學問,靠教授生徒來自給。多次遊歷於湖、湘之間,以館居江夏的時間最長。建文初年,皇上召集儒生修撰《太祖實錄》,士奇已經被推薦為教授參加編修,王叔英又以士奇有史才而推薦他。士奇於是被召入翰林院,任編纂官。不久皇上命吏部考核史館的儒生。尚書張。。得到士奇的策論,説:“這不是讀經書生的言論。”把他上奏為第一名。士奇被授予吳王府審理副官,仍擔任史館職務。成祖即位後改任編修官。不久,被選進內閣,主管樞機事務,數月後升為侍講。
永樂二年(1404)選拔內宮臣僚,任命士奇為左中允。五年升任左諭德。士奇奉職非常謹嚴,居家時從不談論公事,即使是至親好友也不讓他們知道。在皇帝面前,他舉止恭敬謹慎,善於應對,所談論的事情常能切中要害。別人有小過,常為他們掩蓋。廣東布政使徐奇運來嶺南的土特產饋贈給廷巨,有人得到送禮清單,上呈給皇上。皇上見上面沒有士奇的名字,便將他召來詢問。士奇回答説“:徐奇赴廣東時,羣臣作詩文為他送行,臣當時正患病,沒有參加,所以唯獨我沒有趕上。現在我是否得到禮物還不知道,況且禮物很輕,應當沒有別的意思。”皇上於是命人將名單燒掉。
六年(1408),皇上北巡,命士奇與蹇義、黃淮留下輔佐太子。太子喜歡文學辭章,讚譽王汝玉以詩法謀取進身之階。士奇説“:殿下應當留心讀《六經》,閒暇時間則看看兩漢的詔令。詩是小技,不足以治國安邦。”太子稱善。
當初,皇上起兵時,漢王多次力戰有功。皇上允諾事成之後將他立為太子。但後來漢王沒有得立,便產生怨望情緒。皇上又可憐趙王年少,對他特別寵愛。於是這兩位王爺聯合離間太子,皇上頗為心動。九年(1411)皇上回南京,召見士奇詢問太子監國的情況。士奇説他很孝敬,並且説:“殿下天資很高,即使有了過失也一定要清楚,然後加以改正。他存心愛人,決不辜負陛下的重託。”皇上高興。十一年元旦,有
食。禮部尚書呂震請不要罷朝賀。侍郎儀智説不可。士奇也引宋仁宗故事極力主張不可朝賀。於是罷朝賀。第二年,皇上北征。士奇仍輔佐太子留守。這時漢王更急迫地誣陷太子。皇上回京時,以
駕遲緩的罪名,將黃淮等東宮屬官全部投進監獄。士奇後到,得到皇上寬宥。皇上召問有關太子的事情。士奇叩頭説道“:太子與當初一樣孝敬,所有
駕拖沓遲緩的過失,都是臣等的罪過。”皇上的怒意才消除。行在所的大臣一起上書彈劾士奇,説不該唯獨寬宥他。於是將士奇投入錦衣衞監獄,不久獲釋。
十四年(1416),皇上回京師,聽到有關漢王陰謀奪嫡以及其他不軌行為的一些傳聞,便問蹇義。蹇義不答,於是問士奇。士奇回答説“:臣與蹇義都在東宮侍奉太子,外人都不敢對我們兩人説及漢王的事。但漢王兩次被遣到他的藩國去,他都不肯去。現在他知道陛下將要遷都,總是請求留守南京。望陛下好好考慮他的用意。”皇上默然不語,起身回宮。幾天後,皇上全部獲知了漢王所做的事情,便削奪了他的兩個護衞,把他安置在樂安。第二年進升士奇為翰林學士,兼任原職。十九年改任左坊大學士,仍兼學士。第二年又犯輔導有誤的過失,被投進錦衣衞監獄,十天後獲釋。
仁宗即位後,被提升為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皇上御臨便殿,蹇義、夏原吉奏完事還沒有退下。皇上望見士奇,對兩人説:“新華蓋殿大學士來了,他肯定有正直的言論,讓我們來聽聽。”士奇上前説道“:聖恩減少歲供的詔令才下兩天,惜薪司便傳出聖旨要徵收八十萬斤棗子,這與前的詔令不符。”皇上立即命令減去半數。按制度喪服要穿二十七
,期滿後呂震請換上吉服。士奇説不行。呂震厲聲呵斥他。蹇義將這兩種意見進呈給皇上。第二天,皇上頭戴白帽,身穿麻衣,
繫麻帶來視朝。廷臣中只有士奇和英國公張輔與皇上一樣着喪服。罷朝後,皇上對左右的人説:“先帝梓宮還停殯待葬,改易服裝豈是做臣子的所忍心説的?士奇做得對。”士奇進位少保,與同官楊榮、金幼孜一起得到皇上賜給的“繩愆糾繆”銀章,可以將奏章密封后再上呈談論政事。不久升為少傅。
當時布政使、郡守縣令來朝見,尚書李慶建議把軍隊多餘的馬匹發給有關官員,然後國家每年向他們徵收馬駒。士奇説“:朝廷選拔賢才授予官職,現在讓他們去牧馬,這是貴畜生而賤士啊。怎麼向天下後世待呢?”皇上允諾發中旨取消這一做法,但過後便寂然無聞了。士奇又極力建言,但不見迴音。不久,皇上御臨思善門,召見士奇,對他説“:我先前哪能是真的忘了這件事?聽説呂震、李慶這幫人都不喜歡你,朕念你孤身一人,恐怕被他們傷害,所以不想因為你的反對而停罷這件事。現在有辭了。”於是拿出陝西按察使陳智寫的《養馬不便疏》,讓士奇起草敕令頒行。士奇叩頭稱謝。羣臣練習朝賀元旦的禮儀,呂震請求用音樂,士奇與黃淮上疏請停止不用。沒見答覆。士奇再奏,在殿庭中一直等到夜漏十刻。答覆説:“可。”過了一天,皇上召士奇,對他説:“呂震每事都要誤我,要不是有愛卿等人的爭辯,真是後悔不及。”命士奇兼兵部尚書,並享受三職俸祿。士奇辭掉了尚書的俸祿。
皇上監國時,不滿意御史舒仲成,這時想加罪於他。士奇説:“陛下即位後,曾下詔寬宥原先所有忤逆聖旨的人。現在如果將仲成治罪,則詔書就會失去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您就像漢景帝對待衞綰一樣,難道不可以嗎?”皇上便放棄將仲成治罪。有人説大理寺卿虞謙談論事情時不注意保密。皇上大怒,將他降官一級。士奇為他辯白,虞謙得以復職。又大理寺少卿弋謙因上書言事而得罪。士奇説“:弋謙響應詔書陳述自己的觀點,如果加罪給他,則羣臣從此以後將不敢説話了。”皇上馬上升弋謙為副都御史,並下敕令承認錯誤。
當時有人上書歌頌太平,皇上拿給大臣們看,他們都以為然。唯獨士奇説:“陛下雖然恩澤廣佈於天下,但還有離失所的人,天下的瘡痍還沒有癒合,人民生活還很艱難。還要休養生息幾年,才可望看到天下太平。”皇上説“:對。”隨即對蹇義等人説“:我以滿腔至誠對待各位愛卿,望你們匡正輔佐。但士奇曾五次上書,而你們皆沒有一言。難道説朝廷真的沒有失政,天下太平了嗎?”諸位大臣慚愧而退。這年四月,皇上賜給士奇璽書説“:以前我肩負監國使命,愛卿你侍候於左右,我們同心同德,一起獻身國事,公而忘私,多次經歷艱難,意志不曾動搖。自我即位以來,你進獻佳計,期望我治好國家,忠貞不二,這些我都記在心裏。茲創制‘楊貞一印’賜給愛卿。尚望努力修身,以成就英明賢良之美譽。”不久修纂《太宗實錄》,士奇與黃淮、金幼孜、楊溥都充任總裁官。不久,皇上病危,將士奇和蹇義、黃淮、楊榮召到思善門,命令士奇寫敕令將太子從南京召回。
宣宗即位後,編修《仁宗實錄》,士奇仍充任總裁官。宣德元年(1426),漢王高煦造反。皇上親自出徵,平定了叛亂。回師途中,經過獻縣單家橋時,侍郎陳山前來拜見,説漢王、趙王實是同心合謀,請求乘勢襲擊彰德,擒拿趙王。楊榮極力贊成。士奇説:“論事應當有事實據,天地鬼神難道可以欺騙嗎?”楊榮厲聲説道“:你想阻撓大計嗎?現在逆黨都説趙王實是參與了計劃,怎能説沒有
據?”士奇説:“太宗皇帝有三個兒子,所以當今皇上只有兩個叔父。有罪的當然不可赦免,而無罪的應當好好地對待他。如果對他有懷疑的話,加以防範,不使產生禍患就行了,何必急於動武,而傷害了皇祖在天之意呢?”當時只有楊溥與士奇意見一致。士奇將去諫阻皇上,而楊榮已先進去了,士奇想跟着進去,但被守門衞士擋住了。一會兒皇上召蹇義、夏原吉進去。兩人把士奇的話告訴了皇上。皇上開始本就沒有加罪於趙王的意思,移師討伐趙王的事終於得以止息。等到回京後,皇上思考士奇的話,對他説“:現在人們多在議論趙王的事,怎麼辦?”士奇説“:趙王是您最親的人,陛下應該保全他,不要被羣臣的議論所
惑。”皇上説“:我想將羣臣的奏章封好,送給趙王看,讓他自己處理,你看怎麼樣?”士奇説“:好,如再得一封璽書更好。”於是皇上派使者將璽書送到趙國。趙王得到書信後大喜,哭着説:“我可以活下去了。”馬上上表稱謝,並且獻出護衞。人們的議論這才停息。皇上對待趙王
益親近,而陳山則受到了冷遇。皇上對士奇説“:趙王能夠得以保全,全仗了愛卿之力。”賜給士奇金幣。
當時趾多次反叛。朝廷屢次派大軍征討,都失敗了。
趾黎利派人偽請封立陳氏的後代。皇上也厭兵了,想准許他的請求。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以下的人,都説許給他沒有理由,這樣做只能是向天下示弱。皇上召見士奇、楊榮來商議。兩人堅持説“:陛下體恤人民的生命,對邊遠地區採取安撫政策,不能説沒有理由。漢朝放棄珠崖,前代史家把它作為美談,而不認為是示弱。准許
趾人的請求為便。”不久命令挑選出使
趾的使者。蹇義推薦伏伯安能言善辯。士奇説“:如果言語不忠不信,即使到蠻貊民族地區也行不通。伏伯安是個小人,出使
趾只會讓國家蒙受恥辱。”皇上同意他的意見,另外派遣了使者。於是放棄
趾,罷兵,每年省下的軍費達數萬。
五年(1430),皇上陪同皇太后拜祭陵墓,召英國公張輔、尚書蹇義和士奇、楊榮、金幼孜、楊溥到行殿朝見皇太后。太后
勞了他們。皇上又對士奇説“:太后曾對朕説,先帝在青宮時,只有你不怕觸犯先帝,而先帝也能聽從你的勸諫,所以才不會把事情
糟。太后還教誨我應當接受梗直的言論。”士奇答道“:這都是皇太后盛德之言,願陛下好好體會。”不久皇上敕令鴻臚寺,説士奇老而有病,趨朝如果落後了,不要照章論奏。皇上曾微服出行,晚上幸臨士奇家。士奇倉皇出來
接,叩頭説道:“陛下一身的安危關係到宗廟國家,奈何不自加珍重?”皇上説:“想與你談一談,所以就來了。”過了幾天,抓到兩個強盜,發現他們有特別的陰謀。皇上召見士奇,把這事告訴了他,然後説:“現在才知道你對朕的愛護。”皇上因四方屢有水旱災害,便召見士奇,討論下詔寬恤百姓,免除受災嚴重地區的租税,承養官馬因受災而導致虧損的也免以課税。士奇趁機請求免除拖欠的賦税、薪炭錢和牧草錢,減少官田租額,審理滯留的冤案,停止工程建設,以廣佈愛民之德。百姓非常高興。過了兩年,皇上對士奇説:“體恤人民的詔書已經下了很久了,現在還有要撫卹的嗎?”士奇説“:先前的詔書説要減少官田的租率,但户部仍照舊額徵收。”皇上不高興地説“:現在首先推行這一政策,不執行的依法論罪。”士奇又請安撫逃亡的百姓,考察貪官污吏,選舉長於文學和有勇武的人才,令被判了極刑的人的子孫都可以進入仕途為官。又請讓三品以上的廷臣和布政司、按察司長官,各自推薦所瞭解的人才,以備各部門和地方郡守選用。答覆都説可行。當時,皇上勵
圖治,士奇等人齊心輔佐,海內稱頌為國家大治、天下太平。皇上於是仿效古代君臣遊玩的故事,每年
節,給百官放假十天。皇上車駕也時常到西苑萬歲山遊玩,學士們一路相隨,互相賦詩唱和,從容地詢問民間疾苦。大臣有什麼論諫疏奏,皇上都虛心地聽從和採納。
皇上剛即位時,內閣大臣有七人。其中陳山、張瑛是皇上做東宮太子時的舊恩,但因不稱職,已經出任別官。黃淮因病退休。金幼孜已去世。內閣中只剩下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楊榮豪放開朗,果斷剛毅,辦事敢作敢為。他曾多次跟隨成祖北征,對守邊將領賢明與否,邊防要的險易遠近,敵情的順逆,都有了解。但他也頗通饋贈之道,守邊將領每年常有良馬送給他。皇上對此頗有了解,便問士奇。士奇極力辯解説:“楊榮
通邊防事務,這一點臣等都不如他。不應該因這點小缺點而對他產生介意。”皇上笑着説“:楊榮曾經揭你和夏原吉的短,你難道反而要為他説話嗎?”士奇説:“願陛下就像寬容臣的過錯一樣寬容楊榮。”皇上這才消除了介意。後來,這些話漸漸傳開了,楊榮為此覺得愧對士奇,兩人相處得更好了。皇上對他也更加親善,先後賜給的珍貴果品、牛羊美酒、錦衣金幣、書籍器用無數。
宣宗逝世,繼位的英宗年方九歲,軍國大政都稟報太皇太后。太后放心任用士奇、楊榮、楊溥三人,有事情便派中宮使者到內閣商議,然後做出決定。三人也很自信,從容地理政。士奇首先請訓練士兵,加強邊防,設南京參贊機務大臣,分派文武官員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罷設偵事校尉。又請逐步減免租税,慎重執法量刑,嚴格考核百官。太后都允許推行。正統初年,朝政清明,可以説是士奇等人的功勞。三年(1438),《宣宗實錄》修成,士奇升為少師。四年請求退休。皇上不允許,敕令回家掃墓。不久,回京。
這時宦官王振為皇上所寵愛,逐漸干預外朝的事務,教導皇上用嚴刑對待大臣,大臣往往被投入獄中。靖江王佐敬私下送金給楊榮。楊榮當時回家掃墓,回來後不知道這事。王振想借此排擠楊榮,士奇極力調解,才得以無事。楊榮不久去世,士奇、楊溥更加孤立了。第二年於是發大軍征討麓川,國庫錢財大量耗費,士卒戰馬以及物質損失達數萬。又過了一年,太皇太后去世,王振的勢力更盛,他大作威福,百官稍有觸犯,馬上逮捕入獄。廷臣人人震恐,士奇也無法制止他。
士奇既已年老,兒子楊稷非常傲慢,曾經侵凌弱者,犯下殺人之罪。言官紛紛彈劾楊稷。朝廷商議不馬上對他繩之以法,先把他的罪狀拿給士奇看。又有人揭發楊稷殘暴施的數十件事,於是楊稷受到審判。年老有病的士奇受到控告,皇上怕他身心受到傷害,便下詔安
勸勉。士奇
動而泣,從此憂憤不能起。九年(1444)三月去世,終年八十歲。贈太師,諡文貞。有關官員於是依法誅殺楊稷。
當初,正統初年,士奇説瓦剌逐漸強盛,將成為邊防的禍患,而邊防軍缺少馬匹,恐怕不能抵禦。請讓他們於附近的太僕寺領取馬匹,另外西番的貢馬也全部撥給他們。士奇死後不久,也先果然入侵,遂發生了土木堡之難。有識之士還在懷念他的話。士奇還很善於知人,好推薦貧寒之士,所推薦的還有些是開始不認識的。像于謙、周忱、況鍾等人,都是得到士奇的推薦,當了一二十年的官。他們的廉潔和才能冠絕於天下,成為當代的名臣。
楊榮,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榮。建文二年(1400)中進士。被授予編修官。成祖剛進入京師時,楊榮謁在馬前説“:殿下是先拜謁太祖陵呢,還是先即位?”成祖馬上驅駕拜謁太祖陵。楊榮從此受到知任。成祖即位後,把楊榮選入文淵閣,為他改名為榮。一同當值的七人中,楊榮年齡最小,也非常警
。有天晚上,寧夏來報告説被圍,皇上召七人,他們都已出去,只有楊榮在,皇上將奏報給他看。楊榮説:“寧夏城很堅固,人民又都習戰,從發出奏報到現在已過了十幾天了,寧夏城之圍應該已經解了。”到夜半時,果然有奏報來説圍已解了。皇上對楊榮説“:你怎麼預測得這麼準?”江西有盜賊發生,皇上遣使者去招撫,而令韓觀率兵隨後出發。賊人接受招撫的奏報傳到,皇上想賜敕
勞韓觀。楊榮説“:推算奏報發出時,韓觀還沒到達,不應給他論功。”皇上更加敬重他,再升他為侍講。太子建立後,楊榮進升右諭德,仍兼前職,與在內閣當值的諸臣同被賜給二品官服。他評議各部門事宜,都合皇上意旨,又被賜給衣服錢幣。皇上非常威嚴,與大臣們議事不能決斷時,常常發怒。楊榮一到,皇上臉
便轉好了,而事情也決定了。
永樂五年(1407)他受命前往甘肅經劃軍務,所過之處他都觀察山川形勢,瞭解軍民情況,檢查城堡。回來後他在武英殿向皇上彙報,皇上非常高興。當時正值盛暑,皇上親自切瓜給他吃。不久他升為右庶子,仍兼前職。第二年他父親去世,皇上讓他乘驛車回去。父親下葬後,他被召回任事。又過了一年,母親去世,楊榮請求回家,皇上因北行期臨近,沒有批准,命他同胡廣、金幼孜扈從北行。甘肅總兵官何福説
不花等人請求投降,要求在亦集乃受命。皇上命楊榮往甘肅與何福一起受降,持節就在軍中封何福為寧遠侯。楊榮順便到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劃邊防事務。回來後他上奏十項建議,皇上很欣賞地採納了。
八年(1410),他隨從皇上出,到達臚朐河。皇上挑選出三百名勇士做護衞,但不
給別的將領,而是
給楊榮統領。回師時,糧餉供應不上,楊榮請將供給皇上的剩餘部分撥給部隊,還令軍中有剩餘糧食的可以相互借貸,等入
後國家加倍償還。部隊因此得以渡過難關。第二年他請求奔喪,皇上命宦官為他護行。回來后皇上詢問他福建民情以及當年收成情況,楊榮都一一做了回答。不久命他侍候諸皇孫在文華殿讀書。
十年(1412),甘肅守臣宋琥上書説:“叛寇老的罕逃到赤斤蒙古,將成為邊患。”皇上於是派楊榮到陝西,會同豐城侯李彬商議進兵方略。楊榮回來後上奏説“:隆冬不是用兵時節,而且有罪的不過數人,不應該出兵。皇上聽從他的建議,叛逆的人也投降了。第二年楊榮又與胡廣、金幼孜隨從北巡。再過一年征伐瓦剌時,太孫侍行。皇上命楊榮閒暇時間向太孫解釋經史,兼管尚寶司事務。凡是宣詔出令,以及旗志符驗,都要得到楊榮的奏報之後,皇上才發出。有一天晚上皇上坐在行幄中,召楊榮去商議部隊的糧餉問題。楊榮回答説“:選擇將領進行屯田,訓練有方,耕種有時,這樣便可以做到糧餉充足了。”十四年,楊榮和金幼孜一同進升為翰林學士,仍兼庶子,隨從皇上回到京師。第二年又隨從北征。
十六年(1418),胡廣去世,命楊榮掌管翰林院事務。楊榮更見親任。大臣們多嫉妒楊榮,想讓皇上疏遠他,於是他們共同推舉楊榮為祭酒。皇上説“:我當然知道他可以勝任,現在要找可以代替他的人。”大臣們才不敢再説話。十八年,楊榮進升文淵閣大學士,仍兼學士。第二年定都北京。正值三殿失火,楊榮指揮衞士搶出圖籍制誥,抬到東華門外。皇上褒獎他。楊榮和金幼孜上奏十項建議,回報説可行。
二十年(1422)楊榮又隨從皇上出,軍事都令他參與決策,給他的賞賜非常優厚。回師後,
勞將士,分為四等賜宴,楊榮和金幼孜都位列前席,受到上賞。後來,皇上又下詔徵阿魯台。有人請求調建文時期江西所徵集的民兵。皇上將此事問楊榮,楊榮説:“陛下允許百姓復業將近二十年了,現在一旦徵集他們,不能向天下表示信用。”皇上聽從了。第二年楊榮隨從出
,凡軍務都
給楊榮處理,不分晝夜,可以隨時請見。皇上當時稱他為楊學士,而不稱其名。又過了一年,楊榮又隨從北征。當時,皇上已五次出
,士卒飢凍,後勤供給不繼,士卒死亡十分之二三。大軍抵達答蘭納木兒河,還不見敵人。皇上問羣臣是否應繼續進軍。羣臣唯唯諾諾,只有楊榮和金幼孜從容説應該班師。皇上批准了。
回到榆木川時,皇上駕崩。宦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秘密與楊榮、金幼孜進入御幄商議。兩人説,現在六師在外,離京師尚遠,應秘不發喪,依禮裝殮後,熔錫鑄成棺材,裝在車上,一路照平常一樣供應飲食。他們還進一步嚴申軍令,人們都不知道發生了變故。有人請以別的事情發出敕令,飛馳報告皇太子。兩人説“:誰敢這樣?先帝還在時可以稱敕,現在先帝仙逝了還稱敕,這是欺騙,罪行不小。”眾人説“:是。”於是將先帝逝世的月以及遺命傳位之意,報告太子。楊榮與少監海壽先馳往京師報喪。楊榮到後,太子命他與蹇義、楊士奇討論所有應該實行的事情。
仁宗即位後,楊榮進升太常寺卿,仍兼前職。不久進升為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過後有人説到先帝逝世時,楊榮所辦理的喪禮和處理軍事的情況,皇上賜敕褒獎勞,賜予非常豐厚,並進升他為工部尚書,享受三職俸祿。當時楊士奇、黃淮都辭去尚書俸祿,楊榮、金幼孜也堅決推辭,但皇上不允。
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造反,皇上召楊榮等人來定計。楊榮最先請皇上親征,他説:“他以為陛下剛剛登基,肯定不會親自出行。現在出其不意,臨之以天威,沒有辦不成的事。”皇上聽從他的計策。回師後,以決策之功,楊榮得到上賞,被賜給五枚銀章,給予很高的褒獎和賜予。
三年(1428)楊榮隨皇上巡邊,到達遵化。聽説兀良哈將要犯邊,皇上將扈從的文臣都留在大營,只命楊榮跟從。楊榮自率輕騎出喜峯口,破敵而還。五年楊榮進升為少傅,辭去大學士的俸祿。九年他又隨從皇上巡邊,到洗馬林而返。
英宗即位後,對楊榮委寄如故。正統三年(1438),他與楊士奇都進升少師。五年,他請求回家掃墓,皇上命宦官護行。回到武林驛時楊榮去世,終年七十歲。贈太師,諡號文,授予世襲都指揮使。
楊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永樂末年,浙江、福建山賊起事,朝廷計劃發兵。皇上當時在外,奏書送到後,皇上拿給楊榮看。楊榮説“:愚民苦於有關官員的壓迫,不得已相聚自保。現在大兵一出,他們將聚集得更多,從而難以調解。如果遣使者去招撫,當不用煩勞師旅。”皇上聽從他的意見,盜賊果然平息了。放棄安南時,大臣們多認為不可,只有楊榮和楊士奇極力主張不宜以荒服之地拖累中國。他老成持重的表現多是如此。他論事常情緒
昂,不能容人之過。但遇有別人觸怒了皇上,導致不測時,他往往以微言勸導皇上,從而使他們得以免禍。夏原吉、李時勉之不死,都御史劉觀之得免戍邊,都賴楊榮之力。他曾對人説:“事君有體,進諫有方,是我的原則。
情用事,懷着怒火進言,從而得到禍害,是我所不為的。”所以他受皇帝的恩寵始終無間。重修《太祖實錄》以及太宗、仁宗、宣宗三朝的實錄,他都擔任總裁官。先後得到的賞賜,不可勝計。他
喜賓客,雖然成了顯貴也仍舊非常隨和,所以士人多歸向。有人認為楊榮處理國家大事,不愧唐代的姚崇,而他不拘小節的個
,也頗像姚崇。
楊榮家很富有,曾孫楊曄做建寧衞指揮時,因被罰錢而敗盡。
楊溥,字弘濟,石首人。與楊榮是同科進士,授編修官。永樂初年,為洗馬官侍奉皇太子。太子有一次讀《漢書》,稱讚張釋之有賢才。楊溥説“:釋之誠然有賢才,但如果不是漢文帝寬厚仁愛,他也無法施展他的抱負。”於是摘取漢文帝的事蹟,分類編好,獻給太子。太子非常高興。不久,因親喪回家守孝。當時太子監國,便強令他回京任職。十二年(1414),東宮派使者接皇上太遲,皇上大怒。黃淮被逮到北京,關進監獄。等金問到來時,皇上更加憤怒,説“:金問是什麼人,也能侍奉太子?”將他
給司法部門審問。楊溥受到牽連,被逮進錦衣衞監獄。在獄中,家人供應的食物多次斷絕,而皇上的心意也不可預測,隨時都有可能死去。但楊溥卻更加勤奮讀書,從不間斷。獄中十年,他把經書史籍通讀了好幾遍。
仁宗即位,楊溥獲釋出獄,升為翰林學士。他曾秘密上書議論政事。皇上對他加以褒獎,賜給鈔幣。後來,皇上想到由於自己的緣故而使楊溥久困獄中,更特別同情他。第二年在思善門左邊建弘文閣,在各大臣中選擇有才學、品行好的人入閣值班。士奇推薦侍講王進、儒士陳繼,蹇義推薦學錄楊敬、訓導何澄。皇上命授予陳繼博士官,楊敬編修官,何澄為給事中,每天到閣中值班。又命楊溥掌管閣事,並親自授予他閣印,説“:朕把愛卿留在左右使用,不僅只是為了學問,還想廣泛瞭解民情,以有助於治理國家。你有什麼建議要報告,可以密封后上呈。”不久升為太常寺卿,仍兼舊職。
宣宗即位後,罷設弘文閣,把楊溥召入內閣,與楊士奇等人共同主管樞機事務。四年後,因母親去世辭職,守孝期滿後又出來任職。宣德九年(1434)升任禮部尚書,仍以學士銜在內閣當值。
英宗剛即位,楊溥與楊士奇、楊榮請求開設講經筵,一定要預先選好幾位學識平正、言行端正謹嚴、老成而識大體的人來擔任講官。又請求慎重選擇在宮中朝夕侍從皇上的內臣。太后非常高興。一天,太后在便殿落座,皇上面西站立,召英國公張輔和楊士奇、楊榮、楊溥、尚書胡氵熒進去,太后對他們説:“你們都是老臣了,現在皇上年幼,望你們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國家的安定。”太后又召楊溥上前,説:“仁宗皇帝念卿忠誠,多次發出嘆息,不想今天還能見到你。”楊溥動而泣,太后也泣,左右的人也都很悲傷。當初仁宗做太子時,受到誣陷,東宮屬官許多死於詔獄之中,楊溥和黃淮一關就是十年,幾次差點死去。仁宗常常在宮中惦念他們,太后對他們也一直很同情,所以才對楊溥説了這番話。太后又對皇上説:“這五位大臣,經過三朝皇帝的選任,足以輔佐後人。皇帝政事繁忙,應當與這五位共同商議。”正統三年(1438),《宣宗實錄》修成,楊溥升少保,武英殿大學士。楊溥比楊士奇、楊榮晚二十年入閣,到此於是與他們並列。六年回家掃墓,不久回京。
這時,王振還沒有驕橫,天下清平,朝廷沒有敗政,內外臣民一致稱讚“三楊”以府第所在的方位稱楊士奇為西楊,楊榮為東楊,而楊溥曾自稱自己的郡望是南郡,所以被稱為南楊。楊溥樸實正直,廉潔好靜,沒有城府。個恭敬謹慎,每次上朝,都順着牆跟走。大臣們論事時爭辯不下,有的甚至口出穢言,楊溥卻平心靜氣地處理,大臣們為之嘆服。當時人們説楊士奇有學者風範,楊榮有才幹見識,楊溥有高尚的品德,這些都是別人比不上的。到楊士奇、楊榮相繼去世,在內閣的馬愉、高谷、曹鼐都是後進,名望不高。楊溥獨木難支,王振便進一步專權用事。十一年七月,楊溥去世,終年七十五歲。贈太師,諡號文定。授予他的孫子壽為尚寶司丞。三年後,王振便引導英宗北征,結果在土木堡陷入包圍,幾乎釀成大亂。當時人懷念三楊,認為如果他們還在,不會發生這樣的結局。而後起者卻爭相揭
他們的短處,以為由於他們違心執行中旨,終於釀成了閹官為患的禍害。這種言論也太過於刻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