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野岸識佳俠廣殿松祠驚絕豔魚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浙江温州府山水最為靈秀,境內樂清縣雁蕩山風景尤為奇絕,自漢晉以來,名賢足跡甚多,風遺韻豔傳千古,凡稱兩浙山水之勝者,莫不首推雁蕩。温州因是府城所在,離海只三十里,水陸要衝,四通八達,雖然僻處東匝而民風淳淳,人物韻秀,文物之盛照耀東南,出產又極豐饒,本來人民安樂,極少盜賊之患。

這年由温州到雁蕩這條路上突然出了兩個隱名俠盜,着關西和四川口音,常時往來出沒於温州、樂清、雁蕩之間,各穿着一身黑衣,頭戴面具,鬢間着一朵紅絨梅花,身手矯捷,動作如飛,曾於一夜間往來上述三地,專偷大户,人不能近,一任用盡方法,派上許多名捕,休想動他一!最厲害是,二人偷盜以前必在事主家中留下梅花標記,有時並還留書,寫明須要何種珍物和多少金銀,事主膽小,知不能抗,如照所説準備,放在房中或者天井以內,人全避開,還不至於傷人,多受損失;如若報告官府,派上兵差捕快暗中戒備,意擒他,那就倒了大黴,無論防範多嚴全無用處,只梅花標記一留,至多三之內,所説珍物金銀定必如數取走,到時只見兩條黑影一閃便即無蹤,一個不巧還要傷人,休説擒他,連真面目也無一人見到,鬧得官差捕快為他屢受嚴責,恨如切骨,偏是無奈他何。總算二俠盜輕易不肯傷人,就遇官差環攻將其圍困,也只打倒一兩個,縱身一躍,便即飛去,拿他無可奈何。因不曾傷過人命,官府諱盜,當他飛賊小偷。每遇差役受比不過、全家監、不可開之際,事主定必接到警告,令向官府撤銷告訴或是設法化解,否則不特盜光財物,還有禍事,事主自然害怕,不再追究,可是過不多,又有盜案發生。官府無可奈何,只得一面加緊防備,一面聘請名手武師百計擒捉,始終無效。二俠盜人頗慷慨,所偷金銀多半散於貧苦,富紳上豪恨之入骨,窮人對他卻極德。平混在人叢之中,誰也看他不出,人更機智靈警,行蹤不定。有那口快的人對他議論,説好無事,只一笑罵,喚他強盜,早晚必吃苦頭,因此談虎變,誰也不敢説他半個不字。似這樣過了兩年,懸案甚多,為他丟官的已有兩人。

最後一任知府川人李元甫是個清宮,新升知府便遇到這樣難題,到任稟見時,藩司當面嚴命,非將二賊擒到不可。元甫科甲出身,人甚風雅,生子李善,年已十九,因是從小多病,經父執勸令習武,到十四歲上忽轉強健,不特文武全才,人更聰明,機智絕倫,只是天淡泊,不樂進取。元甫生有四子,對他最是鍾愛,因勸李善習武的是個至老友,於風鑑和大素醫理,説此子生具慧,不是富貴中人,最好聽其自然,不必拘束,迫令進取。元甫因愛子從小多病,骨瘦如柴,自從習武之後,人雖轉弱為強,但他不喜舉業,習武之外,最喜歡看道書,遊玩山水,暗付:“我兒文武全才,本來功名極易,偏生耽風雅,琴棋書畫無一不,刀槍拳樣樣皆能,只一命習舉業,立時生病,人也悶悶不樂,好在長子已然中舉,三、四二子也都好學,功名定數,既非此道中人,已然是個秀才,不算白丁。”也就聽其自然。

李善見慈父不再拘束,越發自得,每琴書嘯做之外,時往天台、雁蕩山水勝處登臨遊賞,到處尋訪異人,所往的朋友也都豪俠少年、風雅之士。温州本在匝江南岸,城北江中有一島嶼,上面有座江心寺,為宋朝有名禪林,十大名剎之一,瀕江而建,巍峨莊嚴,正門頭一重是韋馱殿,二層正殿有一長廊,西頭通一小院,院中有泉,名為靈壽,水量極輕,無論何物擲向水中,必要浮沉幾次方始下落,當地人又名廉泉。廟中花木掩映,禪房清幽,方丈天澄幹詩畫,撣修靈悟。李善久聞永嘉山水之勝,隨宦到府,第二往遊江心寺,與天澄一見如故,甚是投緣。

李元甫清官而兼能吏,所到之處政通人和,百廢俱興,行事問案向來隱秘,事前絲毫不動聲,縱以夫父子之親,也輕不漏一字。李善因乃父端厚慈祥,喜怒不形於,多麼艱難繁劇之事,向來謀定後動,府城鬧賊之事,因奉藩司密令,從未提説;而到任以前,所有事主均接到二俠盜極嚴厲的警告,説“新任乃是清官,在他任內,我已暫停;生涯,再如追控,必下殺手”全都嚇怕,休説向官府遞呈催案,連提也不敢提,所以李善並不知道。因見當地山碧水清,民殷物,還喜父親政簡刑輕,不似以前兩任勞苦,鬧賊之事毫無所聞,先往附郭諸名勝之區遊覽個遍,常無事,便尋天澄方丈談禪詩。天澄原是一個高僧,見他少年英俊,毫無官家公子習氣,也甚讚許,併為他在靈壽泉旁小院之內收拾兩間靜室,備其夏避暑、下榻之用,李善本來不耐衙中居住,又當夏時,得此舍避暑,大為喜,於是雙方成了莫逆之,越處越厚。李善稟明父母移居寺中,除常早起回衙參見問安外,輕易不在衙中居住。南方天熱,温州雖有海風調劑,早晚還好,中午卻是熱極。江心寺因在水中,江風浩浩,所居又極清雅整潔,窗外綠竹、芭蕉濃蔭滿屋,置身其中,頓忘炎暑。常無事,不是跌足科頭,方牀午睡,便是荷院詩,香廚賭酒,再不便是凌晨放舟,深宵舞劍,常生活倒也逍遙。

正是七月十五,寺中盂蘭盆會,作佛事的甚多,善男信女參拜不絕,晚來更在臨江大放花燈。此是一年一次的中元鬼節,寺僧道行又高,人人信仰,傾城往觀,熱鬧非常。李善喜靜,不耐香客煩囂,所居偏院旁之靈壽名泉又為遊人臨觀取飲之所,本想一早回衙省親,暫住數,會完再到寺中居住,不料李母信佛,已先許願,並還暗中命人放了一個焰口。因李善與寺僧厚,自己是官眷,不便久留,燒香之後便要回家,令其照料,正命下人往尋。李善得信,稟明瞭之後,重又趕回廟去。天澄先只聽説前有人來定焰口,不知李母善舉;及聽李善一説,答應到時親往主持,施食升座。李善知方丈有道高僧,輕不應人法事,聞言大喜稱謝。

天澄合掌笑道:“今夜居士最好回衙,免卻許多煩惱,不料老夫人發此善願。老僧近年雖不應人佛事,有人來定焰口道場不會不知,只尊管前來時,正和居士同繪那幅大散花降魔圖,一時忽略,不曾留意。今早居士回衙,還代喜歡,以為居士夙深厚,以後一甲子雖然介在仙凡之間,但是若無這段因果,成道要早得多,免卻好些煩惱。所以今夜盂蘭盆盛會雖嫌人多煩雜,但那十七處法台主持僧人多非庸,到了子夜,沿江五百里內孤魂怨鬼齊領佈施。居士平常談因果報應,只惜鬼神路遠,不能親見,今夜在法勝禪師佛法支持之下,常人所見雖只是一片黑風冷霧,居士如隨老僧往謝公亭後小山上臨高下望,便可看到羣鬼爭食、皈依實景,便那四萬八千盞河燈由匝江上第一座法台放入江中,蔽江而下,也頗壯觀,如非內有原因,怎會讓居士回去?既然如此,可見定數難移,一任居士深於禪悟,終非我道中人,索隨遇而安也好。不過這場焰口改由老僧升座,居士燒香之後儘可隨喜,只不要管閒事便了。”李善因方丈平時常示意,自己將來必有出世之望,不歸於佛即歸於道,只借塵緣未了,如能擺,三年後便可皈依佛門;聞言料有原因,因正事忙,也就不再深問,便率二僕同往李母所設道場之內主香照料。一會李母來廟上香敬佛,李善隨侍在側,因是官眷,元甫家規嚴肅,原由後門坐轎微服而來,燒完香,看和尚升座唸經、上了表文、焚牒之後,匆匆歸去。

這時,江心寺一帶水濱,連同匝江兩岸,蓋上二三十座蓆棚,香客遊人之多盛極一時,蓆棚內外遊人往來出入不斷,大時又熱,李善不耐煩囂,問明上香時間次數,便往外走去,本意尋一清靜之處暫避,也未帶人。出棚一看,各蓆棚人已佈滿,廟內外香煙繚繞,結為雲霧上騰,這還是在申未之,人已這樣多法,料知夜來必更熱鬧。在謝公亭側臨江眩望,各處蓆棚都是張燈結綵,幡幢林立,香火輝煌,遊人如熾,梵唄經魚、鍾磐之聲晃漾江波,響徹水雲,心想人多天熱,汗氣燻蒸,實在討厭,古松祠想必清靜,無什遊人。祠離謝亭不遠,原是前明温州郡守陸公祠廟,陸有善政,郡人德,為建此祠,以志去思。中有古松,濃廕庇,院字深宏,平頗為清靜,這時也有不少遊人前往瞻仰遺像,但比別處人少得多,往來也多衣冠中人,不似各寺院蘆棚中囂雜凌亂,人頭擁擠。祠中香火認得李善,忙來請安招呼。李善笑説:“無須。我嫌人多天熱,廟中客滿,來此覓地少歇即去。”正説之間,忽見兩個貌相英秀的少年由內走出,互相對看了兩眼,剛面走過,倏地眼前一花,心靈上微微一震。

原來李母周夫人乃李元甫繼室,是個才女,三十多歲始有喜兆,時正隨夫宦浙,因丁外艱,帶孕迴轉川東故鄉,到十四個月上方得臨盆。李善降生之夜,元甫正卧書房,因在杭時與靈隱寺僧善因好,這夜正在書房想念,打算通書問候,忽然人倦入夢,見善因和尚匆匆走進,納頭便拜。元甫因和尚年將九旬,平厚,互相禮重,忙即答拜,往扶起,和尚忽然掉頭往內室中走去。元甫因夫人懷孕,久誤產期,人都説是怪胎,時常愁慮,見和尚直衝內室,急醒過來,正想夢境奇怪,忽聽使女來報,説:“夫人夢中見一老和尚進房叩頭,驚醒轉來,嬰兒已然降生,天已丑時,特來報喜。”元甫聞知母子平安,料定嬰兒必有來歷,心中高興,忙即入內,隔房詢問。周夫人答説:“嬰兒寤生,胎包之外還包着一層薄皮,身雖瘦小,倒還堅實,只是目光亮而發呆,至今未有哭聲,不知何故?”元甫夫情厚,見大人無恙,雖覺嬰兒不是尋常,照理不應如此,好在母子平安,初生還看不出,也就聽之。

過了三朝,先見嬰兒不肯吃,恐養不活,後才試出是胎內素,孃只一吃葷,嬰兒定必嘔吐。周夫人因嬰兒懷孕太久,多受累贅,對於嬰兒雖不甚喜愛,但因頭胎生女不育,只前房留有一子,見嬰兒年已兩歲,終睜着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目光卻極發呆,啼笑皆無,又是那等瘦弱,老不長大,恐其難養,也頗擔心。素信佛,因元甫三百年書香世家,最重禮法,婦女不能入廟燒香,便自暗許心願,保佑嬰兒成長,不是痴呆,到杭便往靈隱寺敬香。不久元甫服滿,重回浙江,因嬰兒生時曾夢禪友善因,取名李善。到了省城,周夫人瞞着丈夫前往靈隱寺燒香,由孃抱着,剛一下轎,走近山門,嬰兒一眼瞥見山門內四大金剛,當時怪叫了一聲嚇昏過去。周夫人背夫進香,將兒嚇死,自是驚急,連香也未進,便抱住兒哭喊,命人取水灌救,一面飛馬延醫,元甫忽由廟中走出。夫相見,周夫人方自愁急,嬰兒忽然哭醒,元甫不特未怪夫人冒失,反同往各殿進香,然後同回。到家一談,原來元甫因嬰兒有善因投夢之徵,覺着不應如此痴呆,也在這去往廟中打聽,得到嬰兒降生之,善因也恰在那一天圓寂,相差只兩個時辰,越發認定高僧轉世;又見嬰兒由此改了常度,靈慧異常,也能吃葷。周夫人見他聰明,教其認字。嬰兒記竟好得出奇,過目不忘,三歲未滿,便授以《詩經》,九歲便讀完《十三經》,通曉史鑑,一時江南有神童之譽,只是骨瘦如柴,貌相過於清秀,兩老恐不永年,常擔心。後經好友勸習武藝,到了十四五歲上身體突轉強健,人也長大,英俊非常。

因是從小愛武好道,天資靈,把男女居室認作人生至穢,一向不喜婦女。剛進廟時,曾見面前正殿窗內似有少女人影一閃,並未留意。後見兩少年生得彬彬儒雅,貌相英秀,斷定不是俗,便多看了兩眼。人走以後,剛一轉背,瞥見面前又有一個穿青羅衫的少女對面走來,正由身旁從容走過。那少女看去年約十六八歲,長身玉立,膚如凝脂,星眸炯炯,豔光照人,端的丰神絕世,休説平生僅見,便畫圖中人也無此美豔。雖未纏足,但是麗質天生,稱纖合度,渾身上下無一處不是造物匠心巧思,特意為她妝點琢磨而成。尤其是那一雙纖足,不假纏裹,自然娟秀,圓膚六寸,羅襪如霜,不染絲毫塵垢,説不出那一種高雅清華、飄然出塵之致,由不得目眩神搖,心神飛。人已過去,望着少女後影還自出神,暗忖:“此女直似天上神仙,人間哪有如此佳人?看她鉛華不御,裝束雖然淡雅,所着衣質也非寒素人家,這等美貌少女,如何孤身一人,不帶伴侶,獨自遊山逛廟,行動又是那麼從容輕快,好似學過武功神氣?”有心跟去探看來歷下落,又覺此舉唐突佳人,跡近輕狂,於理未合,只得罷了,隨去偏院靜室中小坐,心終放那個少女不下,忍不住向香火盤問。

香火答説:“自來未見此女在附近各廟走動,方才公子來前,她獨自一人來到這裏,先向我打聽陸公後人家居何處,是否隨宦落籍,後又探詢積毅山後一個財主,隨往正殿遊玩。我見公子走進,趕來請安,她便走出,來歷不知。”李善越想越奇怪,平人本安詳喜靜,自見少女以後,不知怎的,心煩意亂,腦海中老深印着少女婢婷倩影,怎麼也去不掉。後來實在坐不下去,便自走出,到了廟外,又覺心煩,本意不想尋那少女,人卻信步往右走去,心想這裏四面皆水,非船不渡,又當西初,少時便有香會,各蘆棚中,和尚、善信均要聯合一起沿岸誦經,超度孤魂,會完又是焰口道場開頭,天也涼,照例比白天還要熱鬧,此女必是許有心願,或是隨同家人來作法事,決非孤身,何不去往各蘆棚中繞上一回,也許能夠遇上。不過此女形跡可疑,雖無別意,也預防人誤會,好在今人多,誰都往來亂走,還可掩飾,作為無心相遇,有何不可?心念一動,勇氣大增,便隨眾人往各蘆棚中走去,表面閒遊,暗中留意,將那十餘座蘆棚全都走完,並未見少女影跡。

四外一看,沿岸停泊的遊船甚多,都是有來無去,內有三條渡船專載香客遊人,也是如此。時近黃昏,遊人越多,各棚內鍾魚梵唄之聲響成一片繁音,人聲嘈雜,到處都是賣零食瓜果的小販,心料少女既來此地,不論是燒香還願,做道場,或是遊玩,看放焰口花燈,均不應在這盛會開始以前回去,何況先前又向香火打聽陸家後人,分明有事來此,如何就走?也許往來相左,雜在人堆裏面不曾看到,決計再找一遍。這次改走反路,哪知仍未見人,方始失望。因在人叢中擁走了一陣,身有熱汗,見前面臨江柳蔭之下地較僻靜,只停着一個賣涼麪的小攤。天甚是晴朗,斜陽已將沉水,只剩大半輪紅影遠浮東方水大相接之處,光芒萬道,把西半天全映成了紅,水面上閃動起億萬片金鱗。長江落看去十分偉大莊嚴,而這東半面卻是雲靜天空,暮煙浮,柳絲拂拂,低及水面。那高約六七丈的柳樹梢頭卻懸着磨盤大一輪明月,柳枝因風飄動,月華也隨同隱現。樹下面攤左側泊有一條小船,舟人似看熱鬧走去,空舟無人,釣筒斜掛,靜悄悄的停泊在柳蔭明月之下,清景如繪,與蘆棚這面的繁喧景象尋常之間宛如隔世。因覺地方甚好,又值腹飢,素曠達,不拘小節,往乘涼避囂,吃點涼麪點心。

剛一近前,那賣涼麪的名叫陳二,向在廟前做生意,認得李善,忙起招呼讓座,問:“相公可吃一碗涼麪?”李善剛一點頭,忽見身後走來兩人,正是古松祠所遇兩少年也來吃麪。李善見陳二對兩少年甚是恭敬謙和,好似相識,不合當面詢問,可是越看對方,越覺氣度沖和,語聲清朗,只是外方口音。自來惺惺相惜,由不得一見投緣,方想攀談,兩少年已端了麪碗走向柳蔭小船上去,各把長衣掉,由船內取出食盒,一會擺了好些酒菜,再取一罈酒出來,將壇打開,老遠便聞到酒香,兩少年便箕踞船頭,臨對飲起來,相對説笑,旁若無人。李善見對方豪情雅緻,酒量甚洪,偏是笑語從容,一味淺斟低酌,不似尋常酒徒爛飲俗氣,端的風雅得可愛,不由心生欣羨,悄問陳二:“你認得這兩人麼?”陳二聞言,大驚失,連忙揹着小船搖手示意,不令多問。李善見他那等害怕,好生奇怪,正想再問,忽聽小船上高呼:“再添一碗麪來!”陳二忙聲應諾,匆匆配好作料,把面端去。李善見陳二去時滿臉愁驚之容,和少年低聲説了幾句,同時卻改了喜,正要探詢,陳二先悄聲説道:“那兩位客人間相公可要上船同飲一杯呢。”李善聞言,正合心意,連忙點頭,低囑陳二:“不要收入面錢,這裏有一兩銀子,可代我買些瓜果食物送往船上。”孫二悄答:“銀子不敢收,相公先去,明再往廟中領賞不遲。”李善見陳二堅不受銀,急於往見少年,心想明會賬也是一樣,便往船上走去,笑説:“二位尊兄對月開榕,臨暢飲,高人雅緻,離俗超塵,不料江左風重見今。”話未説完,兩少年已一同起立,接口笑道:“尊兄名家世胄,翩翩公子。愚弟兄草茅下士,偶然乘興,舟中小飲,兩見駕鶴之姿,心生欽慕,竟蒙纖尊降貴,不嫌剩酒殘餚,光臨同飲,幸而何如之。”隨請李善同坐共飲。李善請問名姓,兩人同聲笑道:“愚弟兄秦隴野人,因愛江南山水文物之盛,來作漫遊,旅次經年,不久歸去,山野之人,難於仰俯遊,偶然萍蹤遇合,明便是東西。尊兄情風度頗似我輩中人,有緣即會,緣盡則分,人世茫茫,大抵如斯。本是風來水上,雲渡寒塘,互詢姓名豈不多事?舟中雖無兼味,酒卻不惡,還是多飲幾杯吧。”李善見二人吐屬風雅,丰采清華,微笑答道:“神龍見首,雪鴻無痕,兩兄高士奇人,得奉杯筋,已屬幸會,本不應以世俗通候為請,恕我冒昧,且罰三大杯,以贖失言之愆如何?”內一自衣少年哈哈大笑道:“想不到匝海三年苦乏知音,今竟遇通人,吾道不孤,此行快事以此為最了。”另一矮少年笑道:“鴻飛冥冥,大人何慕,倘有延誤,知音其何以堪?我看還是昨晚所説那句話罷。”白衣少年答道“嘉客在臨,此時只宜暢飲,談此無聊之事做什?”李善不知對方言中之意,方設詞探詢,兩少年已改了口風,三人且談且飲,越來越投機。

李善見對方不特文武全通,多才多藝,並還多遊名山大川,見多識廣。關於武術所談尤有底,固是佩服。兩少年見李善風儒雅,議論透,無論文學武功均有極深造詣,也都認為罕見的通品,彼此都是相逢恨晚。李善因對方不吐姓名來歷,也不轉向自己請教姓名,不便再問,心想對方必是風塵中的異人,聽口氣不久便返關中故鄉,難得再見,似此文武雙全的清妙之士,出生以來頭次遇到,難得是彼此投機,一見如故,偏又不説姓名,令人莫測。正想如何設詞再定後會之約,忽想起陳二方才害怕、先憂後喜之狀,心方一動。白衣少年笑道:“時已不早,尊兄還要去蘆棚內拜佛上香罷。”李善聞言提醒,起身告辭,笑問:“後會何?可否內光臨江心寺,再圖一醉?”另一少年笑答:“愚弟兄閒雲野鶴,此事難定,尊兄不必虛候,好在常住廟內,遇機也許便中往訪。賢昆仲已往蘆棚,只少尊兄一人,時已不早,請先行罷。”李善只得起身。

走到路上,正想對方口氣分明知我家世,連奉母命主持法事全部知道,來時大哥和三、四兩弟均還未到,照母親今語氣,好似父親不會同來,以免招搖,且看所説對否。

正尋思間,忽見下人尋來,説:“道場將開,三位相公已全來到,命尋二相公前往焚牒。”李善先覺兩少年未卜先知,大為驚奇,一問三弟兄來的時候正在兩少年買面以前不多一會,知其先遇,只奇怪這場法事除方丈外連和尚都不知道是母親功德,江心寺離城又遠,隨來下人只有一名,自己廟中避暑,也無人知是知府公子,這兩人怎會如此清楚、一面命來人速同蘆棚,説自己就到,因在船上多吃酒果,一時內急,先去覓地小解。

再往前走,越想兩少年越奇怪,正自尋思,忽聽道旁大樹後有兩人對語。過時,似聽內有一人説道:“這事我看十分扎手,還是歸報主人,多約幾個好手,並還要等他回船,經過烏龍灘僻處才可下手,今兆頭不好。”因正忙於趕回,不曾留意。走出幾步,覺出可疑,回頭一看,樹後乃是兩個壯漢,神態強橫,知非善類,因見人回顧,匆匆往側面樹林中走去。

等到蘆棚前面,前見穿淡青羅衫的少女忽由對面走來,仍是孤身一人,間隆起六七寸長一條,好似暗器之類,行路更快,匆匆相遇,互相又對看了一眼,擦肩而過,心又一動。驟然相遇,不便追蹤,又忙着敬佛,只得罷休。當時恐其誤會,未便回看,走到蘆棚口外,方始轉身回顧,人已無蹤,不大驚,方想此女和兩少年均是從未見到過的奇人,不知是否一路?忽聽連呼“三哥”正是三弟李和呼出來,同去裏面,弟兄四人一同上香焚牒,做完應有儀式。李善因在小船吃飽,見正開素席,問知底下無事,便退了出來。本心再往小船尋兩少年一談,路上想起少女走的也是這條路,此是江心寺後臨水最偏僻之處,她孤身一人來此作什?一路尋思,快要到達,見前面小船上空無一人,知己離去。陳二正挑面擔面走來,喚住一問,陳二隻説兩少年已走,再問他先前何事驚疑,語便支吾。李善佯怒,怪其不説實話,陳二使一眼,笑答:“相公愛清靜,不會到小山上去,又涼快,又好看?小人少時便送茶來,還是帶個西瓜?”李善會意,隨點點頭,自往小山上走去。

山上疏落落立着好些松杉等古木,這時月輪已高,照得林中滿地碧雲似走,江山美景清澈如畫,汪風拂拂,暑氣全消,果然涼異常。遙望沿江蘆棚燈火萬點,燦若繁星。雖還未到升座施食放焰口的時候,江中已有好些河燈,由上頭隨波起伏、飄蕩而來。江面上更有富紳用大船木排所結水上道場,鐘聲饒鈸之聲與聲相應。明月在天,香光映水,熱鬧繁華之中別具一種悽情況味。想起光陰駒隙,逝者如斯,人生百年,有如夢寐,像方才所遇少女直似桂殿仙人下臨凡世,此時看她儀態萬方,丰神絕代,轉眼之間風華消失,終歸黃土,再要紅顏薄命,所適非人,豈不可憐,令人腸斷?似此天人,只宜長生不老,永駐芳華,再遇一個知心多情的如意郎君,常年廝守,心坎温存,才快人心,而免恨事。可惜造物不仁,既將兩間鍾靈毓秀之氣萃此一身,便應保其青,紅顏雖老,如何任其凋謝,受人摧殘,徒供後人憑弔之資?這類傷心恨事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以前所遇多是庸脂俗粉,以為載籍傳所謂美人多出附會,愛者為佳,並非真有其人,不料國天香果然絕世。雖然人世韶華轉眼空花,似此絕代佳人能得置諸紅閨,與共晨夕,縱令人生短促,亦復何憾?再要巧遇仙緣,同修道業,駐顏有方,長生不老,等諸劉樊合籍,葛鮑雙修。天長地久,永伺眼波,只能如此心願,便為她受盡千辛萬苦、八難三災也所心甘的了。

獨個兒徘徊月下,正在痴想,微聞左邊大樹後有人息之聲。過去一看,正是先前所遇兩壯漢,被人綁在樹上,嘴裏滿沙土,外用布包,瞪着一雙怒眼正在強掙,無奈綁甚牢固,不能身。李善少年公子,終是無什經歷,見這兩人貌相雖惡,身受極苦,雙手反綁,皮緊勒,已全腫脹,忽生憐憫,也未詢問經過,先自解綁。壯漢身以後,連挖帶吐,再鬆動了一陣手腳,李善在旁連問兩次,均未回答。剛一復原,便朝李善説:“你不要問,也不許對人説,免遭無趣。”李善見這兩人如此狂妄,越知不是善良,剛待發作,微聞身後樹枝響動,未及回看,兩壯漢忽然大驚失,慌不迭往山下逃去。本要追問,繼一想,這等妄人不值計較,今晚人多熱鬧,與人爭鬥容易招搖,方丈又曾囑咐休管閒事,追又止。偶一回望樹後,似有人影一閃,走過再看,已自不見。一會便見陳二一路東張西望,悄悄走來。見面,又朝四外巡視了一陣,見無一人,方始低聲説道:“相公貴人怎不小心?幸而那兩人和你投機,不然,我一多口便是亂子。如非這二位俠客老爺口氣似對相公甚好,要命小人也不敢來了。”李善問故,才知當地近兩年內出了兩個有名俠盜,前任便為此丟官。因這兩人偷富濟貧,神出鬼沒,以前兩任府縣連用重金聘請有名武師,百計擒捉,休説成功,連二人的年貌均無一人見到過他的廬山真面目。只知二人均是外方口音,不喜人議論嘲笑,犯必不容。最奇是行蹤飄忽,出沒無常,簡直無法捉摸。富貴中人遇他不到,如遇光降,必被滿載而去。來時均帶面具,看不見他的真形。能見到的人又多受過他的好處;便是見過,也無一人敢於漏。陳二先也不知便是這兩個少年,只為積-山後有一土豪錢柳泉,年已七十,仗着長子錢魁朝中大官,次子錢耀天生蠻力,是個武舉,本人也有功名,倚勢橫行,無惡不作。本地民風謹厚膽小,畏之如虎。錢家養有不少武師打手,常在外面霸搶民女,自來官府畏勢,多不過問,人民也不敢告,遇害的人十九忍氣聲,無可奈何。陳二有一至親曾受老賊之害,與之巧遇,將人救走。陳二本人上月無意中受惡奴欺侮,也是雙俠藉故將惡奴打個半死,代為出氣,給了十兩銀子做本錢。因聽外方口音,冒失請問,受了警告,不令對外宣揚,所以不敢明言。

李善聞言,猛想起父親向例喜怒不形於,今歸省問安,忽現愁容,未及請間,便奉母命回廟,似此積案甚多,有名大盜,省裏定必奉有密令,期限也嚴,難怪父親愁煩,只奇怪這兩人的口氣神情、武功文學均非尋常,人又那樣風雅豪邁,氣度安詳,怎會做出此事?心中半信半疑,決計明回衙問明父親可有此事再作道理。再問陳二:“樹上所縛兩人可知是誰?”陳二驚道:“這便是老賊手下黨羽,想是今廟會,少年婦女甚多,不知何人被他看中,又想擄去姦,被這兩位俠客老爺看見,沒要他們的命還不便宜?否則,這兩人都是極好武功,老賊父子又用木排在江中放焰口,人來甚多,誰敢惹他?”李善方悔先前不曾盤問,先就放人,地方上有此兩個大害,父親的官怎做得好?心正愁慮,忽聽兩岸江心人聲鼎沸,宛如湧,連忙回看,只見上頭飛也似駛來一條大法船,上面燈火通明,河燈跟着出現,滿江皆火。原來此時承平年久,温州濱海要區人民殷富,又最信奉鬼神,每年中元鬼節到處高搭蘆棚,施放焰口。一般紳商富民更在沿江大放河燈,超度亡魂,互相爭奇競巧,盛極一時。先前已有一些河燈五五順漂盪,這時正是各富豪開始競賽之際,沿江饒鈸鍾磐、經魚梵唄之聲嘈成一片繁音,遠近相聞。

忽然上頭駛來一條法船,那船長約五丈,寬只數尺,和端陽節的龍舟大同小異。船頭上搭起一座法台,台上一對素燭,如人臂,上供香花果餅、五穀鹽茶之類,當中站着一個全副禪裝、身材高大的中年和尚,手挽法決,口誦經咒,一面抓起五穀鹽茶往江中撒去,兩旁八個小和尚,各將船頭上堆積的饅頭米飯大把抓起往江中亂擲。船頂是一白篷帳,用竹竿支起,四面空敞,內懸無數紗燈。船舷上又有百十盞蓮花燈,作兩行排列,每邊十六個各穿綵綢密扣短衣、着半臂、手執木槳、頭帶蓮花形彩帽的壯士,船中二三十個奏樂的俊童少女,各持樂器吹奏,笙蕭鐘鼓之聲響徹水雲。那船上下前後點滿燈火,由那三十二個壯士一齊划動,望將過去,直似一條火龍在水面上緩緩駛來。

因江心寺法台最多,這時蘆棚已全撤去,所有法台全都臨水,各有河燈放入水內,和尚正做焰口施食,到處幡幢林立,香煙繚繞,燈火輝煌,正是道場怯會最盛之時。當地又在江中,四面環水,所有法船到了寺前均要環繞三匝,再各隨其便在江中往來遊行,趁上一陣熱鬧。等到法事做完,然後就江中焚燒法船箔錠紙錢之類。那條形似火龍的法船相隔江心寺約有裏許,後面十幾條大小法船也由離寺數里的蘆棚前面突將燈燭香火一齊點燃,相繼駛來。雖沒有第一條船那麼長大,但也各有勝人之處。江中自從黃昏以後遊船漸多,加上幾處水上道場,本就熱鬧非常,經此一來越發火熾。李善方覺此舉要耗不少人力物力,與其把有用財物耗之於鬼,何如用以拯濟孤寒,施之於人豈不更好?忽聽一聲炮響,先是一枝火箭帶着大串星由上頭沖霄而起,緊跟着鑼鼓之聲連連響動。

遙望上水天相接之處忽現出兩三片紅影。隨聽眾聲歡呼,水陸喧譁,紛喊:“河燈來了!”跟着便見紅影化為火雲,光焰耀空,逐漸展開,化為千萬點火星,順駛來。指顧之間,萬千盞河燈已由上頭蔽江而下,一時滿江皆是這類蓮花燈佈滿,隨漂去;後面的還來之不已,當時成了一片火海,連天都被映成了紅。頭條法船到了前面江心便自停住,細吹細打起來,後面的也相繼到達。

李善一數,共是大小四十三條,到齊以後,都將船頭向前,環繞江心寺作一弧形,環對着方丈天澄主持的法台排列,只頭條法船獨自當前,彷彿羣龍之首,居中領導,無敢與爭。行列又極整齊,大船獨自居中向前,看去好似一個極大的火燕貼水張翅而立,甚是壯觀。再定睛一看,所有法船前面均有一對大紗燈,上寫船主人的姓名堂號。當中大船上,雙燈之外,並有一面黃旗,上繡一個大“錢”字,船頭上站着兩個壯漢,正是先前所遇土豪手下徒黨,已各換了一身新衣,手執鋼叉,神態兇橫,旁若無人,不有氣。因想父親在任,決不容這類兇徒橫行,便往水邊走去,意晴中訪問,留神查看對方虛實,以為異除害之計。剛到水邊,忽見一條小船,上坐二人。這時燈月輝,水面上荷燈萬盞,隨波盪漾,所有遊船十九燈綵輝煌,笙蕭鼓樂奏個不停,哪條船上都是裏外通明,惟獨這條小船未點一燈一燭,船上兩人文生打扮,對坐艙中,由船後一人手持雙槳划行水上,穿波急馳,其速如飛。本由左側大船縫中突然穿出,往右側掠波駛去,一晃不見。自從這數十條法船作半環形排列以後,離岸四五丈江面空處照例不許舟船經過,所有遊船均在法船兩翼盡頭處停泊遙觀,有的均已登岸,立在處道場法台側看熱鬧,小船突然遊過,李善只顧向陳二詢問土豪劣跡,先本不曾留意,及至各船紛紛喝罵,當中大船上人更是其勢洶洶,待要動武,小船也由當中駛過,李善這才看見背影,覺着船上兩人好似前遇少年,船己繞向江心寺後,心中一動。

李善方要跟蹤趕去,忽又聽法船右翼盡頭有兩遊船互相喝罵爭鬥,與岸上觀眾喝彩之聲。探頭一看,原來是隻小遊艇,中有數人,似與隔船上人爭吵,船頭上立着一個青衣女子,疑是心中所想之人,不顧再尋先那小船,忙由人叢中繞路趕去。每年盂蘭盆會雖然盛極一時,但因觀眾大多,加上土豪富紳互相爭勝,一個不巧,事完便要發生械鬥,多傷人命。積習相沿,均認此舉關係當年收成,無法止。照例每當會時,官府必要多派兵役,到場鎮壓,幸而人民信神權,非真萬不得已,即便雙方勢均力敵,兩不相下,非是深仇大敵,萬不得已,誰也不敢在當夜真個動手。內有幾個倚勢橫行的土豪惡人,本地人俱都知道,更是忍氣聲,不與計較。故此械鬥發生多半是在事完之後,只官府賢能事前得信,仍可消弭。

李善到時,見那遊艇共只母女二人,同一年約十三四的幼童,舟的好似婆媳二人。

等到近前,事已過去。定睛一看,船中女子正是陸公祠所遇青衣少女,不驚喜集,低囑陳二向遊人打聽,才知少女並非當地人,似由外地來此敬香看會,僱了一個遊艇,夾在遊船之中賞玩河燈、盂蘭盆盛會,不料遇見小賊錢魁手下徒黨,看中少女美貌,駕一小舟尾隨調戲。因船主姓尹,與婆媳二人相識,竟將尹婆喚過船去,令向少女之母勸説,命將少女獻與錢魁為妾,因被對方罵了幾句,賊黨共是三人和一船伕,欺對方均是婦孺,竟過船去,意恃強相迫。哪知少女也是大家之女,同來老婦並非女母,乃是長親,先在間已遇賊黨尾隨,方才又加調戲,均未理睬。及見賊黨凌更甚,不由怒,身上前,始而向其理論,賊黨自然不聽,妄想行強,下手搶人。少女年紀雖輕,卻有一身驚人本領,只一伸手,先將當頭一賊點倒在地。同來二賊不知厲害,同時伸手,一個被少女一腳踹翻,另一個也被點倒,不能言動。少女這才當眾宣佈賊黨的惡跡醜態,並説:“同船便是陸青天的後人,也是自己姑母,新由外省來此尋訪,黃昏後才得尋到。

因表弟年幼,想看河燈,又因不久便要離去,為此僱船遊玩。覺遇賊黨駕船尾隨,口出不遜,心想這般無知匪徒不值計較,仍未理他。不料過船行兇,諸位眼見,兇器尚在手內,聞説當地府縣人甚清正,諸位可代我把官差尋來,將其送往衙中究辦,並煩作一干證。”三賊中只有一人能夠説話,見此舉丟人太甚,雖然恨毒,無如對方武功高強,新任府縣清正威嚴,一旦經官,事易鬧大,正自愧忿。少女因旁觀人均怕老賊父子威勢,不敢多事,越發有氣,竟要在三賊臉上留一記號方肯放走。這三賊黨原是小賊所聘武師,已然丟臉,再被人留下記號,以後如何見人?沒奈何只得低頭服輸。同時,另一賊黨看出對方雖是女,並不好惹。又聽説知府當夜微服出遊,並帶有兩名北方聘來的名武師和幾個得力捕快,雜在人叢之中,錢氏父子惡跡大多,到處仇敵,惟恐被其發現,把事鬧大,便裝好人,上前勸解,再三向少女説好話,才將三賊釋放,少女似知那人不是善良,放人時笑説:“我名浦文珠,素來不畏豪強,現住我姑母家中,秋涼才走。誰不服氣,只管前往尋我。”賊黨同船,狼狽而去;眾人料知錢賊父子必不干休,有兩個好事的先在一旁勸解,人去以後便勸文珠説:“姑娘本領雖高,終是女勢孤,這河燈就是初起時好看,天已不早,請回府罷。”文珠笑答:“我聞當地官府甚有賢聲,決不坐視惡霸橫行。清平世界,萬目之下,難道這羣無知匪徒均敢聚眾行兇不成?”兩人見勸不聽,恐被賊黨耳目聽見,告辭走去,別的人自更不敢上前。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