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潘同知呈上錦囊計杜知州敬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濟寧州衙門口對面的牆前,在往張貼皇榜告示的地方,人們圍得水
不通。外面的在喊:“裏面的,念一念,這回要殺誰的頭啊?”裏面的在拼命向外擠:“別擠了,別擠了,不是殺頭的,是什麼皇帝要廣納善言的,嘛意思!”人們漸漸散去。
濟寧同知潘叔正踱步來到告示前,只見上面寫到:聖旨:今天下承平久,民胞物與,朕將廣納善言,道不遠人,決不因言獲罪,凡上書奏民事者,雖小必以聞。
欽此。
潘叔正湊上去,看看聖旨的格式,不錯,確實是真的!自己想想,不免又啞然失笑:嗨,誰敢假傳聖旨,還各府州縣到處亂貼呢?是真的,千真萬確!永樂皇帝皇恩浩蕩,要開啓聖聽,廣納善言,瞭解下面真實的想法啦!
一連幾天,潘叔正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神清氣,走路時都哼起了小曲兒。他一氣哈成,草擬了關於開通會通河的奏摺,又字斟句酌,反覆修改,一遍遍用蠅頭小楷謄寫在宣紙上,最後裝進公文袋,用蠟封封好,親手
給驛丞,又如此如此這般,千囑咐萬
代,方才放心。
知州杜曉言這幾天也在思考聖旨的事兒:這皇帝老兒肯定是嫌各地上報的祥瑞不帶勁兒,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説服力不強,則難服天下人啊!機會,機會來了!
杜知州越想越高興,這是皇帝讓我給他老人家敬獻祥瑞啊,朝堂之上,我濟寧州敬獻了一個大大的祥瑞,滿朝文武一片驚訝之聲,皇帝哈哈大笑:傳旨——濟寧州連升三級!
杜知州想想,不覺又黯然神傷:可是,這獨具特的祥瑞在哪裏啊?
衙門外傳來一片嘈雜的人聲。
門口的衙役們在驅趕一個身着破舊道袍、面黧黑,頭髮凌亂的老道士。
可是,那老道士雙手捧着一條已經發臭的大白鯉魚,不僅不走,還大聲地向衙門裏喊着:“祥瑞到了,請知州大人來接祥瑞!”圍觀的人都在哈哈大笑。
一個衙役進來通報,向杜知州如此這般一説,杜曉言翻翻眼皮:有門,死馬當活馬醫,別管好歹,先出去把祥瑞接過來再説。
杜曉言出來衙門,老遠就聞見了臭魚味兒,屏住呼,上前接魚。
老道士説:“祥瑞乃大明王朝國運之天象,請杜知州一步三叩首,來接祥瑞!”旁邊的人哈哈大笑。
杜知州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從四周人們的眼光裏看到了嘲。心想,我是一州百姓的父母官,豈能被你耍了不成?他大聲喝道:“哪裏來的騙子,膽敢拿一條臭魚敢戲
本官不成?來人啊,給我
伺候,轟出去!”老道士哈哈大笑:“是你非知,周武王伐紂時,就有這樣一條大白魚跳到了武王的船裏,武王因此旗開得勝。這條白魚可是祥瑞之上品啊,想那解縉等在皇帝身邊的官員個個都是飽學之士,看到白魚就想起周武王,獻此祥瑞就等於誇讚我朝皇帝是武王在世,一定會龍顏大悦,保佑你連升三級!你如果不要,我就去送給兗州知府,那時候你再後悔就來不及了!”道士説罷,捧着臭魚,轉身就走。
杜知州聽得句句在理,看到道士要走,知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緊跑兩步,攔住道士,納頭就拜:“老道士,不,爺爺在上,請受下官一拜,這個祥瑞之物,我收下了,錢麼,請隨我到衙門去取,多少您來定。”杜知州從到時手裏接過臭魚,像元寶一樣捧在懷裏,原來的腥臭已經變成了香霧,他使勁聞一聞,竟然沁人心脾。在他眼裏,此時別人的鬨笑已經變成了讚美,他捧着臭魚,帶着老道士和一班衙役,大搖大擺地走進衙門裏去。
道士跟在後邊,一邊走一邊説:“慢點兒,慢點兒,這是祥瑞,不是別的,要畢恭畢敬才行,在敬獻朝廷之前,要擺到香案上,焚香沐浴,一三叩頭,這祥瑞才能上達天庭,言説好事。在你敬獻祥瑞之時,朝堂之上,雅樂聲聲,芳香撲鼻,御花園裏鮮花綻放,泉水飛瀑,護城河裏天鵝翔集,彩虹飛架,滿朝文武都會因此向皇帝祝福。皇帝不給你加官進爵,還會給誰呢?”杜知州已經心花怒放,把臭魚擺到大堂的案几上,
戒齋沐浴,焚香叩頭。他讓人為臭魚訂做了一個鍍金禮盒,讓老道看好了黃道吉
,套了馬車,裝到車上,向金陵方向
夜兼程,敬獻祥瑞去了。
金陵乾清宮。皇帝正在批閲奏摺,看到濟寧同知潘叔正關於治理會通河的摺子,眼前一亮,大叫一聲:“好啊,元代的京杭大運河只有濟寧一段二百多里的會通河一段不通水,如果修通了會通河,運河漕運將會重新恢復!來人啊!”秉筆太監應聲道:“在。”朱棣説:“請解學士和姚和尚來,我想聽聽他們的意見。”不一會兒,解縉和姚廣孝一前一後來到了乾清宮。
朱棣説:“兩位愛卿,你們先看看潘叔正的奏摺,幫朕拿個主意。”兩位湊在一起看完,解縉率先站起來,發表高見:“聖上,這大運河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迄今已經一千七百多年。在漫長的歲月裏,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興修。”朱棣十分興趣,説:“解學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説來聽聽。”解縉
有成竹地説:“這運河第一次是開挖在
秋末期。吳王夫差為了北上伐齊,爭奪中原霸主,調集民夫開挖自今揚州向東北,經
陽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裏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把長江水引入淮河,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第二次是隋朝統一全國後,建都長安,為了控制江南,使江南的物資運往洛陽,下令開鑿從洛陽北到北京,南到杭州的大運河。第三次是在元朝定都北京後,使運河南北相連,不再繞道洛陽,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里啊!”朱棣微微點頭。
解縉接着闡明自己的觀點:“如今,聖上效法先王,廣開言路,潘叔正這些些微小吏的摺子才能上達天聽!濟寧同知潘叔正既瞭解當地事情,又為社稷黎民着想,建議開通會通河,確實是一個絕妙的計策,聖上應該儘快實行。”姚廣孝一聽,義憤填膺,氣呼呼地站起來説:“聖上,萬萬不可!解學士雖然學問甚高,卻不切合當今的實情!聖上明察秋毫,切不可偏聽偏信,陷於水火之中,到時候,天下大亂,朝廷無法身,悔之晚矣!”朱棣驚恐的瞪大了眼睛:“啊,老和尚,會有此事麼?説來聽聽。”姚廣孝説:“阿彌陀佛!前車之覆,後車之鑑。隋煬帝因為大修運河,民怨沸騰,江都兵變,身首異處。元朝皇帝強徵民夫修治黃河決口。民間
傳謠諺“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民工挖河時,發現有一獨眼石人,河工因此聚眾造反,各地義軍紛紛相應,最後被我大明而取代,元朝也是因為黃河工程而亡啊。現在靖難之役剛完,國家初定,邊關未平,就大興土木,開掘會通河,為時尚早啊,聖上!”朱棣問道:“和尚勸我不要開通會通河,要我休養生息嗎?”姚廣孝説:“不是的,聖上,貧僧希望您橫刀躍馬,平定北元,開萬世之基業!”皇帝朱棣高興地説:“和尚,你説的甚合朕意!知我者,唯你姚大和尚!”姚廣孝得意地搖着光頭:“阿彌陀佛,聖上英明!”朱棣話鋒一轉:“可是,和尚啊,皇后一直在告誡朕,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打天下靠武將,治天下靠文臣。是你非知,朕最近夙夜憂嘆,金陵城偏居東南,陰氣太重,不宜為萬世之京都,朕之所想,為遷都北平啊。而開通大運河會通河一段,正是國家當務之急。只要疏通了濟寧到臨清的200多里的會通河,運河就能全線貫通,潘叔正所言,可謂剝繭
絲,抓住了要害!只是事情是否屬實,朕要工部尚書宋禮親自勘察,據實上奏,再做決斷。”解縉一聽,欣然贊同:“聖上英明!”姚廣孝也無奈地説道:“聖上英明,還請聖上三思。”朱棣瞥了姚廣孝一眼,不再説話。聰明絕頂的姚廣孝從皇上的眼光裏讀出了幾分不耐煩來,他驚得一個冷顫,趕緊低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