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緯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夫神道闡幽,天命微顯,馬龍出而大《易》興,神龜見而《洪範》耀,故《繫辭》稱“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斯之謂也。但世夐文隱,好生矯誕,真雖存矣,偽亦憑焉。
夫六經彪炳,而緯候稠疊;《孝》、《論》昭晰,而《鈎》、《讖》葳蕤。按經驗緯,其偽有四∶蓋緯之成經,其猶織綜,絲麻不雜,布乃成。今經正緯奇,倍摘千里,其偽一矣。經顯,聖訓也;緯隱,神教也。聖訓宜廣,神教宜約,而今緯多於經,神理更繁,其偽二矣。有命自天,乃稱符讖,而八十一篇皆託於孔子,則是堯造綠圖,昌制丹書,其偽三矣。商周以前,圖籙頻見,
秋之末,羣經方備,先緯後經,體乖織綜,其偽四矣。偽既倍摘,則義異自明,經足訓矣,緯何豫焉?
原夫圖籙之見,乃昊天休命,事以瑞聖,義非配經。故河不出圖,夫子有嘆,如或可造,無勞喟然。昔康王河圖,陳於東序,故知前世符命,歷代寶傳,仲尼所撰,序錄而已。於是伎數之士,附以詭術,或説陰陽,或序災異,若鳥鳴似語,蟲葉成字,篇條滋蔓,必假孔氏,通儒討核,謂起哀平,東序秘寶,朱紫亂矣。
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風化所靡,學者比肩。沛獻集緯以通經,曹褒選讖以定禮,乖道謬典,亦已甚矣。是以桓譚疾其虛偽,尹戲其浮假,張衡發其僻謬,荀悦明其詭誕:四賢博練,論之
矣。
若乃羲農軒皞之源,山瀆鍾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後來辭人,採摭英華。平子恐其學,奏令
絕;仲豫惜其雜真,未許煨燔。前代配經,故詳論焉。
贊曰∶榮河温洛,是孕圖緯。神寶藏用,理隱文貴。
世歷二漢,朱紫騰沸。芟夷譎詭,採其雕蔚。
譯文《正緯》是《文心雕龍》的第四篇。
“緯”是一種假託經義以宣揚符瑞的信著作。本篇主要論證興於西漢末而盛於東漢的緯書與經書無關。儒家思想經漢儒用陰陽五行加以神化之後,到東漢末年便威信掃地了。劉勰為了“徵聖”、“宗經”特寫這篇,説明緯書是偽造的。
本篇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説明古代聖人講河圖、洛書是取法自然之道。第二部分列舉四條理由證明後世託名孔子的緯書是假的。第三部分講漢儒偽託孔子編造種種讖緯的惡果是攪亂了經書,“乖道謬典”因此遭到桓譚等人的駁斥。第四部分講緯書“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本篇和文學關係不大,但在學術思想上,劉勰在桓譚等人之後對讖緯的荒謬作一系統的總結,是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從這裏可以看出,對儒家思想的神化,劉勰是反對的,但凡是儒家經典中講過的東西,如河圖、洛書等唯心主義的傳説,他不僅不敢反對,而且相信。這是他盲目徵聖、宗經思想帶來的侷限。
(一)據自然之道可以闡明深奧的事理,使不明顯的自然法則明顯起來。馬龍獻出河圖就產生了《易經》,神龜獻出洛書就產生了《洪範》。《周易-繫辭》中所説:“黃河出圖,洛水出書,聖人效法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歷時久遠,有關記載很不清楚,容易產生不實的假託;因此,真的雖然存在,假的也據此而出現了。
(二)儒家六經光彩鮮明,而緯書卻十分煩瑣;《孝經》、《論語》等已講的很明晰了,而解説《孝經》、《論語》的讖緯卻講得十分雜亂。據經書來檢驗緯書,有四點證明緯書是偽託的:用緯書來配經書,正和織布一樣,必須絲或麻的經線緯線分別配合,才能織成布或
。現在經書是正常的,緯書卻很奇特,二者相背千里。這是證明緯書為偽託的第一點。經書明顯,那是因為用世事來進行教育;緯書不明顯,那是因為用神妙的現象來説明。那末,前者的文字篇幅必然要多些,後者的文字篇幅應該少些。但現在卻是緯書多於經書,神妙的道理講得更為繁多。這是證明緯書為偽託的第二點。要有上天所降的旨意,才能説是“符讖”可是有人説八十一篇讖緯,全是孔子所作,但緯書中又説唐堯時出現了綠圖,周文王時出現了丹書。這是證明緯書為偽託的第三點。在商周以前,符命占驗已大量出現了;但經書是在
秋末年才齊全的。如果是先有緯書而後有經書,這就違背了經緯相織的正常規律。這是證明緯書為偽託的第四點。偽託的緯書既然違背經書,則經書與緯書的意義不同就很明顯了。經書已滿可成為後世的準則了,何須緯書參預呢!
(三)河圖、洛書的出現,是由於上天有美好的旨意,用以預兆聖賢,而不是為了配合經書。所以,孔子在世時沒有再出現河圖,他就有所嘆惋;如果祥瑞可以隨意編造,那就用不着嘆氣了。從前,周康王曾經把河圖等陳列在東廂,可見前人對上天所降瑞應,曾當做珍寶而歷代相傳。孔子的編撰,不過對這些古來相傳的事加以敍錄而已。於是,那些方技術士,便用詭詐的方法來牽強附和:有的講曆象占卜,有的預言災難變異;還有鳥的叫聲好像人語,蟲子吃樹葉形成文字等等,各種各樣讖緯之説的發展蔓延,都一定要假託孔子。經過漢代學者研究核實,認為緯書的偽託是從西漢哀帝、平帝時才開始的。河圖、洛書本是古代帝王珍藏的秘寶,從此被偽造的緯書攪亂了。到東漢光武帝時,更加深信讖緯,學習的人,爭先恐後,產生了很壞的影響:劉輔混雜一些緯書上的説法來論述經書,曹褒挑選一些讖書中的意見來制定禮制,這種離經叛道的做法,已發展到相當嚴重了。所以,桓譚痛恨讖緯的虛偽,尹嘲笑讖緯的不實,張衡揭發讖緯的謬誤,荀悦辨明讖緯是假託。這四位先賢的學識都廣博
通,他們的論證已很
確了。
(四)至於伏犧、神農、軒轅、少皞等最早的傳説,山水和音樂靈應的會合,白魚跳到周武王的船上,周武王的屋上火變為赤的烏鳥,以及深山出現黃銀和紫玉等祥瑞,這些內容廣泛,事蹟奇特,而又辭采豐富,它們對經書雖然沒有什麼好處,對文章的寫作卻有一定幫助。所以後來作者,常常採用其中一些
采的描寫。張衡擔心緯書
惑人們的學習,曾奏請漢帝下令
絕;荀悦則為其中攙雜一些真的而惋惜,所以他不同意完全燒燬。因為前人用緯書來配合經書,所以有必要詳加論述。
(五)總之,光榮的黃河,温暖的洛水,孕育了河圖、洛書。這種神聖的珍寶包藏着巨大的用途,它的內容深刻而文辭可貴。可是經過兩漢,由於大量的緯書出現而攪亂了經書。在文學創作上,剔除其中的虛假詭詐部分,還可取一些有用的辭采。
《正緯》歸入“文之樞紐”是何意《文心雕龍》“文之樞紐”部分包括《原道》、《宗經》、《徵聖》、《正緯》、《辯騷》五篇文章,對於《原道》、《宗經》、《徵聖》三篇文章歸入“文之樞紐”部分研究者無異議,但《正緯》、《辯騷》兩篇文章為何歸入“文之樞紐”部分研究者一直有爭議,很多研究者非常不理解劉勰這樣安排的意圖。劉勰這樣一個天才的文論家之所以這樣安排肯定有他的道理,只是我們沒有體會到他的苦心安排。怎樣才能體會到劉勰的苦心安排呢?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就是仔細、認真地研讀《文心雕龍》文本,因為劉勰已經在作品中告訴我們原因了。
我們一同去從作品中尋找答案吧。
文題“正緯”的含義。
“緯”即緯書,與經書相對而言,“正”意為擺正,文題“正緯”的含義就是辯明、擺正緯書在文學史中的位置,即正確認識緯書在文學史中的價值和意義。
為什麼會出現緯書?
一、“神道闡幽,天命微顯”神道與天命的闡與顯是幽是微的,是不明顯的,是常人不易注意、不易覺察、不易發現的,即使發現了,認識與表述也是不準確的。
二、“世敻文隱,好生矯誕”時代久遠,有些記載很不清楚,容易產生不實的假託。
三、由於人們的智力等的差別,人人所認識到的神道與天命是不同的是有差別的。
究於以上三種原因,“真雖存矣,偽亦憑焉”即使有真實的正確的經書存在,假的緯書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劉勰何以知其為緯書?
“六經彪炳,而緯候稠疊;《孝》、《論》昭晰,而《鈎》、《讖》葳蕤。按經驗緯,其偽有四:蓋緯之成經,其猶織綜,絲麻不雜,布乃成;今經正緯奇,倍擿千里,其偽一矣。經顯,聖訓也;緯隱,神教也。聖訓宜廣,神教宜約,而今緯多於經,神理更繁,其偽二矣。有命自天,乃稱符讖,而八十一篇,皆託於孔子,則是堯造綠圖,昌制丹書,其偽三矣。商周以前,圖籙頻見,
秋之末,羣經方備,先緯後經,體乖織綜,其偽四矣,”與經書相比較,劉勰談到緯書之四“偽”
“偽既倍摘,則義異自明。經足訓矣,緯何豫焉!”意為偽託的緯書既然違背經書,則經書與緯書的意義不同就很明顯了。經書已滿可成為後世的準則了,何須緯書參預呢!
既然如此劉勰為什麼還要談論緯書呢?
“前代配經,故詳論焉”因為前人用緯書來配合經書,所以有必要詳加論述。而且後世對緯書的態度褒貶不一“桓譚疾其虛偽,尹戲其深瑕,張衡發其僻謬,荀悦明其詭誕。”
“平子恐其學,奏令
絕;仲豫惜其雜真,未許煨燔”為什麼對緯書的態度褒貶不一呢?因為在有些人看來緯書對後世產生了極壞的影響:“於是伎數之士,附以詭術:或説陰陽,或序災異;若鳥鳴似語,蟲葉成字,篇條滋蔓,必假孔氏。通儒討核,謂起哀、平。東序秘寶,朱紫亂矣!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風化所靡,學者比肩。沛獻集緯以通經,曹褒撰讖以定禮,乖道謬典,亦已甚矣。”那麼,緯書就一無是處沒有存在的價值嗎?
“若乃犧、農、軒、皞之源,山瀆鐘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後來辭人,採摭英華。”這段文字透的信息是十分豐富的:“犧、農、軒、皞之源,山瀆鐘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緯書的作者想象力是十分豐富奇特的,而且涉及很多領域,他們對奇特豐富的自然給予奇特豐富的解讀。
“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緯書的作者具有智慧和才華,語言功力深厚,能把他們對自然的奇特豐富而又具有個化的解讀用優美的語言描述下來。
這些平凡人、普通人已能夠自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對自然現象進行了最大可能的個
化理解,為了讓人們接受他們的見解,他們不得不託經書使其名正言順令人信服,這也是當時時代、社會言必聖人之出的現實迫使他們不得不如此為之。而他們豐富多彩的解讀也
傳了許多奇特的故事與作品,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豐富了文學寶庫。
“是以後來辭人,採摭英華”後來的創作者看到了緯書優秀、可取的一面並積極取借鑑,由此劉勰認為緯書還是有它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那就是:“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
“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這是劉勰對緯書最中肯的評價,這是劉勰辯明、擺正了緯書在文學史中的位置,這是劉勰文論的可貴思想。在他看到緯書對經書的違背與叛離的同時他還能看到緯書的可取之處,看到緯書雖無益於經典卻有助於文章,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劉勰寫《文心雕龍》不是為了崇聖宣經,而是為了文章寫作。只要是有助於文章寫作的優秀之處無論它出自哪裏我們都應肯定併合理使用。
這是一種怎樣的寬容懷,能容許不合於經的作品存在並肯定其價值,這是一種怎樣深遠的目光能看到不合於經的緯書對後世的價值與意義,這是一種怎樣的辯證思想能全面看待、一分為二對待。我佩服崇拜劉勰,不僅是因為他的學識與著作,更是他的思想與膽識。
人人都有發現自然之奧妙的資格與權利,不必因為有了聖人有了經書,就不能有凡人和緯書。凡人蔘與對世界的認知與解讀,那是自然與生命賦予他的權利,而且有了凡人對自然更多樣化更個化的認知與解讀、有了緯書的出現,更顯出世界的豐富多彩,更顯出人類智慧的豐富多彩。
那麼,在認識到緯書的不足與優點之後,應該如何正確、合理地運用緯書呢?
劉勰在一一辯明有關緯書的相關問題之後,終於水到渠成、卒章顯志,在“贊曰”部分給予了明確的回答:“芟夷譎詭,糅其雕蔚”是説在文學創作上,剔除其中的虛假詭詐部分,還可取一些有用的辭采。
“芟夷譎詭,糅其雕蔚”説白了就是“棄其糟粕、取其華”而這不僅是對待緯書的態度也是對待一切作品的態度,是劉勰文論中一個重要的創作原則,是《文心雕龍》“文之樞紐”之一。
劉勰借説明對待緯書的態度來闡明他的創作原則“棄其糟粕、取其華”這就是劉勰《正緯》的目的,就是把《正緯》放在“文之樞紐”的意圖,而這一意圖在《序志》部分也明確説明:“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
“酌乎緯”關鍵就在“酌”斟酌損益、斟酌優劣,之後“芟夷譎詭,糅其雕蔚”
“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觀《楊賜》之碑,骨鯁《訓》、《典》,《陳》、《郭》二文,詞無擇言;周、乎眾碑,莫非清允。其敍事也該而要,其綴採也雅而澤。清詞轉而不窮,巧義出而卓立。察其為才,自然而至。孔融所創,有慕伯喈。《張》、《陳》兩文,辨給足採,亦其亞也。及孫綽為文,志在碑誄,《温》、《王》、《郤》、《庚》,辭多枝雜,《桓彝》一篇,最為辨裁。”《誄碑》中為什麼這樣詳盡地介紹每位作家作品的優與劣?就是為了後世作者寫作碑文時能夠“芟夷譎詭,糅其雕蔚”即能夠“取其華,棄其糟粕”
“然洽聞之士,宜撮綱要,覽華而食實,棄而採正。極睇參差,亦學家之壯觀也。”《諸子》中所謂的“棄
而採正”是不是“芟夷譎詭,糅其雕蔚”的意思,是不是“取其
華,棄其糟粕”的意思呢?
這些語句段落是劉勰創作原則“芟夷譎詭,糅其雕蔚”在文體論中的具體體現,每一種文體的發展演變都是在“棄其糟粕、取其華”之後“繼承與創新”的結果。
其實,後面無論是文體論還是創作論,無論是批評論還是自序,都沒有離開這一樞紐的統攝,也不能離開這一樞紐的統攝,因為“棄其糟粕、取其華”是進行一切文學活動必須採取的必要的態度之一。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芟夷譎詭,糅其雕蔚”之後,文學創作還需要遵循什麼原則?《辯騷》會告訴你。
在探究了劉勰把《正緯》放在“文之樞紐”的意圖之後,我繼續探究了劉勰把《辯騷》放在“文之樞紐”的意圖,請繼續欣賞拙作《“繼承與創新”——<文心雕龍>樞紐之一》。
我知道我的這些見解不盡正確,甚至淺陋幼稚,但即使是錯誤的觀點也能引出正確的認識,無論如何也是我的理解與悟,也算是我研讀《文心雕龍》四年後給自己給《文心雕龍》的一點
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