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閲讀21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頭,天賦奇才的吹捧,聽得耳朵都起繭。
年輕氣盛的孫導沒料到,成名太早,同儕就有一大羣人等着他往下掉,畢竟天賦奇才的後面,還有江郎才盡,仲永之傷。
觀摩天才的跌落,覺簡直絕妙。
就像孫導的成名影片拍的那樣:奢侈總是伴隨危險和幻滅,如同少年太美太妖。
孫導結識孟淮明的契機就是這部片子,他當年眼界高,理想大的不得了,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孟淮明合謀要拍一部名垂青史的電影,能叫祖輩兒給重孫子介紹,成為一代人的記憶風標。
而當孫導認清現實後,恨不得當年的自己一個大耳刮子。
電影靠什麼?孫導在酒桌上打嗝,靠明星,靠大牌,靠能讓你熱血沸騰的畫面,靠團隊營銷,靠一個輻強的羣體,靠首因效應,靠在最短的週期內製造最火爆的買點。
——靠靠靠!
孟淮明就罵:“你他|媽爆什麼話?”
“不能全網紅,全網黑也好啊!”孫導醉醺醺趴在桌上,曲起手指彈向冒着氣泡的杯。
*《你來我往》的小説收到過這麼一段評論:“最可憐的一輩子啊,是小時候啼哭沒人哄抱,童年好奇沒人明瞭,少年心動無人知曉,青年歸家無燈晚照,老年回想,連生辰都忘掉。”也算是符合了主人翁的命運。
這篇小説背景定在一處地級縣城,講述了竹馬竹馬的倆小孩情的轉變及人生的轉向。
主角鄭誠和温良有開襠褲的情,一起經歷了高三、高考、畢業分離……多年後,他們在繁華臨海都市的過街天橋上再次相遇。
故事從相遇開始説,倒敍的手法,整篇都充斥着朦朧和幻
。
小説篇幅不長,衝突點共有三處,分別是温良被父親毆打後鄭誠身相助,高考前的出櫃,高考後的約見,這些全都發生在回憶線裏。
正常時空線的台詞環境大多温情柔軟,但全文的懸念卻放置於此。
其實温良本沒有出現在天橋,他本人早在幾年前離世,過街天橋的重逢只是鄭誠的一場大夢。
夢境美化了現實,掩蓋了種種的妥協和現實的重擊。
他們真正締約的地方是在家鄉的石橋,那裏正是兩人的分離地。
而前來赴約的是温良的朋友周伯舟。
那時的鄭誠事業受挫,孤身一人,又身患重疾,原本想再見温良一面後一死了之。
故事的最後,周柏舟告訴他,橋下河水不捨晝夜地淌,温良的遺言説,他一生不曾後退,永遠朝前,而這一次當他終於走到終點,見到天高海闊,他就會折回來,你只要活着往前,他就能從死地回返。
你來我往的三重寓意,是石橋和天橋上向兩方的分別,生死的歧軌,情的重逢。
這不是適合改為電影的小説。
隱晦的寓意,繁瑣的細節,節奏緩慢,大篇幅的獨白。
相比於湯圓酒糟長篇環環相扣的情節,這更像是他隨意寫出,來一
讀者的產物。
孟淮明的備忘錄裏記錄了導演關於這部片子的改編要求,硬的一點是要取締掉大部分兩位主角在十八歲以前的經歷,這不用提點,孟淮明都能準確
作。
不好辦的是孫導還執念着他成名作的少年情懷,要求將高考後約見的那一場戲寫出風格寫出氛圍。
至於是什麼氛圍,孫導自己也講不清。
他磨光了靈,還在妄圖找回那驚鴻一瞬的
情輝煌。
要求疊加下,就已經相當於要把小説的結構打散。
全文三萬字至少有一大半是回憶,砍掉了,重點就要轉移到代表“夢境”和“現實”的時間線上,而這些在原文僅是三言兩語。
説白了最後還是靠編劇瞎掰。
孟淮明接耽改劇的經驗不是沒有,但這種風格的本子還是第一次見。
之所以搶着要,挑戰自我的成分比較大,加上湯圓酒糟確實是個可以依傍的筆名,他本人也喜歡他的風格,當時就拍板接了。
後來阻礙過大,孟淮明自己又諸事纏身,付了違約金當起甩手掌櫃。
可現在這部小説於孟淮明意義就大不相同。
這是燕灰的小説。
並且也許是他唯一一次能再次接近燕灰的機會。
近來燕灰神稍有好轉,孟淮明旁敲側擊過他失控的原因,他本人只説是之前過的不大順,伴生抑鬱傾向。
總之都是不明所以的病症。
孟淮明想追問,忍了又忍,最後還是決定讓姜華去打聽。
他更想讓燕灰親口告訴他,而可能幾乎為零。
從前燕灰就是隨遇而安的子,換了新地方也沒見什麼不適應,他默默地搬進來,默默收拾起屋子。
房子離市區遠,開車要四十多分鐘,好處是空氣質量高,面朝人工湖,風景不算太雅,也勝過鋼筋鐵骨的森林。
燕灰不怎麼看湖,頭幾天只是拉緊窗簾悶頭睡覺,三餐要麼叫外賣要麼吃薑華帶來的垃圾食品。
睡過了幾天後他就開始寫東西,具體寫的內容孟淮明沒有過問。
他很少外出,不進廚房,從早到晚泡在書桌附近,手寫和電子版切換進行。
孟淮明心道燕灰以前從不手寫,如今再撿起來,卻發現並不是因為懷舊。
他的眼睛似乎比以前更加不好,孟淮明不止一次看見燕灰摘下眼鏡用手捂住眼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