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尧帝时黎民百姓都能怡然自得,拍着土壤引吭高歌;西周时的百姓朴实讲仁义,都能互相谦让耕地。

费长房通晓收缩土地,化远为近的方法;秦始皇时有挥鞭驱赶石头造桥的奇术。

尧帝时洪水为患九年,商汤时有七年的大旱天灾。

商鞅没有仁德,废除自古以来的井田制度,开阡陌奖军功。夏桀暴无道,上天便使伊、洛二水同时枯竭,以示惩戒。

路上不捡拾他人的失物,是因为在上的人治理有方的缘故。海里扬不起大波来,由此可知中国境内有了圣明的人。

注释黄帝画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由于天下很大,百姓又多,难以管理,黄帝就画野分州,有百里之国万余。都邑: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各代划分标准不同,后以都邑指代城市。夏禹治水:相传在尧时期,洪水滔天,百姓困扰,尧命鲧治水,九年无功。后来舜代天子之责,将鲧放到羽山,并起用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不顾劳累,身先士卒,传说他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他采用疏导的策略,凿山导河,开挖沟梁,引导洪水向大海,解决了水患。

金台:又称燕台、黄金台。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为了招贤纳士,筑建土台,上置黄金千两,礼聘天下名士。

武林:杭州西边有武林山(灵隐山),因此古代又称武林。豫章:古代郡名,汉初设置,郡治在今江西南昌一带,后用豫章指代江西。唐王在《滕王阁序》中曾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吴皋:这里指吴国的边界。皋,岸,水边的高地。江西在秋战国时曾是吴越两国的界地区,所以用吴皋来指代江西。

闽中:古代的郡名,辖区相当于今福建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湖广:元朝时曾置湖广行省,辖区相当于今湖北省和湖南省。三楚:湖南、湖北旧属楚地,楚地分为东楚、西楚、南楚,合称“三楚”西蜀:四川曾有古蜀国,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因此简称蜀,因在中原以西,所以称西蜀。滇:云南曾有古滇国,所以简称滇。

蛮:中国古代对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黔地:秦时曾在贵州一带置黔中郡,因此贵州又称黔地。

金城汤池:城墙像是用金属筑就的,护城河里的水像是开水。比喻坚固无比、防守严密的城市或工事。砺山带河: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也决不变心。汉高祖分封功臣时曾盟誓说:“黄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梓里:古人常在房前屋后种植桑树或梓树,后来就用桑梓或梓里代表故乡。

蓬莱、方壶、员峤:传说中海上的仙山,凡人可望而不可即。弱水: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渡过,古人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称之为弱水。

冯夷:传说为轩辕之子,生前为水官,死后为水神。侯:殷纣王末年,周武王会诸侯八百渡陵(今河南孟津)伐纣,陵国的侯率军战,兵败后溺水身亡,后人为怀念侯,奉其为“水神”祝融: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回禄:传说中的火神,后用做火灾的代称。海若:传说中海神的名字。海眼:《十洲记》记载,海中叫尾闾的地方,有一块石头方圆四万里,海水全部从下面走。

海涵:像海水容纳江河那样无所不包。河润:像河水滋润土地那样帮助别人。

江湖散人:唐代文学家陆蒙举进士不中,居松江甫里,经营茶园,常泛舟于太湖,自称江湖散人,曾作诗《江湖散人歌》。湖海之士:汉末人陈登,字符龙,狂傲有豪气。一次,友人许汜去看望他,他并不以客礼相待,自己上大躺下,而让许汜睡下。后来许汜跟刘备谈起这件事时,说陈登“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刘备则批评许汜无大志,只问些求田问舍之类的小事,难怪被陈登冷落,并说:“要是我,就要高卧百尺高楼之上,让你睡到地下,岂止是上下之分呢!”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问舍求田:即求田问舍,原为刘备责备许汜之语。许汜为国士,处纷之世,而无效主之志,只知道买田置屋,为个人利益打算,没有远大志向。后以求田问舍形容专营私利而无大志之士。辛弃疾《水龙-登建康赏心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掀天揭地:把天掀起,把地揭开,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砥柱:用以形容人独立不移,像砥柱在中屹立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砥柱,一座石岛,在今河南省三门峡的黄河中。

黑子:指黑痣。弹丸:弹弓所用的泥丸。

函关:即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十五公里处,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汉刘秀即位后,派冯异率军攻打赤眉军,开始阶段,因邓禹、邓弘不接受冯异的意见,连吃败仗,后来冯异改变策略,终于在崤底大破赤眉军。事后,光武帝刘秀写信劳冯异,中有“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话。见《后汉书-冯异传》。东隅:太升起的地方。桑榆:桑树和榆树,太落山后余光照在树上,因此用桑榆表示落的地方。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九仞是个虚数,言其高。篑,盛土的筐。

以蠡测海:用贝壳做的瓢来量海水。比喻见识浅薄,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片面。蠡,用贝壳做的瓢。《汉书-东方朔传》:“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间声哉!”卫衔石:相传远古时候,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游玩时淹死在海里,她的灵魂化作一只卫鸟,到西山去衔木石,决心填平东海。见《山海经-北山经》。后以“卫填海”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硗地:贫瘠多石不生草木之地。硗,坚硬的石头。膏腴:膏是油脂,腴是肥,膏腴形容土地非常肥沃。

石田:布石头的田地,借指没什么用处的东西。道岸:指学问、真理的彼岸。

淄渑:指淄水和渑水,都经山东。传说秋时齐桓公的宠臣易牙,长于调味,能够分辨出淄水和渑水的不同味道。泾渭:指泾河和渭河,都经陕西。传说古时泾河的水清,渭河的水浊,两河在汇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

泌水:涌出的泉水。《诗经-陈凤-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乐饥。”后以衡门泌水指隐居之地。东山高卧:东晋谢安,字安石,少时隐逸东山,朝廷屡加征召,他都不肯出仕,人称其高卧东山。谢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挟以从。简文帝知道这事后,说道:“安石既与人同乐,必不得不与人同忧,召之必至。”后来他果然东山再起,引领其弟、兄子大破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

黄河清:传说黄河五百年变清一次,也有说一千年才会变清一次。《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越石见:传说福州城东有越王石,平常隐没在云雾里,只有清廉的太守才能看到它。五代宋时晋安太守虞愿公正廉明,他去看越王石,清澈无隐蔽。

仁里:有淳厚风俗的乡里。《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互乡:相为恶之乡。

里名胜母:《淮南子》及《盐铁论》并云:“里名胜母,曾子不入,盖以名不顺故也。”胜母,古地名。曾子:曾参,古代孝子,孔子的学生。墨翟回车:墨翟,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他反对铺张费,主张节约,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视吃苦为高尚品行。墨翟带着学生到各国游说,经过卫国时,听说前方来到朝歌,他大惊失说这是殷纣王的旧都,是产生“新声靡乐”、“郑卫之声”的地方,是不祥之地,于是掉转车头而去。

击壤而歌:相传尧帝时,有一位老人在田中击壤唱道:“出而作,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见《乐府诗集》卷八十三《击壤歌》。据宋王应麟《因学纪闻-杂识下》记载,击壤是古代的一种游戏。壤用木块制成,用手中的壤去击打三四十步以外的侧立在地上的壤,中者为胜。击壤而歌反映了尧帝时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地劳动、生活,说明尧帝无为而治,天下有道。让畔而耕:传说文王治理的地区,风俗仁义,耕田的人互相推让田界。畔,指田界。见《史记-周本纪》。

缩地:东汉方士费长房向壶公学习道术,壶公问他想学什么,他说,要把全世界都看遍,壶公就给他一缩地鞭,他想到哪里,就可用缩地鞭缩到眼前。见晋代葛洪《神仙传-壶公》。鞭石:传说秦始皇想登山祭海,见山距陆地太远,想在东海上造一座石桥,当时有仙人帮助驱石下海;石走慢了,仙人就用鞭子打,石皆血,至今还留有赤石。见《太平寰宇记-登州文登县》引《三齐略记》。

汤:即成汤、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夏桀无道,汤兴兵伐之,遂有天下。

阡陌开: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秦国因此强大起来。阡陌,田地之间的道路和地界。伊洛:指伊水和洛水。传说夏桀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上天使伊洛二水干枯以警告他。

道不拾遗:在路上见到别人遗失的东西,也不会把它拾走。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良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海不扬波:海上不起惊涛骇,比喻天下太平。相传周成王时,周公代为摄政,所有地区都争相朝贡。越裳国来献野,进献的使臣对周公说:“我受命传达越裳国黄发老人的话:‘上天不刮暴风,不下暴雨,大海平静不起波涛,这样的情况已经有三年了。看来中原肯定有圣人治理,为什么不去朝见周公呢?’今贡献白雉于周公,以表南海之忠诚。”周公非常高兴,于是作歌三句,名字叫《越裳》。见《尚书大传》。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