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不一样的历史九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可是,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
随着帝国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国内政治改革,特别是人叛
爆发之后,
本对待帝国的态度发生了幡然转变。
当时,德川幕府不但暗中支持海上劫掠行动,还染指朝鲜半岛事务。
若不是帝国需要集中力量对付人叛
,恐怕早就拿
本开刀了。另外,郑成功在十八岁时消灭的,正是一支得到了德川幕府支持的倭寇势力。
到明历三百零三年(公元1671年)时,帝国东南沿海再次出现倭患。
时任帝国内阁首辅的陈永华并没有急于出兵镇,而是采取了怀柔政策,希望能够通过外
手段解决倭患。
问题是,外手段能够起到作用吗?
通过与倭寇勾结,德川幕府得到了巨大的好处。现在要德川幕府放弃好处,听从大明帝国的调遣,可能吗?
外涉未果之后,陈永华只能选择另外一种极端手段。
明历三百零五年(公元1673年),帝国议政院以高票通过了《海患法》。
懊法案的主要内容就是:授权帝国内阁调动帝国的一切军事力量,以一切必要的手段平息,最终一劳永逸的解除帝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也就是说,帝国议政院将所有权力给了内阁首辅。
这一方式,也成为了帝国今后进入战争状态的标准模式。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之后,帝国内阁只具有行政权,而没有立法与司法权。在陈永华上任之前,帝国议政院通过了第三次宪法修正案,明确了帝国的战权由议政院掌握,内阁首辅只有在得到议政院的支持之后,才能行使宣战权。
也就是说,帝国内阁首辅要想调动军队执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必须获得议政院的支持。
从议政院以高票数通过授权首辅对倭寇,以及在暗中支持倭寇的本采取军事行动来看,当时帝国东南沿海的倭患确实相当严重,而且已经影响到了帝国的安定与和平,更对帝国的发展构成了威胁。
实际上,情况并没有想像的那么严重。
以帝国的实力,即便本倾国而为,也难以对帝国构成威胁。
导致绝大部分议员支持发动战争的原因只有一个:海外市场!
到陈永华出任帝国首相的时候,帝国的商人已经完成了对欧洲的侵略扩张,帝国出产的商品充斥着欧洲的大小城市。
当时,帝国最强大的五十个商业家族成立了联盟,联手打欧洲本土资本家。
方法很简单:超低价倾销。
通过倾销的方式,首先垮欧洲的本土资本家,达到垄断市场的目的,再通过垄断获得高额利润,从而掠夺欧洲的财富。
加上帝国在直布罗陀设立要,并且永久
的保留了一支舰队。
欧洲国家本无力与帝国抗衡,更难以与帝国竞争。
可是,资本家的胃口是永远无法得到足的。
完成了对欧洲市场的占领之后,帝国资本家开始寻求新的海外市场。
当时,不管是初具规模的美洲市场,还是正在开发的新大陆(大洋洲)市场,乃至以出产原料为主的非洲,都难以足帝国资本家的庞大胃口。
真正能够填帝国资本家肚皮的只有处于闭关锁国中的奥斯曼帝国。
问题是,一时之间,大明帝国还无力攻打奥斯曼帝国,而且也没有任何攻打奥斯曼帝国的计划。
如此一来,帝国资本家的目光回到了帝国周边地区。
南洋早已成了帝国的后院,且人口稀少,分布广阔,难以成为一个拥有巨大引力的市场。
南亚地区的开发还在进行之中,且氏族力量强大,如无充分准备,难以一举占领。
朝鲜半岛更是穷山恶水,而且朝鲜王室也没有什么好榨的。
最终,剩下的就只有给帝国惹来不少麻烦的本。
当时,本内战已经结束了数十年,通过对外掠夺,
本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最重要的是,
本的人口并不少,而且是岛国,缺乏足够的防御纵深,非常适合帝国海军作战。而帝国海军又是帝国对外扩张,为帝国资本家开辟海外市场的急先锋。
随着帝国东南沿海倭患加剧,那些由资本家控制的议员自然顺水推舟的支持陈永华发动对战争了!
另外,德川幕府的很多行为也确实是在自寻死路。
内战结束后,德川幕府一方面讨好大明帝国,一方面向大明帝国学习。当时,最值得学习与借鉴的就是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
到陈永华执政时,本通过走私,盗取等等方式,已经建立起了最基本的纺织业,以及好几家钢铁厂。
为了保护民族资本,德川幕府选择了一条让大明帝国资本家极为不的道路。
闭关锁国!
也就是说,德川幕府向输入本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此降低大明帝国工业产品在
本市场的竞争力。然后利用征收的高额关税补贴民族企业,降低民族企业产品的成本,提高民族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另外,不得不承认本人的学习能力。
在保护民族企业的同时,德川幕府还向出口到大明帝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本产品提供高额补贴,从而变相的降低了
本产品在海外市场的价格,提高了
本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当时,在琉球王国,朝鲜王国,以及南洋地区,本纺织品拥有最强的竞争力。
忍无可忍!
在此情况下,大明帝国的资本家也没有其他选择了。
结果可想而知,以本的国力,
本不可能是大明帝国的对手。
不说别的,帝国东洋舰队出现在东京湾,就为德川幕府敲响了丧钟。
战争以一面倒的形式开始,并且以一面倒的形势结束。
明历三百零七年(公元1675年),帝国海军陆战队杀入江户城,生擒本天皇。次
,
本天皇代表与袁承宗签署早已拟定好的《开关通商条约》。
至此,本全景向帝国商人开放,并且由帝国委派的总督制订
本海关关税,其二十年之内的海关收入全部作为
本对帝国的战争赔款。
懊条约是历史上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不平等条约。
本不但丧失了国内市场,还丧失了最基本的国权。更重要的是,
本被迫承认帝国总督在
本的最高权威。
半年之后,德川幕府瓦解。
到明历三百一十三年(公元1681年)的时候,本已经成为了帝国在海外最大的独列场。
当然,本与大明帝国的恩怨并未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