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生死一线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刘炳坤想了想,毕竟是自己的父亲,血脉是相承的,不自觉地双眼已经渗出泪。医生忙碌着,又给输氧,又打针,又,又电击,忙活了一通,突然听到父亲“啊”了一声,一下睁开双眼。
“爸,您活了?”刘炳坤又哭又笑问。
“怎么,你盼死啊!”刘炳坤的父亲一下坐起说。
“您先躺下,您先躺下别动!”医生忙扶刘炳坤父亲躺下。
“我怎么在医院啊?”刘炳坤的父亲见四周都是穿白大褂的医生问。
“您差点完了,见马克思列宁去了,幸亏我们及时把您送医院,医生才把您抢救过来。”刘炳坤叙说经过。
“谢谢医生,谢谢医生!”老头子忙要欠身和医生握手,近前的一个医生忙伸过手和他握,并扶他仍旧躺好。
“解放前,打仗时,我死过去好几次,都是医生给抢过来的,那打我的是本鬼子和国民
啊。呵,这次,让我儿子把我差点气死,你说。”
“谁让你火气那么大的。”刘炳坤低声说。
“不说了,不说了,等你病好了,咱们回家再说!”刘炳坤的母亲忙制止父子的谈话。
“不说话了,我饿了,赶快下楼给我买点吃的?”刘炳坤的父亲对刘炳坤说。
“能吃吗?”刘炳坤问医生,意思是刚回过命的心肌梗病人能立即吃饭吗?”
“吃行,待一会儿!”医生说…
“过来,把油条和馄饨拿过来!”医生刚离开病房,刘炳坤的父亲便喊刘炳坤。
“再等会儿,医生说的。”刘炳坤听到父亲的话并未动身。
“拿来,你想饿死我啊!”炳坤的父亲又喊。
“你是饿死鬼托生的,刚去鬼门关走了一圈,怎么刚醒来就要吃的?”刘炳坤的母亲边说,边把放在另一桌的油条和馄饨端了过来。
刘炳坤的父亲已自己撑着坐了起来,刘炳坤的母亲拿起油条撕下一小块到他嘴里,又撕下一小块送到他嘴里,慢慢地两
油条下了肚,又拿勺子舀一个馄饨喂到他嘴里,又舀一个馄饨喂到他嘴里。
正要再舀馄饨时,老头子一把抢过馄饨碗说:“别麻烦了,我自己吃!”说着,一手端碗,一手拿勺。
呼噜呼噜,没一会儿一碗馄饨便下了肚,吃完把碗递给刘炳坤,一抹嘴说:“真香啊!再给我来油条!”
“别吃了,你刚缓过命,不能吃那么多!”刘炳坤的母亲说。
“说什么话呢,不趁活着吃两口,死了还能吃的下啊。”刘炳坤的父亲白了老伴一眼。
“炳坤,怎么着,你还回去参加请愿不?”刘炳坤的父亲突然又想起什么,问道。
“什么请愿啊,我不明白您说什么呢?”刘炳坤装糊涂,以为老父亲鬼门关走一趟,把以前事都忘了。
“就是你们忻县知青要求回,要到地区请愿的事。”
“哦,您还记着呢,您病了,我得在医院服侍您,您哪时候出院了,我再回忻县。”刘炳坤说。
“你说话当真?”刘炳坤父亲问…
陈鲁平不课时,也来医院伺候公公,她对这位老军人公公天生有一份好,觉得公公是个正直,不阿谀奉承的人,是为而敢于献身的人。
见丈夫和公公顶几句嘴,把公公气得个心肌梗,差点见马克思,心里老大不忍,便埋怨刘炳坤道:“你怎么和那样顶嘴呢,把他差点气死!”
“我也没说什么,就是把要回的要求说了一遍。”
“你说你们在县委大院请愿了,并说他在享福,不同情你在山西队。”
“对啊,我就说了这些。”
“这些就够呛了,是老,老军人,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一切都要听的,听国家的,自己不能提要求的。你的话对他的信念发生了挑战,他能不气吗?”
“为什么,他们不就是为他们的后代生活的比他们幸福吗,可是你看,咱们在山西队,比他们在幸福吗,咱们提出个返回的要求他就受不了,不知他怎么的。”刘炳坤心里还是不服气。
“说明意志坚定,不走后门!”陈鲁平说。
“他意志是坚定了,不走后门,我可完蛋了,在山西受苦,他不能把我调回,我自己想办法把自己调回,他还对你行动看不惯,还生气,还认为给他丢脸。”
“算了,别了,我听说可能有几种人能回,有两地生活的,独身的,丧偶的,离异的等等,咱们就属于两地生活的啊,我已经写了张申请你调回来的申请,给街道办事处了!”
“真的?”刘炳坤喜出望外,问道。
“是,街道办事处的人说,他们已经收到好几份这样的申请了。”父亲出院了,刘炳坤返回山西忻县。刚班,赵亮便找了过来,对刘炳坤讲了自己父亲把自己硬拉回京的事,并说:“听说几种人可能能调回…”讲的几种人和陈鲁平讲的大致相同。
刘炳坤想:几个人都不约而同讲几种人可能能会调回,那么这些话绝不是空来风,自己便要和几个情况类似的人商量商量。
于是他和赵亮,鲜可欣,张兰又找了厂里七八个人在的知青,开了个小会。
刘炳坤说:“咱们这几个人碰一下头,因为咱们的情况都一样,都是人在,咱们在山西,典型的两地生活,解决两地生活是咱们最迫切的事,而调回又是咱们共同的心愿,咱们境况相似,目标相同。
我想,咱们共同写一封信,寄给市委,寄给中央,你们看如何?”赵亮马接说:“我赞同咱们单独写一封信,诉说咱们两地生活的困难,女人在山西独自一人带着孩子,又要班,又要带孩子,管孩子吃喝,还要接送孩子学。
孩子病了,半夜也要单独送孩子医院,有多大困难。男知青在山西,人在,
人在一人也要照顾孩子,还要照顾年迈的父母,
人在独自带孩子生活也十分困难。
何况在山西的男知青,还时时刻刻担心的人因两地生活移情别恋,闹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