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回来了,回来了。”大爷答应着,把那个刚从垃圾箱捡到的馒头从衣兜里掏了出来,递到老伴的手里。

大娘双手捧着馒头,颤颤巍巍不舍得吃。闻了闻馒头味儿,又不停地摸了一阵子馒头后,掰了一块给大爷。大爷怎么也不肯吃,和大娘推来让去。钟兴邦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一幕,让他不想起童年时代跟随沿路乞讨的苦难岁月。胡茜泣着,掏出衣兜里所有的钱。余德和其他人,也都默默地把身上的钱都掏了出来,给钟兴邦。钟兴邦接过钱,放到老人的手里。

“这…”老人吃惊地瞪大了眼睛,无论如何也不敢接下这一摞钱。

“大爷,请你一定收下这点钱。”

“不…不…”老人惊恐万状“你们…是县里派来的吧?要我封口不再告状?钱不能要,状我一定要告,哪怕当官的给我一句暖心窝子的话,我也就知足了…”

“大爷,我们都不是本地人,也不认识你们县里的干部…”在钟兴邦的恳求下,老人终于述说起自己的冤情。原来,十七年前,县委书记郭醒世要在全县搞“亿头黄牛工程”要“赶着黄牛进北京”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造势政绩工程中,毁掉万亩良田建养牛场。老人家的两亩承包田,被强占了。

“我那可是活命田啊!田里的苞米,金黄金黄的,做出来的苞米饭香的,可好吃了。县里征用了我的土地,可是,养牛场很快就黄了,又建了什么别墅区…”

“给你多少补偿?”

“两亩地,给我1700元。”

“你嫌这些钱少?”

“土地是俺农民的命子…”

“这些钱,你得到了吗?”

“哪里有什么钱,县里给了我一张二寸宽的欠条…”

“这些年,你就为这件事不断上访?”

“是啊,北京我去过,被县里去的人拦了回来;省里、市里去过多少次了,不是被‘接’回来,就是被押回来…”

“大爷,你怎么住到这大桥下面?”

“三年前,我家两间草房倒了。我们哪里有钱盖新房?我寻思,要上访,得找个离当官近的地方,就把家安在县城里了…”老人不知从什么地方掏出一个破书包,慢慢打开后,拿出一大摞残缺不全的纸张。

“这都是我求人写的状子,有不少大官都在上面签了字的,可是,不知为什么,转来转去,就是不管用。”老人困惑地说。

钟兴邦慢慢翻看着上访信,发现确实有不少各级领导的批示,有方大公书记、胡清泉副省长的批示,也有郭醒世的批示。批示的内容,大都是“请有关部门阅处”

“这个案子,涉及醒世同志的政绩,老人当然无法讨回公道。”余德很慨。

“铁幕…”胡茜有而发。

就这样一件是非曲直非常清楚的事件,让老人倾家产,跑了这么多年,却始终不见半点头绪。钟兴邦很是震惊。他握着老人的手,连声说道:“大爷,大娘,我向你们二位老人道歉!我们对不起你们,对不起你们…”

“孩子,你道的哪门子歉?”老人不解。

“我代表县委、代表省委向你们道歉!”说道,钟兴邦跪在了二位老人的面前。

“你…孩子,你是县里的官?”

“大爷,大娘,我是省委书记钟兴邦!”大爷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娘也因为紧张,身子抖动不止。

钟兴邦抹了抹眼角的泪水,让胡茜给县委书记于小倩打电话。

电话接通了,那一头传来快的音乐声和酒杯碰撞声。

“哪一位?”于小倩问。

“我是省委书记钟兴邦。”钟兴邦回答。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