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1-166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祖大寿用行动,完成了袁崇焕诺言的最后部分:自相残杀。

他命令将拒不投降的何可纲推出城外,斩首示众。

[1654]何可纲死前,并不惊慌,也不愤怒,只有鄙视,对叛徒祖大寿的鄙视。或许在他看来,这是最后的解,他终究没有辜负袁崇焕的期望。

但他并不知道,坚持到底的人,并不只他一个,坚持的方式,除死外,还有其它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杀死何可纲后,祖大寿出城投降。

对于祖大寿同志,皇太极显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对兄弟还客气,带着所有高级官员出营接,连跪拜礼都免了,拉进大营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产,安排休息。

祖大寿很动,随即提出,希望为后金立功,并拟出了一个方案: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入城内,召集部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

皇太极同意了他的方案,给祖大寿凑了几百人,假装大凌河逃兵,护送他进入锦州,并派出多尔衮率领军队,隐藏在锦州附近,等待祖大寿的信号。

信号是炮声,按照约定,祖大寿如顺利入城,应于十一月二放炮,第二天动手,杀掉丘禾嘉,如一切顺利,就鸣炮通知城外后金军,里应外合,攻克锦州。

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出发前往锦州。

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入城。

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

其实他并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

十一月二,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出入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

第三天,也没有炮声。

就在他极度怀疑之刻,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

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出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出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身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

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

两天,没信。

又两天,还没信。

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

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

被人涮了。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55]其实从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纲反对。

此时,祖大寿有两种选择,第一,当着大家告诉何可纲,我们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极的,等出去后,我们就找个机会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这么干,难保不被人举报,保密起见最好别讲。且何可纲本是个二杆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么假降?

第二;杀了他。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