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客厅门口出现两个人。一个,黄公愚自然认得,东方艺术协会通联部主任雷彤林,三十多岁,菩萨脸上一双乖觉的大眼睛总含着笑。还一个,他不认得,矮胖老头,秃顶,通红的脸糙多皱,神情很谦卑。

“这是黄老。”雷彤林甜腻腻地笑着介绍。

“我认出来了,我一眼就认出来了。”矮胖老头连连点头说道,双手拘谨地在身前轻轻着,不知到没到伸上去的时候。

“黄老,您还能认出他来吗?”雷彤林问。

黄公愚辨认着矮胖老头,出疑惑的神情。

“他是樊仁祥同志啊。”

“樊仁祥?

”黄公愚竭力想装出回忆起什么的样子,但目光还是一派茫然。

“您怎么不认得他了?他是五十年代《东方艺术》的老编辑了,那时我还没来呢。”雷彤林说。

“噢,噢…”黄公愚依稀浮出一丝模糊的记忆,来者似乎是1957年打成右派后发落到外地去的。

“你从江苏来?”他抓住一点朦胧印象问。

“不,不是。”樊仁祥因为黄公愚认不出自己而更加窘促不安。

“黄老,这次您的记忆可打不了分啦。他从1957年到青海,一直没离开过那儿。他这次是从青海来。”

“噢…来北京出差?”黄公愚懵懵懂懂地出一丝犹豫的笑容来。

“不不…”樊仁祥的窘促又加了一倍。

“黄老您怎么没印象了呢?他在青海一直劳改,后来在劳改农场就业。这次问题改正了,刚调回北京,调到咱们协会来了。我上次不是和您提过这事吗?”

“噢,噢。”黄公愚连连点着头伸出手“我事太多,有的就记不过来了。来来来,坐下。”他对协会里来看望他的人是格外热情的——现在来的人很少,对这么晚还跑来看他的人更是亲热。

雷彤林反客为主,为他们倒水拿烟,嘴说着场面上的圆滑话:“老樊昨天刚到北京。今晚在我家坐,知道我要过来看您,一定要跟过来看看老领导。”樊仁祥刚刚拘谨地入座,听着这话又点头哈地欠起了身。

黄公愚对来人一到北京就“看看老领导”的举动显然十分意:“东方艺术协会的老同志了,跟我一块工作过,都还是有情的。”

“是是是。”樊仁祥连连点头,又不由自主地微微欠起身。雷彤林一边张罗一边看着这场面。樊仁祥是1957年黄公愚亲自定的右派,而且下手相当狠,最后被判刑,家破人亡。现在,整人的和被整的似乎都忘记了过去,不知是可喜还是可悲?

“这些年你在青海怎么样?”黄公愚以老领导的身份关心道。

“判了十年刑,后来减了两年,刑就在劳改农场就了业。”

“就业干什么?”

“在卫生所。”

“你学过医?”

“我是在劳改中自学的中医。”

“你这也叫自学成才嘛,哈哈哈。这也好,这也好,啊?一个人还是经历点曲折好。要不,你能自学成医?古人讲,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孟子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些话都有道理。你看,‘文化革命’中把我斗得死去活来,现在不是活得比谁都好?”雷彤林不由暗笑:‘文化革命’中,协会的“走资派”还就是黄公愚骨头最软,弯得最低。

“是是。黄老,看您现在脸,就知道您很健康。”樊仁祥说道。

“你看,我现在头发都是黑的,不容易吧?”黄公愚得意地指指头上略显稀疏的头发,他现在特别炫耀自己的健康“不知道我年龄的人都以为我才六十来岁呢。”

大家正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