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后文,“大明”等语,更是指向长安。

所以,红楼梦中都城应是在长安无疑。

那么北京是怎么一回事儿?

红楼考据派以为红楼梦为雪芹家事,红楼故事影康雍朝事。

但我一直持保留态度,我们先不说此事儿。

至于文中京味儿,大家可能忘了雪芹是清人,晚年在京居住,遣词造句自然显

我写本书国都长安,可我长安一次也没去过啊。

当然,红楼开篇就言,朝代,方国皆不可考,说白了,本身就一架空世界,不要太较真。

但我从原著文中呈现来看,虚构的国都应该是在长安。

以上其实都不怎么重要,我把国都放长安,也只是为了方便虚构世,陈汉得山川险固,不重蹈明亡覆辙。

当然,本书也是架空的世界观。

***********************************

第十三章议价翰墨斋中——贾珩道:“世面行的三国故事,皆是散难束,在下书稿,故事情节绝不同于外间,后文之彩纷呈,尤在开篇之上。”刘通沉了下,笑道:“关于后文,谁也不知……”贾珩笑道:“要不待我将书稿尽数写出,再予刘老先生一观?只是那时,能不能在老先生这里售卖,尚在两可之间了。”刘通不由失笑,道:“今已是让老朽叹为观止,老朽自是相信贾公子的才情。”

“贾公子贾价几何?”刘通道。

贾珩道:“刘老先生能给多少?”刘通沉了下,笑了笑,伸出了四个手指头。

贾珩道:“四百两?”刘通不由再次失笑,凝声道:“四十两。”贾珩皱眉道:“刘老先生,刚才那一回目,如此之多的字,费了好一番功夫,在下就是与人写条幅、斗方,也能得个一二两吧。”这时代,一两大致兑换铜钱一千文到一千五百文不等,不同时期,据银两成以及铜钱的大小,也有波动,不像后世币值稳定。

至于物价,一两银子可卖三百多斤大米,上好猪百斤。

在贾珩心中,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相当于人民币一千多,四十两也就是四五万元,这个价钱买断一本一百二十回、近六十万字的书稿,怎么说呢,明显有些低了。

当然,刘通作为生意人,肯定还留了一定的还价空间。

至于按册分成,其实不具有可,因为贾珩不可能知道翰墨斋究竟能卖多少册,他也无法派人监测。

这时代毕竟是书商在主导图书印刷、销售的产业链,除却极少量名家付梓出版,还能谈谈分成外,大量的作者几乎都是买断。

要不说,文字穷三代,著书毁一生呢?

写书之人,多在穷困潦倒中……

刘通道:“这如何能比,再说贾公子恐怕不知行情,纵是秀才相公的润笔之资,写这些也不过一二两银子呢。”贾珩笑道:“刘老先生,你我不妨坦诚一些,开诚布公如何?”他的心理价位是三百两,也就是三四十万元。

毕竟是四大名著,若是在后世,这种传世名著,起码让他一书实现财务自由。

“贾公子想要多少呢?”刘通笑了笑道,身为生意人,有时候就喜这等你来我往的议价。

贾珩道:“就四百两吧。”刘通不由失笑,手捻胡须,说道:“贾公子可真敢开口,四百两?卖完这本书,都未必得利四百两。”这就是信口开河了。

贾珩道:“刘老先生何必瞒我,此书若刊行天下,得利何止几千两?”在他看来,三国演义出版,多半是要风靡天下的。

这是四大名著的魅力。

刘通苦笑一声,说道:“哪有那般多?雇人印制、作封,如此种种,无不需要成本,翰墨斋能得四百两之利,就已经了不得了,再说鄙号只在京中、金陵、浙江、福建等几省有着分号,如何刊行天下?”贾珩笑了笑,说道:“老先生既是觉得盈利不足四百两,不若你我这般如何,一本书若卖一本,贾某就得五钱银子的利,老先生此议如何?”这就是分成模式,贾珩自己都不看好分成,当然这就是一个由头。

大家正在读